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孔子的語錄(經典多篇)

孔子的語錄(經典多篇)

孔子的語錄(經典多篇)

孔子的語錄 篇一

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五、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六、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七、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八、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十、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十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十二、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十三、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十四、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十五、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十六、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十七、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八、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十九、不學禮,無以立。

二十、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二十一、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二十二、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二十三、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十四、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二十五、過,則匆憚改。

二十六、不遷怒,不二過。

二十七、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二十八、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二十九、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三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三十一、聽其言而觀其行。

三十二、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三十三、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三十四、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三十五、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十六、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三十七、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三十八、禮之用,和為貴。

三十九、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四十、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四十一、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四十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四十三、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孔子的語錄 篇二

1. 文中論述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不要強求別人)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文中強調學習要有謙虛求實,不要不懂裝懂的謙虛態度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 文中告訴我們不但要吸人之長處,還要鑑人之短告誡自己的句子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 文中強調當別人誤會或錯解自己時,我們應有的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句相類似的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現實生活中,先知為師,正如孔子所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8. 《論語》中強調複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 千里朋友來相會,請用孔子的話形容一下你的心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0. 只有每天從多方面來反省自己,才能取得進步,孔子説: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1. 文中強調當自己不能透徹理解或不會表達意思時,決不教人的句子: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2. 文中提倡人應該有美德的句子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13. 強調做人要堅守氣節的句子是: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4. 文中提醒人們對朋友應該守信用的句子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15. 文中強調人要有責任心的句子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16. 文中提出健康的理念的句子是: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17. 文中提出正確的錢財慾望的句子是: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8.人要有一定藝術修養的句子是: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19. 文中倡導自然常態觀念,提倡親近大自然的句子: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的語錄 篇三

1、赤之悶胍玻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2、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3、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4、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5、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6、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7、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8、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9、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0、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2、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3、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15、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皆齊大夫。崔杼作亂,陳文子惡之,捐其四十匹馬,違而去之。

1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0、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1、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2、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3、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2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5、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27、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2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的語錄 篇四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7、小不忍則亂大謀。

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9、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0、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1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17、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18、聽其言而觀其行。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3、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4、不學禮,無以立。

2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6、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8、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的語錄 篇五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説過的話,孔子語錄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孔子的語錄 篇六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説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説:“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温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温習?)

1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説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説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説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説是好學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20、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孔子《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羣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2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孔子《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23、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孔子《論語》

(如果經常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説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摘孔子《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29、《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孔子《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當仁,不讓於師。——摘孔子《論語》

(面對着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32、有教無類。——摘孔子《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3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孔子《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3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孔子《論語》

(不該説話的時候卻搶着去説,這叫急躁;到該説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説,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孔子《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3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温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3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孔子《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4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孔子《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4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説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4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孔子《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4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孔子《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説是愛好學習了。)

4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4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摘孔子《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温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46、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47、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孔子《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4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4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孔子《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5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孔子《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説:“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説:“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説:“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孔子的語錄 篇七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5、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6、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0、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2、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6、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7、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9、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0、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6、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27、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28、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9、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31、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3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4、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35、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36、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3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3、不遷怒,不貳過。

4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5、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4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9、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5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孔子的語錄 篇八

1、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3、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1、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5、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6、禮者,敬人也。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8、敏於事而慎於言。

19、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後也。

20、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1、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3、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4、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6、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7、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28、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31、朽木不可雕也。

3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5、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36、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8、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39、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4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4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42、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43、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44、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5、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6、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47、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9、不遷怒,不二過。

50、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51、不遷怒,不二過。

52、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3、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4、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5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56、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57、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58、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59、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60、其使民也義。

6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6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64、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5、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66、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67、德不孤,必有鄰。

6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6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70、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1、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72、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73、苦求不得,從吾所好。

74、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75、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7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77、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78、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79、與伴侶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8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罷了矣。

孔子的語錄 篇九

1.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孔子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3.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

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孔子

5.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孔子

6.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

7.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孔子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9.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

10.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11.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

13.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1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

15.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16.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18.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19.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孔子

20.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孔子

21.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孔子

22.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23.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孔子

24.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

25.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孔子

26.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

27.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

28.孔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2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

30.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孔子

孔子名言帶智慧二

31.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

32.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

33.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

3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35.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

36.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孔子

3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

38.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孔子

39.夫子莞爾而笑---- 孔子

40.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孔子

4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

4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

43.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

4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45.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

46.學而不思則惘---- 孔子

47.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

4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

4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

5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

51.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52.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53.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

5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

5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

56.孔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孔子

5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

標籤: 語錄 多篇 孔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1k4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