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清明節的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中國清明節的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中國清明節的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清明有哪些風俗 篇一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説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説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許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非常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的時候,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説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有哪些風俗 篇二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日,無 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日, 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 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 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 用火烤熟後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十九年後回到了晉國,重 耳後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日。後來重耳做了國君, 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 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日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氣的特點 篇三

春光融融、欣欣向榮。

清明節氣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此時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因此,清明節雖然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但也是最有春季特色的節氣了。

小貼士:清明節氣候温和舒適,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平時待在家的上班族和學生黨不妨出門走走,呼吸大自然清新的氣息,也可以調節神志。

清明有哪些風俗 篇四

有這麼一首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句就是描寫清明的。

我記得每年的清明我都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上墳。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地起了牀,等待着爸爸媽媽。我又仔細的看了一下要帶去上墳的東西,那麼多的紙錢,還有手機、麻將、各種各樣現代高科技,甚至還有搖錢樹,我不由的歎了口氣。

我國自古就有祭祖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親人,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們,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是他們給了我們的今天,難道我們不應該去祭拜他們嗎?

我每次清明節上墳時,總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燒的紙錢,上的香,他們能收到、能看到嗎?我們當然會説,肯定不會啊!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如果是紀念祖先的一種方式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迷信了呢?

祭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繼續發揚下去吧!

清明的由來 篇五

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童年流亡在外19年,大臣介之推隨其在外,晉文公飢餓難耐時,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給晉文公充飢,這就是古代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後來晉文公得勢,封臣賞將,卻未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不計名利地攜母隱居於山西綿山之中。不久有大臣提及介之推,晉文公深感不安,並親自率眾前往綿山尋覓,卻未見其蹤影,為了讓介之推出山,晉文公命令焚山,三日後火熄,見介之推與其母相擁死於老樹下,晉文公萬分悲痛,厚葬了介之推,並將綿山改名介山(因而山西有了“介休”這個地名)。他下令從火燒綿山的那天,即清明前一天開始,全國上下禁煙火三日,家家户户吃冷食,並修寺廟以紀之。

清明有哪些風俗 篇六

我來自張家港,聽我父親説,很久以前,張家港也是常熟,我認為海關肯定和常熟沒有太大區別。

清明節説,幾天前女人在家裏就會開始忙起來,堆積的錠,幾千張,在清明時燒到他的祖先。顯然不必在那些日子裏,你可以提前七八天,最好的時候最好。家庭老人和年輕人聚集在家裏,菜不是老八人喜歡:豬肉,蛋餃,油豆腐,魚,豆芽,蔬菜,雞肉,豬舌。在燃燒蠟燭的過程中,不能觸碰任何一把椅子,因為我們本能地相信椅子坐在我們的祖先,遭遇不尊重祖先。是一種燒後的晶錠,全家一個一個kowtow,每個敲三個。一系列的事情做了,幾乎到了吃飯的時候,家人一起吃那頓飯的祖傳餐。

我們家族的明明節甚至如此。

我檢查了互聯網,傳統的習俗比我家更有趣。注意火,墳,外,鞦韆,清明節掃動,踢銅,打馬球,插柳等。據傳説,這是因為冷食節要冷食,為了防止冷食冷食, 所以我們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我對湯搖擺更感興趣,所以我在這裏專注於鞦韆。擺動,這意味着拉繩和移動。它的歷史很老,第一次叫齊秋,後禁忌改變擺動。古老的搖擺更多的樹與樹枝為框架,然後綁到絲帶。搖擺不僅可以改善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氣的精神,到目前為止,對於人們,特別是愛孩子。我個人喜歡揮杆,所以當我看到這個習慣很喜歡哈哈哈哈。

清明節的來歷與意義 篇七

據傳説,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國的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着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瞭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感恩節,在中國就是清明節,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真希望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不僅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父母在世常孝順,勝過死後空祭墳。山珍海味滿靈桌,冥錢燒得滿天昏。君生一飯知冷暖,君死怎能聞腥葷。活着不給父母錢,死後燒錢更愚蠢。世間為人兒女輩,父母健在勤過問。烏鴉尚知反哺乳,羊兒跪乳懂感恩。為人在世孝為先,免得亡後假殷勤。請孝敬父母,善待活着的人。

清明有哪些風俗 篇八

苗族先祖蚩尤,與炎、黃祖先齊壽,雖因部落戰爭被炎黃部落聯合打敗,被迫舉族南遷,但蚩尤部落繁榮時期盛行的以牛祭祖習俗,沿襲迄今,並逐步演化成為苗族今天的清明祭祀習俗。

苗族清明節,既是對祖先的集中祭祀,也是對先輩的共同祭念,更是對締造民族歷史和創造民族文化先驅們一種特殊的緬懷活動。

按照苗族人民的傳統理念,苗年團聚歡慶,表達的是對健在長輩的孝敬之情;而清明聚族祭祀,表達的是對已逝先人的緬懷之情。因此,苗族人民認為,苗年不回家,是對在世老人的不敬不孝;而清明不掃墓,那是對自己祖先的不敬不忠。

苗族清明祭祀活動,分為五個步驟有序進行。

首先,選擇吉日。作為傳統的祭祀祖先的節日,苗族一般選擇仲春與暮春之交的吉日來做清明,多數定在冬至後的106天。解放以後,苗族按照公曆規定的時間,統一掃墓時間。但是,部分居住比較偏遠的苗族村寨,為了充分體現“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掃墓目的,往往將清明時間定在冬至後100天,比正常清明節時間提早四到五天。

其次,確定祭祀等級。苗族清明祭祀活動分為三個等級,即牛祭、羊祭和豬祭。牛祭屬於舉族大祭,一般遭遇自然災害和戰爭**之後,失散多年的族人為了增強民族凝聚力,共同重建美好家園,於是用牛祭的方式,將全族人聚集起來,這種大型祭祀活動的結果,是區域“依直”的確立。羊祭屬於宗姓祭祀,大凡逄十,苗族宗姓都要舉辦一次祭祀活動,祭祀共同的祖公,以增強宗族團結。豬祭屬於家庭祭祀,在正常年景,苗族家庭每年清明節都要用臘豬頭祭祀自己的先輩,表達緬懷之情。

再次,邀請親朋好友。按照苗族習俗,牛祭要邀請兄弟民族的領袖和代表參加,羊祭要邀請同村其它宗姓長老和親戚參加,豬祭要邀請舅爺和其它同族兄弟參加。

第四,明確聚會地點。苗族牛祭由於人多勢眾,時間較長(3天)程序複雜,必須在公共祠堂和寬闊平地上舉行;苗族羊祭由於人數相對較少,時間較短(2天),一般選擇在同族兄弟中堂屋比較寬敞的家庭舉辦;豬祭由於僅限於家庭勢力範圍,比較簡單,人數又少,因此都在自己家庭進行。

最後,落實祭祀活動的主持人。苗族清明祭祀活動,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主持人。舉辦大型牛祭活動,必須請苗族寨老主持;舉辦中型羊祭活動,一般邀請宗族領袖主持;家庭豬祭活動,由家庭主男自己主持。

苗族清明祭祀活動,分為內祭祀和外祭祀兩個不同的環節。

苗族外祭祀活動是在墓地進行的。在選定的日子裏,參加祭祀活動的親朋好友早早就來到墓地,主動地參與清理雜草、培土、疏通排水溝、修築墓場等勞動,良辰一到,主持人朗誦祭詞,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和大恩大德,説明祭祀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誦畢,男同胞們在墓旁宰殺事先準備好的牲畜(牛、羊、豬、雞、鴨),並將血倒入酒壺,製作血酒,每人手持一杯,在主持人的帶動下,高喊“哎-呀”,表示對先祖的感恩戴德,表達在場人的同心同德。待牲畜煮熟,親朋好友來齊,這時,正式的祭祀活動開始了。只見墓台上擺放牲畜無數、酒飯無數、糖果無數,主持人面對墓碑,由古到今,把民族演變的歷程、祖先貢獻的內容、後代緬懷的情節、聚族祭祀的要求等,不緊不慢地朗誦完畢,隨即大家圍着墓地,前三拜、後三拜,然後舉起酒杯,高喊“哎-呀”。祭祀儀式結束,隨後,大家聚在一起,把所有宰殺的牲畜肉全部吃完,所帶來的酒飯全部吃完。苗族舉辦牛祭和羊祭活動時,由於比較熱鬧,聚會往往要到下半夜才能結束,親朋好友多半是醉着回家的。

苗族內祭活動是在家庭裏舉行的。不管舉辦哪種類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結束後,主家趁天黑前挑着煮熟的牛頭、羊頭、豬頭等食物回到家中,跨過家人事先準備在門口的一盆火-以防鬼怪隨後進家,將所帶食物逐一擺放在火灶邊,主持人點香燒紙、給祖先敬酒敬肉,並朗誦祭詞之後,在家親朋好友逐一到火灶邊進行祭祀,表述自己的緬懷之情。祭祀結束,主家擺上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喝酒吃飯。不論擺幾桌酒席,舅爺們都坐在首席上,以此表示對舅權的尊重。

由於牛祭、羊祭都有兄弟民族和其它宗姓送來賀禮,因此,主家將在其後的日子,備好佳餚,熱情地招待他們。通過這種禮尚往來,進一步增強了苗族與其它民族、苗族支系及各個宗姓之間的凝聚力,從而促進苗族社會的持續發展、確保苗族社會的和諧穩定。

苗族做清明、搞祭祀,有五個傳統文化寓意。

首先,祈禱先祖保佑。苗族清明祭祀,請求主持人朗誦由今及古各代先祖的功德,以此表達對先祖的緬懷之情,並通過銘記先祖功德,求得先祖的保佑。一些富有的苗族家庭,還給先祖墳墓豎起墓碑,在碑文中詳細記載先祖的豐功偉績,碑底刻有賢子賢孫名字,這種將先祖與子孫名字在墓碑中一起列表的做法,真實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禱先祖保佑的強烈心理。

其次,祈禱風調雨順。苗族人民有一種自然的心態,那就是在祭祀活動中“送什麼、得什麼”。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為了獲得豐收,苗族人民在祭祀活動中總將風調雨順的願望放入祭詞裏,希望通過祭祀活動,在先祖保佑下,年年獲得豐收、歲歲求得平安。因此,祭祀活動中,苗族人民總儘可能多地準備貢品,將墓台擺得滿滿的,以此表達虔誠、求得吉祥如意。

再次,祈禱人丁興旺。苗族清明祭祀時現場宰殺的牲畜,或公牛、或公羊、或公雞,在現場參與祭祀活動的也一律是男性公民。這種公牲(性)祭祀,象徵着一種特有文化,即是人丁興旺。自古以來,苗族舉行祭祀活動,祭祀現場禁忌女性公民,這從苗族傳統文化來理解,一方面表示了祭祀活動的純潔性,另一方面表達了祭祀活動的目的性—興丁才能興族。

第四,祈禱家庭幸福。按照苗族傳統文化的理解,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大自然的五種要素,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並影響人的命運。因此,家庭幸福必與五行相關。在清明祭祀活動中,應根據家庭成員五行構成特點,選擇合適的六畜作貢品進行祭祀,可求得來年的平安。

第五,祈禱事業有成。在苗族人民看來,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既與他的智慧、能力和努力有關,更與祖先保佑、族人擁戴、親友支持有關。因此,一個人應該忠於孝道,尊敬長輩,珍惜友誼。那種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始終保持高尚情操,時時處處做好楷模,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樣,尊重先祖,愛惜長輩,珍惜情誼,才是苗族人民普遍稱頌的值得信賴的男子漢!

清明有哪些風俗 篇九

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是這個情況。

文化:

對於清明節,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也同樣情有獨鍾。“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家喻户曉。小小詩中描繪出一幅充滿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暢,餘味無窮。同樣著名的還有唐代詩人韓罖的《寒食》,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風光,又諷刺了當時權貴的泛濫,賦上了不少政治色彩。一同回味這些與清明有關的詩詞,在濃濃春意中享受一道別有風味的文化大餐。

提起清明,還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總計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吃青團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植樹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文獻中早有記載。清明本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現了“清明”這個詞。到了漢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靜而明潔,故謂之清明。”清明形成節日與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漢代規定清明在寒食節後兩天,具體日子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唐宋時改為寒食節後一日。清明節因寒食節演變成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節日,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有關。

清明有哪些風俗 篇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妃子驪姬為讓自己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弟弟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大柳樹已經死。晉文公望着介子推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剩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大柳樹下。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一段燒焦柳木,到宮中做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老柳樹,像看見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一下枝,編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全國百姓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kvm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