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公園景觀設計説明(通用多篇)

公園景觀設計説明(通用多篇)

公園景觀設計説明(通用多篇)

生態公園景觀設計説明(定稿 篇一

陸良縣馬街鎮特色小鎮(爨隆園)及生態公園景觀設計説明

一、項目背景

馬街鎮位於陸良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地處陸良壩區,屬陸良盆地拗陷帶、龍海山斷裂帶,馬街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温和如春,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乾旱、秋涼濕潤的特點。植物資源主要有云南鬆、華山鬆、桉樹、側柏等,具有豐富多彩文物古蹟及文化遺產。

二、規劃依據

國家和省市現行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

1、城市綠地設計規範(GB50420-2007)

2、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J185-2002)

3、《公園設計規範》(CJJ48-92)

4、《居住區設計規範》《居住區設計導則》

5、《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範》(CJJ83-99)

6、《城市道路設計規範》(CJJ37-90)

7、《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範》(CJJ75-97)

8、《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範》(GB50289-98)

9、《城市綠化工程及驗收規範》(CJJ/T82-99)

三、規劃主題、目標及定位

1、公園設計主題為:“碧水環繞·馬街新韻” 小區景觀設計主題:新馬街、新思維、新商圈。

2、基本原則

1)高起點,高要求 2)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

3)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結合(功能、景觀、生態三結合)4)突出生態、“以人為本”原則

3、指導思想 1)整體性原則

2)小區創造新都市城市景觀,生態公園為自然的生態景觀。

3)營造交流氛圍、滿足市民的生活、消費、遊憩的活動場所,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4)景觀的文化、審美意境 5)植物的鄉土性原則

四、具體設計設計

公園“濕地”作為一類特殊的生境,是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濕地公園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於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其表現形式自然、原始、充滿野趣,完成後達到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地景觀效果。

景觀通過自然生態濕地的表現形式,以水為主題發散衍生各種景觀節點如水上折橋、水上亭、水岸廣場、觀魚台、岸邊棧道、湖心島、水上木橋等等,展現從水文化和濕地公園自然之美。野趣而生態的濕地形式與城市生態公園文化的結合,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氛圍,為公園的一條主要設計思想。

整體設計上公園由三條大的軸和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圍合而成,構建出滿足公園要求的整個道路系統,在構建出的道路系統後圍繞公園的主題和要求設計了豐富的多種功能空間和環境享受空間,並應用了多種設計手法使得整個景觀設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手法使得公園內部的景觀層次豐富,景觀呈現多樣性,有廣闊的草坪,有幽靜的密林,有微風吹拂的棧道、水岸亭、長廊、有蜿蜒曲折變化晨練步道等。

入口設計以自然粗狂的圓木相結合,周圍綠藤纏繞,植被叢生。當進入大門,便可感受到公園的大氣,主入口設計正對大戲台,在整體上形成條中軸線,周邊應用曲線型設計,使得入口充滿活潑自然地氣氛,加之古樸的木頭使得公園體現出自然生態之氣,同廣場的結合又給人給人以曠遠、古樸幽深之感,引人入境。

廣場設計是根據現階段城市的遊玩和地方民族風俗而設計的,這樣個大舞台和大廣場足以滿足各種舞蹈和表演的需求,同時也考慮平時廣場的功能要求,公園是市民娛樂,交流的場所,而舞蹈,樂器等是交流的載體,故在整個廣場的設計上在周邊考慮了小型聚會的必要環境,在廣場的周圍種植幾株大樹,在大樹周圍設置樹池式坐凳,這樣設計不僅解決了小型聚會的需要,同時增加了廣場景觀的層次,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可大可小的聚會遊樂場所。

廣場旁的停車設計為公園來往的人們提供了方便,現今不論的大城市還是鄉鎮汽車出行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避免了公園建成後公園區域成為城市擁堵地,正真成為人們理想之地。

整個公園的外圍環道設計是一條晨練步道,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了一條通往健康的大道,長言説的好,健康是福,沒有比健康更快樂幸福的事。在步道德周邊設置了一些休息小站,為不同的人羣提供了休息交流的空間,也為遊覽的人們提供了駐足的場所,極大地提高了公園的利用價值,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公園的中心設計是本次設計的主題“濕地、生態之美”,設計時構建出幾個無比優美的小島,島嶼之間採用輕盈的小木橋鏈接,使得各個小島既獨立又聯繫,組成了整個公園的漂浮之島。島上設計有濕地之美的蘆葦蕩,菖蒲海,美麗的睡蓮池等,在各小島能享受不同的景觀,達到一步一景的景觀效果。總體設計上完美體現為漂浮的島嶼,其中設計各種景觀平台為人們體驗和感受綠肺之美的良好條件,採用經典的折橋,高低錯落的長廊,體現出中國古代園林之美,加之古樸的材質等構建出一個美好的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很自然地同小區建築,古戲台結合在一起。使得整個景觀融入到城市之中。同時也是對當地建築和發展的一個引導,使之成為一個獨特的園林的景觀環境。

次入口設計為市民提供了另外一個體驗自然享受生活的另一個通道,也是讓公園向外延伸,入口設計既簡單又活潑,中間是一塊自然石設計,加之密密的樹木,使之一進公園就能感受到公園的生態之美正對面是 一組組自然石堆砌而成的景牆,自然而大方,採用陸良的層石構成,體現了陸良青石的自然之美,同時也是對外展示陸良自然資源為社會做出巨大的社會貢獻,體現了人類貢獻社會,創造美好幸福的偉大理想。一組一組的景石像水裏的魚兒自由自在,同時也是對人們心裏情操的一種陶冶。

岸邊的太極晨練小空間採用一個橢圓型設計,在橢圓內部設計有色彩斑斕的植物色帶之美,特色植物之美,植物邊緣設計一休閒亭,為駐足的人們提供良好的空間,喜好特色植物的人們可以在此盡情欣賞、拍照留念。

小區景觀設計:設計獨創性的街道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創造全新的城市交流空間,打造馬街新形象。整體設計上設計形成縱橫幾大軸線,形成新的街道環境,採用地方特色的石材鋪裝,使之成為馬街鎮的步行街,打造馬街獨具特色的商業氛圍,在景觀設計上體現出步行商業系統獨有的商業氛圍,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整潔的、獨具特色的新商圈。

在設計時,採用各色的鋪裝形成不同的商業景觀小空間,提供適合步行商業的休憩,停留空間,獨具特色的行道樹種植方式,打破原有街道的兩旁種植形式,形成左右前後,相互貫通的新商業格局。局部設置花箱、小品、雕塑、木凳、商業景觀燈帶等。打造出全新面貌的新商業形象。

街道植物種植方面採用分支點較高的喬木形成綠樹成蔭的步行商業街格局,植物品種注重常綠植物和落葉喬木的合理搭配,使之四季常綠,春意黯然。

五、植物設計

本次規劃植物設計在總體環境景觀構建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景觀意境以及傳統文化意韻的信息傳遞中有着獨特的作用。嚴謹而虛實有致的形體結構是“形而下”與“形而上”交流的有效媒介,可以通過樹影、聲響、葉色等傳遞風、月、雲、日、氣、四季等自然的信息,植物素材豐富而獨特的形體語言作為空間塑造的工具,具有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和魅力。植物材料的自然屬性中藴育着歷史、文化和空間情結,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可以營造文化意境獨特的空間情調。

配置豐富的植物羣落,讓整個濕地公園這塊的植物羣落主次清晰。選用種植一些鄉土樹種(例如滇樸、黃連木、滇桂花、擬單性木蘭、華山鬆、油松、水竹等)。適當增加幾片柿子林、楊梅林和桃樹林、松樹林、李樹林。為了更好突出濕地公園這個主題,更好的表現整個濕地公園的植物豐富多樣性,生態性,將對地被和灌木類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在灌木方面的組團配置以“野”為主,將宿根花卉和灌木配置營造豐富而輕盈自然的小景。灌木和宿根花卉的品種(金絲桃、地石榴、火把果、山茶花、蜘蛛抱蛋、花葉玉簪、萱草、鳶尾等)。

水生植物是水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當地優勢挺水植物,突出生物多樣性特色是提高人工濕地淨化能力的關鍵措施。水生植物多樣性的作用,一方面由於多種植物的根系交錯具強有力的去污能力,另一方面使水邊的水流及生境多樣化,保持良好的水質淨化效果。例如蘆葦具有較強的輸氧能力,茭白具有較強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蘆葦和茭白混種是一種較好的植物種植方式。公園的濕地景區的挺水植物選擇以蘆葦、香蒲與野茭白為主,並通過片植建立人工羣落,並形成極佳的水生景觀效果。蘆葦、香蒲與野茭 3 白羣落集中佈置於,水面開闊的區域。該羣落植株高大繁盛,夏季生長勢佳,建立了穩定的羣落體系。同時,羣落將喬灌木植物層自然地過渡到了水面,起到修飾水岸線與豐富植物景觀層次的作用。為了與寬水面相協調,設計種植了以睡蓮為主的浮葉植物羣落。沉水植物羣落,苦草與金魚藻羣落,形成了如水下草原般的景觀。

植物設計遵循生態種植原則,注重水生植物的綜合配置。水生植物多層次配置手法,大方簡潔亦不乏細膩和雅緻。植物組合主要有:香蒲+千屈菜+海壽花+睡蓮組景;香蒲+茭白+蘆葦+金魚藻+苦草組景;再力花+水芋+石菖蒲+菹草組景;再力花+千屈菜+慈姑+睡蓮組景;再力花+千屈菜+紫芋+石菖蒲組景;蒲葦+蘆竹+睡蓮組景;黃菖蒲+千屈菜+香菇草組景等,甚為豐富。其中,木棧道旁的香蒲+千屈菜+海壽花+睡蓮組景,千屈菜將木棧道與園路的交界處很好地進行了遮擋。葉片油綠的海壽花與千屈菜高低錯落,同時兩者藍紫色與粉紅色的花序相互映襯,顯得既活潑又雅緻。

水生植物與園林小品完美融合,盡顯鄉土野趣。如一小水面一角,叢植睡蓮安靜地鋪在水面上,為這小水景增添了一份靜謐。岸邊海壽花與千屈菜正開放着藍紫色與粉紅色的花序,頓時賦予了水景跳躍的元素。一圓木搭建而成的木棧道則鄰水而設,睡蓮葉片簇擁着棧道,兩者結合得完美無暇,透露着原始樸素的鄉野氣息。另一大水面上則片植單一的睡蓮,亦不時留出水面,增強水體的鏡面效果。一木板搭建而成的多折形棧道穿過睡蓮叢中而設,為人們近距離觀賞水生植物及其景觀提供了便利。另外,香蒲、野茭白等高大的挺水植物依水岸的木亭而種植,形成半抱合構景,為亭內休憩的人們帶來了一份安全與神祕感。同時,也將人的活動真切地融入到景觀環境當中去,給人返樸歸真的感受。水生植物品種(慈姑、千屈菜、萍蓬草、花葉蘆竹、水葱、茭白、澤瀉、蘆葦、細葉芒、海芋、海壽花、菱、水芹、雨久花、再力花、燈芯草、香蒲、梭魚草、旱傘草、石菖蒲、玉帶草、金魚藻、斑茅、虎尾藻等)

六、道路交通規劃

充分考慮遊人的行為方式、感受和立體交通的需要,結合會展期間和會展期後不同的功能設置多用途、多級別遊線,形成功能完備、分佈合理陸地、濱水相結合的交通網絡。

為便於綠地內的交通組織,遊道設三級。主遊路路寬3-3.5米,圍繞着主遊路適當設置休息廣及設施,主遊路材質採用石材、透水磚、青磚、卵石等,二級遊路為2.0米,向公園各個景點延伸。三級遊路為1.2米。

七、豎向規劃

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對高差較大的地方採用台階和坡道來處理地形,儘量避免對地形進行大的改造。利用現有起伏地形使景觀層次更加豐富,形成功能合理、層次豐富的景觀環境。

八、建築景觀小品

小品與建築是重要的景觀元素,通過對地域特徵和歷史文化的把握與提煉,賦予建築小品和雕塑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其在造型、立意等諸方面成為重要載體,映射出公園獨特的個性和時空魅力。

規劃中建築景觀小品包含:花架、景牆、樹池、水池、雕塑、噴泉、木平台、木棧道、小橋、硬質鋪裝、標識、指示牌、垃圾箱和庭院燈具等。這些景觀小品不僅能滿足功能上的要求,設計中還結合各個場地不同的屬性氛圍,在適當的地點設置小品,滿足遊人使用觀賞的需求,賦予這些小品更多景觀上的用途,使這些景觀細節能更好的融入主題景觀空間。

九、綠化規劃

1、綠化規劃以自然生態綠化景觀為基調形態,突出四季變化,春季賞花,夏季綠蔭,秋季觀葉,冬季葱鬱,營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生態樹林景觀。

2、綠化規劃注重展現植物的景觀形態,從疏密、層次、色彩上形成特色,並結合功能景觀區的要求,不同的片區形成不同的綠化景觀特色。

3、根據生物學特性和美學要求進行喬木、灌木、地被三者的合理配置,並有變化豐富的季相、色相、林緣線和林冠線。

4、根據不同的景點特性使用不同的種植方式及樹種,營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觀。

5、在主要活動廣場中,選用樹型優美,分枝點高的常綠喬木,形成或是規整或是自然的林蔭空間,為市民提供遮陽避暑的便利。規劃用地主遊路外圍種植密度較高的樹叢,便於遮擋外部環境對內部的視線及噪音干擾;主遊路內側以疏林草地為主,配以豐富的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使區域內特色鮮明、景色自然宜人,景觀層次更加豐富。

6、樹種選擇

1)常綠樹種為主,落葉樹種為輔,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 2)經濟實用,苗木選擇最適宜的,而不是最貴的; 3)苗源充足,可實施、可操作性強。

4)適當栽種大樹,使植物景觀在短期內達到較好的觀賞效果。建議配置苗木:

常綠喬木:天竺桂、雲南樟、清香木、水杉、桂花、池杉、落羽杉、緬桂、擬單性木蘭、紅花木蓮、香樟、樂昌含笑、廣玉蘭、榕樹、華山鬆、頭狀四照花、黃槐、扶桑等。

落葉喬木:雲南櫻花、欒樹、銀杏、滇樸、黃連木、玉蘭類、楓香、紅楓、山楂、鵝掌楸、紫薇、垂絲海棠、懸鈴木、垂柳等。

常綠灌木:含笑、雲南山茶、茶梅、紅花檵木、毛鵑、金森女貞、假連翹、紅葉石楠、花葉鴨腳木、梔子、迎春等。

落葉灌木:梅花、紫荊、蠟梅、紫薇、碧桃等。

地被:韭蘭、花葉常春藤、鳳尾蕨、腎蕨、大葉紅草、八角金盤、紫花地丁、滿天星、蜘蛛蘭、地石榴等。

水生植物類:白睡蓮、紅睡蓮、黃睡蓮、鳶尾、水竹、水菖蒲、菖蒲、石菖蒲、馬蹄蓮、蘆葦、慈姑、水葱,茭白等。

十、給排水規劃

規劃中採用樹枝狀管網和環狀管網布置,管網幹管儘可能靠近供水點和水量調節設施,幹管應避開道路鋪設,一般不超出綠化用地範圍。

充分利用地形,採取攔、阻、蓄、分、導等方式進行有效排水,並考慮土壤對水分的吸收,注重保水保濕,利於植物生長。

排水設計考慮有組織排水與自然地形排水相結合的方式,停車場及廣場區域採用有組織排水,綠地利用自然地形排水,最後匯入城市排水系統。

十一、夜景照明

夜景照明與景觀相結合,能充分發揮其指示和引導作用,突出街道的夜景,烘托城市繁榮、熱鬧的氛圍。按照重點突出,局部泛光的原則進行夜景照明設計,採用庭院燈、照樹燈、泛光燈及水下燈等組合照明。規劃景觀照明的目的主要有四個方面:

1、增強對物體的辨別性;

2、提高夜間出行的安全度;

3、保證遊人晚間活動的正常開展;

4、營造環境氛圍。

十二、建設實施建議

秉承可持續發展,從整體出發,做到規劃考慮景觀的長期性,公園可分步實施,本設計從近遠期都做了詳細的規劃為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某公園景觀設計説明 篇二

緒論

城市綠化是城市基礎設施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公益事業,涉及城市形象、環境改善、居民休閒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那麼我們如何理解現代城市公園的本質內涵?古代園林的最初設計是從景觀意境出發,其中沒有商業目的。現代中國以園林用地作為商業贏利場地,大興土木,充斥着混亂的商業氣息,嚴重破壞了綠化景觀,也扭曲了園林本身應該具有的生態本質。

我們可以把景觀定義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地域綜合體。它是複雜的自然過程、人文過程和人類的價值觀在大地上的投影。所謂鄉土景觀是指當地人為了生活而採取的對自然過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方式,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顯現。因此鄉土景觀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鎮、聚落、民居、寺廟等在內的地域綜合體。這種鄉土景觀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鄉土景觀的這種理解包含幾個核心的關鍵詞:即,它是適應於當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當地人的,它是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卻一不可。[1]所以相對於“城市景觀”而言,“鄉土景觀”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結果,其本質卻是一種文化的積澱,為當地人的生活而設計,也為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景觀提供了不盡的源泉。

從現在來看,鄉土景觀在城市景觀中的運用體現為“自然之美、文化延續、城鄉一體”的核心思想。鄉土景觀作為後工業時代的戰略定位,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先進理念:

1、具有環境優美、和諧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等主要特徵,是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2]

2、鄉土景觀是人性化、生活化的園林景觀。

3、鄉土景觀具有有歷史底藴和人文特色。

4、鄉土景觀是綠色、低碳的生活景觀。

5、鄉土景觀是後工業化時代的審美導向。

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城市綠地建設的理念深入人心,其環境質量得到顯著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城市園林建設中的一些列問題也開始顯露並呈現出逐漸蔓延擴大的趨勢。其中最為突出的幾點為:

1、“過度開發、生態失衡“;”千城一面,失去特色“;

3、盲目崇洋,文脈流失”。[3]那麼如何給人們提供一個生態化、人文化、合理化的鄉土化景觀環境是城市景觀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們所追求的。隨着人們對自然的渴求,鄉土化景觀的時代即將出現。法國在建設新城時引入農業景觀,把農田作為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隔離帶。2004年,瀋陽建築工業大學新校區出現了中國首個校園裏的農田景觀。

在收集大量資料及現場考察後,我們選擇了廣東省廣州市白雲新城中心地帶的一塊佔有約

為34萬平方米,毗鄰白雲山的地塊作為鄉土化景觀公園設計。在原有的地形基礎中進行景觀設計,並重點把 “將農村帶入城市” 的概念融入本項目設計中,向人們提供一個健康、生態並且人文化與人性化的景觀場所。相關資料收集

2.1 鄉村化景觀的哲學基礎 2.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貫穿了我國整個古代文化思想史,滲透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其反映到造園中,既表現為園林造景中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想方設法在有限的空間中再現自然。[1]同樣鄉村景觀也在這種自然觀的影響下,竭力追求順應自然,着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

2.2 鄉土化景觀的特徵 2.2.1 鄉土性

溢鄉生態園側重於鄉土氣息的表達,延續廣州的地域特徵和歷史文化特徵。從傳統的園林吸收營養,注重環境景觀與當地風土環境的融合,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2.2.2 生態性[4]

1、充分利用場地的特殊位置和現狀條件,在場地中規劃水體、濕地,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2、利用地形公園自然化,將道路在需要時做成棧橋,人在蘆葦叢、花叢、樹叢中行走。

3、充分利用鄉土樹種,強化生物多樣性,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2.3 鄉土化環境在城市景觀中運用的意義

鄉土化景觀源於鄉村生活、來源於自然,樸實無華,但卻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並藴含一定的文化意義和地方精神,不同地域之間的鄉土景觀元素保持較為明顯的差別。我們認為,從平凡的鄉土景觀元素入手,去發現其樸實的美和透露出的真情,進而對當前的園林創作活動提供思路,應該是一件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事情。[5] 2.3.1 維護和重塑生態環境

隨着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人們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已經逐漸發生了偏差。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日漸升高的全球氣温、束手無策的各種疾病„„這些殘酷的現實都在告訴我們,沒有大自然,人類什麼也不是。[6]

因此,為了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為了尋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式,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古人對待自然與土地的態度,學習他們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學習他們對鄉土景觀的保護與傳承。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文明走的更遠也更加輝煌。

2.3.2 保持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總是受當地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每個城市,每個區域所特有的景觀風貌各不相同。它標誌着一個地域所特有的景觀風貌和歷史人文,是地方特色最準確的表達方式之一。[7] 2.3.3 延續地域文化

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建設的加速,土地上每天都在不斷上演着嶄新的故事,今天可能是農田,明天就變成了住宅區;今天還是鄉野古鎮,明天就開發成了旅遊度假村„„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進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歷史呢?一一丟掉的歷史,我們該怎樣對待它?是毫無留戀的扔掉,還是換一種方式保留?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已經不需要再論證,因為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明天,還有那些血脈相連的過去!所以,即使是一塊小小的農田,一片長滿水草的池塘,一條孩童嬉戲的小溪,它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因此當必須改變現狀的時候,我們應該懷着虔誠的心,對自然、對鄉土環境進行合理改造。即使另作他用,也儘可能的將這塊土地的記憶保留下來,告訴人們這裏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相關案例解讀——溢鄉生態園景觀設計

3.1 項目區位

本項目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新城內,東臨雲城東路,西靠雲城西路,北至齊富路,南至齊樂路,是白雲新城的中心地帶。公園佔地約為34萬平方米,毗鄰白雲山,基地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學校和居民區;東部主要是特色文化區,如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南部的齊富路連接白雲新城的商業區。3.2 基地現狀條件 3.2.1 地理條件

白雲新城是廣州城區內重點規劃的新城,政府重點支持開發,毗鄰萬達廣場,使白雲新城擁有了更大的升值潛力,成為繼珠江新城外廣州城市最受矚目的重點開發區域。將被打造成一個可容忍24萬居住人口的城市副中心。3.2.2 交通條件

區內交通網絡四縱四橫劃分清晰,交通方便,地鐵2號線延長線和多個公交樞紐途徑白雲新城核心區,現規劃中的9號、12號、14號軌道線也途徑新城核心區。3.2.3 環境條件

地塊毗鄰白雲山。全園以平坦地形為主,南部較為平坦,北部較為複雜,以現狀環路為中心,環路內存在自北向南下降的台地地形,整體較為平整。其綠地率達到40.6%,人均公園面積達到10平方米,居民在步行500米範圍內可到達公園„„白雲新城一帶將成為廣州的“新綠洲”。3.2.4 植被狀況

平地植被覆蓋率較高,植被分佈不均衡,種類單一。基地現有植物以青草,棕櫚樹未主。部分地塊分佈有榕樹等植物。基地中央靠近水體部分分佈有大面積的蘆葦和野草,除此之外,榕樹和松樹也成片分佈於梯田處。3.2.5 水系

基地南部以濕地為主,水資源豐富,由北向南的流向匯成一條水溝。南部有幾處面積較小的水塘,皆由地勢的高低匯水形成的。總體而言,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給,北部水

源相對彙集,南部水源相對分散。3.2.6 土壤

由於基地曾經是飛機跑道,基地土層較薄,土壤貧瘠,表層黃土下為巖石,沙礫。3.3 特色景觀資源歸納

廣州市景觀資源豐富,本項目從生態景觀資源與文化景觀資源兩方面進行歸納,其中鄉土化景觀屬於文化景觀資源的一部分。3.3.1 生態資源特色

1、現狀山坡和梯田特色

公園北部地表起伏較大,空間層次豐富,內部獨特的台地形成,並且在公園制高點可俯瞰榮成全景,觀景視野開闊。鄉土地形條件為營造特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平原水系特色

公園中部低窪,植被稀虛,特色鮮明,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也是公園生態建設的特色所在。3.3.2 文化資源特色

1、周邊環境文化特色

該區依託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廣州新體育館,以及毗鄰各所學校等,為打造特色文化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鄉土文化特色

當地民俗活動豐富,民間藝術繁榮。其中特色民俗活動包括秧歌、荷塘垂釣、划船,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有茶藝、雕刻和武術。3.4 設計理念 3.4.1 設計概念

“把鄉村帶入城市”,為在這嘈雜城市中的人們創造一片心靈淨土。3.4.2 設計主題

“隱”是溢鄉生態園的主題,我們更多的是想通過景觀營造空間的形式,讓人們在這個空間形態裏形成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交流,讓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能從精神層面上去改變,最終達到關注自然,保護環境的目的。3.4.3 設計載體

鄉村景觀作為設計載體,營造一個生態的鄉村景觀公園。人類的發展史告訴了我們人類的進步都是從原始一步一步的走來的,而農業的發展是延續至今的一個見證體,它沉澱了太多太多的歷史,而鄉村景觀作為它最直接的呈現體,給予了人們太多的精神記憶。在這裏兒童可以找到本性的童趣,老年人可以重拾孩時記憶,青年們在這記憶的家園裏規劃這自己的人生藍圖„„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成為自己的精神寄託。3.4.4 設計目標

溢鄉生態園定性為具有時代特上和地方特色,表達鄉土文化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並滿足人們休閒,娛樂,瀏覽的綜合性城市開放空間。3.5 總體構思 3.5.1 功能分析

根據主題概念“把鄉村帶入城市”,我們在規劃的景觀空間中以鄉土詩意的語言融入到設計當中。在總體佈局中我們充分考慮了景觀規劃中兩地塊的長形景觀空間,並通過特色天橋的景觀過渡與連接,形成了公園內部南北互動的景觀空間。3.5.2 環境景觀分析

1、交通分析:

整個公園的交通流線以環形的車道包圍着,主要的人行流線通過入口的整合聯結,使之合理有效地貫穿於基地的每個景觀空間,且步移景異。值得一提的是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車行與人行線路的分離,讓人與車都可以暢通舒坦。(見圖3.1)

2、視覺景觀分析:

整體以自然鄉土風光為主,將鄉土文化融入城市公園中。在視覺的銜接考慮上,我們以寬闊空間與高低空間的結合設置視點,將視線範圍更廣化,滿足人們觀賞各角度的景觀形態,讓景觀空間豐富多樣化。(見圖3.2)

(1)對外(公園外)視線的開與合

公園四周視線有開有合,娛樂區和休閒區在視線和空間上半開放;入口廣場視覺完全開放;健身區和梳雲攬翠區則通過地形和植物加以圍合。

(2)內部視覺體驗的多樣性

空間的閉合與開放,場景的不同,動靜的不同等都給人以豐富的視覺享受。

(3)借景和框景

周邊高層建築羣會成為公園的借景和對景,而主要園路則成為一個景框,從而和水體形成

一系列的觀景平台,通過主要園路可以遠遠看到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和其他建築高樓,從而將城市景觀引入公園。[11]

3、空間組織分析:

結合以水、綠、土為主體的鄉土景觀元素的構成,通過“S”環形流線,將涵珠娛樂區、靜宜休閒區、稻鄉印象區、科普感知區、水景健身區、峽澗涵街區、梳雲攬翠區銜接於一體。將景觀效應增至最大,滿足人們對景觀均好性方面的需求,並讓各景觀共享成為人們的互動交流的平台。(見圖3.3)3.5.3 環境景觀設計

1、軟質環境設計 ⑴ 水體

本公園分為自然式水體和人工水體。

① 在場地南部採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叢生,形成生態型的濕地景觀。

② 在場地北中部利用人工開挖,並用暗管(必要時用水泵)和挖水渠的方式將水引到場地各部。該水系南北循環流動,起蓄洪作用。

③ 在某些廣場等分別設計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噴泉、湧泉、滾水、溪流、池塘、小型瀑布等共人觀賞和兒童戲水。

⑵ 綠化

本公園綠化分為七個區,即密林區、觀賞區、桃園區、親水活動區、生態濕地區、湖濱區、休閒區,形成喬木、灌木、地被三者有機結合的立體生態密林,形成一個具有亞熱帶特徵的鄉土植物生態羣落。

①密林區(健身區):公園的健身運動區以香樟鬆、雪柳為主體樹種的針闊葉混交林,主要分佈在公園周圍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間的區域內。

②觀賞區(梳雲攬翠區)以銀杏、桂花、欒樹、木槿等植物為主,清幽的觀賞空間。③桃園區(峽谷涵街區)以櫻花、紫薇為主,營造夢幻的植被景觀。

④親水活動區(科普感知區)以柳樹、蘆葦、水芋等,陸上以保留原有植被,加強其密度,讓人們親近大自然,尋找野趣。

⑤生態濕地區(水鄉印象區)利用原有濕地改造成一個個小池塘,水域種植荷花、荇菜、茭白、蓴菜、蘆葦等具有淨化水質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開花植物鳶尾、千屈菜等,淺水處種植柳樹、蘆葦、水芋等,為水鳥提供棲身之地,造就一派返璞歸真的田園風光,讓人們體驗水鄉

生活。

2、硬質環境設計 ⑴ 硬質鋪地

①園內主道採用彩色混凝土鋪設,明度低,避免地面反光的出現。同時在各園路交叉口出設計鄉土文化符號的鋪裝圖案,各廣場中的特色鋪裝都增加了公園的文化感、藝術感、時代感、可讀性和趣味性。

② 園區內開敞空間的鋪裝以花崗巖為主,充分利用了花崗巖自然、穩定、耐磨、耐衝擊、抗滑能力較好的特點,給各年齡段的人們提供了優越的空間環境。

③ 園內的水岸空間的鋪裝設計力求與自然水面充分融合,以新型聚氨酯透水材料、防腐木、天然石塊疊加砌築進行鋪設,形成自然式駁岸,並統一於自然和諧的大環境中。

④ 園內的私密空間採用混凝土砌塊磚、鵝卵石、馬賽克等材料進行鋪設,園路本身的曲折性和鋪裝材料之間相互搭配構成的多樣性,不僅延長了瀏覽路線,活躍空間氣氛,而且是園路與環境充分融合,將鋪裝與人、自然融為一體。

⑵ 景觀小品

在公園環境中設置園林小品的目的有:一是滿足功能的需要,二是滿足審美的需要。① 蛇形雕塑:設計色彩鮮明,將其佈置在空間環境中人的視覺交匯點,與整體環境形成對比效果,以形成空間環境趣味中心。

② 置石:本公園對於不同環境採用不同的置石方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構成多幅美好的組景。如憶鄉園中的乾枯河流,就是利用不規則石頭的堆砌而形成的,它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破壞的一種見證。

③ 涼亭:在本公園中點狀佈置,形成多個觀賞點,同時涼亭下,設木椅,供人們休息、坐賞周圍風景,同時涼亭外形美觀,可供裝飾環境,與周圍植物等有組景功能。

④休息座椅:根據人的活動習慣及場所性進行佈置,形式簡潔古樸,色彩沉着,材料選用天然木材、石材與塑料。

3、豎向設計

①場地總體地形為中低外高,南低北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處理上注意用地形變化來圍合空間,場地整體向水中傾斜。

②生態建築利用植被和石材為外立面,形成自然、開敞的坡地,讓空間豐富起來。人們可以觀賞公園內的立面景觀的同時,享受其場所的功能服務

4、燈光夜景設計

園燈在夜間柔和的照明可充分發揮其指示和引導遊人的作用,同時豐富了公園夜色。結合公園個景觀點的需要,分為園徑高杆燈、低杆燈、草坪燈、景點泛光燈、指示系統燈。造型簡潔、色彩為黑色或深灰色為佳,點綴裝飾園林景色。

5、標識系統設計

標識牌形式、色彩、風格均與公園主題相結合,造型簡潔,形式活潑,色彩鮮豔,平面設計感強,材料選用木、鋁板、鐵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簡明信息的作用,其類型可分為:

①環境標誌:在公園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區設置公園導遊圖,並標明遊客當前的位置。②名稱標誌:設置於園內各種遊玩設施或植物上註明去其名稱和功能或植物科屬、學名、特徵等。

③指示標誌:在各景點、建築附近和園路交叉口設置,起到導向作用。

④設施及警告示標誌:設置在公園內各功能區域公共設施及可能發生危險的地帶,起告示提醒的功能。3.6 景點設計説明 3.6.1 總體佈局

根據場地特色、使用者活動內容、公園周邊環境及公園對外交通等情況,將公園分成五個得大功能區:涵珠娛樂區、靜宜休閒區、水鄉印象區、科普感知區、水景健身區、峽谷涵街區、梳雲攬翠區。(見圖3.4)3.6.2 分區景觀設計

1、涵珠娛樂區 ⑴ 入口廣場

入口廣場的設計提取了中國八卦文化中的乾、坤、離、坎四卦作為四周的景觀佈置,通過虛實的形式佈置形成以種向心的圍合廣場。水體以太極形式進行設計,中心的噴泉是為一個以石磨是結構進行解構設計,中心向外八個口留出,形成一種容納八方的韻意。

⑵ 涵珠會所

本設計由張開的蛤蚌演化而形成露天劇場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公園的一景。露天劇場由下而上呈分層式圓弧狀,錯落有致。是一處功能人性化的景觀設施。(見圖3.5)

2、靜宜休閒區

⑴流水畫廊

流水畫廊連接着茶館,彷彿是茶館的延伸,給人們更多地去關注延續本土文化,又探索新的藝術。(見圖3.6)

3、水鄉印象區 ⑴ 濕地浮島

把鄉村景觀——池塘引入公園。人們在野草的薰香裏,感受詩意地棲居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這就是人們所祈求的田園城市。(見圖3.7)

⑵ 噴泉蛇道

噴泉蛇道連接着科普感知區與地鐵預留的公共空間,像一條帶有菱形斑紋的響尾蛇。人彷彿走在蛇身上,與騎在老虎尾巴上是等同的,這暗示着人與野生自然的精神聯繫。

從反向的蛇道聚集而形成的蛇形雕塑,象徵着一對夫妻在此逆境中仍然相濡以沫,暗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流。(見圖3.8)

⑶ 桃源茶館

設計靈感來源於水風車,建築就像一架橫式的水風車。它以循轉的舞台為中心擴散,周圍是觀賞美景與享受美食的顧客。整座建築被櫻花包圍着,就像處於世外桃源之中,讓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見圖3.9)

4、科普感知區 ⑴ 戲水澗

設計靈感來源於矴步橋,以矴步橋的形式穿過一個自然的場景,一種自然界生存法則的場景,讓孩子對自然產生好奇,進而去了解自然,關愛自然。

5、水景健身區 ⑴ 梯田運動場

設計靈感來源於梯田,運動健兒們就像是在田間作業的農民,親身跟自然接觸。而在每個場地的角落空間成為了人們場下的一個交流空間,同時也避免了以往運動場地大面積鋪磚的情況 入口廣場。

⑵ 遊船碼頭

富有韻味的折線碼頭穿梭於湖岸,並把富有禪意的涼亭運用於觀景亭中,碼頭中間的沉船雕塑,它既是一種景觀,又給人起一種警戒作用,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6、峽谷涵街區

⑴ 峽谷藝術街

設計靈感來源於峽谷,悠長的峽谷景觀不禁讓人感歎自然的魅力與力量,峽谷中有不同的穴洞概念空間,成為各種不同的休閒服務空間,創造了空間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給整個公園創造了地形上的變化。

7、梳雲攬翠區 ⑴ 雲頂眺望台

雲頂眺望台提取了鳥巢的結構形式進行在設計,通過旋轉樓梯可到達三個層次的觀景點,每個觀景點的觀景方式都不用,第一個層次是觀景方式主要是引用相機構圖的方式進行設計,第二個層次的觀景方式主要是引用了圈景的方式進行設計,在預留的開窗前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觀。而頂層的觀景方式是引用環形原理,採用了一種開放式的方式進行設計,遊客可以全角度的觀賞到公園的全景。(見圖3.10)

⑵ 憶鄉園

設計靈感來源於板凳橋,通過架高的板凳橋完成整條觀賞的路線,而路線的走向是根據樹木的存在而形成,它代表着對自然的一種尊重,為自然讓路。整條觀賞路線貫穿着一條幹枯的河流,它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破壞的一種見證。(見圖3.11)

⑶ 螺景藝術館

設計靈感來源於一隻螺,建築就想是一隻被埋在大地裏面的巨型化石螺,它的表面爬滿了植被,成為了自然的一部分,而高低變化的旋轉樓梯更是全方位的讓人去感受空間、瞭解自然。(見圖3.12)設計創新點

1、公園建築:建築以“隱”的形式展現,讓建築與綠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自然、開敞的坡地,讓空間豐富起來。人們可以觀賞公園內的立面景觀的同時,享受其場所的功能服務。

2、公園裏的各個景點源於鄉村景觀,將鄉村意境引入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為現代人的生活增添幾絲浪漫和詩意。

3、“流水長廊”:是茶館的延伸,人彷彿身處於山水之間感受文化氣息。

4、“蛇道噴泉”: 集文化氣息與科普教育於一體。

5、“戲水澗”: 功能性、親民性、人文性的設計。

結論

本文探討了鄉土化景觀在城市景觀中的運用理念以及運用方法,在尋求突破和創新點的基礎上,還存在一些缺憾。比如從公園規劃與實施方法兩方面探討鄉土景觀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運用時,由於筆者實踐經驗的不足與時間的限制,對於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未能作出很好的闡釋。但在方案構思方面提出的概念設計對於今後鄉土景觀對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具有參考價值。值得一説的一點是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我們考慮到人文景觀的可持續性,它應該與整個社會生活相適應,以人為本,突出原始的人文思想。如果在設計當中我們僅僅以景觀文化為目的,而脱離人的中心,也是捨本逐末的做法。總是,景觀文化是一個維繫人、自然與社會的共生機制系統,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考慮系統外的多方面因素。隨着鄉土景觀研究的不斷深入,理論體系和實踐項目都將逐漸完善和豐富,鄉土景觀在城市園林中也必將發揮更大的用途。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1 道路分析圖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2 視線分析圖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3 功能分區圖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4 功能分區圖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5 涵珠會所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6 流水畫廊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7 濕地浮島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8 噴泉蛇道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9 桃園茶館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10 雲頂眺望台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11 憶鄉園

注:此圖為方案《溢鄉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設計圖。圖3.12 螺景藝術館

參 考 文 獻

[1] 場博幸。鄉土景觀設計手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2] 劉蔓,劉宇。景觀設計方法與程序[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3] 許浩。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技法[M].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4] 俞孔堅。低碳美學下的新桃源憧憬[R]。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低碳城市發展報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5] 荊其敏,張麗安。地景網絡環境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6] 孫晶譯。第二自然:當代美國景觀[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7]

俞孔堅。文化城市時代的景觀探索與實踐——從生態學“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認同[N]。建築與文化,2009年第60期

[8] 張麗友。鄉土景觀在城市景觀中的運用[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9] 俞孔堅 王志芳 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EB/OL]。id=192.[10] 張德或。鄉土化景觀在現代園林景觀中的運用——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為例[D]。山東省陽信縣建設局,2009.[11] 孫新旺 王浩 李嫻。鄉土與園林——鄉土景觀元素在園林中的運用[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2008 [12] 俞孔堅。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再認識[N]。成都日報,2010.[13] Kongjian Yu, Dihua Li, Nuyu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14] Kongjian Art of Survival: Positio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New Era[J]。The Art of Survival: Recov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6.

湖濱公園景觀設計説明 篇三

湖濱公園景觀方案設計説明

一、基本概況

濱河公園位於xxxx,修江中段,西北xxx接壤,地理座標為東經114°28′—115°26′,北緯28°51′—29°34′,全縣土地總面積3506.6Km,是xxxx的門户,贛鄂通道,地理位臵重要。

湖濱路設計總寬為13米,其中兩側人行道各寬3米,機動車道寬度為7米。本次規劃的湖濱公園總長約1990米,平均寬度在32—35米之間,呈帶狀佈局,規劃總面積約46400平方米。沿湖一側水岸線為自然地形,現狀綠地內的觀賞價值較高的樹木(如香樟林、竹林及部分常綠大喬木等)均應保留利用。

二、規劃宗旨

造就城市節點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為城市居民及過往行人提供一處休憩、遊賞、觀景與交流的場所。

三、規劃依據

1、濱河城市公園整體規劃

2、國家有關綠地、建築、市政、電力方面規劃

3、現狀基礎資料

4、設計任務書

四、規劃設計原則

1、生態性的設計原則: 2湖濱公園在景觀要素與設計構思中,其生態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對於城區內環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沿岸土壤的穩定性,減弱了汽車尾氣對區域內大氣的影響,是城區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本次設計的重點是圍繞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生態型城市景觀的營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態習性及形態、色彩、特性等營造各具特色的景觀區域,植物配臵運用喬、灌、草三者相結合的多層次植物羣落的構築,在有限的綠地範圍內,達到最大的綠量,使之產生最大的生態效益,在城市道路與湖泊的中間形成一條充滿綠色、生機盎然的“綠色公園”,成為城市景觀的補充和完善。

2、親水的設計原則:

該公園為濱水綠地,整塊用地沿現有河流北端展開,現狀決定了親水性設計的原則。水,對人類有着天然的親和力,園林的親水性設計就是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因此,沿河邊布臵鋪裝硬地,布臵園路,點綴景觀建築小品,所有的鋪裝小廣場、園路、景觀小品均依水展開,給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愜意,同時,又可從立面上豐富景觀效果。

3、休閒的設計原則:

休閒性是現代城市綠地設計重要的特徵之一,是生活性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又是體現現代景觀設計的“人本主義”原則的重要標誌之一。任何設計都是為了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生活,給人的生活帶來歡樂、悠閒、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設計中精心設臵了園路,休息觀景亭、台等,達到道路線型流暢、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的效果。一切園林要素的布臵都要滿足人們工作之餘的放鬆和休閒,最終體現景觀設計“以人為本,人與自然親和統一”的原則。

五、總體規劃構思

由於湖濱路位於水岸旁,觀賞者大部分處於運動中,因此,在設計中注重了景觀的節律感,以符合人在運動中的視覺規律,園林小品採用現代的材質、現代的景觀手法,營造一個簡潔、美觀、富有現代氣息的休閒場所,以保持景觀視線通透為目的,讓城市景觀融入湖光山色中;同時合理種植樹木,讓“空濛細雨弄柔絲,淡抹湖山秀麗姿” 的廬山西海山水美景滲入城市之中。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外的景觀效果,真正體現出武寧縣山水園林城市的特色。

為使景觀符合山水園林城市的景觀效果,綠地以植物造景為主要手法,保持綠地景觀的生態性特色。適當點綴部分園林建築小品,供遊人觀景、休閒之用。景點的設臵除滿足景觀的需要外,還要能體現出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公園內原有的道教場所“鳳城殿”,由於與現代風格的湖濱公園的總體景觀效果不相協調,規劃將之遷移至路南原油庫的山上,一可豐富路南的景觀內容,二則也符合宗教場所的選址要求,同時有利於對路南山體開挖面的處理。

六、景觀佈局規劃

以湖濱路為景觀主軸,以路北沿湖綠化帶和路南綠化防護林帶為景觀帶,以水為主線,水面將公園自然分割成三大塊,規劃將此三大塊組成以 “中心水景景觀區”、“入口景觀景區”、“休閒空間景區”三個各具特色的景觀序列,三個景觀區中共設臵有七個主要景觀節點,形成湖濱公園“一軸、兩帶、三區、七節點”的串珠式景觀佈局形態。

七、景觀分區設計

(一)入口景觀區:

該景區是公園面積最小的一個景區,其主景為一主入口景觀牆,是主入口的對景景觀;次入口為林陰大道,結點是兩個小廣場空間,濱水小廣場設計成了一個100多平米木平的室內休閒茶座。當遊人經過漫漫的步道後入內休息、觀景、品茶,既消除疲勞,又如進入畫境,十分愜意,體現了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

(二)中心水景景區:

“翠堤春曉”該景區線較長,沿水岸散臵自然石形成自然河堤,規劃在景區的中部設有一個觀景木棧道和一處濱水茶座和碧湖軒茶座,當遊人經過漫漫的步道後入內休息、觀景、品茶,既消除疲勞,又如進入畫境,十分愜意,體現了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

(三)休閒空間景觀區:

在該景觀的中部設有一處林蔭廣場和一個觀景木平台,人們可在此休憩、納涼、觀景,周邊種植高大的喬木等綠化樹種,使本區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景區內設臵遊步道,將各景點相連,綠地內種植以各色花灌木組成不同的色彩,視覺效果強烈。在綠地中種植紫葉李、櫻花、紫薇,與護欄旁種植的垂柳和碧綠的草坪相襯,體現出桃紅柳綠的春天景象。簡潔之中更顯大氣,烘托出了主題。在湖濱路的綠色翠堤上,成為視覺的凝聚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向心力。與入口廣場相連的近水處為一木製親水觀景平台,可滿足人們的親水心理,同時亦可滿足舉家到此觀景、嬉戲、健身的不同層次的需求。

(四)路北綠化帶:

本區的綠化設計以植物造景為主,作為路南居住區的綠化防護隔離帶,同時在綠化種植上應與公園的總體景觀格調相協調一致。綠地內不設臵休閒遊賞設施,在道路旁種植行道樹,靠居住區一側種植高大喬木作為防護林帶,中間綠地內由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小葉女貞等花灌木組成線條流暢的波浪型圖案造型。色彩效果強烈,同時彷彿碧波盪漾的萬島湖波浪,與路北的景觀意境取得景觀效果的一致。

八、景觀照明設計

照明器材根據各綠地的特點,分別選用庭院燈、彩滷投光燈、地射泛光燈、水景燈及音響式草坪燈。主幹道的庭院燈布臵間距為20至30米、草坪燈為10至15米間距,在滿足綠地照明要求的前提下,應力爭達到景觀、功能、經濟的統一性和合理性。電源就近由室外動力配電箱提供,燈光控制方式採用定時器控制。

九、種植設計

1、綠地內的地面除道路和廣場外要全部用地被植物和草坪履蓋起來,做到黃土不見天。

2、種植設計要達到四季常青、四時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個體美,同時也表現植物羣落的羣體美。體現文化內涵,豐富植物景觀,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樣性,體現自然環境意境景觀效果。

3、在綠化樹種選擇上依照長生樹種與速生樹種相結合的原則,可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景觀效果,又能隨着時間的延續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觀特色。

4、樹種宜選擇具有明顯地域特徵的鄉土樹種及適宜本地生長的觀賞樹種。

十、種植設計理念

一方面要達到植物生長與環境和諧統一的要求,以及植物羣落的豐富性等特點,另一方面要提供特殊的阻隔、除塵、遮蔭等防護性功能,並與水面、台地、臵石、小品、廣場、道路等空間造景元素在時空間進行良好協調,達到植物生態習性、景觀審美要求和整體空間意境的完美結合。強化四季景觀效果,注重人們在不同空間場所中的心理體現與感受的變化,利用各種造景要素創造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景觀空間。選用部分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樹種配以各色花灌木及草坪,體現出植物種植文化的內涵。

十一、植物羣落的結構層次設計 上層大喬木——形成上層界面空間; 中層喬灌木——應以常綠闊葉樹種為主,同時結合觀花、果、葉、杆及芳香物種,形成主要植物景觀感受界面;

下層矮植物——耐蔭的低矮花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

十二、主要綠化植物的選擇

1、觀賞喬木:大型桂花、醉香含笑、棕櫚、香樟、垂柳、羅漢松、山杜英等。

2、色葉喬木:紅葉李、銀杏、水杉等。

3、觀花樹種:紫薇、山茶、合歡、日本櫻花等。

4、造型樹種:竹柏、蘇鐵、龍柏球等。

5、花灌木:紅花繼木、杜鵑、紅天竹、金葉瓜子黃楊、矮美人蕉,少量時令草花。

6、地被植物:麥冬、鳶尾、吉祥草、台灣青草坪。

公園景觀設計説明1資料 篇四

公園景觀設計説明

公園現為一個具有簡單的遊步道及休息涼亭的部分開發的山體公園。按照温嶺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形態為“一帶二軸八組團”,“一帶”為由北山公園、中央生態水網保護區構成的綠色空間,南北向貫穿城市,是城市生態防洪、景觀、旅遊空間主體。“二軸”為以萬昌路和76複線為交通通道;以中華路和城西大道為交通通道串聯城市八個組團。因此北山公園位於“一帶二軸”的核心交匯地帶,其生態、景觀、旅遊休閒功能就顯得更為突出。同時北山公園與温嶺勝景石夫人峯隔城相望,其規劃設計應設計應充分考慮與石夫人、東輝閣、下保山公園、塔下山公園等城市景觀的統一性與協調性。是城市的主要景觀點和觀景點。

根據景區性質、地域特徵、資源分佈特點將公園共劃分為六大功能區:

1、自然風景生態區、2、中心景觀帶、3、休閒觀景區、4、生態文化景區、5、娛樂休閒帶、6、入口景區。

從景觀地理環境特點及景區劃分的實際出發,根據山體公園的特徵以及景區地規劃佈置,本次規劃形成了“一線、一環、四點”的結構。

“一線”指的是由南線公路入口——休閒度假別墅區——觀景台——台地園的一系列景點所組成的空間軸線序列。“一環”指沿山腳下居民區附近的帶狀娛樂休閒區。“四點”是指別墅區、觀景台、台地園、入口景觀廣場所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點。

“點”、“線”和“環”由園路遊線加以溝通,以多種方式豐富了遊覽形式和遊覽內容,滿足了不同遊人的需要。

一、規劃佈局

表3-1景區功能劃分

功能分區

景觀功能

服務對象

區內特色

休閒觀景區

保持兩座山頭的互動關係,提供遊人合適的觀景揚所。

本市居民、周邊城市遊客和附近居住區居民。

俯瞰城市,觀景為主

生態文化

景區

觀光覽勝、休閒度假、生態康體健身。

本地居民、周邊地區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閒與生態文化的結合

中心景觀帶

為開發區城市中軸上的綠帶,保持兩座山體的連續性。

本市居民及開發區居民。

城市綠地

自然風景生態區

以生態植被與自然風景為主,山坡上分佈有台地園、生態竹林,山頂上建立石塔,成為公園標誌物,也是市西北區中的標誌性景觀。

本市居民及遊客。

自然氣息強烈,設計中體現自然生態特色。

娛樂休閒景區帶

綠色教育、健身康體、結合廢棄採石場的改造,創造良好的休閒環境等。

本地區市民,特別是北山附近的居民區、各類學校、廠礦。

娛樂休閒的典型範例、生態恢復的先進代表

入口景區

結合北山面水的優美環境,創造品味高雅的休閒環境,成為反映城市文化面貌的窗口

本市居民及遊客。

文化品味高雅,檔次高、優美的濱水環境。

(一)休閒觀景區

位於南部山體的北端,這裏植被相對稀疏,視野開闊,是俯瞰全市的絕佳景點。依附照山形走勢在地勢較高處規劃三處觀景建築,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觀景平台:在山頂相對開闊的地方開闢設置觀景平台,其上構造鋼架、張拉膜搭建的觀景亭,供居民及遊人休息、聊天、飲茶等使用,觀景亭既考慮人與建築的尺度,同時自身也是體現城市景觀形象的小品。

2、觀景亭:在近中心區的峭壁處建構兩處膜結構亭,形狀似展翅欲飛的仙鶴,遊人可登高遠眺,亦可在亭中休息,兩亭之間遙相呼應,夜晚燈火通明,成為都市中的亮點。

(二)生態文化景區

位於南部山體的西南部,這裏林木茂盛、有一個村落和兩處寺廟:上林廟和山塘廟,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區利用現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觀。

1、上林廟博物館

確保原上林廟寺院的環境氛圍,保護其視線走廊和空間環境效果。在道及門區等視線敏感區避免設置大型構築物及各種與景點氛圍不和諧的元素;對已有影響景觀的構築物應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廟的歷史文化內涵,修建上林廟博物館,充實館藏內容,全面展示上林廟的歷史背景、社會作用,充分體現中華古老的文化藝術風格與成就及道教的特點。

2、山塘廟

現狀中是以楊家將為主題的宗教建築,規劃中建議在原有基礎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對所在的區域進行重新規劃設計,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廟建築,新增老年活動室,户外佈置健身廣場,放置健身器械,使整個區域的性質轉向公共性,強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為老年人活動場所。

3、山居風情度假村

增建各檔次度假別墅,運用鄉土性建築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體現原始自然的建築風格,外觀協調統一、統中有變,室內裝設施則各有特色,風格鮮明。別墅建築為在此度假的遊客提高質量的住宿條件,晝保留周圍現有植物,在別墅周圍點綴花灌木,以構成優美、恬靜的別墅羣。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檔別墅,其風格外拙內秀,設施齊全,造型各弄,以古樸自然的造型將遊客帶入山野林間,倍享温馨。別墅依山勢而建,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別墅之間可由小路通達,改造村莊木屋條件,住宅內設衞生設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成為旅遊綜合服務區。

控制別墅度假村建築規模,禁止肓目擴建亂建,保護現有的景觀和植物資源,建立完善的電力給排水設施系統,保護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壞。

(三)中心景觀帶

進一步完善北山公園中心景觀帶的植被建設,增強其城市綠帶的功能,為市民創造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佈局合理,立意別緻,造型典雅的綜合性的休閒、娛樂、健身的場所,建立起聯繫兩山之間的綠色橋樑。

(四)自然風景生態區

位於北部山體的東南部,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環境,規劃在植物羣落學和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依據不同的景觀規劃要求,規劃不同的植物羣落,從而創造出不同景趣的景點。

1、自然風景園:

面向中心景觀帶的北山山坡,此處林地開多於合,林地山坡間有較多的空曠地,在此處沿坡向上開闢一道亮麗的透景線,將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續到山頂,兩側宜建風景林帶,以秋色葉為主,配以常綠闊葉喬木和針葉樹,喬灌草結合形成高鬱閉度的生態風景林。

2、台地園:

在山頂制高點開闢一跌落式台地園,層層台階隨山型跌落,在最高處設一石塔,成為全園的視覺中心,同時也成為城市中借景的對象。

3、生態竹林:

北部山體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觀為特色,點綴秋色葉和針葉類植物,在園路交叉口和景觀優美的地段設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觀小品,成為遊人觀景休息,改造現有園路,使其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同時形成本區樸野、自然的景觀特色。

(五)娛樂休閒景觀帶

本區是北山山腳近居民區沿線地勢相對平坦的帶型綠地,由於靠近居民區,規劃中加強了娛樂休閒的功能。

1、水景廣場(山底公園休閒區)

展示“水”主題,廣場開敞、明朗、以水景環境小品、精緻的鋪裝地面為表現對象,創造與人們心中温泉感覺相呼應的形象。

2、林蔭水景道

將空曠的道路改造為步行與車行兩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遊區經生態處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條景觀水道,以林蔭樹與花草植物美化水道兩側的環境,並在適當地點修建一到兩處表現本地特點的建築文藝小品,作為點晴之筆激活居住區的環境。

3、體育遊樂場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礙等條件,結合自然材料(原木、繩索、廢輪胎等)設計各項獨特的遊樂設施,讓人們在其間跳躍、攀爬、搖盪,盡情遊戲於天地之間。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於該項目佔地面積小,建議在施工時採用密集式運動設施,在狹窄的基地,以立體構築方式將數項活動設立於一處。

4、採石場生態重建區

大力整治現有采石場,推平、推緩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設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變景區整體環境。設置各項遊戲設施,使之成為宜人的休憩環境。

科學植樹造林,改良區域氣候。當整體環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後,本區將成為區域環境持續發展的重要依託。但這是一項前期投入較大、投資回收期長,需要下大力氣,持之以恆的系統工程。作為規劃建設的長期目標,必須加以重視並長期堅持。

二、綠化規劃

(1)規劃原則

生態環境保全原則:建設和維護本地區的生態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絕任何可能的破壞、毀林行徑。綠化、美化、採花一體化,注意形成多種組合的形式各異的植物空間。

1、道路綠化:

2、公路綠化:選擇楓香、黃山欒樹、香樟等作為行道樹,沿線種植,留出透景線。

3、遊覽道路沿線綠化:作為聯繫園內各點的通行用地,其綠化配置主要考慮對遊人的引導及沿途相關景物的適時展示。種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風景林帶為主,強調路口綠化。

4、山林地綠化:在公園的山坡地及外圍可視範圍內營造風景林、防護林,選擇鄉土速生樹種,快速形成森林景觀,以良好的生態功能和景觀服務於其它景點。

5、樹種選擇:

(1)常綠喬木:柳杉、濕地松、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櫚、桂花、楷杷、楊梅、柑桔。

落葉喬木:青岡櫟、雜交鵝掌揪、白玉蘭、板栗、三角楓、楓楊、榔榆、柿樹、銀杏、麻櫟、無患子、花櫚木、苦櫧、楓香、烏桕、黃連木、黃山欒樹、雞爪槭、羅漢松、水杉、珊瑚樸。

(2)灌木:木芙蓉、紅葉李、山麻桿、六月雪、山茶、茶梅、梔子花、中華胡枝子、胡頹子、紫荊、紫薇、金鐘、中華繡線菊、黃馨、臘梅、垂絲海棠、山茶、杜鵑、映山紅、闊葉十大功勞。

(3)藤本:常綠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絡石、闢荔。

(4)花卉地被:鳶尾、二月蘭、紅花苕子、白花三葉草、紅花酢漿草、石蒜、葱蘭、麥冬、玉簪。

(5)竹類:毛竹、箬竹、粉單竹、淡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8qr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