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1

得益於前課拼音教學所總結的`經驗,在本課教學時我設計了幫小蜜蜂找家的情境遊戲,並且貫穿了整個課的始終。到達了比較好的效果,幫忙小蜜蜂找到家,學生十分開心。課後,我問學生,在語文課設計的這麼多遊戲中最喜歡哪個時,小朋友都表示喜歡這天的幫小蜜蜂找家。

幫小蜜蜂找家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要穿過一座花園,越過一片樹林,飛過一條小河,最後經過一片草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攻克學習上的難關,同時也在經受着構成克服困難,勇於挑戰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穿過花園的過程中,學生複習了前鼻韻母的發音,同時比較着學習後鼻韻母的發音。在比較的過程中認識了最後一個整體認讀音節ying。整個過程充滿着用心參與,在課件中向日葵花美麗的映襯下,後鼻韻母的學習也顯得一點都不枯燥了。

在越過樹林時,學生還遇到了我精心設計的樹林迷宮牆,要走出迷宮牆就需要掌握拼讀的技巧。學生認真專注的眼神,甚至能夠脱離老師的幫忙而自我去解決走迷宮的難題。在這個環節上,我還特地訓練學生直呼音節的潛力,鍛鍊他們“聽要求”的潛力。提出“請你讀出來”,“請你拼出來”的新要求。在要求學生讀出來前,先讓學生在腦中默讀,在心中默拼,逐漸鍛鍊直呼的潛力。

在飛過小河的環節上,我十分欣喜的感受到了學生體貼、關愛的心靈。學生寫得很仔細,同時速度比往常快,因為他們説,怕寫得太慢小蜜蜂會飛不動而掉下河去。我看着孩子們寫字的神情,擔心的表情,心裏感到莫大的幸福,我的這些孩子們會為別人着想呢!

雖然在課堂上感覺學生表現有進步,但在班級常規上卻發現有反覆的狀況。最近排隊老是比較拖拉,排隊小老師的管理也比較鬆散,得想點辦法。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2

一、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和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我在《燕子專列》的第一課時確定瞭如下的達成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通順、流利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過程方法目標: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學會探究,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學會想象,在老師的鼓勵聲中,自己學會表達。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語的理解,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意,增強愛護鳥類的意識。從課堂的實施來看,這幾個目標還是基本能達到的。

二、今天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能創設一個個情景,把孩子們帶進文中。《新課標》要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所以,我在設計時,就儘量不讓學生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燕子,當作小貝蒂,設身處地地閲讀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導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時候:學生把自己當作小貝蒂,和老師對話:“小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貝蒂,我們回家吧。”“小貝蒂,你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了,我們回家吧”“小貝蒂,那山崖巖縫太危險了,我們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環節:列車開動了,人類的愛心感動了春天的精靈,車廂裏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類致謝呢。你聽,你認真地聽,你安靜地聽,你聽到它們説什麼了嗎?

你看,那隻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張望,它在説什麼?你看,那隻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揮動翅膀,它在説什麼?你看,還有一隻可愛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視着貝蒂,它又在説什麼?。這些動情的語言把孩子們引入了課文中的世界,在那裏,他們激動着主人翁的激動,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這樣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語文味。

三、比較遺憾的是:

1、自己相對緊張了,對孩子整體的情緒與表達把握不夠。特別是到了後面,感覺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不夠到位。

2、教學的整體設計感覺比較浮躁,教師説得多,整頓紀律的時間也用得多了,這樣學生就説得少,説得不夠好了。

3、朗讀的時間不夠,特別是教師在範讀方面不夠。

四、設想與重建:

1、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關注學生的情態發展,挖掘課堂的生成資源,讓自己的教學教態更從容,更淡定。

2、在以後教學中,更多把平台讓給學生,讓他們施展,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孩子們發展。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3

這篇課文用擬人化手法,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了足球運動的起源及發展概況。文體新穎活潑,符合兒童閲讀心理,有利於激起兒童閲讀興趣。第二課時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認識“慶祝”兩個生字。

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普遍對長句有畏難情緒,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長句由於修飾成分多,學生常讀漏、讀錯,此外,學生不會意羣停頓,第二、學生對課文吃不透,感情朗讀不到位。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一是平時對長句的停頓方法強調、引導不足,造成學生訓練不到位,二、學生的對長句停頓的微小進步沒有進行及時的正面肯定與強化,造成其自信心不足,三、至於感情朗讀方面,教師範讀不夠,學生缺乏模仿對象。四、生活即教育,語文教學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構建一種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氛圍中,老師真正享受語文教學,學生真正享受語文學習。

我認為要想讓學生樂讀、愛讀書,關鍵要在於讓學生覺得讀書是自己的內心需要,是一種自我肯定的途徑。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説,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實現和獲得尊重的需要。因而,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開闢多種渠道,搭建新的平台讓學生展示自我,同時,還要將對適當的有計劃滲透長句的朗誦技巧,把目標細化,指定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目標。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4

經常有其他學科的教師羨慕地對我説:“你們美術課最好上了,不用從頭講到尾,學生興趣自然有,上課輕鬆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讓每一節美術課輕鬆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美術老師的造詣可不一般了。美術課要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進入國小美術教育已經有多年了。這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把自己認為正確的理念收到課堂裏,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由原來過於強調學科本位轉為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目前,“為畫而學”的教育觀已經越來越受到美術教育者的非議。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中絕大多數人,目前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美術學習上,將來也不一定以美術專業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我們對學生實施的不是專業美術教育,我們更多地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認識美術課程。“寓教於樂,寓教於玩”是現代兒童教育的基本特點。經過新課標的美術教育教學實踐,覺得美術教材的內容廣博,課程其有綜合性、多樣性的特點,而美術教育教學注重的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特別是低年級強調遊戲性、體驗性的活動。

兒童的美術活動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遊戲”,它比一般的遊戲內容更豐富,規劃更寬鬆,過程更復雜,結局更多變化。它要求“玩者”眼、腦、手並用,充分運用各種知識,充分展示各種能力,充分挖掘各種潛能。我想我們教師是“遊戲”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應該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循循善誘,耐心引導,以充分啟迪“玩者”的心智,發散“玩者”思維。在低年級美術教學中引入遊戲性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最自主的美術活動。著名兒童美術教育家楊景芝教授説過:“孩子們具有豐富的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具有豐富的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各具特點,只要我們正確地加以引導,孩子們的潛能意識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揮。”而美術教學是最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最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多種方法中,遊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減輕負擔、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1、遊戲性教學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導精神。“愉快教育”的實質是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遊戲性教學正是通過遊戲的形式使這一變式成立的。

2、新《美術課標》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它包含着趣味性、審美性、人文性等等特徵。傳統美術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漠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特別是兒童身心特徵和心理需求,讓學生強行接受,他們會覺得無味、無趣。

3、在遊戲過程中,學生精神放鬆,課堂氣氛活躍。在愉快中得到知識,學到技能;鞏固知識、熟練技能。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5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有三小節:第一小節寫水多,説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説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我們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與我們的柳州山歌比較接近。

教學時,重點是指導誦讀。在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領會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感情詩歌每一小節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讓學生分角色對讀。問句富有情趣,要讀得活潑,答句簡潔明瞭,要讀得更定。每小節問答後面都是具體描述的句子,引導學生緊扣答句的內容,結合插圖,讀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鄉的景物特點,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熟課文後,讓學生回憶柳州的山歌,有的學生馬上説:“我會唱,我會唱……”有的乾脆唱了起來“哎……什麼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羅……”我説:“你們能不能歌詞改一改?把《水鄉歌》當成我們柳州的山歌來唱?”學生們興趣高漲,馬上操練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終於改成了“哎……水鄉到底什麼多咧?嘿了了羅。哎……水鄉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羅。千條渠來萬條河咧嘿了了羅,池塘一個連一個咧,處處綠水蕩清波羅……”。

先師生對唱,然後分男女生對唱。並希望回家唱給父母聽。最後把剛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讚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課的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與音樂課的整合。做到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用多種形式來讀課文,體現了閲讀教學的三個層次:感悟、積累、運用。在“感悟”“積累”過程中,發揮學生自主性,突出以讀為本,在讀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在導讀環節中,注意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既關注低年級段的閲讀教學要求,又注重讀的層次性;在“運用”方面,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讚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內容接近國小生的生活,共同讚美幸福生活。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6

?小蝌蚪》這一課選自湘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美術二年級上冊第七課。這是一節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繪畫表現能力的課目。教材以清晨小蝌蚪們排隊出發開始充滿驚喜的冒險之旅來展開故事,引導學生在這以特定的情景中去思考、想象、創造性地參與繪畫和學習。

?小蝌蚪》這一課的教學制定了以下目標:能認識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徵,運用繪畫的形式進行創造表現;能做到將簡單的相似形排列組合成具有一定美感的畫面。能根據特定的情境推理思考,在繪畫中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象,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並通過本課的學習增強熱愛生活的情感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在教學中,採用展現圖片的方式呈現故事,通過情境創設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讓學生想、説、將學生帶入小蝌蚪的生活之中,為學生提供思維線索,拓展學生自由想象和繪畫的空間。

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用語言描繪自己特別的想法,然後鼓勵個別學生在全班大膽闡述,教師適時出示範畫,引導學生思考:畫中有許多小蝌蚪,一羣小蝌蚪在做什麼,另一羣小蝌蚪在做什麼,還有幾隻在做什麼。通過“羣”和“只”的概念向學生滲透相似形的排列和組合。

在《小蝌蚪》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參與的“面”與“度”,採用情境創設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動腦、動嘴,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作業展示評價延伸:學生之間先互相交流欣賞,給同桌講講畫中的故事,然後請幾名學生上台展示,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語言描述,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予以引導,並對展示的作品從故事情節、繪畫表現等方面進行肯定和適當的小結。最後對全班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認識小蝌蚪最後變成青*,鼓勵學生做ai護環境、保護益蟲的好孩子。

在這節課教學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愉悦的教學氛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參與,勤於動腦。採用通過故事情景進行創作表現。學生通過看看、畫畫、想想等方法,進行造型表現,並從創作中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這節課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在短暫的時間裏大部分學生的畫面都很理想。在本課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看、畫、講故事相結合,以教師為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幻燈片和相應的音樂,讓學生在玩、看、練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通過這節課教學,使我認識到教師要想真正上好一節課,必須認真領會課程目標,從調動學生積極性入手,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的個性都得到發揮和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課堂就會充滿情趣。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7

一、良好的自學能力是高效課堂的堅強後盾。

對於國小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為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去創造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着這些問題聽講,而對於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後複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裏“過”一遍,然後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因為課堂內老師講的例題儘管數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麼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麼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麼,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求解,等等。

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與自覺鑽研數學的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要不斷地將學習數學方法化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讓學生明白“授人以漁”的道理。

二、形成良好的習慣,為高效的課堂保駕護航。

俗話説:“習慣成自然”。國小階段正處於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應在結合上進心培養的同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好習慣一旦形成,學生的上進心也就“定向”了。學生的上進心是教師組織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養,在培養過程中難免會有反覆。我們要善於抓反覆,反覆抓。如此,學生焉能不上進?

其次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責任心的培養必須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認真審題,按時完成作業,計算後,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認真書寫等,逐漸學生養成了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保障。

只有真正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才會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受益,才會實現師生雙贏,學生對於學習數學,才會樂學、好學、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才會成為創新性人才

國小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篇8

走進了高效課堂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高效課堂教學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説,高效課堂教學真好。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

記得在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説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閲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閲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new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