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一

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繡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最後成為文豪。

勤學好問的故事 篇二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但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説:“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勤學好問的故事 篇三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蒐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最後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鉅著《聊齋志異》。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四

陶弘景菜園求學

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説,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裏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緻的觀察,陶弘景最後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祕密:原先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裏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

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五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一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個性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有關勤學好問的故事大全_名人勵志故事 篇六

孔子勤學好問

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魯國路遇一個名叫項橐的七歲的小孩。孔子連續向他提出四十多個問題,項橐都對答如流。孔子連聲稱讚。接着,項橐又反問了孔子幾個問題,孔子竟然答不出來。孔子不禁感歎道:“小小年紀如此博學,真是後生可畏啊!”於是孔子心悦誠服地拜項橐為老師。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裏面陳列着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裏,可以瞭解歷史和有關的。典章制度。孔子進太廟後,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裏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活動結束後,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説:“誰説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麼是都要問。”孔子聽了説:“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這就是古書上記載的“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

伽利略勤學好問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説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説:“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着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説:“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説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台。

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説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説:“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衞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説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七

1、孔子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魯國路遇一個名叫項橐的七歲的小孩。孔子連續向他提出四十多個問題,項橐都對答如流。孔子連聲稱讚。接着,項橐又反問了孔子幾個問題,孔子竟然答不出來。孔子不禁感歎道:“小小年紀如此博學,真是後生可畏啊!”於是孔子心悦誠服地拜項橐為老師。

2、孔子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裏面陳列着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裏,可以瞭解歷史和有關的典章制度。

孔子進太廟後,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裏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活動結束後,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説:“誰説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麼是都要問。”孔子聽了説:“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

這就是古書上記載的“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

3、孔子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孔子—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覆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

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已傳送孔子勤學好問的精神。

勤學好問的故事 篇八

匡衡是西漢年間有名的大學問家,少年的家裏很窮,愛好學習的他沒有蠟燭來讓他學習,那種沒有電的年代,沒有蠟燭,太陽下山了什麼都幹不了啊,但是匡衡還是很聰明的,偷偷地在牆上挖了一個小洞,估計那時候年輕的匡衡也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算偷還是算借,總之匡衡是有光了,可以開開心心的讀書了,不過想來那個洞也不大,要是很大豈不是一下就被鄰居發現了?

當時匡衡有一個同鄉叫做文不識的,雖然名字取得好像很沒有文化,但是其實他的家裏有着很多的書,於是匡衡就找上他,希望可以成為他們家的傭人,可以不要錢,只希望能夠讀他們家的藏書,文不識對於匡衡這麼愛好學習非常震驚,就答應了他,因此匡衡得以博覽羣書,成為了一個大學問家。

匡衡讀書有所成就之後,就經常給別人講《詩經》要知道《詩經》可是孔子編的,在那種尊崇儒學的年代沒有兩把刷子可不敢隨便講解《詩經》,而且人們還稱讚他能把人講的開懷大笑,可見匡衡對於《詩經》的理解已經非常深入了,有一次碰到街頭也有一個人在講,匡衡就去聽了,聽着聽着還和他辯論上了,那人説不過匡衡,慌張的跑路了,就連鞋子也穿倒了。

這個匡衡勤學的故事被記載在了《西京雜記》裏邊,這本書主要寫了很多西漢時期的奇聞異事,是當時有名的大學問家劉歆所著。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九

蒲松齡草亭問路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蒐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最後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鉅著《聊齋志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dpe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