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古人文明禮儀小故事(多篇)

古人文明禮儀小故事(多篇)

古人文明禮儀小故事(多篇)

簡短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一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二

一、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 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説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 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説:“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説:“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鈎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

二、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三、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 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四、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温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古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三

“給我”還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別吝嗇,從來不會把東西送給別人。他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把東西給…………!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裏去了。他的朋友在岸邊立即喊到:把手給我,把手給我,我拉你上來!這個人始終不肯把手給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連喊到:把手給我。他情願掙扎,也不肯把手給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這個人的習慣,靈機一動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這個人立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職場故事啟示:

“給我”還是“拿去”?我們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達着“把你的錢給我”,客户就象上面那個吝嗇的人,情願在痛苦與不滿足中掙扎,也不願意把錢給我們。

如果我們對客户説的是:把我的產品拿去,是否會更好一些呢?客户會更情願地去體驗你的產品,購買你的產品。

“給我”還是“拿去”?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精明的商家是否能從客户的角度去設計成交,設計商業模式的問題。

換一個角度,事業就豁然開然。

古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四

北京林業大學的小劉畢業後在一家外企工作,這也是她應聘的第一份工作。和求職中屢屢受挫的同學相比,她幾乎算一次成功。當別人向她討教經驗時,她説,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在找工作時也適用。

小劉應聘的第一家單位是美國一家保健品企業。那時,公司只招聘客服助理一人。為順利進入面試,小劉開始做簡歷準備。她説,現在很多大學生從網上下載簡歷,沒有新意,容易被企業冷落。為此,她寫簡歷時,結合招聘職位溝通能力要強的特點,強調自己食品專業出身,性格開朗,尤其突出曾任校園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助理團外聯部部長、副主席職位等諸多細節,表明自己溝通能力強,適合客服崗位。

一週後,小劉和20多名應聘者一道順利過關。複試時,劉舒顏特意找件整潔的衣服穿上,穿衣問題雖是小節,卻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她還特地提前半小時到達,守約不是大事,卻能給人嚴謹的好印象。複試由總經理親自主持,是一對一的交談,劉舒顏剛開始也很緊張,因為與她一起前來的應聘同學比,她的優勢並不特別突出。當主考官要求她介紹下你自己有什麼特點時,劉舒顏冷靜下來。她拿實例回答考官:大三下學期,一邊準備六級英語和期末考試,每天還要抽兩小時到社團工作,由於合理安排工作和學習時間,在完成工作的同時,英語六級考試也順利通過。

在學校擔任社團工作期間,她負責聯繫用人單位來學校舉辦講座和招聘活動,這對沒有任何關係的她是一種挑戰。她經常從網上挑選、聯繫、邀請用人單位,在這個過程中,雖遭遇挫折,卻在很大程度上鍛鍊了她較強的抗挫折能力。

面試完畢時,她把椅子輕輕搬回原位。這時,主持面試的總經理臉上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並熱情地説再見。

因為這個細節,她成為惟一被錄用的。招聘經理後來告訴她,面試時,考官都會觀察應聘者是否遲到。那天她不但沒有遲到,還是應聘人員中唯一一個把椅子搬回原位的應聘者。這個小小的舉動決定了她最後的勝出。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五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説,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説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

文明小故事 篇六

世界不大,就在腳下;文明不遠,十米方圓。有人類的地方,就“氾濫”着文明,文明的棲息地同樣也存在着人羣。

“文明”二字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每個人的存在就是他擁有文明的資本,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繫也是通過“文明”,當然還有着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等等。

許多東西能與生命相提並論,文明就是個典範;只要你還活着,就存在着文明。文明中的“文”存在着文化,應該文化與文明成正比;“文”還藴含彬彬有禮,與人交流交往,要懂得承讓與尊重;“文”還可以轉化為“聞”,關心國家、世界大事,與當今“白熱化”的社會肩並肩,背靠背,手拉手,心連心;“文”與“紊”也可相互交替,有了“文”所必要的要求,整個國家乃至世界至龐大的銀河系,皆會有條不紊,任何生命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沿着人生的單行道駛向遠方。

文明中“明”比“文”更加飽含深意。“明”指的是明朗,一個文明的人,內心世界明朗,無論走到哪裏,文明都傳播到哪裏;“明”還依附着黑白分明,在上帝的慧眼之下,文明二字把人類分為兩類,但最終文明感染了更多的幸運兒。“明”也意味着名譽,文明的人會認真負責地履行承諾,在別人的眼裏,是守信譽的,積少成多,就會有了名譽。

世界上,無論是終年嚴寒的極地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炎熱的雨林地區,還是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即使是被遺忘的角落裏,也曾出現或依然永恆着文明之火。原始森林中,可愛的動物們互相制約,彼此依存;在喧囂的街道上,人們來來往往,遵守秩序,任何地方都是“無污染”的。千年古樹上,鳥媽媽叼來蟲子,鳥兒們都爭先恐後,卻一下把美味送進瘦弱的弟弟妹妹口中;蒙古大草原上,即使牧羊人卻牽着牧羊犬,默默地踏上另一條回家的小路……

世界文明,文明世界,望字裏行間的“文”與“明”之風,帶給更多人擁有更多快樂的辦法---從我做起,走向文明!

文明小故事 篇七

我國是世界是着名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着悠久的禮儀傳統。從古到今,代代相傳。隨着社會的發展,禮儀也不斷髮展,並加入新的內涵,能給人以啟迪和力量。

事情發生在前年冬天,天氣已經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風凜冽,我們全家乘車外出看電影。因為奧運會官員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頭到處都擺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裏讓人感到了一絲暖意。我們在車裏吃着零食,聽着音樂,愜意極了。

快到東直門時,媽媽將裝有廢物的垃圾袋順着車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來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車開回去撿起垃圾,可媽媽説車已經無法返回,再説路上車那麼多,如果回去的話撞車怎麼辦?媽媽甚至説下次改掉也就罷了。可我堅決不幹,最後爸爸終於把車開了回來。媽媽找回了扔掉的垃圾。雖然耽誤了好多時間,但全家都認為我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回家的路上,機場高速路兩邊的樹上掛着好多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從此以後,我們全家人都以實際行動成為“講文明、護環境”的大使。上週,我們全家去爬香山,賞紅葉,帶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後,大家分別將垃圾收好,揹着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家裏再也不用我監督,都會自覺所為。媽媽更是用實際行動讓我感動。她經常會在公共場所將地上的垃圾撿起,扔進垃圾桶。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強大的、高度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古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八

堅持到最後才是勝利

一個青年剛剛大學畢業,憑藉着自己的能力,他找到了一份人人羨慕的高薪工作,在一個海上油田鑽井隊裏做技術員。

工作的第一天,領班要求青年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拿給在井架頂層的主管。

青年對這第一個任務信心百倍,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狹窄的舷梯,登舷梯是十分累人的,當青年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地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時,主管只在盒子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又讓他送回去。於是,青年按照吩咐又快步走下舷梯,把盒子交給領班,而領班也是同樣在盒子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次送給主管。

青年此時有些耐煩了,他覺得這項工作一點意義也沒有。可是領導的命令不得不執行,於是青年又轉身登上舷梯。當他第二次登上井架的頂層時,已經渾身是汗,兩條腿抖得厲害。主管和上次一樣,只是在盒子上籤下名字,又讓他把盒子送下去。年輕人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轉身走下舷梯,把盒子送下來,然而,領班還是在簽完字以後讓他再送上去。

青年有些生氣了,他覺得主管和領班是在跟他開玩笑。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盡力忍着不發作,擦了擦滿臉的汗水,抬頭看着那已經爬上爬下了數次的舷梯,拿起盒子,步履艱難地往上爬。當他上到頂層時,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汗水順着臉頰往下淌。他第三次把盒子遞給主管,主管看着他慢條斯理地説:“請你把盒子打開。”

青年於是打開了盒子——裏面竟然是兩個玻璃罐:一罐是咖啡,另一罐是咖啡伴侶。年輕人終於無法剋制心頭的怒火,把憤怒的目光射向主管。主管接着對他説:“請你把咖啡衝上。”這時,青年將所有的憤怒和不滿全部發泄了出來,他“啪”地一聲把盒子扔在地上,大聲地説:“我不幹了!”

此時,主管搖了搖頭,對青年説:“很遺憾,如果你再忍耐一下,你就可以通過這個考驗了。剛才我們所做的是一種‘承受極限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作業,隨時會遇到危險,這就要求隊員們有極強的承受力,承受各種危險的考驗,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完成海上作業任務。你已經通過了前面三次,只差最後一關,你沒有喝到自己衝的勝利的咖啡。因此,對不起,您不能 在這裏工作了。”

人生感悟: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忍耐,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痛苦的,因為忍耐壓抑了人性。但是,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忍耐了常人所無法承受的痛苦之後,才出現在你面前的。當困難來臨時,請再堅持一下,千萬不要只差那麼一點點就放棄了。

古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九

金人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

怎麼辦?使者還等着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説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説: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説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説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d7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