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有關於中秋節的傳説【精品多篇】

有關於中秋節的傳説【精品多篇】

有關於中秋節的傳説【精品多篇】

蟾宮折桂 篇一

蟾宮折桂的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宮桂花,中國古代用來比喻科舉應考得中者。

中國古代科舉大考都在八月,人們就把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蟾宮折桂”。

《紅樓夢》第九回寫到,林黛玉聽説賈寶玉要上學了,笑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

中秋節的神話故事傳説 篇二

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曬得大地直冒煙,老百姓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個力大無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決心為老百姓解除這個苦難。后羿登上崑崙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他對天上最後一個太陽説:“從今以後,你每天必須按時升起,按時落下,為民造福!”

后羿為老百姓除了害,大夥兒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武藝。有個叫逄蒙的人,為人奸詐貪婪,也隨着眾人拜在後羿的門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一天,崑崙山上的西王母送給后羿一丸仙藥。據説,人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還可以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讓她將仙藥藏在百寶匣裏。

這件事不知怎麼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藥弄到手。八月十五這天清晨,后羿要帶弟子出門去,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寶劍,迫不及待地闖進后羿家裏,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嫦娥心裏想,讓這樣的人吃了長生不老藥,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嗎?於是,她便機智地與逄蒙周旋。逄蒙見嫦娥不肯交出仙藥,就翻箱倒櫃,四處搜尋。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碧藍的夜空掛着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飛去。

后羿外出回來,不見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衝出門外,只見皓月當空,圓圓的月亮上樹影婆娑,一隻玉兔在樹下跳來跳去。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樹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后羿連聲呼喚,不顧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後退三步,怎麼也追不上。

鄉親們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裏擺上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後,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

吳剛折桂

相傳吳剛受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但桂樹隨砍隨合。天帝把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另有一神話傳説,吳剛伐桂釀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吳剛每天伐樹不止,千萬年過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樹依然如舊,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吳剛知道人間還沒有桂樹,於是他就把桂樹的種子傳到了人間。

嫦娥奔月 篇三

中秋節的傳説中,最美麗動人的莫過於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了。

嫦娥奔月是我國古代十大愛情故事之一。

嫦娥是怎樣奔月的?自古以來,嫦娥奔月有很多版本,説法不一。

但各種版本有一共同之處: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念后羿射日之功,贈他不死仙藥。

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藥,無法留在地面,飛天奔月而到了月亮之上。

從此,月球上就有了一位美麗浪漫的月宮佳人。

嫦娥奔月的神話記載,最早見於《歸藏》。

據《周禮》記載,《易經》原來有三本,即夏代的《連山》、殷代的《歸藏》和周代的《周易》。

由於《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所以現在通稱的《易經》是指周文王整理過的《周易》。

據1993年出土於湖北江陵的王家台秦簡《歸藏》,以及《文選》李善註釋時兩次引用的《歸藏》記載,都説常娥服西王母不死之藥奔月成為月精。

嫦娥是怎樣吃了仙藥?有人説是因為嫦娥不知情而誤吃了;有人説是嫦娥好奇偷食;也有人説是嫦娥故意盜吃;還有説是后羿冷落嫦娥,嫦娥吃了仙藥傷心而去;還有的説是后羿的部下逄蒙趁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時威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危急中將仙藥吞下。

以下兩種傳説,應該是流傳最廣也最符合嫦娥奔月的温馨浪漫、美麗動人。

中秋節的傳説 篇四

遠古時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賞賜仙藥。八月十五后羿帶眾人打獵,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盜藥,后羿妻子嫦娥為保護仙藥,遂將其吞下。吃下仙藥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飛上天去,遲來的后羿只見到將要消失的嫦娥。後認為紀念善良的嫦娥,遂將這一天定為中秋節,意為:全家團圓的日子。期望有一天後羿與嫦娥能夠團圓。

月宮蟾蜍 篇五

月亮裏存在蟾蜍的説法比較古老。

在戰國以前,古人就傳説月中有座月宮,月宮中有“蟾蜍”。

屈原在《天問》中説:“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根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中的考證,“顧菟”即蟾蜍。

這是迄今月中有蟾蜍的最早記載。

後來,人們把月中蟾蜍與嫦娥聯繫起來,説是嫦娥奔月後化為蟾蜍,並被罰搗長生不老藥。

西漢《淮南子》中記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東漢科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記載:“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

將往,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

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絕色佳人嫦娥怎麼會在奔入月宮後變形成為現今人們印象中的醜物蟾蜍(蛤蟆)?這是當今人們的誤解。

在古代,蟾蜍並非醜物,而是吉物。

據考古發現,蟾蜍可能是由我國古代先民的一種圖騰崇拜——蛙演變而來的。

仰韶半坡彩陶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有紋樣的彩陶,它的紋飾特點是動物形象和動物紋樣非常豐富,這其中就有蛙的形象。

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和演變,到了漢墓的帛畫上,蛙紋演變成為一隻蟾蜍兩腳分立,站在一彎月亮上的形象,蛙的形象逐漸演變為代表月亮的蟾蜍。

漢代石刻畫像裏,也有伏羲氏和女媧手裏託着日月輪的形象,女媧手中託的月輪裏就有()蟾蜍在搗藥。

在漢代,蟾蜍往往被視為三千歲的長壽之物,還是鎮亂保安的吉物。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張衡所造的侯風地動儀:“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果是醜物,蟾蜍怎麼會和八龍相配?

因為月宮中有蟾,所以月宮又被稱為“蟾宮”,又因圓月如盤,輝映寰宇,故月亮也有“蟾盤”、“蟾光”、“蟾魄”、“蟾彩”、“蟾輝”之稱,皆因這隻蟾蜍而來。

中秋節的神話故事傳説 篇六

中秋節月餅傳説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願忍受元朝統治階級殘酷的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的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了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給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晚上,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了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就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的越來越精細,品種也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了。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的特別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等系列活動,有的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還有另一個説法: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會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遺俗。

中秋節傳説-嫦娥奔月

我國對月亮的崇拜,集中體現在嫦娥奔月這一傳説上。

早在戰國末年成書的《歸藏》上就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名籍《淮南子·覽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靈藥,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隻身獨往,難免冷清。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大概是為了懲罰嫦娥的私奔,在其專著《靈憲》中説,超羣絕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變成醜陋的蟾蜍——癩蛤蟆,並被罰在月宮中搗藥。

但是,蟾蜍的醜惡形象和美麗的月亮畢竟難以協調,在民間,人們慢慢地為奔月的嫦娥恢復了原來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後,嫦娥又變成了美女,孤棲月宮,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詩人李商隱寫詩感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從唐代開始將八月十五賞月改為祭月,盼嫦娥迴歸人間。為使她在月宮不感寂寞,人們又逐漸創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樹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進一步演繹出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説月中桂樹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吳剛伐桂,可桂樹有特異功能,隨砍隨合,所以,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到了宋代,中秋節習染成風,賞月、玩月更加熱鬧、普遍。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更,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京師祭月,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在夜半之時焚香拜月,“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蟾宮折桂,喻科場得意)……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了兩三千年,添枝加葉,越來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宮之謎,包容着人類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同時也反映古代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獨立的強烈願望。

中秋節的傳説 篇七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在古代叫什麼 篇八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吳剛伐桂 篇九

到了唐代,又有了月宮中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説。

傳説月亮上的廣寒宮前有一顆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

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

吳剛常年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砍不斷,吳剛也只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砍下去,永無盡期。

吳剛何許人也?為何到月宮中伐桂不止?有不同的傳説。

一種説法是説,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另一種傳説與第一種傳説相似,説西河人吳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放到月宮,令他在月宮砍伐桂樹,並説:“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得仙術。”由此吳剛便在月宮常年伐桂。

還有一種傳説,帶有愛情色彩,説吳剛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魯的天將,被嫦娥的美麗深深吸引。

他不顧嫦娥的多次拒絕,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宮糾纏嫦娥。

嫦娥不堪其擾,指着桂樹説,它枝條太長了,今夜你若能將它砍斷,我便答應你的追求。

吳剛心花怒放,掄起斧頭就砍,可每次拔出斧頭,樹身便恢復如初。

於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樹總是不斷,一直砍了千百年,今天還在砍。

由於月中桂樹的傳説,人們又把月亮稱之為桂月、桂窟、桂宮。

中秋節的傳説 篇十

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寓意團圓完美。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完美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月餅寓意團圓,也就應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就應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齊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構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標籤: 多篇 中秋節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7jw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