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多篇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多篇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多篇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1

《四時田園雜興》是范成大在辭官歸鄉之後寫的一組組詩,共六十首。課本中的古詩即是選自其中的一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熟讀成誦。因此我這節課的設計思想就是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古詩,並配以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帶着理解記憶。

首先説一些這節課的優點:

1.第一個環節,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繪畫作品,讓學生詩畫配對.這個環節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也比較有興趣。只有來自學生中間的東西,學生才更感興趣。興趣是學好的最好的前提。

2.通過觀看視頻瞭解范成大的資料也是比較成功的。這個環節與説課的時候有所不同。説課的時候我的思想是讓學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視頻之後,效果比較好。學生非常喜歡看,而且在得到了視覺享受之後也記住了相關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是實實在在認真看了。而且看過之後的東西記憶會比較深刻。

3.通過觀看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本來這個環節在理解完了詩意之後,我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天過去了,卻沒有行人經過,那些人都是幹嘛了?因為之前觀看了很美麗的鄉村畫面,學生還沒有從那個思維中走出來。所有答的問題都是我不曾想過的,比如學生説那些人都在家裏避暑,或是説躲在家裏不出來怕踩壞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過這個環節我不能不承認預設是多麼的重要,但是百密畢竟有一疏。要想盡量小的避免預設不全的問題我認識提前試講比較重要。因為這節課我在另外兩個班裏試講之後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很少有人説對。所有即使這次學生的回答再發散,奇怪我也是有應對的心理的。

4.讓學生動手參與古詩的學生當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拼圖遊戲。這個環節學生比較喜歡,因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誦環節。學生在這個環節也有了團結協作與競爭意識。

5.讓學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詩。比如歌唱,打節拍等等。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們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展示。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1.不過第一個環節我在説明要求的時候只説“請同學們連線”但是沒有連完之後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説明學生可能會有一小部分不敢舉手。以後在講課中要把問題設計全面,不要有遺漏。而且問題的設計要更有技巧。

2.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欠精準。在拼圖的這個環節沒想到學生小組合作的這麼好,他們分工特別明確,動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詩拼好了。我本來想剩下的時間估計夠學生拼完就不錯了,沒想學生能夠有時間展示。正式因為學生拼圖特別迅速,所有我讓學生去展示,但是因為展示的環節又是機動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後又顯得時間比較倉促。如果時間再多給幾組來展示,會更好。這樣只能用兩個組來展示,本來是想對於形式好的,可以讓這個組帶領全班來用他們的形式朗讀古詩。

以上幾點是我對這節課一點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這種思考在今後的教學中能一直伴隨着自己前進。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2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藴,教師要把同學引入詩境,自身必需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同學的情感,激發同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開放周我與同學年老師進行深入的故詩教學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和《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身的先天缺乏。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後,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藉助註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身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同學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藉助註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四年級同學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並能遷移運用。於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同學藉助註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瞭解古詩的大意。然後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同學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前一節古詩教學中,由於同學的預習做得非常充沛,都已經批註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於是同學在自學時已經瞭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後,還是處於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藉助註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後,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假如同學預習充沛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假如同學説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同學基本會説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同學: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説,還缺少什麼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麼!讓同學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説得更加具體,説得流暢。然後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紮實了,讓同學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麼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後遷移運用藉助註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絃

錢正權老師曾説過:“引領同學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同學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説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鬚髮揮想象。”於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同學通過想象,空虛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小朋友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現,同學説來説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身的情感融入,自然,同學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於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獲動態的信息引導同學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後,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麼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寧的生活畫面就出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後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同學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身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方,創設情境,讓同學嘗試着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同學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身的課堂也時時充溢着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3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生動導入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全詩語言古樸,描繪細微,熱情地讚頌了農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前兩句寫鄉村男女耕織,日夜辛勞,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後兩句生動描寫了農村兒童渴望加入到勞動中的情趣場景,流露出對熱愛勞動的村童的讚揚。

這種鄉村題材的古詩,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説,距離是有點遠的。所以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學生與古詩描寫的生活場景之間的距離。在導入的部分,通過直觀的圖片,再現鄉村勞動的場面,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二、夯實基礎

古詩學習最終的教學目標就是積累語言。圍繞着這一個教學目標,我分三步進行,先把古詩讀正確,再讀出古詩的節奏,最後瞭解詩意。課堂中的時間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訓練,讀出古詩的味道。學生也在反覆的練習中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三、讀寫結合

《四時田園雜興》此首古詩,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多讀後就能夠意會。對古詩表達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讀,結合意思的理解中水到渠成的理解。如何讓此首古詩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我挖掘了一個讀寫訓練點:想象小孩學大人種瓜的有趣場面,想象小孩會怎麼説,怎麼學,把想到的寫下來。此處練筆,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讓此課的教學有了厚度。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4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教授本課時,我結合本單元"走進田園"的特點,帶領學生領略古代江南鄉村的美景。在詩歌文字不深奧的前提下,如何領略詩人描繪的.意境呢?我採用"以讀代品"的教法,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圍繞讀準確、讀通順,讀懂,再有感情吟誦、背誦,讀出詩的節奏美、語言美、詩境美、詩情美。例如當學生抓住詩眼"遍"、"滿"品味詩句時,就讓學生帶着豐富的想象讀出遼闊的境界!當學生讀懂農民們的緊張忙碌時,我就順勢引導學生逐層遞進的誦讀,想象情景,明白此時農們耕作的心情!正如朱熹説過:"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逐層深入地吟誦,詩歌的意境就躍然於胸。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古詩教學也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詩的國度,潛心學文,會心涵詠,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因而我緊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展開教學,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彷彿看到什麼畫面,再拉近鏡頭、轉化鏡頭,把"綠原、白川、子規、煙雨"的意象巧妙串聯,變抽象為具象,"披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圖畫呈現眼前。"多誦讀、看註釋、抓詩眼、想畫面"的學法指導也在不經意中得以強化,這不正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嗎?緊接着放手讓學生品味三四句,體現學生能力的遷移,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閲讀古詩的能力。這樣,從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藴感悟古詩,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曲曲優美的旋律,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從回味現代迷人的田園風光到欣賞古代鄉村四月,我充分進行資源整合,採用一詩帶多詩,用舊知引新知,適時拓展了相關的綠樹成蔭的詩句、雨景的詩句、田園的詩句,增加了信息量,使課堂更有厚度!學生在詩歌的王國裏縱橫千里,領略詩的魅力。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5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園詩,是其所創組詩《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中的一首,詩人抓住村莊男女的勞動局面描寫,男的外出勞作,女的在家忙碌,就連那小孩也深受家長勤勞品質的影響,學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實地再現夏日鄉村農忙時的質樸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勞,也充溢恬適,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

反覆朗讀,感情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意境,讀出詩歌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誦出詩歌的意境,是我這節課設想達成的目標。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步驟是:

一、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七言絕句押韻和斷句的特點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味。

二、在藉助註釋,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描述的畫面,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誦出詩人的美好情懷。

三、遷移拓展閲讀《四時田園雜興》夏日其二,引導學生主動積累。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整節課下來,學生沒有進入詩歌的意境,始終遊離於詩歌之外,我教得很累,學生學得也很累,課堂教學效果不如人意。

原因之一:在教學第一步驟,給學生自主讀詩的時間有點少,集體朗讀不能代替個人自讀。讀不好,教學第二個環節自然不好深入。

原因之二:引導學生借註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於簡單。學生們對詩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陰學種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勞,但對詩中體現的孩子的天真可愛,學生不容易感受,教學時我以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

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忙碌景象,距離現在孩子的生活也比較遙遠,如何引導他們感受農村男女夜以繼日,辛勤勞作的勞動場面,進入詩歌描寫的意境,讀懂作者的情懷,若適時補充一些人們勞動的畫面,學生應該更容易入境。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節沒有引領學生紮紮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因而整節課學生始終遊離於詩歌之外。

我想,今後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學生,採用學生易於接受的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探索,真正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我今後課堂教學中應該付諸於實踐的首要任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qwv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