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愚公移山文言文(新版多篇)

愚公移山文言文(新版多篇)

愚公移山文言文(新版多篇)

愚公移山文言文 篇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來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來源:學+科+網]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7.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雖我之死 ▲ ②一厝朔東 ▲

18.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例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 (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應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何以戰?

19.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對於這一點,你是怎麼理解的?請簡要談談你的觀點及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7. (2分)①即使 ②通“措”,放置。 18. (2分) D 19. (2分)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愁什麼挖不平呢? 20. (2分)能結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愚公移山文言文 篇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選自《曹劌論戰》)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選自《愚公移山》)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2.翻譯(任選一句)

①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3.[甲]段曹劌認為魯國“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麼?

4.[乙]段是《愚公移山》中最負盛名的一段話,彰顯的是“愚公精神”,請談談你對愚公精神實質的個人理解。

1. 信:信用惠:通“慧”,聰明

2.①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以實情相報(“犧牲、加、以、信”等詞屬於給分點)②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比不上。(“固、徹、孀妻、若子” 等詞屬於給分點)

3.取信於民。或:魯莊公能做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4.愚公精神實質上就是一種不怕困難下定決心,堅持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 篇三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翻譯: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百萬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説:“我和你們用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説:“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剛開始換牙,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只有冬夏換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個聰明的老頭笑着阻止愚公説:“你真是太不聰明瞭。憑你這麼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又怎麼樣呢?”愚公長歎一聲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小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個聰明的老頭無言而對。

拿着蛇的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 篇四

《愚公移山》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是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北山的愚公,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大山北面交通阻塞,出來進入都得繞遠。愚公集合全家商量説:“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這兩座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魁夫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消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況且往哪裏放置土石呢?”眾人紛紛説:“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愚公於是率領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遺孀有個男孩,剛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着阻止愚公説:“你也太不聰明瞭!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餘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剷除,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頭怎樣呢?”北山的愚公長歎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孩子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擔心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説了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幹下去,向天帝稟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這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岡阻隔了。

愚公移山文言文 篇五

【甲】愚公移山(節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乙】有婦人晝日置小兒沙上而浣衣①於水者。虎自山上馳? 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牴觸,庶幾②其一就懼;而兒痴,竟不知。虎亦尋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

註釋: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幾:差不多,有那麼一點。在這裏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計。

小題1:解釋下劃線詞語的含義。(2分)

(1)懲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徹( )

(3)甚矣,汝之不惠( )(4)虎亦尋卒去( )

小題2:翻譯下列文言語句。(3分)

(1)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視久之,至以首牴觸,庶幾其一懼。

小題3: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2分)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説的話角度不同,但對移山都持否定態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對兇猛的老虎,婦人急中生智,跳到水裏躲起來,其反應之敏捷,動作之迅速令人稱讚。

C.甲乙兩文均運用對比襯托的寫法來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遺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兒均閲歷頗深,也很天真可愛。

小題4:甲文愚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兒初生牛犢不怕虎。對此,你有何感想?請簡要談談。(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苦於(2)通(3)通慧,聰明。(4)不久(每小題0.5分) 12.(13.

小題2:1)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腦袋去碰他們,希望其中有一個害怕。

小題3:C

小題4:提示:人生有時會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艱難險阻,甚至是突如其來的災難,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毅力,鎮定自若,勇敢無畏,就能克服困難,戰勝災難。

小題1:

試題分析: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如:懲的意動用法;惠為通假字現象。

小題2:

試題分析: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於學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會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這裏注意如何句式;熟庶幾等重點詞的理解。

小題3:

試題分析:A中應是愚公之妻的話,是為了更好的移山;B中面對兇猛的老虎,婦人急中生智,跳到水裏躲起來,其反應之敏捷,動作之迅速令人稱讚是錯誤的;D中閲歷頗深説法有誤。

小題4:

試題分析:學生亮出的觀點要明確,最好能圍繞原文觀點,理解作者的感情,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細細品味詞句所包含、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能根據文本內容來進行表述,合理即可。

譯文 篇六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着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裏是“苦於、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裏做複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藉。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裏。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裏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脱落後重新長恆齒。這裏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歎。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裏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裏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誇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説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説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we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