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精品多篇)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精品多篇)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精品多篇)

企業文化中的以人為本 篇一

很多企業都在強調“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標準的説法是:“客户滿意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首先要有滿意的員工,這些滿意的員工才能服務好客户,才能有滿意的客户,滿意的客户給企業帶來長久而豐厚的收益。企業的發展才是長久的。”這樣服務客户的企業,奉行“以人為本”的理念,也有些企業把“以人為本”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諾基亞的廣告上説:“科技以人為本,諾基亞。”但往往企業在宣講企業文化時,不能講解透徹,很多員工對“以人為本”這個理念的認識產生偏差,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

“我是公司的老員工了,已經做了兩年,幹工作也是盡心盡力,銷售業績還可以。為什麼其他銷售代表,待遇比我高?為什麼新進入公司的,提升機會比我多?為什麼一有了問題,出了狀況,承擔責任的總是我,這哪裏是什麼“以人為本”,我怎麼沒覺得?純粹是騙人!

這些抱怨放下不提,其中有很多個人的情緒,下面的一個真實故事可能更説明問題。不久前一次內部培訓是在深圳郊區的一個酒店裏舉行。兩天以後,培訓結束,返回深圳的時候。

一個學員找到培訓助理,説:“我剛剛發現自己的邊防證過期了,您看怎麼辦,幫幫忙,下午我就要回湖南了,六點的火車。”

培訓助理説:“這個我幫不了,我在培訓通知上已經説了,要帶齊自己的證件,尤其是身份證和邊防證,現在出了狀況,來找我,我也沒有辦法。”

學員説:“哦,是這樣。您看,能不能讓公司送一張邊防證過來呢?以前客户大會時就送過很多次。”

培訓助理説:“來接我們的車已經出發了,我不可能讓公司另外出車,為你送邊防證。這超出了我的權限,即便車隊肯送,送到這裏最少也要40分鐘,你是要這30個人等你40分鐘?”

學員:“我可以自己走,跟另外一輛車走,我到總部還有事情要辦。”

助理説:“我還是沒有辦法,你自己想辦法吧。”

於是,這個學員走開了,我聽到他在嘟囔:“企業文化講要以人為本,我的邊防證出了問題,沒人管。真是説得一套,做得一套,哪裏有什麼企業文化!”

當時我在旁邊聽了這話很有感慨,也不怪這個員工對“以人為本”產生抱怨,是企業沒有把這個理念講解清楚。下面是從側面來看“以人為本”的理念。

1、我是員工,員工不是我:

員工和我個人是一個宏觀和微觀的概念區別,你是員工,但員工不是你。企業講究“以人為本”,是以全體員工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或是以“核心層和骨幹層”為企業的根本,並沒有説要以你這個具體的員工為根本。所以企業在宏觀上強調“以人為本”和你個人覺得沒有受到滿意的照顧,這兩者並不矛盾。

就單單説員工這個概念,不同企業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的企業認為是全體的員工,有的企業認為是企業中的某些員工。其實“以人為本”中的員工是個標準員工的概念,標準員工是老闆心目中希望找到的員工,或企業中老闆賞識的員工,這些員工才是企業的根本。公司制定的政策、策略是以這些標準員工為根本,滿足他們的需求是公司的願望。實際上公司制定了一個政策,就會發現,有些員工的需求超過了標準員工的需求,公司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他們就想:“這是個什麼公司,我的付出沒有得到合理的回報,我的需求沒有滿足。”有的員工的需求比標準員工少,他們就想:“這個公司真笨,我不努力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得到了獎勵。”

因此企業裏面,只有少數的標準員工是滿意的。我們看到的現象是,總監不滿意、經理不滿意、基層員工也不滿意,而正是這些不滿意,才使得所有的人努力,向老闆要求的標準員工看齊,才能促使企業發展。

因此在企業裏,要有這樣的心態。我們都是員工,但可能不是標準員工,所以你可能不是公司的本,更不要以為是“以你為本”。安心工作,並努力成為標準員工,不要抱怨“以人為本”,因為對於標準員工來説它是對的。

2、標準員工是不斷變化的:

標準員工是老闆心目中的理想員工和現實管理中的骨幹員工,但是這個概念是在不斷變化的。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老闆必然一方面引進更加專業的員工,另一方面希望老員工不斷成長。所以企業中,標準員工的“標準”也是不斷變化的,今天你是企業的標準員工,明天就可能不是了。所以你可能有時候感覺企業很温暖,確實是“以人為本”;有時候感到企業很冷酷,但所有的時候,老闆都在宣傳“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裏。

淺談哲學角度理解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論文 篇二

一.明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長期以來,舞蹈課堂都是教師通過語言講授舞蹈專業知識和動作要領,配合直觀的示範教學,隨堂糾錯,使學生模仿動作,並通過大量的重複性訓練來掌握舞蹈的技術技能,這是一種單向的信息灌輸,學生僅侷限於對舞蹈動作表象的認識階段,無法體會舞蹈藝術的本質和審美特點,這種單純的示範加機械的模仿過程的舞蹈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人為本”舞蹈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舞蹈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轉變觀念,通過對舞蹈教育模式的創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獨立思考,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加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1.根據受眾差異性設置合理的教學課程

因學生的生理、心理、生長環境所存在的差異性,使他們的學習接受能力千差萬別。在初次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和細緻的分析,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瞭解他們對舞蹈學習的需求,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以非專業新生為例,教師的第一節舞蹈課,教學內容應設計相對簡單易學,通過教學,瞭解學生的樂感、節奏感、身體協調能力、領悟音樂的能力、思維能力方面的差異。根據所掌握的學情,教師需快速的調整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舞蹈教育的重點就是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一點在非專業班的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長期重複枯燥,辛苦的柔韌性訓練會很快消磨掉非專業學生對舞蹈課堂的熱情,應適當加入有趣有效地教學互動。比如:學生和學生之間形體上的互動,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做動作,通過肢體接觸,加深對動作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可以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思想互動,鼓勵學生敢講,敢演,敢跳。另外,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優秀的舞蹈作品,鼓勵學生結合課堂知識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展開課堂大討論,逐步提升學生的舞蹈賞析能力。因我校的舞蹈課程設置為實踐課,所以理論課的空白對於專業班的學生是一大缺憾,這就要求教師會利用實踐課堂穿插舞蹈理論知識教學。例如學生排演《我的偶像》這個劇目,學生對雷鋒形象的理解就是好人好事的形象代表,教師可以播放關於雷鋒事蹟影片,查閲相關的歷史資料,還原歷史事件,講解人物性格,讓學生髮自內心的把雷鋒當做自己的偶像,使學生在表演時自然地揉入情感,使表演更加真實動人。這也是對民族傳統精神的一種宣揚,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再比如給非專業學生講解中國民間舞———秧歌,根據地區分類,分為東北秧歌,山東秧歌和陝北秧歌。通過各地的歷史背景、生存環境等解讀不同地區秧歌的基本動作特點和風格差異,區別男女生動作,讓男生也可以大膽的舞蹈,改變男生對舞蹈的認識。這種貼近實際生活的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深受非專業學生的喜愛,拉近了學生和舞蹈這門高雅藝術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舞蹈不是一門高高在上,觸不可及的藝術。

2.豐富學生的校內藝術生活,校外課程實踐

舞蹈教師在促進學生的舞蹈技巧和藝術修養全面發展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校內藝術活動,幫助學生組建藝術社團,開展各類主題的舞蹈文化活動,讓學生自發建立和形成對舞蹈的熱愛。例如我校每年一次的集體舞大賽,全院48個班級,各班參賽率達到90%。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能達到互相交流學習的目的,又能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每次的比賽,都能夠讓老師驚喜的發現學生的進步。在集體舞排練過程中,鼓勵有組織創編能力的優秀學生起帶頭作用,放手給予學生排演空間,與學生及時溝通創編想法,適時的給予指導,培養獨立的思維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在豐富校內藝術生活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校外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師範院校的特色就是向社會輸送教育人才。經過長期的校內學習,如何幫助學生順利的從學校走上社會,從學生走向教師崗位,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這也是我們一直不斷努力追求的方向。近年來,學校與校外單位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定期安排實習,組織大型招聘會走進校園,向社會輸送了大批年輕的優秀教師。

3.教學相長

在這裏“以人為本”的舞蹈教育理念不再是單純的“看人下菜”,而是師生之間真誠的溝通、合作過程,是師生雙方通過對彼此的關懷和尊重而達成的教育理念的共識和融合。教師通過學生的認可獲得積極的精神滿足感,不斷放大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產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動力,本着對工作的熱情,加強自身學術道德修養,不斷地學習,增加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尋求更為科學、更具效率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和解決舞蹈教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而學生通過教師的專業教學,學習鼓勵和思想引導,體會自我的存在價值,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主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在老師的言行影響下,漸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建立起融洽、默契的師生關係。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實現師生的教學相長。各類高校開設藝術課程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標誌,藝術課程的開設正在發揮其他任何科目的教育都無法取代的特殊效果,是當代年輕人文化價值的需求所致。在不斷強調綜合素質人才的社會背景下,藝術素質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舞蹈藝術教育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發展前景廣闊。高校舞蹈藝術教師應清楚意識到自身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校舞蹈教育教學工作道路依然曲折漫長,任重而道遠。

以人為本心得體會 篇三

凝心聚力的強國夢想,公平正義的共同信念,昂揚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為我們時代劃定了價值航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凝聚改革共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春風化雨才能潤物無聲。我們所倡導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只有植根於人民、生長於社會,為社會成員所普遍接受和深刻認同,才可能將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13億國民熔鑄成一個穩固的價值共同體,把價值導向轉化為自覺行動,真正形成崇德向善的價值風尚。

社會轉型期的多元多樣多變,為我們這個古老國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價值層面給人以巨大沖擊。面對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們有激動、有振奮,有實現精彩人生的無盡熱情,也有困惑、有悵惘,有難以言説的精神迷思。什麼樣的中國,才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偉大國家?什麼樣的社會,才是令人嚮往的理想家園?怎樣的人生,才有內心的安寧和恆久的幸福?契合人們心靈深處對精神信仰的渴求,我們就能以寄寓國家理想、凝結社會期待、訴説共同願望的核心價值觀,激發廣泛的社會共鳴。把握每個人心底藴藏的善良道德意願、道德情感,我們就找到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深厚的土壤。

找準情感的共鳴點,核心價值觀才更有親和力。一輩子追求信仰的將軍夫人龔全珍為什麼感人至深?剎那間抉擇生死的最美教師張麗莉為什麼粉絲無數?因為她們的選擇,擊中了人們心中繃得最緊的那根弦。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對價值觀的認同不僅體現在理性認知,也反映在情感認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義的力量,才能行之久遠。找尋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深入淺出、情理交融,核心價值觀就會在這樣的引導中成為心靈的羅盤、情感的寄託。

切中利益的關注點,核心價值觀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發展不要環境、講政績不講民生,公眾會怎麼理解富強文明?如果辦事情都得找關係、打官司也要走後門,老百姓又從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實“三個倡導”的社會基礎,必須關切人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願望。只有把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中,形成有利於弘揚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法治環境和體制機制,才能進一步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人民羣眾是主體。在堅持以人為本中提升價值認同,以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就有了最深厚、最長久的生命力,我們就一定能描繪出這個時代最美麗的心靈圖景。

以人為本心得體會 篇四

拿到這份學習材料,就覺得是行政領導需要學習的內容,讀後細細品味,讓我瞭解到:學校管理雖是學校的管理者通過組織協調全體師生員工,充分發揮人力、才力、物力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校內外的有利條件,高效的實現學校辦學目標的活動過程。但在學校中最重要的單位卻是班級和備課組,在這樣的單位中,學生和教師又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李校長在學校管理中不僅目中有學生,充分尊重學生,視學生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相信學生的潛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學中更倡導教師發揚教學民主,營造寬鬆的教學氛圍;創設能讓學生展示個性的舞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引導學生形成創造思維,具備創新能力和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切教育活動的主人。

整篇文章中,李校長將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學習目標以及學習過程的發展,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教授方式,在教學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徵,逐步教他們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李校長還提出:每位教師都可以成為一名管理者,都要管理學生的學習。正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師組織教學的基礎,但在新型教學模式中,教師要逐漸淡化“教”的痕跡,成為教育的欣賞者,激勵學生,讓學生始終有着不竭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學習。教師的評價方式也要多元化,可以將評價前置,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目標明確,並且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讓評價變得立體、系統、生動。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淡定自己的專業追求,讓孩子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不要把學生都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

讓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成為活動真正的參與者,就需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預先理清活動的思路,做好充分的物質、經驗準備,那“人人蔘與”的目的也就會水到渠成的。

懲罰方式的選擇對學生也至關重要,李校長的做法也讓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在平時的活動中,我們也可以嘗試着讓學生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懲罰方式,但是要有深刻印象的方法,讓孩子真正意識到錯誤,並從錯誤中走出來。

因此,作為一名戰鬥在一線的教師,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以真誠的相互瞭解溝通師生的情感。其次,教師必須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最後,教師要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力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的指導者。

企業管理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 篇五

以人為本在企業管理中的注意事項

以人為本的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成員間的相互磨練、培養和一個長期穩定認同過程,在執行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應得到企業各級管理者的認同

企業管理者的思想意識、行為目標決定企業的管理風格,是企業行為價值取向的決定者,中層管理者是領會管理者意圖的執行者。通過日常的管理方式,依靠管理者人格威望,把這種管理風格潛移默化地傳授給下屬,再由中層管理者傳授給企業職工,通過管理者自身模範行為的踐行,形成尊重人、激勵人、造就人、成就人的管理氛圍。

2、以人為本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以人為本理念不是一句口號、一些舉措就能形成的,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長期精心經營,千萬不能急功近利。在企業系統管理思想方面,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凸顯企業成員的理想理念,始終堅持尊重人、培育人、成就人的工作思路,立足企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從每一件具體事件做起,才能取得實效。

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着重點

營造和諧健康向上的人文關懷氛圍

企業管理者必須關心員工的物質利益和精神需求,有意識地為員工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使員工在平等的環境中人盡其才,能真切感受到企業就是我的家,我為企業作貢獻。充分發揮企業工、青、婦組織的作用,積極鼓勵員工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引導員工積極參與到企業的改革發展中來,組織開展有利於員工身心健康的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陶冶員工的精神情操,豐富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增進員工間的情感交流,培養員工對企業的。熱愛與忠誠,以此提高其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年因企業不景氣,人才流失非常嚴重。為此,近幾年引進部分大中專學生,公司不失時機地對新員工進行創新文化、安全文化、誠信文化、和諧文化等宣傳教育,使新員工瞭解企業基本情況及企業的發展規劃,使新員工看到在公司發展,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目標,並儘快融入到公司團隊中。

挖掘員工潛能實現員工及企業的價值

現代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不斷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員工潛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企業獲得最大的效益。作為企業一員,需要企業為其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平台,最大化地實現自身價值,以達到企業和員工的和諧發展。象金鑫股份有限公司這樣一個機械製造業,技術要求高,因而取決於員工創新性的成果,這些為員工施展才華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使員工有了用舞之地。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近年來公司通過人才心理需求,確定自身價值,自身再培訓再教育,自身技術(職位)上升三大發展空間,建立完善分配、再教育、技術發展、績效考核等激勵機制,從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激發了人才潛能的發揮。

根據公司發展需求,建立並不斷完善了人事、財務和生產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建立人才引進、職工考核、培訓及獎懲等制度,對企業管理及經營行為進行了有效規劃,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起到了較好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通過機制的建立,良性的人才開發體系逐漸形成。人才結構日趨合理,人才流失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許多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和奉獻精神,優秀青年知識分子脱穎而出,知識分子的整體素質有明顯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及向心力進一步加強,實現了企業發展與人才發展的良性結合。

體現企業內部和諧與企業相關利益的和諧統一

構建和諧企業是企業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標誌。公司把握用户心理,提高服務質量,讓用户滿意,樹立起良好的信譽口碑,是企業創造寬鬆環境和生存發展的重要措施。在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更要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努力實現合作共贏,最大化地彰顯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企業內部的和諧不僅表現在企業與員工之間,也表現在企業領導班子、上下級、各部門職工之間等關係上。通過創“四好”班子建設,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着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傾聽離退休人員意見及建議,努力構建包容、和諧、温暖的企業大家庭。

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體系

企業文化是由企業精神、企業價值和企業形象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它是企業及企業成員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觀念,是企業精神的傳承,也是企業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對企業的發展方面起着決定性作用。

公司黨委奉行“愛崗敬業、製造完美”的企業文化理念,倡導以創新、誠信、安全、和諧構築企業文化精髓,樹立企業形象,讓企業成員自覺遵守、共同維護,最終形成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得到員工的一致認可,企業成為員工的精神家園,崗位成為員工人生價值實現的舞台。

淺談哲學角度理解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論文 篇六

素質教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那麼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創新精神的土壤是個性,沒有個性根本談不上創新,個性的基礎是人性。因此,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寬容,是我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備條件,創造寬鬆的環境,營造和諧的氛圍,培育健康的心態,是我們語文教學工作的一個重點。以下我們從學生、語文教學過程兩個方面來談。

一、樹立科學正確的學生觀。

科學正確的學生觀必須正確地看待學生,要把學生當人看。首先學生是主體的人,有他自己的獨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體意識,要相信他們,尊重他們。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題為《偶像》的文章,文中提到,她一直崇拜足球健將范志毅,欣賞他在綠茵場上的英姿,但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卻改變了她的看法,一次在麥當勞的邂逅,她為范志毅的傲慢無禮而震驚,他場上的英雄氣概被他場下的粗魯表現粉碎了,偶像在她心中坍塌了,寫到這裏,文章本可以結束,但作者進一步地思考,偶像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人身上的弱點,不能奢求明星該怎樣,人無完人。這個思考已經比較深入了,文章還沒有完,作者由人及己,認識到,平凡的我們亦有自己的閃光點。非常深刻,獨立的自主意識非常強烈。教師應該尊重並充分肯定他們這種思想認識。在學習課文《項鍊》的時候,同學們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也有自己的看法,有同學認為小人物也應該有所追求,為什麼一定要人家安於現狀?對主體意識已經覺醒的學生在給予肯定的同時,還應該予於指導,予於培養。事實上由於我們長期以來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導致我們不少學生不會選擇,缺乏自主。一位心理學工作者調查了150名學生,問他們:學習生活遇到問題,一時解決不了怎麼辦?這150名同學異口同聲回答:找父母。竟無人回答自己想辦法。問他們今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百分之七十的同學説要問過父母才能回答。父母的長期包辦代替,學校教育又缺乏相應的培養,孩子們在愛的光環下,失去了選擇的自覺和選擇的能力。這一點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其次,我們還要看到我們的學生畢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貪玩、好動、愛胡思亂想的天性。學生的成長不應以失去童心為代價,學生的胡思亂想裏頭就很可能孕育了創造的細胞,一遇時機,它就會萌芽破土,迅速成長。大凡天才兒童都愛幻想,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我們總説學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其實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壓抑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常常用規範和格式去壓制學生,製造一個個套中人,生產出一篇篇套中文,一説太陽,我們的學生就會想到黨的光輝、黨的温暖;一説春蠶蠟燭,我們的學生就會想到教師的無私奉獻;一説鐘錶,我們的學生就會想到時間寶貴。這些文章千篇一律,虛情假意,自己不激動,別人更激動不起來。我們不能責怪學生,而應該反躬自問,我們是如何教育學生的,學生是怎麼被捆住幻想的翅膀的。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談到,他的班上有一個非常愛好音樂的學生柯蒂,每當小音樂家在課堂上出神地幻想起來,不自覺地用手指在相象中的鋼琴上彈奏起來,不聽老師講課時,阿莫納什維利就走到柯蒂是身邊,説到:孩子,你在幹什麼?你要明白,你在上課。 柯蒂吃驚的神態使阿莫納什維利無限自責,阿莫納什維利説:天才兒童愛在課上幻想,這是因為智力的激情和交往精神像點燃火箭的燃料一樣激勵着他的才能脱離教室現實的吸引力,投入到其他現實中去,例如音樂、詩歌、數學等。如果籠罩在教室裏的智力的激情和交往的精神充滿着敏感性和同情心、互相理解和互相關心,這種燃料的推動力將變得越來越強大。阿莫納什維利的認識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我們不能對學生的幻想採取簡單、粗暴的禁止、壓制的辦法,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理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要給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是很有道理的。孩子們是聰明的,在自由的玩耍中,他們能夠發現許許多多觀察事物的新角度;孩子們是機智的,在自由的活動中,他們能夠使許許多多事物巧妙地發生比附和關聯;孩子們更是想象的天才,在開放自由的環境裏,他們能夠使許許多多的事物,自然地從現實走向未來,從未知走向已知。有人説得好,小孩在沙灘上堆沙,並不只是堆沙而已,而是一種創作,一種想象。一如牛頓在蘋果樹下拾蘋果,並不只是拾蘋果而已,還有牛頓的思維。從小孩到牛頓,他們在享受創作的喜悦,這種創作是人類所獨有的。一位大學教師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對比,他用粉筆在黑板上點了一下,問大學生這是什麼,大學生都説是粉筆一點,此外再無任何説法;同樣的問題問幼兒園裏的小朋友,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説是天上的星星,有的説是爆米花,有的説是熊貓的眼睛等等。這一現象引人深思。

第三,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愛好、人的能力是有差異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文章、文學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試圖使多元的一元化,使豐富多彩變成單純一律,那就會產生荒謬異化的現象。現在我們統一的東西實在太多,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統一的課桌布排;四五十個學生,統一着裝;四五十分鐘一節課,統一上下課;讀同樣的書,統一的教材;上同樣的課,統一的文章解讀方式;接受同樣的老師,統一的教法;做同樣的作業,統一的標準;考同樣的試卷,統一的答案。有人説自誇美紐斯班級授課制以來,就一直如此,似乎是理所當然,我們不禁要問:一直如此就永遠正確嗎?有些東西可不可以是多元的,比如,教室的布排就可以是橢圓的,圍成一圈,便於討論,教師也是討論的一員,不再是居高臨下的,佈道式的。教材的編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是文選式的。老師的教法也不一定是賞析式的。對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不是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何必強求一律?我不是絕對反對統一,而是反對統一的絕對化,我主張多元與一元的辨證。

二、語文教學過程應該符合人的發展規律。

應該按照人的成長需要和發展規律來進行語文教學,過程要合乎人性,要倡導人文精神。第一,創造符合師生髮展規律的教學模式。這個問題涉及到語文教育主客體關係問題,即語文教育的基本矛盾:教師與學生的矛盾問題。最早的説法是單主體,或説教師是主體,或説學生是主體;後來有雙主體説,或説教師學生都是主體,或説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些説法都是靜止地看問題,從橫截面的角度來看待師生關係,我以為師生關係是相互主體漸變關係,從教的角度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教的對象,是客體;從學的角度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認識的對象,學習的對象,是客體。而且師生關係是動態變化的,教師的主體作用逐漸減少,逐漸隱蔽;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漸增強,逐漸加大。放大一點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來,由國小而中學,由中學而大學,進而到研究生;教師的主體角色由保姆式的到師傅式的,進而到導師式的;學生由依賴老師到依靠老師,進而到獨立學習;這正應了葉聖陶先生説的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原因很顯然,語文教育活動一直處於層次不斷變化、發展、上升的過程中,自然會對師生產生影響,師生都會變化,特別是學生正處於飛速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生理、心理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因此師生主客體關係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順應這一變化,而不是超越這一變化,是漸進,而非跳躍。應該創造相應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跟上這一變化,按部就班,健康成長。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就單篇課文或一堂課設計的教學程序,還有的是就一個單元設計教學程序,有人稱之為單元教學法,比之於單篇課文的教學程序應該説是一個進步,但其實還不夠,應該從宏觀上把握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過程,創設適合於師生主客體漸進變化關係的多種教學模式,可以説這在現在還是一個空白,但道理是很顯然的,比如,作文批改的數量問題,人們常常爭論不休,根據師生主客體漸進變化的關係,就應該由全批全改到部分批改,再到學生交叉批改,到學生自改。

第二,運用符合學生人格特點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的,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善於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發現規律,獲取新知,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研究能力。例如在培養學生閲讀能力方面就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閲讀教學的邏輯起點是從指導閲讀開始,其邏輯終點是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從起點到終點有許多中間環節,其中閲讀技能及閲讀技術是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地説,一個技術的掌握,一個觀念的形成,基本上是遵循着:提出問題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思維流程,灌輸法是越過提出問題和分析研究問題兩個重要階段,直接進入問題解決階段,很可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這些閲讀技術,浮於表面,而不是真正內化為個人自身的技能。那麼收效僅僅是知道了老師傳授的技術,對學生自主意識、創造精神的養成,則沒有什麼用處。而發現法則不同,它重視問題的提出和發展,積極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研究,符合觀念形成的認知接受規律,同時它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思維和自主意識。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的積極思考中。在學習上不善於提出問題,不善於分析、研究問題的學生,從本質上講是缺少主體思維的表現。發現法着力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自主意識,培養學生髮現規律、從事研究的能力。方法不同,效果各異。體現學生自我價值的研究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動機趨向內部化,學習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種滿足。究其原因在於: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同時,當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挖掘閲讀對象的本質,在發現語言現象的因果聯繫的過程中,對面前展現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當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時,就會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對人的智慧和意志感到驕傲和自豪。皮亞傑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不斷髮現的過程。布魯納認為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使學習者通過體驗所學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來發現思維能力,保證所學的基本原理和態度具有遷移作用,他明確指出:所謂知識,是過程,不是結果。灌輸法是直接把結果告訴學生,而忽略了學生自求體驗的過程,發現法則着重於學生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的過程,這對學生認知結構的豐富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學生在發現中學會發現,學會研究,達爾文説:科學無非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事實證明學生是完全可以學會研究的。

第三,迴歸自然常態的語文學習。

現在的學生積澱太淺,缺乏語文功底。識字量少,閲讀量少,寫作量少,練習冊多。學生的課餘時間被大量的數理化、英語作業佔據,還要讀各種形形色色的輔導班,或者請老師搞家教輔導,這樣所剩無幾的一點可憐時間,就是看看電視,很少看書,或者根本不看書。而語文課裏學生讀書的時間也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佔去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批評的那樣:學生在課堂上閲讀得很少,而關於閲讀的談話卻很多。其實我們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閲讀,對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閲讀,對學生能力的養成是致命一擊。閲讀是一種綜合吸收,亟應沉潛於其中,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更有甚者,教師不但不鼓勵學生讀書,而且阻止學生閲讀課外書,理由非常充分,為了學生能考上大學,為了學生的前途。一位同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道: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書的篇幅也相應越來越短,從長篇到短篇,從短篇到暢銷雜誌,最後就是被老師沒收的漫畫。沒收的時候老師説不要因為一根樹枝,擋掉前面的一片森林。(《文匯報》1999年7月17日)其實這句話用在這個教師身上恰好合適。越來越多的大學教授痛感現在的學生文化積澱太少,文學感受力在下降,知識面越來越窄,無法和教師產生共鳴。文化積澱太少,不但學不好語文,而且妨礙學生個人的成長,文學素養的缺乏會造成人生與社會經驗的缺乏,讀文學作品,不僅是為了弄懂語詞的含義和文法的規律,但更要緊的是青少年通過閲讀文學,獲得一種少男少女對善與美的把握和領悟,培養起對人類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美好心靈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這是靠心靈對心靈的呼喚,靠感情對感情的`激發,靠智慧對智慧的啟迪,決不是靠課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沒有在文學海洋裏遨遊,其心靈是會乾枯的,長大以後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難以彌補這個缺憾。應該讓孩子們成為讀書人,而不能成為習題人,把書本還給學生,把語文課還給學生。北大教授錢理羣説得好:中學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喚起人對未知世界的嚮往。我們的文學教育就應該喚起人的這樣一種想象力,一種探索的熱情,或者説是一種浪漫主義精神。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去閲讀經典名著,和大師們直接對話,使學生在全人類所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中盡情徜徉、玩味、思索並汲取、消化,其好處將是終生受用不盡的。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讀詩,背詩,讀名著,作書摘,寫書評。每天語文課的第一件事就是由一個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一首詩,然後全班同學用兩三分鐘把這首詩背下來,日積月累,非常可觀。每月我向同學推薦兩三本書,學生選擇其一來讀,要求作書摘、點評,每週交一次,老師與之交流看法,月末每人都寫一篇書評,用一節課的時間全班交流,由學生主持,大家暢談自己的看法,互相啟發,有時老師可以不説一句話,學生自然會把你想説的話都説出來,學生之間的交流有時比老師的教育效果好得多,要充分相信學生,特別是學生的羣體。自然狀態下的讀書,不去考慮那些莫名其妙的問答題、選擇題,學生不會把讀書看作負擔,從而引發他們潛在的讀書興趣,迴歸讀書樂、樂讀書的自然狀態。語文課堂教學也作相應的改變,多讀文,少分析;多感悟,少説教。捨棄那種滿堂灌轉向滿堂問或者是滿堂灌加滿堂問,瑣碎分析一統天下的程式化閲讀教學。鼓勵學生自我思考,既要有理性的分析,也要有感性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第四,貼近社會生活的寫作訓練。

現在的作文教學出現一種模式化的現象,教師喜歡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實是套路,教給學生一些套路,讓學生去套,搞的是八股文的那一套,而不考慮學生的真情實感,那麼如此寫出來的文章當然無靈性,學生在作文裏表露的不是內心的真情實感。作文即做人,人以誠為信,文以誠為本,失去了真情實感,文就如枯枝敗葉一般,毫無生氣。提倡寫真情實感,並不是要學生寫一地雞毛,無病呻吟,無端感傷。而是要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語文也是這樣,語文也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產生的,語言的產生是為了交流協調,解決實際問題,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貼近社會生活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媒體間接瞭解社會,一是直接走進社會。我在教學中選擇了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這是同學們瞭解社會的一個很好的窗口,要求同學們堅持收看焦點訪談,每次寫百字點評,每天語文課的第二件事,就是由一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自己的點評,老師也簡單談談看法。直接走進社會,要求學生做項目設計,搞社會調查,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迸發出強烈的創造激情和創造動力,有一位同學給上海市市長出了一個金點子,她説上海市城市建設應向縱深發展,且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她建議上海建一個地球村,就像世界許多大城市有唐人街一樣,上海可以建以國名、民族名命名的大街、村落,比如巴黎大街,埃及村,俄羅斯大街等,吸引外資按照本國的民族建築風格來建造,讓他們經營本國的特產,外國人來到這裏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中國人到此有一種不出國門就到了異國他鄉的感覺。上海市副市長親筆批示,給予高度評價。有的同學調查各種類型的超市,對比國營的和外資的,找出國營超市的問題所在,寫出調查報告,給現任國營超市的經理提合理建議。許許多多的同學寫出了很有創造性、有見地的好文章,生活給了他們啟發,社會給了他們靈感,貼近生活,走進社會,是作文訓練的有效途徑。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出台,語文教師迎來了新的挑戰。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些體現了時代發展對語文教育的嶄新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界的一種新的理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do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