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課題結題報告 (優選5篇)

課題結題報告 (優選5篇)

【導語】

課題結題報告 (優選5篇)

課題結題報告 (優選5篇) 由本站會員“andy6845”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課題結題報告篇2:課題結題報告篇3:課題結題報告篇4:課題結題報告篇5:課題結題報告

【正文】

篇1:課題結題報告

《數學課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長時間來,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都不夠重視引導學生讀數學書,其主要表現是:新授結束再讓學生翻開書本,書本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流於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使之如同練習冊一般;學生對數學讀書不重視,也不感興趣等等。在我們的平時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總認為閲讀是語文的事,培養學生的閲讀本事、提高學生的語言敍述本事為廣大數學教師所忽視。如上公開課不用教材,只用習題紙已成為一種風氣。總認為一堂“好課”應當是:教學過程順暢,教師起到了“導”的作用,學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閲讀。

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會出此刻這樣的情景:在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學生大都能夠理解題意;可是一到讓學生獨立完成時,往往錯誤不斷。這也説明了沒有閲讀本事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本事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為此我們提出了“數學課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讓學生明確閲讀數學課本的重要性

自學本事對於人的未來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閲讀是自學的重要渠道,自學本事的核心就是閲讀本事。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閲讀課本”。課本是數學專家集結過去經驗,在充分研究學生心理、生理特徵、教育教學質量、數學學科的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的,具有極高的閲讀價值,是任何教輔用書替代不了的。所以,培養學生閲讀本事的根本在於落實數學課本的閲讀。

2、使學生掌握閲讀課本資料的方法

閲讀中要根據數學語言的特點和數學知識的類型,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較,確定、推理等。各類數學知識在閲讀中的側重點和思維方式都有所不一樣,教師應指導學生逐步去感悟,構成技能。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1)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閲讀為學生創造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邊讀邊思考教師佈置的閲讀思考題,邊讀邊思考每個字、詞、符號和圖表的內在意義,邊讀邊建立知識間的聯繫,找規律、抓本質,僅有進取、主動地思考,才能弄懂、學會知識,掌握思維方式,提高學習本事。

(2)手腦並用的習慣

(a)劃:劃出概念、術語、公式、法則等,以便查閲和記憶;劃出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提醒自我;劃出閲讀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質疑。畫出直觀的線段圖、平面圖形等示意圖,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幫忙自我分析題意和數量關係。

(b)算:數學知識是以計算為基礎的,所以,閲讀中,邊看、邊想、邊算,在算中比較找規律、在算中嘗試探索、在算中驗證推理的結論等。

(c)操作:閲讀中,依據教材供給的信息,親自動手實際操作,能夠使學生藉助動作思維獲得鮮明的感知。

(3)勤問的習慣。學生閲讀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剛開始,有些學生不會提問題,提出來的問題往往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這是思維的火花,教師應善待,這樣,學生才敢思、敢問,才會逐漸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資料

(一)認真設計,引導學生學會閲讀數學課本

數學課本是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尤其是義務教育數學課本,其教學資料和例題的編排都是遵循以舊帶新、由扶到放的原則,要引導學生充分閲讀,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以培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我動腦、動口、動手學習的本事和習慣。

1、教師示範運用數學課本,激發學生興趣

針對國小生好模仿的特點,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認真閲讀數學課本益處多,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閲讀數學課本的願望。

2、引導學生構成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教師可採用扶——半扶——扶放結合——放的方法,對學生逐步提出閲讀數學課本的要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讀書,掌握方法。

(1)通讀教材,初步瞭解資料概況。

(2)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資料,加上着重號或提出自我的問題。

(3)新授結束後,在學生作業前,教師要留時間讓學生閲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資料,消化所學的知識。這一環節不可忽視,學生這時讀書,正是他們自我開展摸索學習方法的契機。

(二)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閲讀題目,逐步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本站網友投稿]

數學教師經常遇到學生第一遍做題錯誤較多的情景,有的教師往往把它歸為粗心。然而細細分析,找找原因,就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是在解題前沒有認真讀題。所以,要提高學生解題正確率,必須培養學生解題前認真閲讀題目的習慣。

1、概念題的閲讀

閲讀概念題,要指導學生仔仔細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於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閲讀的遍數。

2、計算題的閲讀

對計算題的閲讀,學生是最容易忽視的,這也是造成抄錯、算錯的原因。所以,要提高計算正確率,除了計算細心外,還要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

3、應用題的閲讀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做應用題時,沒有認真讀題,只大概地看了一下,就開始做題,往往會做錯。因為解答應用題時,閲讀本事比計算本事作用更大,尤其是低、中年級學生尤為重要。所以在解答應用題時,能夠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能夠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後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係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後,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三)精心設計讀書方法,使學生愉快地學會讀書,學會學習

1、充分發揮插圖作用。如我們此刻新教材數學書上圖文並茂,很是吸引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書本上的插圖、圖旁的旁白思路,邊讀邊講,既使學生理解知識,又不覺得乏味。

2、設計不一樣的讀書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學,應突出個體獨立學習與小組互助的作用。在按組學習討論時,可採用組長提問導讀,或提綱引讀,也可像語文課那樣分主角讀數學書。對結語較長的概念、法則可分層讀書,如個別讀,小組讀,團體讀。對結語較短的概念、法則、公式、可速讀速記,請學生讀後立即背誦,進行強化記憶。設計不一樣的讀書方法,其目的在於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地參與數學學習,進而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比較法進行研究,輔助以調查問卷等輔助方法

1、調查法:(1)以問卷、座談等形式,調查瞭解學生對閲讀數學課本的情景。(2)調查實驗中期與末期學生的一些情景。

2、比較法:選擇兩個班級,比較班用慣用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進行教學,學驗班嚴格按照課題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教學,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大致分為3個階段,研究時間為一年半,從2015年3月到2016年10月。

(一)準備階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

確立研究課題,學習有關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初步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15年5月-2016年11月)

根據方案有序地開展研究,蒐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對方案進行修改、補充,對方案及時調整,使課題研究有效、順利地進行。

2015年5月-2015年8月:根據研究的課題制定詳細的課題實施方案,並學習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

2015年9月-2016年11月:深入課堂,確定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啟動階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組建課題組,選擇實驗方法,做好各項測試與調查;構成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15年12月-2016年9月):課題組進入正常軌道,研究數學課堂中學生閲讀數學課本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可行性方法。

3、總結階段(2016年10月):全面總結課題研究工作,彙總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完成結題鑑定,進行成果展示。總結出數學課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方法,構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策略。

六、課題實施的具體過程

我們於2015年11——2016年11對《數學課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做了以下工作:

1、瞭解數學課本的使用情景,找出問題的突破口

面向數學教師開展問卷調查,瞭解教師在數學課上使用課本的情景;面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瞭解學生閲讀數學課本的情景;面向學生家長開展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家使用數學課本的情景。我們發現:大部分數學教師只是在新授結束後讓學生翻開書本,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也是流於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在佈置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學生對數學閲讀不重視,也不感興趣,很少拿出數學書閲讀,在家複習時也不會閲讀數學書等等。

2、抓住課堂,激發學生閲讀數學課本的熱情,幫忙學生養成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1)國小階段的孩子,模仿性最強,我們針對這一特點,教師上課時充分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閲讀數學課本的熱情。

(2)將閲讀數學課本貫穿於整節課。一節課上課伊始,讓學生通讀相關教材,初步瞭解資料概況。然後讓學生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資料,加上着重號或提出自我的問題。新新授時重點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的例題。在數學教材的每一節都安排了例題,而這些例子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貼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景,大多都是圖文並茂的。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經過例題去體會學數學的實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必要的時候對例題進行適當的改編,使例題具有濃濃的數學味兒,又和實際生活相聯繫,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帶有感情的解讀圖中和題目中的信息。新授結束後,在學生作業前,教師留時間讓學生閲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資料,消化所學的知識。

(3)在早讀課上沙場練兵。早讀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最佳時間。教師在早讀上組織學生朗讀數學課本,能夠團體朗讀、小組朗讀、個別朗讀,也能夠多種朗讀形式結合交替進行,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朗讀熱情並逐步構成習慣。

(4)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閲讀題目,逐步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解答概念題,指導學生一個字一個字仔仔細細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於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閲讀的遍數;遇到計算題要求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解答應用題時,讓學生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能夠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後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係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後,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3、以數學課堂為主要陣地並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養成數學課外閲讀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堅持和毅力,也需要校內校外的協調統一。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教師給每一位學生制定一份檢查表,提出閲讀要求,由家長實施監督。

(1)合理選用數學課外閲讀讀物

好的數學讀物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激發他們去思索、創造。數學課外閲讀資料的選用不能求多,一般選擇一兩套高質量的課外閲讀資料即可。當然還因人而異,一般來講,對學習興趣濃、學習有毅力的孩子,可選擇略高於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閲讀,閲讀面也可適當拓寬;對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情緒不太穩定的孩子,能夠選擇略低於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閲讀。

(2)合理選擇數學課外閲讀時間

家長需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商定閲讀時間,可將時間大部分設在晚上或放學後,還能夠利用雙休日、寒暑假。鼓勵孩子針對自我的學習、生活情景選擇適宜的閲讀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長時間不讀,要有計劃,貴在持之以恆。

4、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閲讀的樂趣

閲讀習慣的養成需要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心智,而對國小生而言,評價更是影響學生的重要行為。合理、恰當的評價方式會促進學生閲讀本事的發展,還能幫忙學生建立進取的學習情感。我們實行多元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1)評價主體多層,即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家長評和教師評相結合。

(2)評價資料多層。對學生數學閲讀的評價,一般從態度、習慣、數量、效果四個層面進行。能夠定期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填寫“數學閲讀反饋卡”,對每一天的數學閲讀時間、是否主動閲讀及讀的效果作出評價。

(3)評價結果多層。要激發學生的數學閲讀興趣,讓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就要實行分層評價。我們分A、B、C(低、中、高)三個層應對照“數學閲讀反饋卡”,根據閲讀的質、量、效果等作出相應的評價,評出“數學閲讀小博士”、“小書蟲”,“數學閲讀提高之星”,“歡樂閲讀之星”等。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組成員在實踐和研究中受益匪淺

本課題組成員進取參與教科研工作,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邊實踐邊研究,經過思考、學習和總結,我們的教育思想轉變了,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本事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自身素質獲得了較大提升。此外,我還撰寫了一些有關方面的經驗文章並在國家級教育期刊發表、在新餘市徵文活動中獲獎,並且有2位教師由於表現突出被評為縣優秀教師。

2、學驗班學生在課研中愉快學習,學業成績、學習本事得到提升

經過課題的研究,學驗班學生逐步養成了數學閲讀的習慣,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得到加強。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自覺閲讀數學課本,解題時能仔細閲讀數學題目,我的學驗班考試的及格率和優秀率都提高了。課外,學驗班學生能主動閲讀數學課外讀物,加強了課外閲讀本事和自學本事,養成了課外閲讀的習慣。

3、經過課研,家長對數學課本的使用和數學閲讀有了正確的意識。家長更關注孩子的數學學習和數學閲讀,能主動配合孩子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同時也更加配合班級工作。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

數學課本是數學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讀數學書,並在不斷地讀書中構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獲取知識信息的科學方法,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到達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它需要堅持不懈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和強化。學生一旦構成良好的讀數學書的習慣,那麼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進而具備獨立學習的本事才成為可能。

由於時間及自身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及研究中,我還要多多設計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本事的環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這12個字充分概括了我們教學教研的方向和精髓。在這浩瀚的教海中,我們僅有乘風破浪、勇於開拓,才能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前行。

篇2:課題結題報告

課題名稱:

《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負責人:

指導教師:

所在單位:

通訊地址:

資料摘要:

本課題以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進取探究中構建新知,發展本事。經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策略。經過課題組成員們三年多的實踐和探索研究,對課題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證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夠改變學生單純理解式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本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課堂教學;引導;探究式學習;學習方式

引言:

“讓科研成為一種習慣,讓文化成為一種品牌,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是我們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一向期待的夢想境界。三年來,我們在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指導下,在溧陽市科研部領導的具體關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幫忙下,我們課題組五位教師共同努力,不僅僅構成了教育科研的濃厚氛圍,促動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化發展,更使教育科研與學校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開發出了具有獨特風格氣質的科研文化,在必須程度上引領學校走上文化成長之路。課題研究取得了必須的成效。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1.時代發展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藴藏其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所以,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本事的人才已成為21世紀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2.課程改革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3.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0X年秋江蘇省正式進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多處涉及到探究式學習的教學資料,提倡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如今正是課程的初步實施階段,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現實課堂教學中仍不能得到很好體現。3.2探究式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探究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數教師進取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學便成了一個教學的亮點展此刻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開課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筆者也聽過多節這種類型的課,在充分肯定其優點的同時發現探究式教學中還存在如下的誤區:

(1)探究題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義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師的指導

(3)課堂成了“樂園”,忽視了知識的掌握

4.課題名稱的確定及其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肖剛教授認為教學策略之研究對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教學成效如何,教師總會採取必須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有的對到達教學目標有進取的促進作用,有的卻不然。時至今日,探究式教學在具體實施中之所以出現以上諸多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主角沒有準確定位,缺乏教師的真正“引導”,缺乏適宜的課堂教學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資料

1.課題研究目標

經過本課題的研究,擬在改變學生被動單純理解式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僅僅如此,還力爭到達以下目標:

1.1構建適合我校學生認知實際的引導探究學習策略;

1.2供給基於引導探究學習策略的教學設計;

1.3提出高中化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2.課題研究資料

2.1研究問題的界定

引導探究式學習應當等同於探究式學習中的有指導的探究,屬於探究式學習的範疇。為什麼在本課題中要提出“引導”這一關鍵詞,是基於以下思考:

首先,引導探究式學習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針對的是一種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有目標、高效地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體現是教師引導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導—探究式”學習是想強調任何學習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聯繫,教師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成員。當學生採用探究式方式學習時,教師必然應當發揮引導的作用。之所以將教師的“引導”放在學生的“探究”之前,是為了強調教師在學生探究前應當“精心策劃”,在學生探究時則“幕後操縱”。當然這都只是“引導”而已,絕對不是“喧賓奪主”。

2.2研究資料的確定

①經過前期學生問卷對化學課堂教學現狀展開調查,瞭解學生對現有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反映情景,分析實驗前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②經過查閲文獻資料和相關理論學習,建構引導探究式學習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的對象

以戴埠高級中學(江蘇省三星級高中)高一、高二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在高一年級(200X級學生)設置實驗班(高一7班)和對照班(高一8班),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對照班則採用傳統的教學法,與實驗班進行比較分析。經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研究方法:

2.1觀察法:經過觀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表現(如主動參與教學的情景、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睡覺現象等)獲得有關實驗的資料。

2.2調查法:經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掌握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式學習的情景,瞭解實驗的效果。

2.3比較實驗法:經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等進行比較,獲得實驗效果。

四、課題研究的依據

1.理論依據:

1.1教育心理學理論:

①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er)提出了發現學習,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進行主動、進取的思考和探究,發現新問題,並自我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出新的結論。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理解者”。

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皮亞傑(et)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不是被動地理解,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不是經過教師的傳授和機械的記憶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必須的情境下,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忙,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經過意義建構將其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進取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強調教師是學生意義構建的幫忙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③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發展學習者的個性與創造性,並要求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和學習氣氛。

1.2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取向。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本事。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着重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學朝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理解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五、研究方案:

200X年11月,在上級科研部領導的期待下,我們有幸承擔了《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200X年11月並經過常州市教育科學規劃中期評估後確定為重點課題,為課題的研究注入了動力和期望,如今回顧起來課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醖釀準備階段(200X年11月~200X年的1月)是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資料是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人員,擬定實驗方案,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舉行了課題開題會,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啟動實施階段(200X年2月~2007年11月),這是實驗研究的主要階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現為:

1.課題組經過問卷和訪談形式瞭解了學生對課堂現狀的反饋情景;

2.學習科研理論,初步構建了引導探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並在策略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

3.在200X年11月課題進行了常州市中期評估,被正式確定為常州市重點課題。200X年12月課題進行了網絡管理。

4.在200X年6月末進行了階段性成果總結,徵集並上報論文。張學瑞教師、王雲飛教師、潘平波教師撰寫的相關論文分別獲得了省優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九月,我們參加了溧陽市教科室舉辦的課題研討會。

篇3:課題結題報告

後面還有多篇課題結題報告!

如何培養學生訂正作業小課題結題報告

本課題於2011年三月立項,經過兩年的實施,取得了必須的效果。學生改正作業的進取性提高了,學生作業質量明顯提高了,各年級的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現就課題做出總結。

一、如何培養學生訂正作業的習慣

(一)研究現狀

此刻很多教師都比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學法,學生及學生家長都重視聽課和完成作業,往往都容易忽視訂正作業這一環節。訂正作業其實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能夠查漏補缺,對於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國小數學組以培養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習慣為研究課題,開展小課題研究。經過前階段的研究,我校教師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1、更改了現有的作業評價體系:2、更改了作業佈置模式;3、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加強課後反思。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經過教學,教會學生知識,大多數教師把着眼點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方法上。我們認為,如果能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下功夫,讓學生對自我的學習結果負職責,養成對作業中所產生的錯誤及時訂正的好習慣,會到達對當前教學效果增值的目的。從長遠來説,好習慣養成了,會讓他們的後續發展更為順利。新一輪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教師已逐漸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的思維本事和創新本事等課題上,我認為我們忽略了對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的研究:訂正作業。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什麼是教育?往簡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教育就是培養各種良好習慣”。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不僅僅與學生的智力有關,更重要的還是與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關。所以俗話説:“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在學校實施“先學後教,當堂達標”自主互助新教學模式下,我們國小數學組結合實際情景進行“如何培養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習慣”的研究。及時訂正作業是學習效果反饋的重要途徑,也是預防和矯治學生“學習誤差”積累的必要手段。及時訂正作業是課外作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完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景,並且對強化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良好的訂正作業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髮展的情景,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培養這些習慣,從而為提高學生作業質量和發展學生心理供給良好的條件。

學生在校內所學的數學知識掌握了多少,能應用多少,往往是經過作業來反饋、衡量。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對教學結果的檢驗、鞏固,也是數學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當前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從學生的數學作業情景來看,一方面作業的資料更加靈活、形式更加多樣,練習的綜合性、開放性更強。另一方面學生作業中錯誤的現象也增多了,隨之而來的是學生每一天訂正的作業也多了。仔細審視當前學生數學作業的訂正情景,及時訂正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指當天訂正當天清。第二層指及時有效地訂正,區別於那種“為了訂正而訂正”、“不及時訂正”、“反覆訂正”的現象。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道練習題,學生在平時練習做過了,批改後教師也講評過了,做錯的同學也訂正過了,但當類似的練習再次出現時,許多學生仍會出現與第一次練習時一模一樣的錯誤。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與學生作業訂正效果不佳相關。

二、概念的界定

作業訂正是學生在教師作業批改後,對自我所做作業中的錯題進行改正,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影響學生課餘生活的時空,對學生髮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對學生所學知識查漏補缺的一個重要組成環節,是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效率是指對時間的利用率,學習效率高的人不會讓每一分鐘閒過,不會總猶猶豫豫,這道題該不該做?這個難點該不該問?這個知識講過沒有?僅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時間裏學到更多的知識。要想效率高必須做到:1、要精神高度集中,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條件,學習的時候就應當全神貫注,心無雜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筆上,全身心投入進去。第二、就是有良好的習慣,好習慣才能利用時間,提高效率。

作業訂正: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減少錯誤累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及時訂正:一是從時間上來説,得到批改後的作業,在他的第一時間改錯,就叫及時訂正。第二從學生本事來説,只要他把經過努力能訂正的訂正了,就叫及時訂正。第三從學習態度的角度來説,如果他發現自我不懂的知識,能想各種辦法主動去解決的,那更是叫及時訂正作業。

習慣:人的行為傾向,一種穩定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心理學上説,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鏈接。

三、研究的依據

1、《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訂正,在關注知識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在作業訂正中所折射出來的思維過程與方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不是消極的容器,要使學生把人類知識轉化為自我的財富和技能,必須自我學會學習,學會評價,學會反思。作業訂正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把培養學生本事及作業訂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論

有效性是一種價值屬性,不論“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價多少,均須以該活動結果,作為客體是否貼合活動主題需要的依據。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須研究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收益可看做學習的結果,安全可看做學習體驗,能夠説,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衡量學生有效性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

2、元認知理論

元認知是一個人所具有的關於自我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的認知和監控。其核心是對人知的認知。元認知實質上是描述了人類自我意識在認識調解上的一種功能,活動對象是認知過程。所以説他核心意義是人知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有三點十分關鍵:第一,元認知是一種認知活動或者心理活動,這種活動包括兩個成分,1、認識、瞭解、理解、分析等,2、這是一種監控活動,管理性活動。第二、這種活動的對象是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而不是知識本身,第三、認識的對象不是別人的學習活動,而是自我的。不是一般的學習活動,而是特殊的具體的學習活動。我們能夠通俗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結果的再認識,是對原先構成的認知結構的認知體驗,進行元認知調控、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並不斷重複這種認知活動的一種認知活動。

3、最近發展區理論

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二胎髮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到達的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能獨一的完成任務,但在人的幫忙下,在團體活動中,經過模仿卻能完成這些任務。能加速學生的發展。最近發展區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實在學生心理髮展各個方面都存在最近發展區。教師應圍繞“最近發展區”大做文章,經過聯繫薄、週記、作業本、期末鑑定等。讓學生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確努力目標,獲得動力。不斷完善自我。加速自我的發展。

四、研究的目標,資料,方法,對象

研究的目標:1.經過本項目的實施,探索行之有效、便於操作的、促使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反思學習本事,增強學生的自覺糾錯本事,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辨析本事,讓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顯著的變化,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變得更加聰明,到達“不犯同樣的錯誤”的目的,促進數學成績的提高。

2.經過本項目的實施,減少或避免重複機械的練習,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的本事。

研究的資料:1、分析學生的訂正作業現狀與不及時訂正作業的各種原因。

2、討論並制定出及時訂正作業的要求。

3、尋找各種提高學生數學作業訂正有效性的措施,培養過程中分層進行,持續觀察各類型學生的行為,並做好記錄。

研究方法:1、運用代幣制原理,進行正面強化。

2、分年級段研究,1-2年級為低段年級,三四年級為中段年級,五六年級為高段年級。

3、自然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行為研究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

研究對象:國小1-6年級學生、

五、實施研究措施

(1)進行課題申請、論證,

(2)設計調查表,分析調查研究學生訂正作業的習慣,做好前測工作。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4)實驗尾聲,進行實驗後測,檢驗實驗成果。

六、研究結果

在實施培養學生訂正作業習慣的小課題中,給教師的執教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帶來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先説教師行為的一些變化。原先教師批改完學生的作業後及時返還給學生,學生能否改錯全憑學生自願。學生能主動改錯,教師心裏當然很高興。不能改錯或不去改錯也不會去深究。此刻教師會給孩子提出明確的改錯要求,會檢查學生的改錯結果。對於沒有能按時完成改錯的學生,會找尋原因,然後針對性地供給幫忙。在每次批改作業時,會有意識地查看前次作業的完成情景。這樣在教師的堅持下,學生訂正作業錯題的行為也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再説學生行為的一些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絕大部分的學生有了自覺改錯的習慣。他們養成了得到作業本後,先看教師的批改意見,發現有錯及時改正。學習成績本身比較差得學生改錯困難極大,偶爾不能完成改錯是自然的事。適當降低對他們的改錯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題完成了就算過關,不要給這部分學生太大的心裏壓力。

最終説説教學效果的變化。因為教師和學生每一天都注重檢查自我的教和學的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不要小看這樣每一天改正一兩道錯題,久而久之,每一天都儘量地沒有存留問題,所以帶來了教學效果的可喜變化。上期我校數學組的期末考試成績,在我們片區的五校聯考中,各個年級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績。這不能不説是課題研究取得的一點小小的成績。

值得説明的一點是,不要以為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訂正錯題的習慣,就能夠一勞永逸。事實證明,如果過一段時間,教師不在這方面提要求,學生的這個習慣會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課題實驗雖然告一段落,但對學生訂正錯題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結束,必須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七、研究結論

如何培養學生及時訂正的習慣呢?

首先,要分析學生不及時訂正的原因:1.不會訂正,知識點不懂;2.忘記訂正,或沒時間;3.不想訂正,反正教師未作要求,不檢查。

然後,要耐心細緻抓實學生的訂正,促使其養成習慣。我談幾點自我的做法:

其次,強調及時訂正的重要性,講清訂正的意義和具體要求,每次學生作業前,提醒他們先訂正再做。必要時,能夠採取強制手段,或者小懲罰一下,讓孩子們明白,作業錯了必須要訂正,否則就無法過關。

最終,在作業或試卷講評過程中,一般要求學生用醒目的顏色筆如紅筆進行訂正,色彩比較鮮明,便於查對,也便於日後的複習。

重視訂正作業的批改,批改作業時先檢查前一次的作業,如有未訂正的,暫時不改,叫來學生當面補完訂正再批改。我常問:“你是願意認真訂正呢,還是要教師罰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們會選擇前者。

定期自查互查作業訂正情景,一般我每隔兩三週佈置一次,能夠讓優秀生與學困生結對互查,或組成四人小組合作互查,避免不訂正作業越積越多的現象。

這樣做,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比較麻煩,需要投入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學生就漸漸養成了及時訂正的習慣。

八、問題與反思

1、存在的問題,以後注意訂正作業要因人而異,分層要求,個別輔導要尊重個別差異。

2.研究工作應進一步深入,應落實到提高教學成績上來。

九、參考資料

姚玲芳新課程下學生數學作業訂正的研究《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年03期

李志自動作業“當堂訂正法”《雲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4年12期

劉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王先姣提高國小數學作業訂正質量的有效途徑《國小教學參考》2010年26期

胡揚紅小班化教育中學生訂正作業習慣的養成之我見《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2006年

6、鄭福芬論如何批改與訂正國小數學作業《新課程(國小版)》2010年7期。

篇4: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1、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應當完成400萬字的閲讀任務,其中國小階段應當完成145萬字。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課外閲讀本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2、經過課內拓展閲讀,擴大課外閲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説讀寫的本事,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積澱民族文化。

二、課題提出的依據。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侷限於教材的繁瑣分析,有些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試卷,不願讓他們讀課外書。

2、課程標準規定國小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閲讀任務。實驗的基本目標是經過教材建設,制定課外閲讀規劃,加強課外閲讀指導,使課標中關於課外閲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進一步研究並掌握當前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體系,擬訂各年級各年級課外閲讀的培養目標。

2、探索課外閲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

3、探索課外閲讀與語文教學活動的關係,研究課外閲讀的模式。

4、研究課外閲讀對學生成長,認知的作用,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本事。

5、經過本課題的實驗,推進我校國小語文教育素質化,促進兒童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資料

1、課外閲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

2、課外閲讀的基本特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3、課內外閲讀的相輔相承。

4、課外閲讀的方法探索。

5、創造性課外閲讀教學。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2、調查法。

3、問卷法。

4、檢測法。

5、比較法。

6、綜合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理論認識。

課題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關鍵靠教師,所以,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與學習是重點。從課題申報立項開始,我們就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開題報告,查閲相關資料,根據課題整體情景,進取撰寫學習筆記,經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使實驗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理論知識,逐漸豐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組織教師進行一些知識和科研閲讀知識競賽。以便讓教師的課外閲讀儲量不斷注入活水源頭。

2、重視課題管理,規範課題行為。

根據揚州市課題組管理的規定,我們十分重視課題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開提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鑑定”來實施。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做了如下要求:

(1)課題組例會制度

我們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會議,進行有關課題實驗的學習,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我的收穫。

(2)堅持課題月報制度

在每個月底,課題主持人將對本月所所做的額工作以及收穫體會,填寫月報表。

(3)填寫《課題實驗手冊》

根據學校教科研管理的額規定,課題組要求每一位實驗教師認真填寫《課題實驗手冊》,一般在學期初填好計劃(本學期個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專題研討課例或活動方案,學期末做好小結,撰寫實驗論文。

七、課題研究的大體框架。

1、制定課外閲讀規劃。

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閲讀規劃,從課外閲讀的目標、閲讀資料、閲讀總量、閲讀活動、閲讀文體等幾方面拿出明確而具體的計劃和措施。

2、創造條件促進“讀”。

(1)課內閲讀延伸。

(2)允許在“早讀”或“自習”時翻課外書報,每週抽出一小時,集中進行課外閲讀的指導。

(3)佈置作業以啟發學生理解書報中的有關資料情節,學習其中的方法為主,從而增加課外閲讀的興趣。

(4)推薦讀物與傳觀讀書筆記並重。教師必須要做好書刊導讀工作,利用圖書資源,廣泛開展閲讀。

3、介紹方法,引導“讀”。

結合閲讀教學,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

4、開展活動強化“讀”。

(1)談天説地三分鐘,每節語文課開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為資料進行口語交際。

(2)開展課外閲讀競賽。展評優秀讀書筆記,讀書與徵文有機結合。

(3)舉辦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擂台賽”,“古詩文朗誦會”等。

八、課題研究的實驗步驟及日程安排。

(一)實驗步驟

1、成立課題研究組,議定課題,制訂方案,明確分工。

2、完成課題前期的調查、論證工作,向市教委立項申報。

3、課題組成員集中討論教學方案,開展一人一課活動,落實方案。

4、開展階段性的測試工作,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

5、彙總材料,完成實驗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課題組。

2、2001.11——2002.1開題、評審、修改。

3、2002.2——2003.2·實驗、明確要求。

4、2003.2——2003.4·初步總結。

5、2003.5——2004.12歸納模式。

6、2004.1——2004.6·彙編成冊,成果展示。

九、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歸類:

課題研究三年來,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歸類如下:

1、超額完成了國小階段的課外閲讀任務。

課程標準提出了國小階段應當完成課外閲讀145萬字,實施這一課題以來,我校學生超額完成了課外閲讀量。

2、基本確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閲讀資料。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覆研究和從實踐中的反饋調整,我們按年級規定了課外閲讀的資料,有步驟,有計劃,有系列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閲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3、教會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

經過課題實驗,我們教會學生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並教會學生摘錄、剪貼、查找等許多種積累的方法。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

我們在實驗中,開展了許多閲讀活動,如“談天説地5分鐘”,“徵文競賽”,“成語擂台賽”等,寓教學於活動之中。

5、構成了一套課外閲讀教學模式。

對於課外閲讀,我們保證課時,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上課,並研究教學模式。很多教師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外閲讀實效。

6、提升了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

課題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許多教師勤於總結,勤於反思,勤於探索,提高了自身素養,撰寫了許多優秀論文。

7、注重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的薰陶。

我們經過多種活動,主要是演講比賽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所讀文章中重點人物的印象,從而以之精神導行,經過閲讀提高學生自身修養。

(二)學生閲讀量分析:

年級

閲讀量

古詩20首,文章10篇,成語40個

古詩15首,成語4類,50個左右,文章20篇

古詩34首,文章35篇,成語9類,名言警句30句

古詩10首,文章10篇,成語3類,歇後語10個

古詩20首,文章20篇,成語6類,名言30句,歇後語20句

古文30篇,古詩33首,文章30篇,對聯(學習類)16副,歇後語成語如干

(三)閲讀面分析

經過查閲“讀書摘錄卡”,“教師備課筆記”等,目前我校學生參與課外閲讀面達1000%,各年級既定的課外閲讀資料的額閲讀面達100%。

十、課題研究的反思提議

1、課題的研究最終要構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閘國小課外閲讀材料》。

2、要進一步改革現有的課時數量,保證學生課外閲讀的時間和效果。

3、在課內外閲讀的結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課外閲讀促進學生語文本事提高的目的。

4、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異常是語文課內外教材資料和資源,提高學生的興趣。

篇5: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1、問題的提出

國小德育教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但德育工作常常給人一種落伍的感覺,德育的觀念、資料、方法往往跟不一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變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温·托夫勒説:“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這句話被印在有關國際互聯網絡書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顯的商業廣告意味,可是隨着“網絡”及其有關概念愈來愈深地進入尋常百姓生活,誰能無視計算機網絡所帶來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巨大變革呢?當然,此刻我們還不能説:“世界已經進入網絡時代”,可是我們能夠説世界正在走進“網絡時代”。今日的教育如果不從這樣一個時代特徵出發,我們就不能指望獲得什麼進取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已進入千家萬户,被廣大家長和學生廣泛並熟悉。國小《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又一石激起千層浪,打破了傳統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為此,有必要研究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與傳統德育活動的交互關係,構成優勢互補,構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是以網絡為背景,以國小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國小生思想品德構成的一種全新的活動。“在活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成人”是我們課題的觀點。

傳統的一元化德育活動有其本身的優勢和侷限,其優勢表此刻,經過德育活動,進行人與人之間最親密最直接的接觸,尤其是周圍的人(包括學生、教師、父母)的以身示範起到教育功能,這是任何先進教育都無法代替的。但這種傳統的德育活動,在大多數情景下,以説教形式呈現,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難以激活,加上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網絡的出現,造就了新的教育環境。拋棄了網絡環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種教育缺乏,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鐵定是教育的一大敗筆。資料顯示,已有的網絡德育研究在我國鳳毛麟角,且大多數重理論説教,輕實踐行為,難以誘發兒童入情入境的興趣。而本課題融入網絡的德育活動研究,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視覺調動了活動者參與的進取性。所以網絡環境下國小德育活動作為新的德育活動載體,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必然,同時促進了德育跨越式發展。

2、理論依據

《網絡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研究》課題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於活動的觀點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1、馬克思認為,活動是人對於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對待方式,是個體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異常方式。正是由於活動,個體和社會化與個人才屬真正實現,而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特殊意義上的人類活動,它屬於主體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自我的主觀世界塑造主體為目的的活動,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

2、國務院《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的事業有繼有人的重要保證。切實改善學校德育工作,廣泛開展精神禮貌創立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道德實踐活動,進取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廣大未成年人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1、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理解本事,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2、重自學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遵循道德規範。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資料

1、幾個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現行“德育”諸概念構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層級:

①頂層,稱為“德育”,為總稱。②第二層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③第三層為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團體主義教育等十餘種教育。④底層:即學校中實施的“德育”。

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學校經過不一樣途徑和方法到達德育的目的。

網絡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經過網絡的環境到達德育的昇華。

2、課題研究的目的

網絡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是研究國小德育活動在網絡環境下的開展。在網絡環境下研究國小德育活動,教育面向每一個學生,形式多樣,國小生樂於理解,是德育活動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對現行德育活動模式的挑戰,是德育活動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網絡是一個戰略高地,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搶先佔領這個高地,2001年以來,開明出版社和廣州教育出版社相繼分別出版了《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時代的中國小德育》兩本書。這些文章和書籍從不一樣側面探討了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問題和網絡德育如何開展的問題,提出了學校德育必須由傳統封閉的限制性的德育,轉變為以實現完美人性為目的、開放的發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見解、新對策。我們課題組就是研究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開展德育活動。使學生從空洞的説教進入到兒童的實踐體驗活動,誘發兒童入情入境的興趣。經過網絡環境下的國小德育活動,促進學生中與人合作與交流,在人格中得到薰陶。學會如何做事,怎樣做事,學會在小環境和大環境中與人合作與交流,學會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讓自我健康成長,進取向上。

3、課題研究的資料

①網絡環境下學校中的國小德育活動研究

A、學校文化活動

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學校文化建設,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拓展同學們的文化視野,展示學校學子的豐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舉辦為期一週的文化節。傳統的德育活動中我校編印的校報《雛鷹》、校刊《學習·探索·創新》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青眯。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課題組的成員利用資源共享,為校報、校刊供給更為便捷、更能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知識的窗口,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3209名學生中有2137名學生訂閲了校刊。實踐證明網絡環境下的學校文化活動更能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B、學科活動

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國際競爭日益強烈,這樣就構成了教育在綜合國力中的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大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而各類人才的構成,最主要的取決於基礎教育。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基礎教育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和愛國主義精神是目前我們面臨的重任。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得到充分的體現。我校六年級教師張豔華在教授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桂林山水》一課時,將語文和信息技術充分地整合。在教學中,不是教師教學生怎樣學,而是給學生供給信息技術的學習手段,學生自我決定怎樣學,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學生在網絡中不僅僅學到了語文知識,並且感受到美,覺得祖國山水的美,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大自然。愛國主義熱情在美中得到昇華。學生藉助信息技術,自我組織、自我完成。在活動中成長,成為活動的主人。得到了學的知識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一個人僅有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才能啟動思維,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網絡環境下,我校教師王惠在教授《小花貓找汗》一課,首先用投影機出示“一隻小花貓四處尋找……(動畫效果),”然後揭示課題後,同學們一齊與小花貓過橋找生字,讀正確就能過橋,在花園裏找出生字讀正確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時同學們不僅僅對知識感興趣,同時對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興趣盎然,覺得我們國家了不趣,更加勤奮讀書,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在課件的運用上,我們的研究方向除了學到新知識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們的學生身上來,我們的教師不斷調整自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隊會活動

祖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像愛自我母親一樣地愛着我們的祖國。古往今來,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導我們走向繁榮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愛國,就意味着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就意味着無條件地服從祖國的召喚。在班隊會上我校五年級教師召開主題班隊會:“愛國主義”專題。我校舉行的班隊會中,“兒童讀詩”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倡導的一項活動,其理念是利用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期,引導他們背誦古代經典詩文。“兒童讀詩”能夠了解傳統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網絡環境下,我們搜索古代經典的詩文,讓學生誦讀、體驗、感悟文學的功底。

【小編簡評】

課題結題報告 (優選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課題結題報告範文。

【網友評價】

我們需要這麼好的作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86q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