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感悟的隨筆(精品多篇)

感悟的隨筆(精品多篇)

感悟的隨筆(精品多篇)

人生感悟的散文隨筆 篇一

活着,是一種福氣。

——題記

轉動,小小的沙漏,一粒一粒的沙子順着瓶沿滑落,生死終歸是沙漏,漏出了蒼涼,沙子漏完了,我的生命也結束了……

迷離中,我找到了自己,全身輕盈,透明,我死了?那雙本來充滿血色和靈動的手此時竟然如此慘白無力,心,心呢,我竟然找不到,好冷。

為何?難道就因為我的一句玩笑話説絲毫不感恩活着?對了,是我自己把沙漏轉過來的,我竟然選擇了死?我再次來到那個熟悉的房間,為什麼什麼東西都是灰色的,那個沙漏也不見了……

有人……是母親,她的嘴巴一張一合,但她再説什麼我竟然聽不見,她看向我這裏了,但似乎什麼也沒看見,我着急地大喊,什麼聲音也發不出來……

四處飄蕩,往常熱鬧歡樂的大街,今天,怎麼這麼壓抑恐怖,往常那個一手紅氣球一手冰淇淋的小女孩,今天,怎麼一個人在死衚衕裏抽泣,往常一對對説着情話的情侶,今天怎麼都在爭吵……

轉身,是那個街角賣糖的老奶奶,只有她還笑着,恍然大悟,她是最熱愛生活的。

雖然在她年輕的時候就查出有絕症,活一天算一天,但她不僅沒有放棄生命,還開起了糖果店。

看着皺紋一條條爬上她的臉,卻絲毫不能遮蓋那洋溢着生的活力,我似乎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好舒服,我不想死,我要活着,好好活着,耳畔突然傳來老奶奶敲糖的叮叮聲,我聽見了,我也看見了,樹是那麼的綠,花是那麼的美,原來活着是多麼奇妙而不可思議的事。

真是可笑,我竟然在死後才體認到活着是何等的福氣……

回首,視線中一個瘦弱的身影倒地,散落滿地的。糖……

醫院,死寂的病房,蒼白的病牀,悲傷的人們,還有笑着的她,她沒有流淚,眼淚是死的悲哀,而她活着的時候享受了一切,她看見了綠樹,美麗的花,也聽見了自己敲糖的叮叮聲,感受到了活着的喜悦,死而無憾了……

生和死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被我們不斷翻來翻去,當一面變得更大更清晰之時,另外一面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只是我們不斷撥弄着死的那一面,才覺得生是如此不堪,生命又是如此脆弱……

她笑着,離開了這個世界,手中還攥着一塊糖,竟然是沙漏形的……

是,那個小小的沙漏……

轉動,小小的沙漏,一粒一粒的沙子攀着瓶沿上升,沙漏終歸是生死,漏出了生機,沙子填滿了,我的生命也重塑了……

但,沙漏卻永遠的,碎了……

睜眼,四顧,幸好,我還活着,感謝,我還活着,耳畔傳來叮叮的響聲……

關於感悟的隨筆 篇二

每一天的生活總是美好的,可我從來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將自己融入進去。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和一天原有的美好不相符。試圖去遠離生活,可生活卻不想放棄我,總是用她的美好讓我去思考:怎麼樣,我的一天,完整的融入我的每一天,也能是美好的?

這些天,每天晚上躺在牀上要睡着之前就會想,想起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於是不自然的對比下現在的生活,就會疑惑。

在大一,我和無數不同的人蔘加過不同的培訓,花費高的,花費低的,英語的,銷售的,演講的,各種各樣的學習我都有過出眾的表現,可是,都只能用過去式了。而那些在學習中,認為我優秀和我交上朋友的那些朋友現在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在那個時候的基礎上的人脈和貴人相助,過上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那些,我本來也可以。可是,我沒有。

凡事發生總有其原因。也必定都有其好的一面。我沒能有那個運氣和福分,和她們一起去幹那個事業。那適合我的,屬於我的那條路在哪裏?為了不浪費時間,所以選擇不去後悔當初做的放棄的決定。可是,為什麼我依然在不斷的浪費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我想做的依舊沒做,我希望達到的目標依舊沒有開始,沒有在後悔,為什麼我不能前行呢?

我真的丟了自己的心,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丟失了。現在我明白了,那該從哪裏去尋找?

美好的一天,天一的好美?

要找回自己丟失的心,要繼續前行才好。我的夥伴在另外的路上提前走了,我不能讓她們等太久。即使不會再會合到同一個目的地,也希望能與他們隔岸相望,在同一水平線上!

關於感悟的隨筆 篇三

1.關於孝道的思考

“孝敬文化”中國人傳統文化重要的一環,注重“心和口,腳和手”,而形式上的更成為傳統和習慣,比較實質而言,過去重視形式,後來注重精神。不過,單獨這兩者都不最恰當,應該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父母在,不遠遊,是陋習,女人為男人的守寡更是畸形孝道,甚至誇張到辭官盡孝三年的典型的形式主義。中國許多的習慣習俗,都是孝道文化。所謂的清明節,重陽節,春節,等都是形式的固定。而孝道和家法總是密切聯繫的。可是宗親家法註定在法治社會成為歷史,家血緣家庭成員的減少,人口老年化時代的來臨,讓盡孝成為話題、課題、也是難題。

形式上的孝道與內容上的孝道存在巨大的差距,只有當失去才明白“孝”字,這個孝,上面是入土為安故“土”,下面才有血脈相承的子孫滿堂的兒“子”。

當孝成為我們必須再次提及的時候,孝道之“道”已然成為人跡罕至的“小道”了。

呂不韋其實就是秦始皇的生父,秦始皇殺呂不韋正是對孝道的一種扭曲行為。

“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蘇秦最先看破所謂的孝道,《常回家看看》歌曲的流行正是應正了我們在精神上對孝道的不遵從,

孝道的教育,來自家族的文化傳統的約束力,可是在如今家族的分裂縮小之後,約束力幾乎喪失殆盡,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家族眼裏“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格言是對孝道的一種本能,忠孝兩全在古代困惑着有志之士,而如今,家族共同犯罪,或者默認犯罪成為普遍現象,這是孝道大於國法的最典型行為,可是,只有極少的貪財的官的。懼內拒雙親之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讓孝道成為一句空話。

所以,我以為,孝道在當今應該從內容到形式的和諧一致。也就是制度和法規讓孝道成為人生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2.草根開花的理由

漫長的閲讀歲月總會在心的書頁上歪歪斜斜的留下一些感動、感悟、感覺。而閲讀方式和書寫方式的改變讓我們這一代“人到中年”的網絡草根寫手更自由的翱翔在網絡的天空,猶如如魚得水一般的自由。而積澱經年的古今中外知識和文化和漸進更新的寫作模式,讓我們開始嘗試許多過去不能嘗試的寫作領域。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文化人,我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草根。當博客時代來臨,我們便一起默默的耕耘在屬於我們自己文字的伊甸園。在“草根博客”這個百草園,我們同樣會欣賞到“奇花異草”。儘管這些奇花異草在文化裏、社會中、媒體上難得一見他們在“正規”的官方認可的方式出現,但是,我們無疑的是他們確實是很名貴的奇花異草。也許,我們正用這樣的方式宣告文化的伊甸園從此因為“草根”的文學而充滿了生機。

當然,我是有為而來,不過,我從心底拒絕墨守成規的人生態度。我總是期待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書寫超前的乃至無人問津的文字。觀乎歷史,那些文學巨匠、文化泰斗都是在一個特定的範圍書寫適合自己的文字,傾述和時代通脈或者更有前瞻性的文學模式。

我曾經用一年多的時間組織或者主持了許多的草根博客文化訪談,通過“這一個”博客,通過這道櫥窗展示了某些博主的亮點。而這些亮點足以説明草根博客文化正從敝帚自珍的羞答答的狀態中勇敢的綻放開來。

舉例幾個特色博客,如雪漠的血印禪修文化、枕邊書的江南休閒文化、點子正的點到為止奇文、布衣書生的傷情散文、羅密歐的音樂雜談漫談、空谷鳴琴的當代知性才女散文、釋藤的攝影抒情美文等等。當然,我的這些定義不太準確,而他們的博客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正在盛開的大花園,我僅僅是選擇了其中的一個最亮的特色來舉例。我之所以舉例,是因為我曾經和他們的博客直接對話,寫了訪談錄或者是對話錄。

所以,你是草根,必須有一個亮點讓自己開花,並且散發出獨特的芳香來,這就是唯一的理由。

3.情感是美文的避難所

比如愛情,被古今中外的人吟誦和謳歌,更是因為當代只赤裸裸的婚姻而讓真的愛情成為圍城之內的小資夢幻曲——這些美文,卻因為內在基礎的喪失而成為無病呻吟的典範。

家可以成為巢,妻也可以成為妾,女人最恨的“愛情”卻沒有了市場。於是世風日下,我們終於解放了自己,解放了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我們的情感,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一種錯誤的迷惘。謳歌本來虛偽,現實更加的殘酷,我們憑什麼去愛人,我們又憑什麼被人愛。所以,這個最美妙的詞彙終於被我們膚淺的虛幻的文字裝飾成為最奢侈品。

沒有對象的愛,是虛無的;不能比肩的愛,是奢侈的。所以,情感美文註定成為草根博文海量的收容所。可是面對俗世的生活,愛情連成為一個最輕的籌碼的機會也鮮見。所以,閃婚和閃離,終於成就了一道“非城勿擾”的舞台。我之所以不用誠實的“誠”而用城市的“城”,是因為那僅僅是一堵新建的錢鍾書的“圍城”。

圍城內外,許多的博主用“美文”謳歌着,説確切點是呻吟着。對不同的博客,特別是散文博主,我不看好十分流行的“情感美文”。儘管許多精巧細膩入微的情節,和情切切、淚潸潸的語句同樣讓讀者有一時之快。因為,當美文成為一種時髦,成為一種外套的時候,我們寧願擰掉所有的水分去閲讀。也許,我們發現他們的內核其實單薄得比一張紙還要透明無物。

美不是因為言辭的華麗,而是精神的內核。當假話、空話成為時代的標籤的時候,藝術的生活和生活的藝術成為一種奢望。面對正規途徑閲讀的許多的所謂的經典,往往給予我們更加虛偽的引誘。

相對而言,我不反對用詩歌的靈魂書寫散文的韻腳。儘管只有寥寥數字,篇幅不長,卻藴含巨大的閲讀空間,一般而言,跳躍的詩歌總是模糊太多的指向,而細膩的細節弱化在一些巧妙的比擬中,讓閲讀的空間擴大既是好事也為韻味,這樣的詩句往往因為精彩會準確的抓住人的心靈的哪一點,也就是震撼,同感,共鳴。很適合所有的讀者,因為比擬的本體和喻體同樣是多向性的,也只有同一個思維水準的讀者才能悟出其中的曼妙來,而散文相對於而言,因為更加的具體和真實,讓閲讀成為更準確的畫面,猶如音樂的一個樂段被喜歡音樂的愛好者準確的捕捉,從來產生對主題更深刻的體會。這種體會的文字就是散文的靈魂。也是閲讀散文的快感。

相對於詩歌而言,閲讀散文更像和一個老朋友,好故交的一次促膝談心。所謂的高山流水正是這樣的場景。因為基於一種藝術的偏好,每一個出色的寫手都有自己最流暢的表達方式,而這些方式被博客整體的集中的發展的表達出來,所以我們便產生對這博客的注意力

其實散文材料的選擇才是成為博客成名的關鍵,而不在於語言本身,而語言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基調元素而已。

4.恣意三峽的灑脱

不知是童年的記憶或者是來自祖先的饋贈?不知是因為見識了許多的人背叛故土的牽掛,還是看見更多的“拆遷”的悲劇?在我的筆記裏,也許除開圍棋的文字,就是對三峽的皈依。

魂牽三峽的山水,恣意江湖的灑脱。

山不在高,有神則名,水不在深,有心則行。人不在衣,有韻則新,形不在華,有氣則神。形之彩,非於外在之相,卻自在神往。巫山在宋玉的夢魄裏,幽會神女之陽台;巫峽在薛濤的詩籤裏,洞穿于波濤之上,杜甫曾睏倦在瞿塘峽逼仄中喘息,而詩仙借奔騰的川江水匆匆離開……心之所想,全在內涵之仙氣,豈是凡夫所能觀之。三峽的山水如斯也。

山之名,豈止仙人可為,又非名勝可棲。狼咆哮於明月之夜,遊魂于山澗之溪,尋尋覓覓中,當夕陽將最後一滴眼淚給星星,當三峽最後一朵浪花給詩人,當詩人最後一次衝動給情人,當情人最後一個夢幻給海市蜃樓。誰在乎夾岸的黑森林虎嘯猿啼?誰在意紅塵中的白帝彩雲?誰計較高峽平湖的藴藉或者一瀉千里的怒放?流走的是幻象,滯留的是山脊;破滅的是浪花,誕生的是星星。在意或者無意,三峽的子民已經遠走,而將所有的歷史掩埋成就歷史。

水之心,豈止形色也。此心讀“新”,朵朵浪花送新顏,陣陣漣漪蕩心情,此心又“信”也,勿須海盟山誓,牽手海枯石爛,此心更“星”也,布漫天錦繡,寫華美詩章。山之顛,水天涯;早為露,夕為霞。心心相約,歸去來兮,星星璀璨,歸去來兮;山之邊,水彼岸,融冰凌,化甘霖,欣欣向榮,歸去來兮,欣喜若狂,心滿意足。

誰不重寫三峽山水賦,誰不重唱三峽歌,誰不享受大三峽的輻射的瀟灑,唯有三峽的子孫從此浪跡天涯。唏噓,唏噓……

5.因為時間飛逝而淡忘

在生活中邀請一個或者一羣知趣相投的人聊天,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預約再預約,延遲更延遲,原先許多感興趣的話題,因為時間飛逝而淡忘,我們總是在一些新穎的話題間轉換,而明鋭的視覺和感悟,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溜走。

比如元旦下午,開完一個本地文化工作聯誼會之後,走在“20xx年度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的雲陽新城”的華麗的街道上,我和“巴蠻子”——他正在撰寫關於三峽風情的長篇小説——就一些時局的話題探討着,路旁是熙熙融融的街市,滿眼的繁華和匆匆的步履,私家車穿梭在街頭,穿着單薄但很時尚的少年少女充滿激情的身姿結夥而來,然後聯袂而去,成為一道街頭精緻……我們滿眼關心這些,我們也滿眼感覺不到最幸福的“最”字,倒是有三分“醉意”而已。

其實,我卻在思考下面的一些零碎的片段:

三峽實際的地域要比這八百里要長得多,更比這一條狹長的曾經湍急的河道要曲折的多。上上下下的水手或者縴夫,他們不是用長度來丈量的。水手總是用日子的丈量,幾年,幾十年他們就在這川江上來來往往。風沙見識過,放浪經歷過。太陽的暴嗮,還有漲水時節的洪流見識過。而縴夫不同,他們用重重疊疊的草鞋,或者赤足去丈量,用一段一段蹦斷的纖繩來計算。口渴了,滿臉的汗水裏總是含有鹹味,雨來了,赤裸的肌肉上滿是更深的烙印。

三峽的歷史沒有因為川江激流而停止歌唱,三峽的歷史也不會因為高峽的平湖而澄澈透明。

因為所有的歷史被雕刻在巫山的石壁,所有的日曆被描繪成河牀邊深淺不一的烙印。

縴夫,不是歌手,不過在喜歡唱歌的絕對是他們。因為、三峽是他們的長笛,奔騰的江水是他們的氣息,而沒有歌聲的三峽絕對是寂寞的三峽。

三峽的歷史存在於山壁之上,也存在傳説和神話之中,更存在於這些千年萬年不老的花草樹木之中。比如隨隨便便一隻枝葉便是詩人的錦繡文章——竹枝詞。不僅僅是新式的詩歌載體,更是三峽文化最淳樸的原生態的保存形式……

我們邊走邊聊……然後就“文化的三峽”的話題意猶未盡,可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終於説再見,而我更深知,這一再見也許是一會兒,更多的十天半月,乃至半年一年。關於這個話題,就這樣打住。當然打住的是我們之間的對話和探討,沒有停歇下來的是我獨立的思路。我在路上。

6.我只是一個符號

是三峽劉星嗎?是棋迷嗎?是虛擬的文化的客棧的主人嗎?是,也許都是,也許什麼都不是。我只是一個符號。一個和你交心的知趣相同的一個文友,一介書生,一個棋迷,一個用文字為話筒,一個以棋子為道具的“江湖棋迷”。

在網絡上游弋,我發現我撰寫的一篇雜記被一家文化網站轉載,當然署名還是“三峽劉星”,這也是幸事。全文如下。

《黑白》

三峽劉星對枕邊書的博文《坐對電腦》發表評論:手談天下事,鍵敲心中詩。若説最風流,博客夢寐時。誠結四方友,翰墨描凝脂。青春突煥發,知音天下知。——本人最近閲讀王華先生《黑白》長卷,權做枕邊書,興來遊走於博客和書香之餘,重新整理和枕邊書的網絡“棋緣”再寫新作《筆緣枕邊書(中篇記實網絡文學,上中下)三卷——系我的網絡專輯“網絡傳奇之才子系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請先生批閲、矯正。

三峽劉星寫於三峽紅葉時。

枕邊書(王華)回覆説:“已經拜讀,真誠感謝,收藏。問候劉郎,遲復為歉!”

……

思緒在三峽的迷霧中瀰漫,而微博的興起讓博客文化冷落了許多,這是不爭的現實,只有堅守文字藝術的真正的寫手還在網絡博客上堅守。其實用什麼平台寫和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一種方式記錄、復原、描繪、期待、創造才是寫作的本來。……

也許,我渴望瞭解和展示的文化符號本身就是屬於“精英”標籤的稀缺的“古董化石”文化吧,所以,命中註定了守住寂寞成為我最自豪的事。這是我心甘情願的,在這寂靜的三峽的鄉村,我躲藏在滿是書香的陋室裏,用一台電腦和外界溝通着。

7.在沙漠和綠洲之間

冬的三峽很清冷,霧氣瀰漫的山溪帶來嗖嗖寒意,而不耐寒的樹枝上星星落落的掛着零星的枯葉,但是,滿山的松柏反而顯得更加的昌盛,溪水清亮亮的,而恰到好處的風景處總是一籠籠修竹在茂盛的生長着。不畏寒意的鳥兒在山溪兩岸尋覓着,唧唧的叫聲更是清清楚楚的迴音在峽谷中。

我敲打着鍵盤,遊弋在網絡的敏感的話題之間,匆匆而閲之後匆匆而去,幾番搜索之後,一天的國內外大事瞭如指掌,其實,瞭解這些和不瞭解這些對於個體的人而言,根本就毫無意義。

文化立國的國策更多的是一種信號,是一種矯正,物質文明構築的台階之上必須構建龐大的精神文明高樓。沒有文化的沙漠才是真正沙漠,沒有精神之源的沙漠才是失去生命力的沙漠。我們正在沙漠和綠洲之間選擇我們面對的明天。

歌舞昇平是一種景象,斷垣殘壁也是一種景象,只看見前者,讓我們更加的飄飄然,只看見後者,會讓我們慼慼然,恍若世界末日。前幾年面對20xx年的世界大毀滅的謠言,只能證明20xx年充滿了我們更多的期待。這就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世界。在新年元旦之後,寫上如上的筆記正是我面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最殷切的期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w6r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