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000年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請您閲讀。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1

蔡鍔,字鬆坡,出生於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湖南保慶(今湖南邵陽市)人。他十五歲考入湖南時務學堂,後人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在江西、湖南主辦軍事學堂,不久任廣西兵備道。1910年調雲南任督署參議,時年二十八歲;1911年為雲南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起義,以討袁護國著稱於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醫,不久病逝,時年三十四歲。

蔡鍔小的時候,有不少機警聰慧的故事流傳着,故在當地被稱為“神童”。

蔡鍔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當時清政府政治腐敗,地方官吏敲詐勒索,苛捐雜税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鍔的家庭也是如此,雖然父母拼命幹活,家中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十分艱難,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孩子去上學的事了。但是,小蔡鍔卻酷愛讀書,可沒有書又怎麼辦呢?他便讓上學的孩子教他認字。為了使上學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識字,他便想了個法子,每當上學的孩子下學後玩的時候,他便湊上去和他們玩,由於他善於動腦,玩的花樣多而有趣,所以大家都喜歡和他一塊玩。時間一久,這些孩子不但主動教他識字,還樂意把書借給他,讓他拿回家去自己讀。由於借來的書受時間限制,他不得不抓緊時間讀,有時頭天下午把書借來,第二天一早須還給人家,他便徹夜不眠。就是靠這種方法,用了兩年的時間,小蔡鍔到八歲的時候,便讀完了《千字文》、《詩經》、《論語》和大量名家詩詞,還學會了作詩、聯對、寫文章。

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鍔等幾個上學的孩子下學後,一起去邵陽城外放風箏。正當他們玩得開心的時候,突然有一隻風箏的線斷了,大家便飛快地朝着風箏落下的方向追去。

不料,那風箏飄來飄去,竟然飄落在邵陽知府的後院中。當時,大家都感到害怕,不敢去討,但小蔡鍔卻對大家説:“那是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他的院中,我們只不過是去討回來,有什麼可怕的呢?”

於是,在蔡鍔的帶領下,他們一塊來到了知府門前。

蔡鍔跨前一步,對門衞説:“請你進去通報,就説邵陽有個叫蔡鍔的向你們老爺反映個情況!”

知府正在房內喝茶,聽説有個叫蔡鍔的孩子找他反映情況,覺得新奇,便走出來問道:“你有什麼情況要反映呀?”

蔡鍔道:“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你的後院,請大人還給我們!”

知府一聽,不由得生了氣,心想,因為要找一個風箏,竟也敢驚動知府,這孩子也太放肆了!可又一想,這孩子確也有些膽識,我倒要乘機考他一考。於是,知府對蔡鍔提出,要出個對聯,蔡鍔如對得上,就把風箏還給他,如對不上,就趕他走。

知府出的上聯是: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

意思是説:在你們六七個兒童中,誰都趕不上你狡猾。

蔡鍔一聽,這是有意取笑於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轉,順口對道:“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下面的一個字,蔡鍔故意停下不説。

知府急忙問道:“公後面是什麼?快説呀!”

蔡鍔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還風箏,我就説個‘廉’字,你不還風箏,我就説個‘貪’字!”

知府見還有些差人在場,能叫他説成“貪”字嗎?所以,趕緊命人找來風箏,還給了他。

蔡鍔“智討風箏”的故事傳出後,鄉里的人們都大為驚異:一個窮得連飯也難顧上的人家的孩子,怎麼學會作詩聯對了?難道真是無師自通嗎?

在他們瞭解到蔡鍔自學讀書的過程後,又不禁大加讚歎説:真是一個有心計的孩子。

當地有位學者,名叫樊雉,聽到蔡鍔的讀書事蹟後,主動上門,表示願無償地收他為徒。

從此,蔡鍔才真正地讀起書來。蔡鍔在樊雉的悉心教導下,學習刻苦,博覽羣書。幾年後,學識水平便有了飛速的提高,到十四歲那年,便考中了秀才。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2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仲淹心裏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説:“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裏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裏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着“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着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台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3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着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粧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着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餘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4

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是最不修邊幅的人。他有時忙着看公文,上朝時來不及吃早點,便拿了麪餅坐在上朝的車中去吃,以致弄得滿身都是面屑。

王安石也不講究衞生,他不太喜歡洗臉,也不常換衣服,因此,有時衣服上竟生了蝨子。有一次,王安石和另一位大臣禹玉因事一同去見皇帝,不注意衣着的王宰相衣領上有個小蟲,可能是個蝨子,它從衣領爬上了王安石的鬍鬚。皇帝看了,不覺暗自好笑。禹玉伸手替他捉去,隨口説:“這小蟲太光榮了,曾在宰相的鬍鬚上閒蕩過!”王安石也覺察到了,於是解嘲地説:“它不僅光榮而且幸福,連皇上都親眼看到了它。”

王安石的生活非常儉樸,不拘一格,毫不講究,反對奢華鋪張的作風。

在他任宰相的時候,部屬百官宴請他,雖然桌上擺滿了佳餚,他只夾面前的幾樣菜吃。吃飯時也是心事重重,一副食不知味的神態。他在家裏請客時相當隨便,一般是兩碟小菜,一壺清酒。有一次,他竟將客人吃剩的煎餅餅皮拿來吃了,令客人大感不安。

醫生們看到王安石臉上愈來愈黑,以為是生病了。但診斷結果,不是病,而是積的汗垢,用澡豆擦洗就清潔了。平時就懶得修飾容貌、講究衣着的王宰相,自然是拒絕用澡豆洗面的。還説:“上天要給我一張黑麪孔,我為何要用澡豆洗淨它呢!”

中國名人故事中學生5

張良原來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公子,祖父和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韓國被滅後,張良也從貴族變成平民,他變賣了家產,只為報滅國之仇。當時他認識了一個大力士,那個大力士用的是一個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他説服了那個大力士去博浪沙這個地方刺殺秦始皇,誰知大力士的大錘沒打到秦始皇的馬車,刺殺失敗了,這個大力士自殺了。為了避免被牽連,張良開始逃亡。

張良逃到了下邳,悄悄住了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家周圍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他在那裏漸漸出了名,也結交了不少朋友。有一天早上,張良路過一座橋時,看見一個穿着土布長褂的老頭子坐在橋頭,一隻腳搭在另一條腿上,正一上一下晃着,而腳上的鞋也跟着晃。奇怪的是,那老頭看見張良走了過來,就把腳往裏一縮,腳上的鞋就掉到橋下了。老頭看了一眼張良説:“小子,你快下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一聽很生氣,可看那老頭的頭髮鬍子全白了,滿臉皺紋,就不好發火了。於是他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遞給老頭。但那老頭不用手接,而是一伸腳説:“給我穿上。”張良這下愣了:怎麼還會有這樣的人啊!不過他覺得自己已經把鞋撿上來了,不如好人做到底。於是他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頭穿上了鞋,那老頭也不説聲“謝謝”,只是捋了捋鬍子,慢吞吞站起來,大搖大擺地走了。

張良盯着那老頭的背影,見他走得又快又有勁,知道這老頭不簡單。於是他也趕緊走下橋,注視着老頭的背影。

走了幾步之後,老頭突然轉身回來了:“你小子有出息,我可以指點指點你。”張良很聰明,一聽這話,就知道老頭有來歷,趕緊跪下向他一拜:“弟子張良拜認老師!”老頭微微一笑,説:“好!五天之後,天亮的時候,你到橋上來見我。”張良連忙説:“是!”

過了五天,張良一大早就梳洗好,匆匆忙忙往橋趕,誰知他到那裏時,那老頭已經等着了,一看見張良就生氣地説:“小子,你跟老人家有約,就應該早點到,怎麼還要叫老人等你?”

張良馬上跪下磕頭認錯。那老頭沒理會他,揮揮手:“回去吧,五天後再來。”説完就走了。張良站了一會兒,也只好垂頭喪氣回家了。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起來,顧不上梳洗就向大橋跑去。他還沒跑到橋上,就看見老頭已經在上面了,於是他打了一下自己的腦袋,自言自語説:“怎麼又晚了!”

老頭瞪了張良一眼説:“你如果願意,五天後再來!”説完就走了。張良悶悶不樂地在原地站了半天,才邁着沉重的腳步回家。

這五天的日子可真是難熬啊,到第四天晚上,張良翻來覆去睡不着,乾脆起了牀。剛過了半夜,他就到橋上等着。

不一會兒,那老頭慢慢走來了,張良一見,趕緊迎了上去。老頭看見張良,笑了一下:“這樣才對嘛。”説完,他拿出一部書給張良,並告訴他:“你如果把這部書好好地讀明白了,將來就能夠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張良小心地接過書,道了謝,然後想請教老頭的名字,但那老頭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後,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從此白天晚上都讀,直到把它讀得滾瓜爛熟。

十年後,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在下邳西面與沛公劉邦相遇,並歸附了他。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中的道理向劉邦獻策,得到了劉邦的賞識,他自己也成為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九年級傑”。

標籤: 中學生 名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w1e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