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臘八節的由來簡介(多篇)

臘八節的由來簡介(多篇)

臘八節的由來簡介(多篇)

臘八蒜 篇一

傳説一: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説二: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傳説三: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説四: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説五: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説六: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傳説七:

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遊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裏的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傳説八:

在臘八節的由來傳説中,流傳最廣泛的,最被認可的一種傳説是牧女乳糜救佛祖。這一傳説被認為是臘八節由來的傳説中最為真實的一個,臘八粥也因此傳説而來。

傳説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眾生經歷生老病死之苦,離開了自己的宮殿,修行入道,但是釋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無所獲。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

這時一位牧女從旁邊經過,將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蘇耶妲,即為善生的意思,蘇耶妲給他了一碗用米、慄等熬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這一天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

從此以後,佛門弟子將臘八這一天稱為“佛成道節”,同時在臘八節這一天,將粥視為良藥,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並向世人佈施。受此影響,我國民間也逐漸形成了臘八節吃粥的習俗。

臘八節的由來簡介 篇二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 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説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説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節的起源、習俗介紹

(龍潭地處雪峯山下,漵水上游,歷史文化底藴深厚,民俗民風獨特古樸,對臘八節尤為重視。在這一天裏,除了普遍流行的節慶活動,如祭祖敬神、唱儺戲、走親訪友、婚嫁、製作各種臘八菜餚之外,還配以草龍燈、板凳燈、蠶燈等娛樂習俗,為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氣。從這一天開始,龍潭人開始籌備辦年貨,“年味”一日比一日濃厚,故民間有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為臘八節。臘八節一般認為源於神農氏蜡祭。東漢鄭玄《禮記·郊特牲》載神農氏十二月作蜡祭告上蒼,祝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稟告上蒼既含豐收感恩之意,又含來年風調雨順之請。以後這一祭祀活動演變為祭農神,故有農曆十二月祭農神習俗傳世。

弄清臘八節的來歷首先要弄清臘與八是怎麼回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用幹物祭祀農神。幹物指的是風乾或曬乾、晾乾的一類穀物,臘的本意指沒有水分的幹物。秦統一後祭農神依舊制,但由於是在十二月進行,祭品又是幹物,於是下令將十二月定名為臘月,臘由此成為月份名稱。這是臘的來歷。蠟臘同音,蜡祭也稱臘祭。

古臘祭為八個方面,《禮記·注》雲:“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輟,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這八個方面稱為八大農神或八大谷星,是臘祭的對像,臘八就是臘月祭祀八大農神,臘八一詞源出於此。臘八之“八”由八大農神演變為臘月初八這一具體日子,經歷了一個轉化過程。神農氏開蜡祭之先河,後世沿用。由於祭祀有天子、國君參加,故又稱天子大蜡八。祭祀在農曆十二月進行,具體日子為冬至後的第三個戍日。《説文·肉部》“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天干地支紀年中的具體日子不固定。於是,後人把每年臘祭的日子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照應八位農神,祭祀之日由此固定化。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

臘八節由來已久。史載先秦時人們在這一天祭祖先,祭神靈,驅鬼避疫,祈求豐收與吉祥。但臘月為一歲之末,依常識言,在一年將終的臘月初八籌備過年才是當務之急,祈求當年豐收有悖情理,祈求來年豐收又過時尚早,祈求豐收或許是慶祝豐收,因為豐收了,才有充裕的條件和喜悦的心情籌備過年。祈求吉祥倒是順理成章的,為新年、也為來年而祈求,符合年關之際圖吉祥的心理習慣。

臘八節萌芽於遠古或上古,一般認為是從古代驅鬼避疫儀式演變而來,這也是巫儺的雛形。古先民驅鬼以治病化疾,化兇為夷,新化等地現存巫儺活動中尚有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古人留下的史料典籍對臘八節也多有記載:東漢許慎《説文解字》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另一東漢人應劭《風俗通》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前面説過冬至後三戍日的具體日子不是固定的,或許帶來諸多不便,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將臘日由冬至後三戍日確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從這個時候開始,臘月初八便成為一重要節日,俗成約定。

有人説臘八節與佛教有關,但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東漢,而先民早在先秦就有了臘祭習俗,比佛教傳入早三、四百年。因此佛界稱臘八節為佛成道節,只是時間上的巧合,與臘八節起源不相聯繫,但也説明外來佛教主動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文化表現。

臘八節主要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儘管各地節慶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凡漢人居住之地都有臘八節的存在。從節俗的內容看,臘八節是過年的前奏和預演,從這一天開始,過年的氣味日漸趨濃,人們開始為過年而進行各種準備,祭祀、驅邪、唱戲(主要是儺戲)一類哄鬼神而娛人活動陸續展開,選擇初八這個吉祥之日走親訪友、男婚女嫁等等。而直接與年俗有關的主要體現在菜餚食品的籌辦上,如殺年豬、打餈粑、煮甜酒等,都是奔着過年去的。尤其在這一天或這一天前後製作的菜餚都冠以“臘八”二字,如臘八豆腐、臘八豆豉、臘八蒜、臘八醋、臘八面、臘八肉、臘八魚等。最為流行的是臘八粥。臘八煮粥由大米加上多種豆類紋火熬成,米稠而豆香,人所共喜。臘八粥是“臘八節”的主要象徵,有關它的起源眾説不一:

一、與秦始皇有關。秦修長城,民工不能回家,食糧由家裏送上工地。一些人家隔千山萬水,常因食糧不能按時送到而餓死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飢餓的民工湊了些五穀雜糧熬成稀粥以解飢餓。由於喝粥,繁重的活兒讓他們體力不支,最後餓死工地。為悼念這些死難民工,後人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資懷念。

二、與朱元璋有關。朱元璋未得天下前窮得家徒四壁。有一年冬天,又冷又餓的他從一老鼠洞裏找到一堆紅豆、大米、紅棗等五穀雜糧,他把這些熬成粥,救得一命。這一天為臘月初八。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懷念當年的救命之粥,於是欽定臘月初八為臘八節,欽定那碗粥為臘八粥。

三、與“赤豆打鬼”有關。古人懼鬼,認為生病是惡鬼作祟。而這些惡鬼害怕赤(紅)豆,臘月初八用赤豆熬粥,以驅鬼祛疫。

四、與岳飛有關。南宋岳飛與金大戰朱仙鎮,時值數九寒天,士兵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百姓送粥,岳家軍大勝。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岳飛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遂成習俗。

五、與向善有關。相傳有老兩口持家節儉,掙下大筆家業,可兒子不爭氣,媳婦不賢惠,很快家敗。有一年的臘月初八小倆口飢寒交迫,幸得鄰居煮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混合粥。小兩口喝了這混合粥後,從此改惡從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於是,民間以此訓警後人,仿效喝粥,成為風俗。

凡此種種,不逐一贅述。又據有關記載,臘八節盛行喝粥始於宋代,至今一千多年。在宋代,臘月初八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民間無處無人不喝粥。清代臘八節日,皇帝、皇后、皇子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粥,朝廷向寺院發放米、豆、果供僧侶食用。清史料載:清代每年在雍和宮舉行臘八盛典。從臘月七年級開始,內務府籌備食材以及柴薪。初七一早,皇帝委派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然後監視到初八凌晨熬好為止。熬粥的鍋重約4噸,直徑2米、深1.5米。每鍋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100斤,乾柴10000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皇帝及宮內之人食用,第三鍋王公大臣和大喇嘛食用,第四鍋文武官員和各省主官食用,第五鍋雍和宮一般喇嘛分食,第六鍋作為施捨之用。

龍潭地處雪峯山下,漵水上游,歷史文化底藴深厚,民俗民風獨特古樸,對臘八節尤為重視。在這一天裏,除了普遍流行的節慶活動,如祭祖敬神、唱儺戲、走親訪友、婚嫁、製作各種臘八菜餚之外,還配以草龍燈、板凳燈、蠶燈等娛樂習俗,為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氣。從這一天開始,龍潭人開始籌備辦年貨,“年味”一日比一日濃厚,故民間有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節的由來 篇三

按照中國農曆,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臘月初八日又被稱為“臘八節”。

“臘”,《説文解字》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臘”本是古代的一種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神,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在註疏中解釋説:“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

由此可知這個節日的創立,是遠古時代每年年終祭祀先祖的一種習俗。對〔〕於這一祭祀習俗,《風俗通》記載説“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幹祭祀,可謂取之有道,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説“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幹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裏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臘八”這個節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臘祭原因以外,與後世的佛教傳説也有很大關係。據史書記載,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因傳説釋迎牟尼出家後,苦於修行,在飢餓困境中得一牧羊女用“奶粥”搭救,這個日子換算成中國農曆,也正好是臘月初八。佛門為了弘揚此事,宣稱臘月初八是佛祖釋逝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便在這一天施粥揚義,弘揚佛法,舉行各種浴佛活動。因而臘八又成為了佛教的“成道節”。由此,我國固有的傳統節日“臘八節”的和風俗活動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臘八節,時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國人簡稱“臘八”。中國遠古時代的一種祭禮稱臘,也就是人們常在冬月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先人以祈福避災,稱之為“臘月”。獵、臘古時相通。後來便將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在臘月初八。從先秦起,被當作“年節”歡度。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吃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臘月初八日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

《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士以逐疫。”以此來迎接新春之情景。臘八也是佛祖成道節,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遊名山大川,訪間賢明,尋求人生的究竟和真諦。一天他走到一荒僻處,又累又餓,暈倒在地。正好這時,一位牧女取來泉水一口一口地喂他,又從山上採來野果加進小米為之熬製成粥,釋迎牟尼吃了,頓覺元氣恢復,精神振奮,感到那粥真是美味甘露,然後他又洗了澡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這天寺院眾僧便舉行集會,誦經演法,喝黍米粥,以示紀念。

臘八節的由來簡介 篇四

臘八的來歷

關於臘八起源的故事有4個。

1、話説當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難,飢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裏扒出來了稻、黍、麥、黃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鍋裏把這些東西給燉了吃了,這些東西救了朱元璋的命。後來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為了紀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為臘八節,習俗就是吃五穀雜糧煮成的'粥,美名曰:臘八粥!

2、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源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帶兵進入朱仙鎮,當時正是嚴寒的冬季,岳家軍飢寒交迫,體力不支,百姓相繼送來五穀雜糧來給將士們吃,岳家軍把百姓送的雜糧煮了吃了,大敗金軍,取得了勝利。這天剛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飛**亭冤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岳飛,就在這天把五穀雜糧煮了吃了,表達對岳飛的懷念。

4、起源於秦始皇。相傳,秦始皇號召天下工人來修長城,工人奉命而來,在修建長城期間,常年不得回家與家人團聚,糧食全靠家人送。有的工人家太遠,得不到糧食的補給,就餓死在了長城上。有一年正是嚴寒的冬天,幾個糧食少的民工把各自的糧食放在一起煮了,沒人喝了一碗。但是,幾天後還是餓死了,為了悼念這些工人,人們在臘八這天就喝臘八粥以紀念這些工人。

臘八的食俗

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户户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做法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麥仁飯。臘八,青海的很多農村會舉行祭祀和慶祝,大家都吃麥仁飯。青海的老人們流傳着一句話:“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傳説,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隨着時間的推移,青海自然條件的特點,後來麥仁粥就演變成了青海的麥仁飯。現在,麥仁飯已成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臘酒 篇五

過完臘八節,各家各户就進入了籌備年節的階段。從這天起,就意味着年節要到來了,忙過四季的人們便開始為過年進行各種籌備工作了。男人們採辦過年衣食用度的各種年貨,女人們則準備過年的新衣、拆洗被褥、加工各種食物和原料等等,一直要忙到除夕夜前。

臘肉 篇六

臘八蒜,又稱臘八醋。是臘八這天用米醋泡製去皮的蒜瓣,保存到除夕啟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則酸甜香辣,蒜則湛青翠綠,是春節期間的佐餐佳品。但這種美食也曾被商家用作它意。古代年關前,是各行各業年終清算結賬的時節,要把一年的盈虧豐欠算出來,但是臨近春節,登門討賬,顯得不近人情,於是借“蒜”、“算”同音,債主們便用送臘八蒜給債務人的方式催債。債務人見到臘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債主是在催還債務了。

因此,北京還流傳了這樣一句俗諺:“臘八蒜、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

臘八節的習俗 篇七

臘八粥

臘八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就是吃“臘八粥”。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臘八粥”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唸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揚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可見,自宋代開始,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城鄉就已經很普遍了。在佛門,食臘八粥是一種宗教活動,用以紀念佛祖成道;在民間,食臘八粥主要目的還是慶祝一年來五穀豐登,祈求吉祥如意。

臘八粥的原料因各地物產和飲食習慣不同而有別,一般是以各種米豆棗慄之類為主,如大米、小米、紅棗、蓮子、核桃仁、栗子仁、杏仁、松仁、桂圓、棒子仁、葡萄乾、白果仁、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一總計不下幾十種。有的地方還加入肉類等等。取其“八”,意在“發”,求吉祥祝福之意。做這種粥,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下鍋點火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還要在盛臘八粥的碗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還有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植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過去的大神廟、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鄉鄰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臘八粥,一般不吃光喝淨,保存着吃幾天,預示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含意。如果把粥送給沿街乞討要飯的窮苦人吃,那便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被賦予一種巫術的“功能”。例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祈求來年多結果實。在江蘇省的某些地區,因為岳飛是臘八這一天在杭州被殺害,因此在這些地區的臘八節,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英靈、寄託哀思含義在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p4w1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