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一

新一輪課改強調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體,同時也是課程的創造者;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構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基於上述認識,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都離不開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那麼,生物又是怎樣適應和影響環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兩部分編寫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幾幅圖片,試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理解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最後總結: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2. 設計思想

一般在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往往會考慮用兩節課的時間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和圖片,課上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最後總結得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第二課時:重點組織學生做“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研究活動。筆者認為,第一課時若能用一些看得見、摸得着、相對真實的實物(或標本),讓學生能近距離、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與環境的協調關係,比單純地看圖、找資料、得結論要好得多。所以,我們想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後再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通過“給生物找個家”的活動,讓學生更直接、更親近地去領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觀察和思考、體驗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知層次,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生物也影響環境。

3. 教學目標

(1)結合圖片資料和標本,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瞭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

(2)通過觀察圖片資料、標本,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概括和表達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3)理解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 課前準備

準備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幾種不同環境下生活的生物標本(動物、植物),用布將這些標本罩上並編號;放大鏡;學生分成七八個小組,圍坐在放有標本的實驗桌周圍。

5. 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探究課題。

教師連續展示精心挑選的美麗的自然風景畫,然後向學生提問:看完這些畫,大家有什麼感覺。

教師用語言來激發學生對自然界和諧美的共識;每當人們提到遼闊的草原,就會想到綠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會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動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會想起海洋中斑斕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飛翔的海鷗……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裏泡着、魚在樹上掛着、鳥在地上躺着,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認為是不和諧的。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説明陽光、温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2、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非生物因素的種類及其對生物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四、《教法》

以“一案三為主”為模式的學案導學教學方法

五、《學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觀看視頻《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導入: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活,這節課我們學習《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二)、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讀學習目標

(三)自主研學、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學一,分組讓學生回答。

2、展示圖片和資料,分析是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3、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

(1)閲讀黃粉蟲幼蟲資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展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3)小組長領着同學們實施計劃,讓學生畫實驗記錄表

(4)學生分組實驗,把黃粉蟲幼蟲放置後,靜置五分鐘,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黃粉蟲幼蟲在兩種環境中的個體數量,把實驗數據填在記錄表中。(等待5分鐘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驗:1、本實驗的變量是什麼?2、為什麼要用10條黃粉蟲幼蟲做實驗?只用1只黃粉蟲幼蟲做實驗行嗎?為什麼?)

(5)五分鐘後,學生統計實驗數據,求出平均值。

(6)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7)表達交流:這個實驗中有哪些因素對黃粉蟲幼蟲有影響?

4、出示自主研學二,分組讓學生回答。

5、展示圖片,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學生暢談收穫,教師展示主要內容,並進行感情昇華

(五)佈置作業:讓同學們寫一篇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倡議書

(六)鞏固練習:分組比賽練習

(七)評選表演優秀小組,鼓勵其他小組。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3)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請學生欣賞“老師帶領幾位同學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氣息。

2、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冬天的蕭零到春天的生機勃勃,請學生推測引起這些變化的因素是什麼?

3、學生認真思考,踴躍發表意見,認識到生物的生活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順利引出課題。

(二)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

學習目標:

1、瞭解環境因素的概念

2、舉例説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3、舉例説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引領同學們以學習目標為導航,開啟學習之旅

(三)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隨同學們踏青的腳步來到草莓採摘園,播放老師帶領同學們採摘草莓的視頻,藉助情境,提出問題:影響一株草莓生長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積極踴躍發言,歸納總結出影響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師明確環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類。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實驗探究,獲得新知

利用黃粉蟲通過科學研究光照對它生活的影響

(1)實物展示

請出“小客人”黃粉蟲(老師展示實物)學生介紹黃粉蟲生活特點。

(2)温故知新

老師和學生一起回顧科學探究的六個步驟,引領學生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結論。

(3)合作交流,制定計劃

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探究方案,教師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並認識其重要性,如實驗過程中應給黃粉蟲幼蟲提供哪兩種不同環境?如何設計?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兩隻黃粉蟲做實驗行嗎?為什麼?)同學們大膽設計,充分討論,合作學習,制定出本小組的探究方案

(4)彙報展示,確定計劃

在教師的組織下,小組代表進行彙報交流。各小組設計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啟發,又在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和超越。

(5)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各小組根據修正後的實驗方案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同學們分工合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數據。教師組織各小組代表上黑板記錄最後一分鐘實驗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生活有影響。”(或黃粉蟲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請各小組同學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或發現的問題,如明暗環境對比不明顯;黃粉蟲生命力強弱不同;同學們圍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環境。

(7)拓展延伸

黃粉蟲的生活是否還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果同學們感興趣,課下選擇一種非生物因素進行研究。隨着問題的逐漸深入,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開闊,認識愈加全面深刻。

2、圖片展示,學生辨認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老師展示多幅圖片,學生辨認它們分別受到哪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3、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同學們角色扮演作為小果農愛思考,藉助影響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產量,小組合作交流,獻計獻策,同學們集思廣益,辦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農。

4、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欣賞視頻,記錄生物之間的關係

視頻播放螞蟻互助、大象互助、猴子鬥爭、瓢蟲捕食蚜蟲、貓頭鷹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間關係的視頻,學生自學、記錄視頻中生物之間的關係,並彙報展示。老師歸納總結生物之間包括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兩種。

(2)、知識遷移,加深理解

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給生物之間的關係找家遊戲

(3)、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判斷影響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並藉助這些生物之間關係思考提高草莓產量的方法。

暢談收穫

談一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由此構建知識框架。

四、測評練習

每一隻蝴蝶下方隱藏一道練習題,學生通過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練習題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詩中所描寫的影響鴨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氣

2、下列生態因素中不屬於非生物因素的是()

A、陽光、温度

B、空氣、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蘭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生態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學以致用: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沒有香蕉樹和椰子樹?為什麼我們冬季可以吃到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蔬菜,菜農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克服非生物因素對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響?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四

【課標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濟南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生物與環境第一章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節。第六單元是生物課程標準規定的十大主題的第三大主題。

本節教材主要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通過觀察和分析,列舉生物適應與影響環境的實例;舉例説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認同生物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形成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課標》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針對《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運用已有知識,在活動中獲取新知。生物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適應環境的特點,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時時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響着環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使學生進一步強化“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這一重要的生物學觀點。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兩部分編寫的。第一部分通過幾幅圖片,試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地衣和演示實驗“觀察蚯蚓對土壤的翻耕實驗”,理解生物對環境是如何影響的;最後總結: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組成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生物適應、影響環境的現象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學生能夠很容易的舉出相關的例子,但對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還很模糊,往往會忽視“適應的普遍性”,並且對“適應的相對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讓學生在一系列直觀、有趣的文字信息、聲像信息和實物信息中,通過觀察、對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時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培養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難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相對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對温度耐受範圍的理解。

【學情分析】

在第五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在物種形成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凡是生存下來的都是適應其生活環境的,並且對環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現象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夠列舉出一些實例,但是學生往往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視而不見,也不動腦考慮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意識不到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尤其是相對性。

本節課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而言,理解難度不大,這部分學生易於掌握,但是對於基礎不還是很好的同學而言,理解本節難點部分時會出現一定的難度。因此針對本節的難點要加大討論力度和精講力度。

為完成教學目標,課前應讓學生蒐集一部分資料來説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例如生物依賴環境的例子,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生物改變環境的例子。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身邊的實例,讓他們直觀的感受到,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多種方式的活動,讓學生概括出生物適應環境的不同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促進學生理解生物適應環境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及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分析,列舉生物適應與影響環境的實例。

2、舉例説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認同生物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教學重難點: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展示影象資料和蒐集的圖片。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通過教師點撥、指導、提問,實現一定的能力梯度,讓一般學生都能通過努力達到教學目的,而優生也有思考的餘地,體現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過程:

1、導入

分別出示野雞、石蛙、蟈蟈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圖片,進行一個“找一找”的遊戲。學生思考它們隱藏自己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自己,是對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引出本節內容。

參與“找一找”遊戲,思考動物隱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繼續進行“找一找”的遊戲,分別展示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的相關圖片,讓學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2、觀察圖6.1-7中幾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小組討論這六種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3、動畫播放駱駝刺及旗形樹形成過程,圖片展示青蛙冬眠、鳥類遷徙、魚類洄游,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適應環境。

4、學生舉例還有哪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並總結出生物的適應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適應任何環境嗎?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適應具有相對性。請學生觀察圖6.1-8某種魚對温度的耐受範圍示意圖,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分組進行合作學習,討論生物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適應特徵。

小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

自主閲讀課本,觀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圖片、視頻、課件等材料,學生小組討論,回答老師問題。

跟隨老師的總結思路,得出生物對環境適應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的結論。

3、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我們知道生物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對環境有適應性,那麼相應的對環境也能產生影響。

引導學生閲讀課本P48-P49觀察蚯蚓對土壤的翻耕演示實驗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示實驗,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麼要把實驗裝置放置在黑暗處?

2、一段時間後,濕土與細沙分界是否還那樣明顯?簡述蚯蚓對土壤的翻耕作用。

並請學生舉出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動畫播放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讓學生談談感想。

小結:在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境在不斷改變;生物也在不斷進化,適應環境。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自主閲讀課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示實驗活動,並對實驗結果展開分析討論,思考回答老師問題,得出蚯蚓能夠疏鬆土壤結論。

根據老師的小結,得出生物影響環境有有利和有弊兩方面。

4、小結

請一位學生帶領同學們回顧本節所學的知識,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對環境產生影響。正是因為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榮。

跟隨老師的小結,加深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生物通過改變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來適應環境

2、生物的適應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時又有相對性。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個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接觸的第三個科學探究,是本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的重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進一步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但對於學生而言,此探究活動有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距前兩次探究活動的時間比較長,二是要探究的條件不止一個,要設置的對照組也不止一個,等一系列困難。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説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2、能力方面:

(1)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重點: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本課知識重點。

2、設計對照實驗是本課技能訓練重點。

(三、)難點:

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課安排的研究活動的重點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同時,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先安排設計種子萌發必要條件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條件。

另外,“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需要若干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本堂課的做法是在課內完成探究活動的方案設計、交流、確定等,而在課後去完成管理、觀察、記錄、整理數據、得出結論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課上進行交流討論。既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也較合理地利用了課堂時間。

三、教學設想:

基於以上的教學策略,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利用課件1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1)觀看課件1,欣賞奇花異草圖片---(奇花異草由種子萌發而來)

(2)明確主題,明確學習主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利用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能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環節:作出假設

提問課前佈置的問題:如果給你一些種子你希望把它們播種到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學生通過課前請教長輩、查找資料等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教師

引導點撥,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同學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

明確本課探究重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

第三環節:制定計劃

討論提綱,制定計劃:參照提綱(演示課件2)和課本的方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

(一)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的探究方案。

(1)個人設計方案。

引導學生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分析課本的方案,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①出示討論提綱:提綱主要依據課本92頁討論題設計。

②演示課件3,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

種子:大豆、菜豆、綠豆、小麥、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頭瓶、培養皿、酒瓶、盤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

全班分成3個大組,分別針對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温度這三個假設開展探究,每名同學作為大組成員之一,針對本組研討主題,參照討論提綱,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③鼓勵學生不要侷限於課本、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進行實驗並用簡圖畫出實驗裝置。

(2)小組討論方案。每個大組內部分成若干小組(以4人為1小組),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修訂計劃,推出最佳方案,準備小組間交流,討論結果。

(3)小組交流。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與自評,參與互評。學生修訂、完善計劃。

(4)小組再次討論方案。

(5)再次小組交流,小組之間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況下,進行如下設計:

(二)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其他條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課件4,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圖: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清水,牛奶、洗滌劑、醋等。

提示學生:你還想知道哪些條件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條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滌劑、牛奶對種子萌發有什麼影響?等)設計對照實驗。

對有創意的給與肯定,不科學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改進或重新設計。

(4)總結全課,提出課後探究要點。評論中讓學生明白:

①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②實驗材料的選擇要避免偶然性和減少誤差,實驗要有共性。

針對本堂課的難點是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通過出示討論提綱、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等指導學生設計,突破難點,組織和引導同學設計方案;在協作性小組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工作,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給予各個小組報告他們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機會,所以多次組織小組內、小組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為課外活動,第五環節得出結論和第六環節表達和交流在下節課中完成。

設計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讓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會生物學實驗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整個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中的個體,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且也通過與學生對話被教,而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雖然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設計以上環節的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並進一步加以指導和鼓勵。

討論提綱:

1、你想探究的是什麼問題?

2、課後你將立即實施本計劃,在此前提下,你認為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

3、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可以嗎?

4、實驗探究時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請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準備怎樣設置實驗對照組時,實驗對照組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對每一個實驗組的處理,除了所研究的環境外,其他環境是否應當與對照組相同?

6、實驗中應如何操作?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7、明確分工組長:主持討論每一個問題,作好分工

討論內容記錄員:簡單記錄討論結果,準備大組交流

實驗主操作人:負責實驗的操作,其他人輔助

觀察記錄員: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2、請設計實驗方案,並用簡圖或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比一比,看誰的方案最優秀,看誰的記錄最精彩!)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的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與環境”這一節是教材主題四“生態系統”的開篇節,本節內容的學習將為後面第二節“生態系統的結構與類型”、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生物與環境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環境密切相關。通過學習,讓學生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關注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懂得保護自然、珍愛生命。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主要分三個模塊:你知道嗎、學習與探究、拓展與視野,本課的教材內容是在講述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對環境普遍存在的適應性之後,又利用各類圖片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式,着重講述了動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等適應現象,以突出生物對環境適應的主題。在本節的最後,也指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如果生物不能隨着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那麼原來的適應就將變為不適應。

二、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二期課改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

2、知道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3、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觀察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特徵和行為,初步學會描述觀察結果的方法。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講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使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係,認識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是保護瀕危生物的重要舉措之一。

2、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學會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二)教學難點

(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以及三者之間的區別比較。

(2)認識生物適應環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七年級科學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非生物環境的因子:如水、陽光、土壤等,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在又經過半年多生命科學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觀察,實驗,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備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對於學習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不滿足於教師在講台上的單獨説教,希望教師多采用直觀教具、直觀演示及直觀的語言,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自己探究,使他們能獲得施展才能及品嚐成功的機會。

五、教法指導和教學器材:

1、教法指導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採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觀察、思考、表述,積極探索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器材

金魚、蓮藕、小組活動評價表,多媒體課件等。

六、教學整體設計思路和達到的預期教學效果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選主題,查找資料,經小組集體討論、整理好資料後製成PPT,在課內進行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等。這樣,學生既與合作伙伴同心協力,又能獨立地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和能力來解決問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才能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本節課自始至終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參與,讓學生通過分析、交流課前調查、收集的資料以及課本中的資源,自主進行探究,體驗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全班同學掌握比較和區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方法;能主動與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讓學生猜猜老師帶來的“神祕禮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探究整合

1、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係

啟動學生思維,暢所欲言。

2、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

教師引導、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

學生以組為單位,派代表上前用簡短、優美的語言介紹、展示課前收集、整理的各類生態系統的文字、圖片資料。

引導學生觀察標本——蓮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適應性特點。

①保護色、②擬態、③警戒色

教師大屏幕展示各類生物適應環境生活的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並總結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相對性

教師大屏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鳥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感悟。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環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係,

(三)教師總結 使學生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初步建立對立統一的觀點。

八、評價:

1、填寫評價表,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價為主,培養學會欣賞他人和事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2、完成練習冊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題:如今,由於環境條件的人為破壞,導致瀕危動物出現,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日趨惡化。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r7kde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