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一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説。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為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偽。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 需要説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二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台(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説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三

這節課的設計,採用微課教學的模式,本節教學的重點食物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講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環節播放微課視頻,教學效果好。用生活中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引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捕食關係,引導學生正確書寫食物鏈。通過觀察與思考,分析食物鏈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這樣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這次上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發現,微視頻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於生物學中重難點教學有很好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開發新的微課視頻,在教學中靈活的運用。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3)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請學生欣賞“老師帶領幾位同學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氣息。

2、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冬天的蕭零到春天的生機勃勃,請學生推測引起這些變化的因素是什麼?

3、學生認真思考,踴躍發表意見,認識到生物的生活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順利引出課題。

(二)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

學習目標:

1、瞭解環境因素的概念

2、舉例説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3、舉例説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引領同學們以學習目標為導航,開啟學習之旅

(三)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隨同學們踏青的腳步來到草莓採摘園,播放老師帶領同學們採摘草莓的視頻,藉助情境,提出問題:影響一株草莓生長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積極踴躍發言,歸納總結出影響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師明確環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類。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實驗探究,獲得新知

利用黃粉蟲通過科學研究光照對它生活的影響

(1)實物展示

請出“小客人”黃粉蟲(老師展示實物)學生介紹黃粉蟲生活特點。

(2)温故知新

老師和學生一起回顧科學探究的六個步驟,引領學生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結論。

(3)合作交流,制定計劃

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探究方案,教師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並認識其重要性,如實驗過程中應給黃粉蟲幼蟲提供哪兩種不同環境?如何設計?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兩隻黃粉蟲做實驗行嗎?為什麼?)同學們大膽設計,充分討論,合作學習,制定出本小組的探究方案

(4)彙報展示,確定計劃

在教師的組織下,小組代表進行彙報交流。各小組設計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啟發,又在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和超越。

(5)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各小組根據修正後的實驗方案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同學們分工合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數據。教師組織各小組代表上黑板記錄最後一分鐘實驗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生活有影響。”(或黃粉蟲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請各小組同學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或發現的問題,如明暗環境對比不明顯;黃粉蟲生命力強弱不同;同學們圍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環境。

(7)拓展延伸

黃粉蟲的生活是否還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果同學們感興趣,課下選擇一種非生物因素進行研究。隨着問題的逐漸深入,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開闊,認識愈加全面深刻。

2、圖片展示,學生辨認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老師展示多幅圖片,學生辨認它們分別受到哪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3、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同學們角色扮演作為小果農愛思考,藉助影響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產量,小組合作交流,獻計獻策,同學們集思廣益,辦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農。

4、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欣賞視頻,記錄生物之間的關係

視頻播放螞蟻互助、大象互助、猴子鬥爭、瓢蟲捕食蚜蟲、貓頭鷹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間關係的視頻,學生自學、記錄視頻中生物之間的關係,並彙報展示。老師歸納總結生物之間包括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兩種。

(2)、知識遷移,加深理解

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給生物之間的關係找家遊戲

(3)、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判斷影響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並藉助這些生物之間關係思考提高草莓產量的方法。

暢談收穫

談一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由此構建知識框架。

四、測評練習

每一隻蝴蝶下方隱藏一道練習題,學生通過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練習題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詩中所描寫的影響鴨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氣

2、下列生態因素中不屬於非生物因素的是()

A、陽光、温度

B、空氣、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蘭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生態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學以致用: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沒有香蕉樹和椰子樹?為什麼我們冬季可以吃到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蔬菜,菜農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克服非生物因素對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響?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五

本節課將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巧妙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教學重點。首先環境影響生物這個觀點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體會的,我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同學們出示兔子在青草地當中的圖片,然後提出一個非專業性的問題: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同學們回答很踴躍“狼”“虎”“青草”“陽光”“水”等等,我把同學們的答案作了總結,像“狼”“虎”“青草”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生物稱之為生物因素;像“陽光”“水”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稱之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統稱為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學們之前的理解環境僅僅是空氣,水之類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直接去解釋環境這一概念,而是將同學們觀察,思考的現象總結出什麼是環境,這樣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這一生物學觀點又為第四節《生態系統》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瞭解了“環境”這一概念之後,再提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生物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這兩個觀點同學們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並且同學們能夠舉出一些很具體的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並互相影響的例子,比如“駱駝的睫毛比較長適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風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更有利於節約水分”等等。

通過課後練習的反饋來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據教學內容應該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視頻作為這節課的總結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六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中借鑑了別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

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

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七

【課標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濟南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生物與環境第一章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節。第六單元是生物課程標準規定的十大主題的第三大主題。

本節教材主要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通過觀察和分析,列舉生物適應與影響環境的實例;舉例説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認同生物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形成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課標》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針對《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運用已有知識,在活動中獲取新知。生物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適應環境的特點,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時時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響着環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使學生進一步強化“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這一重要的生物學觀點。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兩部分編寫的。第一部分通過幾幅圖片,試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地衣和演示實驗“觀察蚯蚓對土壤的翻耕實驗”,理解生物對環境是如何影響的;最後總結: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組成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生物適應、影響環境的現象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學生能夠很容易的舉出相關的例子,但對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還很模糊,往往會忽視“適應的普遍性”,並且對“適應的相對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讓學生在一系列直觀、有趣的文字信息、聲像信息和實物信息中,通過觀察、對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時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培養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難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相對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對温度耐受範圍的理解。

【學情分析】

在第五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在物種形成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凡是生存下來的都是適應其生活環境的,並且對環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現象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夠列舉出一些實例,但是學生往往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視而不見,也不動腦考慮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意識不到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尤其是相對性。

本節課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而言,理解難度不大,這部分學生易於掌握,但是對於基礎不還是很好的同學而言,理解本節難點部分時會出現一定的難度。因此針對本節的難點要加大討論力度和精講力度。

為完成教學目標,課前應讓學生蒐集一部分資料來説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例如生物依賴環境的例子,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生物改變環境的例子。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身邊的實例,讓他們直觀的感受到,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多種方式的活動,讓學生概括出生物適應環境的不同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促進學生理解生物適應環境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及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分析,列舉生物適應與影響環境的實例。

2、舉例説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認同生物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教學重難點: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展示影象資料和蒐集的圖片。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通過教師點撥、指導、提問,實現一定的能力梯度,讓一般學生都能通過努力達到教學目的,而優生也有思考的餘地,體現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過程:

1、導入

分別出示野雞、石蛙、蟈蟈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圖片,進行一個“找一找”的遊戲。學生思考它們隱藏自己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自己,是對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引出本節內容。

參與“找一找”遊戲,思考動物隱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繼續進行“找一找”的遊戲,分別展示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的相關圖片,讓學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2、觀察圖6.1-7中幾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小組討論這六種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3、動畫播放駱駝刺及旗形樹形成過程,圖片展示青蛙冬眠、鳥類遷徙、魚類洄游,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適應環境。

4、學生舉例還有哪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並總結出生物的適應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適應任何環境嗎?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適應具有相對性。請學生觀察圖6.1-8某種魚對温度的耐受範圍示意圖,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分組進行合作學習,討論生物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適應特徵。

小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

自主閲讀課本,觀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圖片、視頻、課件等材料,學生小組討論,回答老師問題。

跟隨老師的總結思路,得出生物對環境適應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的結論。

3、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我們知道生物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對環境有適應性,那麼相應的對環境也能產生影響。

引導學生閲讀課本P48-P49觀察蚯蚓對土壤的翻耕演示實驗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示實驗,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麼要把實驗裝置放置在黑暗處?

2、一段時間後,濕土與細沙分界是否還那樣明顯?簡述蚯蚓對土壤的翻耕作用。

並請學生舉出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動畫播放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讓學生談談感想。

小結:在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境在不斷改變;生物也在不斷進化,適應環境。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自主閲讀課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示實驗活動,並對實驗結果展開分析討論,思考回答老師問題,得出蚯蚓能夠疏鬆土壤結論。

根據老師的小結,得出生物影響環境有有利和有弊兩方面。

4、小結

請一位學生帶領同學們回顧本節所學的知識,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對環境產生影響。正是因為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榮。

跟隨老師的小結,加深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生物通過改變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來適應環境

2、生物的適應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時又有相對性。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與環境”這一節是教材主題四“生態系統”的開篇節,本節內容的學習將為後面第二節“生態系統的結構與類型”、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生物與環境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環境密切相關。通過學習,讓學生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關注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懂得保護自然、珍愛生命。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主要分三個模塊:你知道嗎、學習與探究、拓展與視野,本課的教材內容是在講述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對環境普遍存在的適應性之後,又利用各類圖片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式,着重講述了動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等適應現象,以突出生物對環境適應的主題。在本節的最後,也指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如果生物不能隨着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那麼原來的適應就將變為不適應。

二、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二期課改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

2、知道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3、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觀察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特徵和行為,初步學會描述觀察結果的方法。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講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使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係,認識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是保護瀕危生物的重要舉措之一。

2、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教學難點

(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以及三者之間的區別比較。

(2)認識生物適應環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七年級科學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非生物環境的因子:如水、陽光、土壤等,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在又經過半年多生命科學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觀察,實驗,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備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對於學習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不滿足於教師在講台上的單獨説教,希望教師多采用直觀教具、直觀演示及直觀的語言,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自己探究,使他們能獲得施展才能及品嚐成功的機會。

五、教法指導和教學器材:

1、教法指導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採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觀察、思考、表述,積極探索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器材

金魚、蓮藕、小組活動評價表,多媒體課件等。

六、教學整體設計思路和達到的預期教學效果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選主題,查找資料,經小組集體討論、整理好資料後製成PPT,在課內進行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等。這樣,學生既與合作伙伴同心協力,又能獨立地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和能力來解決問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才能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本節課自始至終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參與,讓學生通過分析、交流課前調查、收集的資料以及課本中的資源,自主進行探究,體驗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全班同學掌握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方法;能主動與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讓學生猜猜老師帶來的“神祕禮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探究整合

1、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

啟動學生思維,暢所欲言。

2、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

教師引導、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

學生以組為單位,派代表上前用簡短、優美的語言介紹、展示課前收集、整理的各類生態系統的文字、圖片資料。

引導學生觀察標本——蓮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適應性特點。

①保護色、②擬態、③警戒色

教師大屏幕展示各類生物適應環境生活的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並總結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相對性

教師大屏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鳥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感悟。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

(三)教師總結 使學生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初步建立對立統一的觀點。

八、評價:

1、填寫評價表,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價為主,培養學會欣賞他人和事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2、完成練習冊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題:如今,由於環境條件的人為破壞,導致瀕危動物出現,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日趨惡化。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九

新一輪課改強調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體,同時也是課程的創造者;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構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基於上述認識,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都離不開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那麼,生物又是怎樣適應和影響環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兩部分編寫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幾幅圖片,試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理解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最後總結: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2. 設計思想

一般在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往往會考慮用兩節課的時間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和圖片,課上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最後總結得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第二課時:重點組織學生做“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研究活動。筆者認為,第一課時若能用一些看得見、摸得着、相對真實的實物(或標本),讓學生能近距離、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與環境的協調關係,比單純地看圖、找資料、得結論要好得多。所以,我們想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後再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通過“給生物找個家”的活動,讓學生更直接、更親近地去領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觀察和思考、體驗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知層次,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生物也影響環境。

3. 教學目標

(1)結合圖片資料和標本,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瞭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

(2)通過觀察圖片資料、標本,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概括和表達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3)理解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 課前準備

準備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幾種不同環境下生活的生物標本(動物、植物),用布將這些標本罩上並編號;放大鏡;學生分成七八個小組,圍坐在放有標本的實驗桌周圍。

5. 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探究課題。

教師連續展示精心挑選的美麗的自然風景畫,然後向學生提問:看完這些畫,大家有什麼感覺。

教師用語言來激發學生對自然界和諧美的共識;每當人們提到遼闊的草原,就會想到綠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會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動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會想起海洋中斑斕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飛翔的海鷗……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裏泡着、魚在樹上掛着、鳥在地上躺着,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認為是不和諧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d3m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