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大國崛起解説詞例文(通用多篇)

大國崛起解説詞例文(通用多篇)

大國崛起解説詞例文(通用多篇)

關於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一

現在展現在西歐人眼前的,已不是一個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個地球了。

地球飛快地旋轉,製圖員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仍然滿足不了人們對修訂版地圖的需求,地圖在潮濕和未着色的時候就被取走,航海家開闢的新航線成為了歐洲控制世界的鐵鏈。

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一個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相繼成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在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

與葡萄牙在東方的收穫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上的掠奪更加直接。

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註冊白銀和200噸註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佔有。

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區的人口從2500萬下降到265萬,祕魯的人口由900萬下降到了130萬。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後急劇減少了90%。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 教授安東尼奧•曼努埃爾•埃斯帕尼亞•歐西門:

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聯合起來時,就是在葡萄牙的菲利普一世或者是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統治期間,據説菲利普王國的太陽從來不降落,因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國王的版圖到達了整個世界,從墨西哥到菲律賓、中國、印度和非洲。

在歐洲,西班牙統治着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亞洲,它征服了菲律賓;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歸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佈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伊比利亞半島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這奇蹟會不會也像神話故事那樣,見首不見尾,縹緲不定,來去匆匆呢?

這是馬德里惟一一個以國家名字命名的廣場,西班牙的驕傲——作家塞萬提斯的紀念碑赫然矗立在正中央,每一個走近塞萬提斯的人,都忍不住要用手摸一下騎着瘦馬的堂•吉訶德和緊隨其後的僕人桑丘。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院長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塞萬提斯生前出版了許多書,他的戲劇作品在當時也大受歡迎,但是,他年老時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他所認識的那些大人物都沒有給他足夠的生活資助,以至於他死的時候仍然十分貧困。

塞萬提斯的命運,在有意無意間折射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榮辱興衰。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

大國崛起解説詞範例 篇二

在這張桌子上,歷史永遠定格在1924年1月22日。列寧每天離開辦公室前,都從這裏撕下一頁日曆。但是那天,他已無力撕下這頁日曆。

蘇聯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長,一位和藹的領袖,一個根據實踐要求為俄羅斯謀劃未來的舵手。

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院長 謝·葉辛:

列寧給了人類一種鮮明的典範,即人類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去世之後,俄羅斯走上另外一條繁榮的生活道路。很遺憾,列寧所實施的這種實踐活動最後還是沒有繼續進行下去。我認為,整個世界失去了一個面向未來的機會。

接下來領導蘇維埃政權的,是以行事嚴峻果斷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許純屬巧合,列寧以發源於西伯利亞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繼任者則以一種硬度很強的金屬——“鋼”作為自己的姓氏。

正如這兩個姓名的文字意義一樣:列寧時代,國家的經濟政策具有相當的彈性;而斯大林則以強硬的手段,加快了國家工業化的步伐。

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 保羅·肯尼迪:

他們認為這個廣大的國家,想要發展,必須集中所有的資源,必須限制資產階級,限制資本主義體系,控制所有的資源,包括農業資源。

中國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 研究員 左鳳榮:

斯大林就認為,我的工業化資金只能靠我自己內部來積累,內部來積累呢,那主要當然要來自於農業,所以,他就明確提出一個要貢税論,就是説要農民,除了他要交的糧食,應該交的國家任務之外,在工業品上,他要把工業品的價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後這樣讓農民買東西的時候付出更多的錢,就是説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積累工業化的資金。

以工農業“剪刀差”的方式來積累工業化資金,意味着此前為保護農民利益而推出的新經濟政策將被捨棄。斯大林説:“我們所以採取新經濟政策,就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

在斯大林看來,時過境遷,新經濟政策不利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建設了,因為蘇聯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經常説:“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落後者是要捱打的。”

20世紀20年代,西方各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各個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都達到或超過一戰前水平的1.5倍。一些歐美經濟學家稱資本主義已消滅了貧困,空前的繁榮讓他們充滿信心,並繼續封鎖蘇聯經濟。

1927年,英國宣佈斷絕英蘇關係,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鬥爭”。

孤零零的蘇聯看起來似乎不堪一擊。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

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三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徐天新:

斯大林的經濟發展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點,首先是經濟發展不均衡,重工業、軍事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輕工業、農業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特別是農業。第二方面呢就是人民的生活沒有能得到重大的改善,沒有能夠和工業發展同步得到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的糧食的產量、人均的肉類的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

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 保羅·肯尼迪: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吸取教訓,認為任何計劃都是危險的,任何長期考慮都是錯誤的。我認為應該吸取更加微妙的信號。就是説國家和地方政府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不過,計劃經濟在當時的成功,使人們不可能像今天一樣去反思它的弊端。更何況,當時的蘇聯,正面臨越來越緊迫的戰爭威脅。

為了擺脱經濟危機,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就在蘇聯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1937年,中國已經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日戰爭,而斯大林一直擔憂的戰火,最終也不可避免地侵入了這片廣袤的土地。

這是莫斯科紅場上的無名烈士墓,墓前的這簇火焰已燃燒了幾十年,它象徵着不屈的鮮血和頑強的靈魂。墓誌銘上寫道:“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業績萬世永存”。陵墓下面掩埋着數千名在蘇聯衞國戰爭中犧牲的紅軍戰士。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__微笑着聲稱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慶祝的儀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德軍不僅被全線扼止,而且開始遭遇反攻。

__不明白,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為什麼會越--越強?

俄羅斯《斯大林傳》作者 尤里·茹可夫:

如果我們沒有在庫茨涅茨克、扎巴洛日等地建立鋼鐵聯合體,如果我們沒有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車裏亞賓斯克等地建拖拉機廠,我們就不可能將這些工廠直接建成坦克製造廠。

關於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四

由於戰爭條件呢,採取了一種幾乎是24小時工作制,就是機器不歇人休息,輪班倒制度,所以西伯利亞的工業也很快地發展起來了。

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兩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

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制勝的利劍。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工人們駕駛着剛剛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廠,迎戰德軍。

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頂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共損失兵力1000萬,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傷亡人數的73%,蘇聯以2000萬人的犧牲為代價,捍衞了正義,捍衞了和平。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僅此一點,蘇聯就無愧於一個大國的稱謂!

在德軍敗局已定的1945年2 月 ,當時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個國家——美國、蘇聯、英國的首腦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雅爾塔會晤,一起商談確立戰後的世界格局。

這是世界對蘇聯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的承認,也是對蘇聯所承擔的大國責任的尊敬。

在20世紀中葉的萬里晴空之下,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隔洋相望,共同主導了世界未來幾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着“蘇聯”的字樣。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

夢想。從太空俯瞰地球,是人類文明的高度,也是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高度。任時光流逝,這一高度將永載史冊。

而能否超越這一高度,將取決於俄羅斯一代代領航者的視野是否足夠高遠。

這是一本被封存了五十年的書,它的作者是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

1935年,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蘇聯,在蘇聯他處於鮮花和歡呼之中。後來他寫信給斯大林説:“我看到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整個國家在布爾什維克領導下跟千百種障礙做不斷的鬥爭,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設一個新世界。”

大國崛起解説詞範例 篇五

俄羅斯《斯大林傳》作者 尤里·茹可夫:

為了保證國家繼續發展,必須採取新的、強有力的措施,因此,為了使國家不再成為一個農業國家,為了使國家不再從國外進口小到鉛筆、大到飛機等商品,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

這就是為什麼要放棄新經濟政策的原因。

而同樣龐大的亞洲近鄰——中國的境遇,也更加堅定了這個鋼鐵般的領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意志。斯大林説:“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

1929年5月,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討論的內容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劇院裏燈火輝煌,主席台上掛着大幅的蘇聯地圖。報告人每提到一項建設工程,在地圖上相應的地點就會亮起一盞小燈。等到報告結束時,蘇聯地圖上已經佈滿了五顏六色的燈光,一千多個迷人的亮點閃爍着。

俄羅斯《斯大林傳》作者 尤里·茹可夫:

第一個五年計劃,整個的制定過程將近五年,作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人們想把所有的各個方面都寫進去,這樣寫的量就非常大,最後又想方設法減少它的內容,然後又增加了內容,最後的結果是通過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總容量,足足有三本這麼厚的書。

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而細緻地規劃過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蘇聯人的一個創造。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國家計劃力爭精確,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鈕釦售價1盧布,那麼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

對於蘇聯而言,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和這種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聯繫在了一起。

關於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六

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若爾金•麥哲倫:

我們知道,一個機構極有可能因為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能做出改變而衰落。

羅卡角的太陽緩緩落下,這是歐洲大陸的最後一抹陽光。

到16世紀下半葉,曾經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無比強大的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世界性的演出中開始謝幕。流水一般湧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

或許,沉醉於中世紀英雄夢想的堂•吉訶德至死都不明白,他的盾牌掩護的是一箇舊世界,他的長矛刺向的是一個新世界,其結局只能是不斷重複的無奈和失敗!

世界歷史舞台上的第一場大戲悲劇性地落幕了。下一場,將會是哪一個國家,身披新世界的霞光登場演出呢?

關於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七

在歐洲西北部,有一個和英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它的面積只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半北京,它的名字叫做荷蘭。

在八百年以前,這裏是一片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從12世紀到14世紀,才逐步形成了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蘭仍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一系列複雜的水利設施阻擋,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卻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一個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

荷蘭人創造奇蹟的故事,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敍述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we3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