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生活哲理散文

關於生活哲理散文

關於生活哲理散文

生活哲理散文1

做一把泥很好,好在你可以習以為常,好在你可以不露聲色。

做一把泥難得,難得的不是哪一種生命都能夠永存於世,不是哪一種靈魂都具備喚醒沉夢的能力;難得的你儘可以在這樣的世界裏煥發蓬勃的生機,在不變的日升月落中堅定你的一往深情。

無論身在何處,無論怎樣裝着,是擇巖石水岸而居,或者依山傍海而棲,縱然是一把,是那麼的一小把泥,你和他們一樣具備着存在的價值以及存在的全部意義。

這樣的泥,與陽光為友,可以助芳草展開希翼;與溪水為伴,可以替青苔呼吸盡力;與朝露為伍;可以為花兒芬芳傾心,同樣,與種子結為親密,更可以芳華世界,收穫驚喜,因此,一把這樣的泥,縱然不多,縱然是那麼地微不足道,只要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定然可以培育萬物,滋養生命。

做好一把泥是這樣:與山川河流身心相依;聽憑樹木花草自由地舒展心靈;任由飛禽走獸平地而歡卿,喜看所有的城市與鄉村依依而矗立,與此,守望世界的一切美好因萬物而豐盈······

做一把泥很好,好在五穀豐登,香飄萬里,好在所有的一切皆注滿一種靈魂的香氣,飽含希翼,好在萬千生命因此生生而不息,好在他們的力量永遠載着你的夢境。

做好一把泥,香花草木不會因為你的平易樸實而離去,人間萬像更因一種博大而綿綿不絕,一望無盡。

做好一把這樣的泥,你不會因此妄自非薄,自甘墮落,因為,所有的生命與價值首先是來自於一種自我的認知與確立,如若持一種蓬勃的,奮發而努力的精神與氣概,即使你的分量在別人的眼裏微乎其微,有誰可否認你不是一種生命,不是一種可以體驗活着而非死去的載體,一如你自己,將靈肉和世界揉為一體,與歲月櫛風沐雨,豈不是何等的波瀾壯闊,何等的美麗?

做好一把泥無需成名,只要朝來晚去,花開遍地,托起他人的鮮亮,貢獻應有的自己,難不成不是一種無言的壯舉?做好一把泥,無需誰來惦記,只要靈魂豐盈,身心不懼,廣袤的天空何處不會飄來“路漫漫其修遠兮”的身影,天涯盡處,怎不會激盪起一種“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足音?

誰能説,這樣的泥,不是一種生命的起點和縮影;誰能説,這樣的泥,不是所有歸去來兮最好的證明?

也許,誰都無需想起,亦無需忘記。只要願意,在滾滾紅塵之中做好一把這樣的泥,一如成就你獨一無二的、最好的自己!

生活哲理散文2

靜,有多好,誰可知曉,有誰可以告訴我?

我靜靜地坐着靜靜地聽,只聽得有擺鐘在滴答滴答地與我訴説——

靜,是一種聲音,從遠古一直靜到如今,從遠山一直靜到窗前,從眼下一直靜到心間。

靜是時光,它靜得連一絲影子都無處尋找,靜得連萬事萬物都跟着它走。時光就這樣,不緊不慢,不驕不躁,從容而沉穩地做着它自己,成為它自己,結果,它成了我們眼裏心境最平和,步伐最沉穩、情懷最遼遠、生命力最強勁,也成了我們心中最難捨,最懷念、最珍貴的那一份。

靜是寂寞,它默默地來,忽又無聲無息地匆匆離去,不管是夜幕四合,還是黎明初啟,所以,當你心生難忍之癢難解之痛時很容易把它拋棄。

靜是花開,它既不打擾你,也不絮説芬芳的心緒;靜是花落,即便有疼痛,有哀愁,有不捨,既不言也不語,所以,你總是覺得花是如此的美。

也許,你我都無法做到這樣的一種靜,卻是否可以在這樣的一種靜裏亮起一束光,光裏閃着一絲歡;在這這樣的一種靜裏守着一輪月,月中透着一份情;在這樣的一種靜裏淌過一條河,河裏開着一束花。

誠然,你我都無法靜靜地走在時光的前面,卻是否可以這樣靜靜地坐在時光的旁邊,靜靜地傾聽寂寞花開的一種聲音,靜靜地享受一番花開花落花滿天的別樣美麗?

這也是一種靜,是美到夜深的一份安穩,是恬到老去的一份清絕,是守到暮年的一份至真。心平了,念純了,情深了,愛難捨了,時光開始拉得越來越長,越來越遠了,歲月歲月也變得越來越濃,越來越醇了

聽,靜有多靜?

是啊,靜水不鬧,靜情不躁,靜心不搖,靜愛至老。

生活哲理散文3

極愛了心間小草,魂中老木,所以,閒時養花,靜時賞草,成了我茶餘飯後之時極好的去處。

早在年少之時,因被大自然的奇花異草所吸引,曾誤入一段歧途,從此,以為教訓,即使在後來遇着再奇再美的也不敢輕易趨之,以為,若陷入孤立無援之境是否還有幸遇上古道熱腸之人?儘管如此,蒔花弄草的嗜好自那一時始便在我的心中漸漸生了根,發了芽,直到集住着十多户人家的大雜院裏盡有我那些破盆破罐期期艾艾地栽滿當時連自己都説不上什麼名堂的花花草草。也因這一份“關不住”的春色,那些曾與我為“敵”的鄰里們終抵擋不了紅花綠意的薰陶,進而被花飛蝶舞的氛圍所浸染,以至於在我母親的默許下,在被我喚作叔叔嬸嬸哥哥姐姐的慫恿中又慢慢浸養出更多的“野心”來。

也許,人的某些習性就是被這種嬌寵所培養進而被頑固地把持,並在不知不覺的放任中變得難以修改。

曾一度驚歎那些園藝大師們的大膽力作,執一把鋸,或取一片刀,借一根繩的力或石塊幾許,或割、或剪、或切、或鋸,擰、折、彎、扣、伸、如此等等,將一株木納呆滯,毫無虯枝盤旋之勢的老樹改造成遠近錯落有致,高低分明無異,靈氣仙然萬分的盆景,於靈動的生機裏立現出一種“自然”的狀態來。

此等奇妙的“開膛破肚”之舉,可是我這一顆“菩薩心腸”如何能夠模仿?卻以為,蒔花養草萬萬不可以種菜養魚的粗放之心相待,只因它脱離了原有的地氣,又是固定在了小小的瓦盆裏,被束縛的根系遠不及地栽的發達而顯得比平常的嬌貴,其次,這樣的花卉一如遠嫁它鄉的女子,離別了故園來到異地,若不能以日夜牽念之情而把守,寒暑不忘之心而敬愛,卻希翼它日日保持婀娜纖巧之美貌,婆娑盤旋之旖麗,如何才是可以呢?

葉有葉的精神,草有草的性格,花有花的風骨。若以將士深入敵後偵察之心觀察其枝葉生長之情狀;借大夫護士細緻入微的態度去領悟其晚盛早謝之心語;憑哲學家的思辯精神去洞析它凌風傲雪之根由,那麼,縱然它是那麼一小顆的樹,那麼一小瓣的花,無論冬雷震震還是夏雨傾盆,只要不使它脱離和煦的陽光,難不成盼不着它精神地吐露起生的力量與命的希望,縱然杵立於窄窄的瓦盆中?

也許,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所有的認真不是疏忽大意一辭就可以敷衍得過去的,心生歡喜的東西未必就代表着你可以隨心所欲。因為有一種失去叫做漫不經心,有一種頹然只因自始不能至終,這其中的失敗有誰才能替你痛心疾首?

曾記得,把一盆行將落暮的老鬆遺棄在那牆壁的旮旯,誰曾料於次年春光如旭之時,它佝僂般的身軀似羞我不敬之心,倔犟地伸展起獨樹一幟般的別樣之美。

據説,借一方小小的沙積石擁護一枝腳纖腰細的雀梅,既可以彌補它嬌弱的不足,亦可以助它提升生長的環境,一如替一位失戀的女子指向一處未來的光明,為一份搖搖欲墜的愛情送去温暖並撫以精神的慰籍。一盆六月雪尤如記載着我不捨的深情,一株臘梅馨香着我一載又一載蹉跎的時光,儘管一樹七里香並不意味着誰的將來定然香遠七裏,卻漸漸深信,若將一份情,一顆心一往而繼續,矢志而不渝,所有的認真和努力怎會因時光的流去而無蹤或無影,在朝來晚去的氣息裏難以尋得一份最真切的美麗?

誠然,花樹的價值並不一定都反映在花樹的本身,只因,怎樣的心境,便會見着怎樣的風景。如若心中滿滿的都是愛意,即使漫天寒雨,四方凋敝,憑什麼不可以相信有一種情一直鮮活在它的根基,若不然,人生的真諦難不成一經風吹雨淋便會逝去?在歸去來兮的路途中何以妖嬈酬酢的風景?在踔踔而下的葉脈裏依然浸含一份靈魂的浣紗?在魂牽夢縈的世界優雅綻放四季分明的色彩?

也許,無論時光如何,醉美的心境莫過於在匆匆流逝的歲月作別月落烏啼的悲情;在霜色深濃的時光依然秉持梅朵幽幽的堅韌;在踽踽獨行的路上執守一把無怨無悔的深意,任憑風起雨落,笑看花香撩人,於安貧樂道的世界尋得一份靈魂的歸依與清寧。也許,有些愛,即使面面相對,依然可以情深不語,有些唯一,一旦錯過是否仍以呼吸清新空氣之力伴隨至生命的最後一絲一息?如是,情深處,愛濃時,所有的執着,所有的堅定都可化為風雨兼程的衣,在熱血不減當年的心中,於日漸深濃的歲月裏迎來別樣的春和與麗景······

一樹一樁皆歲月,一盆一景亦人生。

生活哲理散文4

一本被譽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課程”的書,這是一本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真諦”的書,這是一本被稱為“帶來幸福革命”的書。這本書就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撰寫的《幸福的方法》!

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泰勒,從理性的角度,探討研究了一個一般人認為庸常的生命話題——幸福。我們多數人認為人這一輩子總該去做些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不然活着會覺沒意義,似乎消解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殊不知,人們很多時候只知做事是為了有意義,卻忘記了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我做的事有意義,但我幸福嗎?或許有時會覺得,有意義就夠了,也就把有意義當成了生活目的本身,也就把有意義等同了幸福本身。事實並非如此。有幸福感才是活着的最大意義。不然不管你從事多麼偉大的職業,你做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單是有意義你也不會有真正的滿足感。只有既有意義又能讓你快樂的事情才會帶給你長久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麼?如何找尋幸福,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揭示了幸福的事實,每個人都希望活的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幸福的含義和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有不少人把追求財富、名聲、地位作為幸福的目標。不少家長還把這種觀念灌輸給孩子,不好好讀書,將來就不能賺大錢,沒地位。然而近期從媒體中獲悉,全國有九位億萬富翁相繼自殺。為什麼他們終身奮鬥,富可敵國,卻要選擇一條極端的結束生命來終止人生道路呢?泰勒博士的分析也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只追求財富的人通常沒辦法充分地發揮他們真正的潛能。他們比其他人更有壓力,更容易沮喪和焦慮。在身心合一方面,他們顯得不健康,缺乏生命力。”泰勒博士因此得出結論:“財富、聲望、知名度與其他目標都不能和幸福相比,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雖然人們的肉體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裏,但是人們的精神卻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裏。有的富人,住着別墅,開着豪車,被大家羨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卻可能只是貧民窟。低層次的幸福在物質世界裏,而高層次的幸福卻在精神世界中。

泰勒博士説:“我認為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有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點點滴滴,這種解釋絕不僅僅限於生命裏的某些時刻,而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有時經歷痛苦的感受,人在總體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讀書學習、參加有益的活動、寫作、繪畫、解決難題、當義工、常回家看看等。泰勒博士建議“經常去重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使其規律化、習慣化。”只有這樣,幸福和快樂將伴你同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説,“有意義的事即使價值再小,也比無意義的事有價值。”

然而有的人整天泡網吧、逛街、打麻將、講吃講穿。他們認為這樣能帶給他們快樂,而學習只能帶給他們煩惱和痛苦。泰勒博士認為:“我們把工作和努力與痛苦綁在一起的惡習,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在學校和工作中獲得幸福感。經歷困難可以讓我們更珍惜快樂,不再認為快樂是理所當然的,對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義和快樂的重要來源。” 把努力與痛苦、休閒與快樂聯繫在一起,這其實已經干擾了我們對於自身體驗的客觀認知。當我們開始把工作中的積極體驗負面化時,其實也是在限制自己獲得幸福的潛力,因為幸福並不僅僅是經歷正面情緒,還要重視這個過程中的體驗。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

我在退休後來到上海,在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中,也承擔了一份必要的家務勞動。由於受到時間、場地、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想繼續繪畫和創作是不現實的。只有尋找其他的精神寄託,於是我就嘗試着寫點文章,運用自己學過的美術專業知識,向大眾普及一點藝術鑑賞知識、信息和方法。為提高中華民族文化水平貢獻一點綿薄之力。因此我經常在家人晚上睡下後,奮筆疾書,樂此不疲。熬夜是家常便飯,有時是整個通宵。第二天又很早投入正常的生活節奏。當寫作遇到困難時會感到苦惱和煩躁,有時還會想打退堂鼓,但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很快就能挺過去。剛退休前,曾擔心沉湎於繁重的家務勞動和照顧孫輩,會無所事事,降低幸福感。然而現在雖然辛苦但卻感到生活更加充實、快樂和有意義。

做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就像泰勒博士説的一樣,信念是自我實現的語言。當我們下定決心的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許這個目標會成功,或是失敗,我們都要把它當成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且要明白任何一個獲取成功,或説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須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要自我和諧目標。所謂和諧目標就是要主動的去選擇目標,而不是被加附在我們身上的,是產生於內心深處的的願望,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物質和名譽。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追隨生命的喜悦時,不僅可以享受人生,也會更加成功。

在對“幸福是什麼”和“如何實現幸福”的兩大命題進行深入解析後,泰勒博士給我們帶來了有關幸福的七大冥想:愛自己和關愛他人、幸福強心劑、超越短暫的快樂、自己的光去照亮世界、想象幸福、從容生活和幸福的革命——看起來依然和充滿口號和標語的成功學講壇沒有太大區別,但泰勒博士的與眾不同在於他春風化雨一般的親切講述裏,讓我們自然而然跟隨他的腳步,反思我的“幸福強心劑”是什麼?什麼領域會因為時間壓力而感到幸福感消失?要做出什麼改變才能更接近幸福?泰勒博士不僅在講述在教授,他更多的是以具體化的問題和練習,發動我們一起參與反思,做出行動,在每一個問題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答案,在每一個練習中找到自己的處理方案,不同的人會在這同一本書裏得到不同的幸福密碼。

《幸福的方法》給讀者帶來的心靈洗禮,並不是我們讀完就能馬上體悟到的,這需要我們在物質橫流的世界中靜下心來慢慢思考。網上有評價説泰勒博士所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課堂上,“其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着春天一樣的`步子。”

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幸福和快樂,關鍵是如何認知和尋找適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的方法》讓每位讀者去反思自己的內心渴求,學習去接納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讓你成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標籤: 哲理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zp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