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愚公移山的解釋及典故故事新版多篇

愚公移山的解釋及典故故事新版多篇

愚公移山的解釋及典故故事新版多篇

愚公移山的故事 篇一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文學常識 篇二

1指 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2曾 古義:乃,並 今義:曾經

3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髮

4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5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6諸 古義:之於 今義;各個、許多

7荷 古義:扛 今義:荷花

8息 古義:歎氣 今義:休息

9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10已 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

11方 古義:方圓 今義:常指矩形

12懲 古義:苦於,被。.。 。.。所苦 今義:懲罰

愚公移山的故事 篇三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家,年紀快90歲了,和家人一齊住在北山,他的家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愚公一家需要繞過這兩座大山,才能到南方,出門十分不方便。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叫來,對他們説:“我準備和你們一齊,用我全部的精力來搬掉面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修出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説好嗎?”家裏人都很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想了想,問道:“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夠搬移一座小山,又怎樣有力量把太行山和王屋山這兩座大山搬掉呢?況且,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要放到哪裏去?”一家人商量下來,準備第二天就開始動工,並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大早,愚公就帶着兒孫們開始挖山了。雖然一家人每一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季節更替時才回家一次。一位名叫智叟的老人明白這件事後,特地來勸説他:“愚公,你這樣做實在不聰明,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樣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説:“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沒辦法開導你。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那裏。將來我的兒子死了,還有我的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代延續,沒有窮盡,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智叟聽了無話可説。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不停地挖山,就向帝君報告了這件事。帝君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大山揹走。從此,那裏不再有高山阻隔,道路暢通了。

賞析: 篇四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説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這則寓言一開始簡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當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繞山而行,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鉅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裏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揹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説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l13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