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傳統的春節習俗精品多篇

傳統的春節習俗精品多篇

傳統的春節習俗精品多篇

春節的習俗 篇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新的一年又來到了。中國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充滿着濃郁的中國傳統色彩的節日。那你知道春節有哪些習俗嗎?

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吃團圓飯了吧。沒錯,團圓團圓,團團圓圓,講究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這晚圍着在一起吃頓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缺席。因這除夕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説極為重要,這一天人們都要辭舊迎新,熱熱鬧鬧吃團圓飯。在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圓飯”對古代人是多麼的重要。

吃年夜飯的時候,是家家户户最熱鬧、最愉快的時候。在夜裏,豐盛的菜餚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一起吃年夜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的。現在,年夜飯上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煮沸,熱氣騰騰,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是諧音,象徵着“年年有餘”,也喻示“吉慶有餘”。最後會有一道甜食,祝福以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當然,春節還有大人發給我們的紅包。中國人喜愛紅〖〗包,是因為紅色象徵着活力,愉快和好運。派發紅包,是由長輩發給未成年的晚輩,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在古代,民間認為發壓歲錢給孩子可以壓邪,當妖魔鬼怪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拿這些錢賄賂它們,化兇為吉。現在,當孩子們打開紅包,也就打開了新年的祝福和新的開始。

當然了,春節的習俗遠遠還不止這些,讓我們當一回小記者,去各地調查調查,瞭解瞭解一下春節的習俗吧。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來歷習俗 篇二

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七年級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户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二、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合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4、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5、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聲辭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6、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帖子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7、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

(1)、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2)、包餃子。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傳統的春節習俗 篇三

除夕的習俗:貼春聯,貼門神

春聯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門神則有辟邪之用,這都是要在除夕貼好的,門上紅彤彤的春聯,嶄新的門神,向人們昭示着:過年啦!

除夕的習俗:祭祖

祭拜祖墳,宗祠拜祖,或祭拜祖先牌位等形式,都表示着後備兒孫節日之際不忘先人,並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除夕的習俗:守歲

一家人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這個時候,是一家人樂享天倫之時,也是展望未來之際。

除夕的習俗:生旺火

除夕守歲時,屋外點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除夕的習俗:吃年夜飯

傳統年夜飯的名堂很多,一般餃子、餛飩是必備的,取其形狀如同元寶,寓意來年財源滾滾。“魚”諧音“餘”,也是年飯桌上年年有餘的吉祥菜品。

除夕的習俗:給壓歲錢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磕頭,老輩給錢”。壓歲錢不僅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更有長輩的庇佑,讓孩子們在除舊迎新之際多了幾分欣喜。

除夕的習俗:放爆竹

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聲除舊迎新。

傳統的春節習俗 篇四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之一,是全國甚至全世界華人普天同慶的日子,南樂雖是一個小縣,但也和全國農村、大城市一齊過。

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忙活起來,都在準備年貨、準備過年。到臘八節這一天,還要喝臘八粥呢!臘八粥含有許多幹果、大米、豆類,它們好像在碗裏集合隊伍呢呢!

臘九,媽媽和我到街上買年貨。我買了一些鞭炮、玩具、和春節應吃的東西,媽媽買了好多年畫、還有對聯和中國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和“大年”是兄弟。這一天除了要吃又黏又甜的芝麻糖、年糕,還要燒香祭祖。

過了二十三,街上“荒無人煙”,店鋪早就關門了——大家都要把過年的東西準備充足。多數店鋪正月初八開門,因為八的諧音是發,也就是希望“發發發”。

除夕非常熱鬧,到處是紅色。街上人人穿新衣,都在辭舊迎新,顯得很精神。家家都在貼對聯、貼年畫,屋子裏煥然一新,鞭炮聲不見停的跡象。人們都回了老家。晚上,全家人圍在電視機旁,邊吃年夜飯、邊看春節聯歡晚會,團圓和睦的氣息充滿了整個大院子。在北方,人們都吃餃子,南樂人也不例外。除夕夜人人都不許睡覺,都要守歲,這對孩子們來説,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大年七年級的到來,預示着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七年級的景象和除夕一點都不一樣,大街上還是找不着一個人,家家户户都在休息。如果在大年七年級忙活,那就預示着這一年很忙。七年級的早餐和除夕一樣——都是餃子,不過吃完餃子要向長輩磕頭,領壓歲錢。下午我們就去了南樂倉頡陵逛廟會,那裏人山人海,原來人去了倉頡陵。倉頡陵的小商小販到處可見,商品我都還沒見過呢!每年都會在這裏買上兩三件東西。

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在這一天是一定要吃元宵的。街上全是賣燈籠的,燈籠各色各樣,漂亮極了!元宵真是個美好、快樂的日子。

正月十九是春節的“末日”,這一天,大人們都去上班、工作去了,學生們都去上學了。一切全都恢復了原樣。南樂雖是一個小縣,但風俗習慣卻永永遠遠的會“師傳身授”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p38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