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浣溪沙【通用多篇】

浣溪沙【通用多篇】

浣溪沙【通用多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篇一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

晏殊〔宋代〕

楊柳陰中駐彩旌。芰荷香裏勸金觥。小詞流入管絃聲。

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煙葉系人情。

譯文

在楊柳的綠蔭中彩旗飄飄,空氣中瀰漫着陣陣荷花的香氣,主人殷勤地勸客人多飲幾杯,在悠揚的樂曲中一同欣賞歌女婉轉的歌唱。只有醉中的吟唱可以寬慰離別愁恨之心,不要早早晚晚急着踏上歸程。絲絲細雨,柳葉含煙,似乎都在牽繫着離人的難合之情。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駐:車馬停止不前。

彩旌(jīng):插於車上的彩色旗子,此代指車輛。

芰(jì)荷:菱角花與荷花。

勸金觥(gōng):勸酒。

觥:酒杯。

醉吟:飲醉而後吟詩。

寬別恨:使充滿別恨之心得以放寬。

雨條煙葉:象雨絲一樣的枝條,象煙霧一樣的葉子。指楊柳的枝葉。

系:聯綴、牽動。

賞析

上片寫柳陰宴別。夏日楊柳飄拂的時節,綠陰鬱處,送別友人,暫時挽留行人車騎,在荷花香郁的水邊設宴送行,荷花芳香之中舉杯暢飲,筵席上吟詞配曲歌唱,酒宴間有管絃與小詞助興。“楊柳”,贈別之象徵物,開頭便暗員題旨。“駐彩旌”,中途駐車設宴餞別。

下片寫鬱情話別。詞人對朋友的感情之真、之鬱,以及他們之間即情別恨,頗有動人心魄之處。“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與劉夢得《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詩見贈率爾酬之》的“如今暫寄尊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人勸慰行者,多飲酒能夠紓解別恨,旅程中要放寬心情,不要朝暮惦記着歸程。結尾總束一句,煙雨?濛中的柳枝、柳葉,都牽繫着即別的情思。煙雨楊柳無邊,即思也就漫無邊際,那密如雨絲的煙葉柔條已經牽繫住了人們的即情別緒。

在寫法上,此詞將景、事、情融合在一起來抒寫,最後繳足“惜別”的題旨。楊柳為古詩詞中贈別、惜別的象徵物,此詞即用之作為貫穿首尾的抒情線索。開篇即寫在楊柳陰中暫駐車馬,中間鋪敍楊柳陰中開設的餞別酒筵,以及筵上的感情交流;末尾移情於楊柳的“雨條煙葉”,使之成了即愁別恨的負載物。這樣寫,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含藴無窮,耐人尋味。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峯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篇二

原文:

錦帳重重卷暮霞。

屏風曲曲鬥紅牙。

恨人何事苦離家。

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

滿庭芳草襯殘花。

譯文

捲起映照着晚霞的重重錦繡帳板,在曲曲的屏風旁無聊地擊打着拍板,失意者因為什麼事離開了家。

夢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邊,一覺醒來太陽開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滿院的芳草襯托着殘花。

註釋

浣節沙:浣節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屏風:室內隔扇,以木為之,多有雕繪。

鬥紅牙:競拍紅牙演唱也。鬥,此指競相演奏。紅牙,紅木拍板,演奏時用以節樂。

恨人:失意抱恨者。此處作者自指。

芳草:這裏比喻遠行的丈夫。

殘花:暗喻因相思過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賞析:

這首詞中詞人將自己比作“恨人”,當為哲宗紹聖元年(1094)後眨謫在外所作。詞人身在客中,面對筵宴,不但不能解除愁苦,反而更增愁悶,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晏殊《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譯文及賞析 篇三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

宋代:晏殊

楊柳陰中駐彩旌。芰荷香裏勸金觥。小詞流入管絃聲。

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煙葉系人情。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賞析 篇四

上片寫柳陰宴別。夏日楊柳飄拂的時節,綠陰深處,送別友人,暫時挽留行人車騎,在荷花香郁的水邊設宴送行,荷花芳香之中舉杯暢飲,筵席上吟詞配曲歌唱,酒宴間有管絃與小詞助興。“楊柳”,贈別之象徵物,開頭便暗點題旨。“駐彩旌”,中途駐車設宴餞別。

下片寫深情話別。詞人對朋友的感情之真、之深,以及他們之間離情別恨,頗有動人心魄之處。“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與劉夢得《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詩見贈率爾酬之》的“如今暫寄尊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人勸慰行者,多飲酒能夠紓解別恨,旅程中要放寬心情,不要朝暮惦記着歸程。結尾總束一句,煙雨?濛中的柳枝、柳葉,都牽繫着離別的情思。煙雨楊柳無邊,離思也就漫無邊際,那密如雨絲的煙葉柔條已經牽繫住了人們的離情別緒。

在寫法上,此詞將景、事、情融合在一起來抒寫,最後繳足“惜別”的題旨。楊柳為古詩詞中贈別、惜別的象徵物,此詞即用之作為貫穿首尾的抒情線索。開篇即寫在楊柳陰中暫駐車馬,中間鋪敍楊柳陰中開設的餞別酒筵,以及筵上的感情交流;末尾移情於楊柳的“雨條煙葉”,使之成了離愁別恨的負載物。這樣寫,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含藴無窮,耐人尋味。

格式 篇五

雙調,四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句,兩平韻。

格律對照例詞:(唐末五代)薛昭藴《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

平仄仄平平仄仄(句)。

紅蓼渡頭秋正雨,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印沙鷗跡自成行,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整鬟飄袖野風香。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

不語含顰深浦裏,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幾回愁煞棹船郎,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燕歸帆盡水茫茫。

賞析 篇六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藴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着。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歎。而作者此際面對着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説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歎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脱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説,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了蘭溪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瞭遊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鬆間沙路淨無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淨”,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淨和一塵不染。“瀟瀟暮雨子規啼”點出了淨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瀟瀟、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關係。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了嗎?何必自傷白髮,哀歎衰老呢?集中體現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髮唱黃雞”中的“白髮”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歎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説不要傷悲歎白髮,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片“瀟瀟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悽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來,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煥發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進的信心!這首詞從山川景物着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悦自然、執着人生的情懷。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藉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這首詞從山川景物着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悦自然、執着人生的情懷。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藉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這闋小令是三月所寫,蘭溪在黃州東南,寫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來有些意象在中國人眼中總是無比的悽楚與憂傷,比如長長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黃昏,比如飛過鷓鴣的青色天際。

詞的上半闋寫景,大的背景是子規鳴叫着的細雨濛濛。照一般看來,無邊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憂傷得説不出。可是蘇東坡偏偏就把它寫成了一首愉快清麗的歌,一幅生機盎然的畫:蘭芽在山中茁壯成長,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刷得乾乾淨淨,在綿綿的細雨中,有杜鵑在清啼。

後人對蘇東坡的評價是豪邁,因為他極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來,倒不如説他是通透曠達,正是因為永遠置身事物之外去體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樂與感言多於或異於常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詞的有我與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將自己的情感帶入事物中,便是淚眼看花花不語,而此詞中蘇東坡卻跨越了觸景傷情或是因情傷景,到達王國維所言的無我境界。因此此詞大背景的淒涼便成了新涼,杜宇的叫聲也清亮了起來。

下闋詞是抒懷。“休將白髮唱黃雞”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白居易想表達的是紅顏易老,良時不返,偏偏蘇東坡反其道而用之,勸説世人莫要因為自己韶華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黃雞催曉的悲傷調子。

誰説人生不可能再年輕?門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輩子朝西,又怎麼可以唱那些黃雞催曉的悲傷歌曲?這是蘇東坡的人生哲學,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牽黃右擎蒼,努力進取。誰説人不似花,再無少年時?青春可以永駐,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遠不會老去,老去的,只是歲月本身。

蘇東坡善於直抒胸臆,不假比興,所以讀之覺顯露直白。他的詞大多源於他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感悟,看似不經意地脱口而出,實則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着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篇七

浣溪沙·其二

賀鑄

不信芳春厭老人

老人幾度送餘春,

惜春行樂莫辭頻。

巧笑豔歌皆我意,

惱花顛酒拼君嗔,

物情惟有醉中真。

賞析

此詞為惜春行樂之作。上片寫惜春。以“不信芳春厭老人”總領全詞,明講不信芳美春色厭棄我這老人,實寓我這老人依然熱愛芳美春色,人老心不老也!下片寫行樂。“巧笑豔歌”,似乎使其回憶起青春時代的風流豔韻,大有人老心痴情亦顛之慨。“惱花”表達了詞人愛花過切而惱其匆匆棄我而去的情感。正因其“惱”,方形之於“顛”,拼命在春花未謝之際盡興觀花飲酒,以致酒醉狂顛,到了物我渾然,花亦我,我即花的境地。最後點明作者“顛酒”任誕的原因:唯有酒醉渾然忘我,才能體會到真趣,顯示出真情,獲得一種超塵離俗的人生樂趣。全詞直抒胸臆,類似酒中狂語,頗有豪曠自適的情懷。

標籤: 浣溪沙 多篇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kpe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