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2021臘八節的來歷簡介精品多篇

2021臘八節的來歷簡介精品多篇

2021臘八節的來歷簡介精品多篇

臘八節節日起源含義 篇一

臘八節(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説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説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月

《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 ,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裏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臘八節“臘”的含義 篇二

1、“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2、“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臘八粥

3、“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臘八節傳説 篇三

傳説一

傳説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説二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説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説三

傳説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説四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説五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兩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臘八粥是臘八節的主要特色 篇四

舊時,每逢農曆十二月初八,人們總愛煮上一鍋美味可口的臘八粥。這個臘八節的來歷風俗已和元宵吃圓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沿襲至今。

臘八粥,是由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而得名。“臘”本是古代的一個祭器名。早在《史記·秦本紀》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臘”的記載。因古代常在十二月間進行“臘祭”,十二月便叫“臘月”了。

相傳,臘月初八,是佛教開山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臘八”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並被尊為“佛粥”,供佛之後,再將粥分施給貧民。隨着佛教的流傳,吃臘八粥就慢慢地成了民間的一種習俗。到了南宋,“臘八粥”除了供佛外,它又是民間一種盛行的食品,作為相互饋贈的禮物。大詩人陸游的詩句:“今朝佛粥便相陵,更覺江村節物新”授是一個佐證。

臘八粥究竟由哪些材料煮成的呢?

這在各地並不一樣。有的用青菜、芋艿、蠶豆,荸薺、白果、果子,黃豆等七種菜蔬乾果,摻入桂皮,茴香等調味品和以大米煮成。因而,它又有“五香七寶粥”的別名。這大概和江南名點“八寶飯”的來歷是一樣道理。但是,許多地方並不拘泥於七種蔬果,而是多多益善,隨各人所好。

臘八粥有甜有鹹。通常,北方人愛用糯米(或小米),赤豆,蜜棗、米仁,黃豆、桂圓、蓮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甜味的;而南方人則喜以大米加入各種時令蔬果煨成成味的。

臘八粥煮起來方便,材料也比較好買,甜鹹皆宜,色香俱全,而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不愧為冬令應時佳品。

臘八節的神話傳説 篇五

傳説一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説二

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臘八節由來 篇六

臘八節的由來有兩個傳説。一説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飢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

一説,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裏,3天沒給飯吃,他飢餓難忍,到處搜尋,終於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羣臣,後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並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臘八”也是佛教的盛大節日。新中國成立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的習俗 篇七

喝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醃臘八蒜 篇八

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根據有關資料,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衚衕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裏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着催債呀!再説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臘八蒜怎麼做?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節的意義 篇九

1、養生

華夏飲食文化中有秋冬進補的風俗,秋冬季節的節日食品,很多都與養生和滋補有關。中國人認為,粥是第一養人之物,以粥養生已經成為民族的重要飲食傳統。臘八節正值數九寒冬,食粥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節日飲食方式。臘八粥的由來傳説眾多,但老百姓是最實際的,不管哪種傳説,都不過是給人們一個以粥滋補養生的理由罷了。歲着文化的變遷,傳説淡去了,但粥還是同樣滾燙香甜。這其中折射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那就是華夏人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是始終不渝的。臘八節的復興,或者説,這種節日文化記憶的喚起,將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重營養、重健康、以食養生、強健身體,這是臘八節很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健康生活精神。

2、節儉

臘八節成為一個“節儉日”,這是一種很好的節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路。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議,將臘八設為節儉日。首先,臘八節的所有傳説,都反映一個問題,不要小看一碗粥的作用,在關鍵時刻,能夠救人一命或成全大事,可見節約每一粒糧食的重要;其次,從做臘八粥習俗本身,也是讓人節儉生活,清理倉庫裏的穀子,煮到一起吃,不浪費一粒糧食,避免大吃大喝;再次,只有節儉,才能減少人類對資源需求的壓力,保護大自然,繼承我國傳統的生態保護理念。可以説,節儉是孝敬人類母親地球一個最好的方式。將臘八設為節儉日,可使臘八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臘八距春節不遠,在這個時候強調節儉,對防止人們春節期間浪費很有必要。讓人們不要忘記,我國還有生活貧困的羣眾,還有因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特別是還有一些遭受災害身處困厄中的人們。

一碗粥雖“小”,但“小粥”也可以“大作”,提煉出既尊重文化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的節日文化要素。

3、儺文化

臘八前一日或當日舉行驅儺儀式,這就給儺文化這一華夏多元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契機。利用臘八節保存和展示豐富多彩的中國儺文化,對這一世界級的人類文化遺產的有效存續是很有益的。全國各地各種形式的儺文化活動種類繁多,伴隨着儺文化的申遺,在臘八節開展各種儺文化的表演和欣賞活動不失為一種極好的節日文化活動。

4、宗教文化

臘八節最著名的傳説,聯繫着佛這一宗教文化現象。因此,臘八節也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文化的感受日。忙碌疲憊的人們可以在節日食粥之餘,藉此參觀各種宗教文化場所,感受和體驗宗教文化歷史的久遠和內涵的豐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ro4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