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元節的真正意義新版多篇

中元節的真正意義新版多篇

中元節的真正意義新版多篇

中元節民間祭祖習俗 篇一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中元節的注意事項 篇二

1、注意言行舉止,不可詆譭鬼神。

雖然很多人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的,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是比較信鬼神的,在中元節前後,是不可以隨隨便便説一些奇怪的話的,這樣容易引起別人的恐慌,會嚴重影響氛圍。

2、不可偷吃祭品,不可亂撿冥錢。

在我家那邊的習俗裏,每每到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前幾天都會分好冥錢,比如冥紙,元寶等,然後將他們裝進紙袋子裏,並在紙袋上寫好祖先的逝者的名字,然後帶到各自的墳前焚燒,那些錢是給祖先親人用的,我們不可以在墳前亂撿那些錢,不然先人會有怨氣而找上你。

3、避免夜晚出門,並且不要走路時回頭。

中元節那天氣氛是比較詭異的,感覺晚上的時候路上都是死者的魂魄,這天最好不要走夜路,萬一一點風吹草動,會嚇着自己,特別是生辰八字不怎麼好的人更要注意,如果實在有事要夜晚出行,最好一定要拉上幾個人和自己一起,給自己一點安全感,畢竟人多力量大嘛。

4、切忌半夜照鏡子,熬夜。

中元節前後人間的陰氣是比較重的,萬一在照鏡子的時候,鬼像恐怖片裏播放的那樣突然出現在鏡子裏,然後伸出手來把你掐死了怎麼辦,這是非常恐怖的,半夜的時候,是人體比較虛的時候,元氣比較弱,萬一鬼上身了怎麼辦,在養生上也告訴我們儘量早點休息。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風俗 篇三

中元節習俗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是中元節習俗之一,中元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習俗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我國各地的中元節習俗

河北省: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麪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麪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麪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廣西: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説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g 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www本站uawen.本站cn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户,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説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説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説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雲南省: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燒街衣 篇四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中元節美食 篇五

1、吃鴨子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傳説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於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中元節就吃鴨子。

2、吃瀨粉

廣東地區,中元節會吃瀨粉,代表着祈求平安。瀨粉是他們當地的一種特色小吃,廣東各個地方的大街小巷上的小吃攤都有賣。瀨粉的吃法也有很多種,廣東人在慶祝壽辰的時候也會吃這道美食,有添福加壽的寓意。

3、做茄餅

每到中元節這天,人家家户户做茄餅,傳説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4、蒸麪羊

在華北地區,中元節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麪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新姑爺切完羊後,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5、吃餃餅

江浙地區,中元節他們都會吃“餃餅”,這是一種類似春捲的食物,是江浙一帶傳統的食物,也是江浙地區隨處可見的傳統小吃。他們還會吃另一種食物,叫做“扁食”,其實就是一種餛飩,這種餛飩皮比較薄,形狀狹長。

中元節習俗 篇六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古詩裏的中元節,你背過嗎? 篇七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描寫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日贈張尊師》(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閒。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觀法事》(唐)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

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

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唐)殷堯藩

兀都開祕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淨,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髮,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中元作》(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脱,温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餘,東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裏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節七忌三宜 篇八

七忌分別是:

一、偷吃祭品

中元節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均有祭祀的方法,主要是用來佈施鬼神,而人們準備的祭品都是專供鬼神享用,如果有人不懂規矩偷吃祭品,則容易發生與鬼爭食,從而引起鬼靈的怨恨,從而遭遇煩惱邪惡。

二、帶紅繩

紅繩雖然為吉祥之物,但是在中元節還是最好取下,因為紅繩為陽物,有一定的聚氣效果,而所聚之氣能夠有助於鬼神的氣力,所以容易遭到鬼神的爭奪。

三、撿路邊的錢

中元節鬼神出現概率高,而一般都是有燒紙錢的風俗,鬼神也會自己順路獲取,如果巧遇有真鈔,還是不好碰為好,以免犯了鬼神忌諱。

四、筷子插在飯中央

中元節筷子插在飯中間,這是典型的祭祀供鬼範例,鬼神看到之後會食用,如果在吃飯時候做這個動作,容易招惹到鬼神到你身邊。

五、晚上拍照

由於中元節鬼神出現概率較高,晚上拍照容易拍到鬼神之相,而閃光燈對鬼神的傷害也是巨大,容易惹惱鬼神。

六、玩碟仙

碟仙也是鬼通的一種,在中元節玩碟仙容易把鬼神引進家中,甚至不排除附身的可能。

七、熬夜

中元節熬夜的話,人的精氣神會下降很多,從而給一些厲鬼有可乘之機,奪取身體,所以鬼月要避免熬夜勞累。

三宜:

一、祭祀

這個是大部分傳統的項目,按照傳統做法即可,對於子孫的護佑價值較大。

二、放河燈

此行為還是宜在晚飯之後抓緊做,做完回家,路上不可回頭。

三、吃毛豆

這個是江南的風俗,毛豆為生髮之力,有助於身體的健康和恢復活力。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九

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説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qlkp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