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000年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請您閲讀。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1

蔡鍔,字鬆坡,出生於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湖南保慶(今湖南邵陽市)人。他十五歲考入湖南時務學堂,後人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在江西、湖南主辦軍事學堂,不久任廣西兵備道。1910年調雲南任督署參議,時年二十八歲;1911年為雲南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起義,以討袁護國著稱於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醫,不久病逝,時年三十四歲。

蔡鍔小的時候,有不少機警聰慧的故事流傳着,故在當地被稱為“神童”。

蔡鍔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當時清政府政治腐敗,地方官吏敲詐勒索,苛捐雜税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鍔的家庭也是如此,雖然父母拼命幹活,家中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十分艱難,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孩子去上學的事了。但是,小蔡鍔卻酷愛讀書,可沒有書又怎麼辦呢?他便讓上學的孩子教他認字。為了使上學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識字,他便想了個法子,每當上學的孩子下學後玩的時候,他便湊上去和他們玩,由於他善於動腦,玩的花樣多而有趣,所以大家都喜歡和他一塊玩。時間一久,這些孩子不但主動教他識字,還樂意把書借給他,讓他拿回家去自己讀。由於借來的書受時間限制,他不得不抓緊時間讀,有時頭天下午把書借來,第二天一早須還給人家,他便徹夜不眠。就是靠這種方法,用了兩年的時間,小蔡鍔到八歲的時候,便讀完了《千字文》、《詩經》、《論語》和大量名家詩詞,還學會了作詩、聯對、寫文章。

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鍔等幾個上學的孩子下學後,一起去邵陽城外放風箏。正當他們玩得開心的時候,突然有一隻風箏的線斷了,大家便飛快地朝着風箏落下的方向追去。

不料,那風箏飄來飄去,竟然飄落在邵陽知府的後院中。當時,大家都感到害怕,不敢去討,但小蔡鍔卻對大家説:“那是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他的院中,我們只不過是去討回來,有什麼可怕的呢?”

於是,在蔡鍔的帶領下,他們一塊來到了知府門前。

蔡鍔跨前一步,對門衞説:“請你進去通報,就説邵陽有個叫蔡鍔的向你們老爺反映個情況!”

知府正在房內喝茶,聽説有個叫蔡鍔的孩子找他反映情況,覺得新奇,便走出來問道:“你有什麼情況要反映呀?”

蔡鍔道:“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你的後院,請大人還給我們!”

知府一聽,不由得生了氣,心想,因為要找一個風箏,竟也敢驚動知府,這孩子也太放肆了!可又一想,這孩子確也有些膽識,我倒要乘機考他一考。於是,知府對蔡鍔提出,要出個對聯,蔡鍔如對得上,就把風箏還給他,如對不上,就趕他走。

知府出的上聯是: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

意思是説:在你們六七個兒童中,誰都趕不上你狡猾。

蔡鍔一聽,這是有意取笑於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轉,順口對道:“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下面的一個字,蔡鍔故意停下不説。

知府急忙問道:“公後面是什麼?快説呀!”

蔡鍔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還風箏,我就説個‘廉’字,你不還風箏,我就説個‘貪’字!”

知府見還有些差人在場,能叫他説成“貪”字嗎?所以,趕緊命人找來風箏,還給了他。

蔡鍔“智討風箏”的故事傳出後,鄉里的人們都大為驚異:一個窮得連飯也難顧上的人家的孩子,怎麼學會作詩聯對了?難道真是無師自通嗎?

在他們瞭解到蔡鍔自學讀書的過程後,又不禁大加讚歎説:真是一個有心計的孩子。

當地有位學者,名叫樊雉,聽到蔡鍔的讀書事蹟後,主動上門,表示願無償地收他為徒。

從此,蔡鍔才真正地讀起書來。蔡鍔在樊雉的悉心教導下,學習刻苦,博覽羣書。幾年後,學識水平便有了飛速的提高,到十四歲那年,便考中了秀才。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2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仲淹心裏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説:“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裏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裏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着“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着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台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3

美麗富饒的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強佔了台灣。台灣人民恨透了這夥強盜,不斷進行反抗鬥爭。

少年時代的鄭成功,曾親眼目睹荷蘭侵略者在家鄉福建沿海地區燒殺搶掠、殘害鄉親。他從小就對荷蘭侵略者十分憎(zēnɡ)恨。後來,鄭成功成為統率千軍萬馬的將領,便移師金門、廈(xià)門一帶,決心進軍台灣,趕走荷蘭侵略者。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將士,分乘數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渡海東征,開始進行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正義之戰。鄭成功在眾將士的簇擁下,站在指揮艦(jiàn)船的樓上舉目四望,這支前進中的龐大艦隊,前後綿延十幾裏,風帆蔽日,戰旗招展。鄭成功看到自己親手訓練的軍隊紀律嚴明,軍容雄壯,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荷蘭侵略者獲悉我軍進軍台灣的消息,十分恐慌。他們把軍隊集結在赤嵌城和台南城,還在港口沉下許多破船,企圖阻擋我軍船隊登陸。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之機,繞過了敵軍設置的炮台和重兵把守的港口,從鹿耳門登陸。荷蘭侵略軍不甘心失敗,又調動“赫克託”號等戰艦,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猖狂進行反撲。他們妄圖憑藉高大堅固的鐵甲戰艦和大炮,阻止我軍繼續登陸。

鄭成功沉着鎮定,指揮我軍戰船和戰艦展開激戰。英勇的我軍將士冒着敵軍密集的炮火,駕駛戰船向敵艦衝去。他們在近處團團圍住敵艦,使敵艦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轟隆一聲巨響,所有艦船都震動起來,海面上掀起十幾丈高的巨浪。原來,我軍的炮火擊中了敵艦的彈藥庫。敵軍驚恐萬狀,亂作一團。我軍將士乘勢用鐵鈎鈎住戰艦,爭先恐後跳了上去。敵艦官兵無法逃脱,只好舉手投降。至此,我軍取得了登陸戰鬥的重大勝利。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便龜縮在赤嵌、台灣兩座城裏不敢應戰。他們派出使者向鄭成功求和,説只要我軍退出台灣,他們願意貢送十萬兩白銀慰勞。鄭成功義正辭嚴道:“台灣本來是我國神聖領土。我們收回台灣,是天經地義之舉。如果你們賴着不走,我就用大炮把你們轟走!”

鄭成功喝退敵軍使者,派兵猛攻赤嵌城。城裏敵軍負隅(yú)頑抗,垂死掙扎。有一台灣同胞向鄭成功獻計道:“赤嵌城飲用之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會不戰自亂。”鄭成功依計照辦,果然不出三日,赤嵌城的敵軍便乖乖投降了。

盤踞(jù)在台灣城的敵軍妄圖長期頑抗,等待救援。鄭成功決定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敵軍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糧盡水絕,走投無路,只好舉起白旗投降。1662年初,敵軍頭目被迫來到我軍大營,簽字投降。在我軍將士潮水般的歡呼聲中,荷蘭侵略者垂頭喪氣地離開侵佔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

台灣寶島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台灣同胞男女老幼個個喜氣洋洋。他們成羣結隊,簞(dān)食壺漿,慰勞祖國將士。台灣各地街頭巷尾,鞭炮之聲不絕於耳,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回到祖國懷抱。

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後,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倡導教育,興辦學校,幫助台灣同胞改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有力地促進了台灣的發展。

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雖中年英逝,但他收復寶島台灣的豐功偉績,永遠銘(mínɡ)記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着名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曾撰(zhuàn)寫一副對聯,讚頌鄭成功的歷史功績:“開闢荊(jīnɡ)榛(zhēn)千秋功業,驅除荷虜(lǔ)一代英雄。”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4

華佗是古代三國時的神醫,他料病如神,預知生死,治療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麼把醫術學得那麼好嗎?請接下來看。

華佗小時候失去了父母,母親因病而死。華佗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做個醫生,治好百姓的病。於是,他踏上了學醫的旅程。

華佗出了京城,聽説某某山上有一座廟,廟裏有一位長老醫術高明,他風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喬風下雨,還是不停止學醫的征途。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於到了,但由於過度連勞累,突然放鬆所經以就倒下了。

那位長老救了他並收他為徒。長老開始讓華佗幹些粗活,但華佗做什麼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後來,華佗發現,長老把自己的醫術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案》的書上,量是他總是找準時機看上幾眼。長老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搶過小徒弟給長的洗腳水,衝上了樓。他一邊給長老洗腳,一邊悄悄地看着《醫案》,長老猜透了他的心思,於是説:“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他顧不着給長老洗腳了,拿起書便衝下樓去。

經過幾天的學習,華佗的醫術大有長進,但他還是虛習求學。長老時不時也帶他去看病。

一天,華佗在看《醫案》。一個小徒弟跑過來了,他大聲説道:“華佗,師父生病了!”華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樓,摸着師父的脈,華佗的臉逐漸從緊張到放鬆。原來,師沒生病,而是在試探他的醫術呢!當華佗下去的時候,一看糟了,《醫案》被蠟燭的火燒了半邊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子裏團團轉,於是,他憑着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醫案》。

第二天,師父説:“華佗,那本書帶來了嗎?”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給了師父,他説:“師父,這本不是原來的那本,這本是我憑記憶重新寫的,原來那本已經燭火燒了。”師父一看,微微一笑,説:“華佗,你真過目不忘啊!”原來的那本並沒燒,而是又在試探他呢!華佗長大後,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誇讚的“神醫”。化發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但是,一代神醫最終死在曹操的監獄裏了。

中國名人故事七年級5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時,他曾率領兵士保衞京城臨安。臨安失守後,他轉移到南方,與各將領抵抗敵人,保衞國家。後來兵敗被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終於壯烈犧牲。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時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衞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於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説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伕的協助,乘機逃脱。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餘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於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裏。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説:“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裏,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説:“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蹟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標籤: 七年級 名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v15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