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2023年航天英雄聶海勝的事蹟精品多篇

2023年航天英雄聶海勝的事蹟精品多篇

2023年航天英雄聶海勝的事蹟精品多篇

聶海勝的事蹟和精神 篇一

【頒獎詞】格桑花開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事蹟】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脱縣幫辛鄉國小的一名教師。

20xx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脱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脱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xx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聶海勝事跡2900字 聶海勝人物專訪 篇二

四月的沂源,桃花正豔。西里鎮張家泉村走出的朱彥夫,在20__年的這個春天,成了全國第一個“時代楷模”。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山東省委先後下發文件,要求廣泛開展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朱彥夫的事蹟,像春日的花朵一樣,開遍神州。

這位81歲的老人,手腳盡失、半身癱瘓。究竟是什麼,讓他放棄療養院的優待,回到家鄉投身建設?是什麼力量讓他為羣眾無私奉獻,帶領村民奔向致富路?又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在退下來後寫出嘔心瀝血之作,警示後人?

縱觀朱彥夫的人生軌跡,就是一部堅定信仰的踐行史。

到各地宣講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是最近一段時間,濟南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的主要任務。朱彥夫當兵時就在一營,汪祥鬆,可以説是朱彥夫的小戰友。他説,雖然每次都在講一樣的故事,但每一次作報告,都能給他以新的啟迪。

“朱老14歲參軍,16歲入黨,歷經上百次戰鬥,經過47次手術才從死神那裏掙脱出來。活着已是奇蹟,本應在療養院頤養天年,卻不忘黨的教育和組織的培養,毅然回到家鄉自食其力。讓人肅然起敬。”汪祥鬆説,朱彥夫經常唸叨,與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自己是幸運的。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奉獻一天。“他一輩子的奮鬥,為信仰的力量作出了生動詮釋。”

如今,在張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彥夫留下的痕跡。他整治的山溝,挖掘的機井,還在繼續造福着這裏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幾代村民津津樂道。

張家泉村現任村支書劉文和説起朱彥夫,心存敬意。“老支書是個有信仰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老天爺對自己眷顧太少,生不逢時,命運多舛。但是看看老支書,他一輩子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曾鼓舞和教育了幾代人,朱彥夫的《極限人生》,同樣揭示了人生的價值和底藴。省委老幹部局調研處處長宋文軍説,朱彥夫奉獻給社會的不僅僅是一部書,他所表現出的不屈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更值得深刻領悟。“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看似無形,卻是頂天立地。”

“_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時代楷模朱彥夫身上體現的最寶貴品格就是這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包心鑑認為,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四肢殘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為帶領鄉親們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處奔走;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筆艱難寫作,為我們留下催人淚下的作品。

包心鑑説,時代楷模朱彥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蹟生動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寶貴的財富。認真學習朱彥夫,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擔當起人民賦予的責任,應當成為所有共產黨人終身的價值追求。

看了中央台播出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後,很多人哭了,不是因為他做出的事蹟有多些,也不是因為他讓人們富起來,而是因為他那種永不退色的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能從一個廢人變成一個比一個正常都強的人;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個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尋常。

他被追為“時代楷模”當之無愧啊!朱彥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總結起來有三條:

一是朱彥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重殘戰士,沒有躺在功勞薄上享福,而是離開休養所回老家,瞞着老人,練習生存本領;用畢生的心血帶領村民致富,從不領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還寫出兩本書。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二是朱彥夫的人品值得我們學習。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裏一分錢。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還經常拿出自己的撫卹金幫助他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作為親生父親卻沒出一分錢給女兒買嫁粧,他是不願意買嗎?不是,他是沒有錢,他的錢用在別人身上啦。

三是朱彥夫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朱彥夫的毅力不僅表現在他的身體上,而且還表現在他一生不停地的為人民服務上。他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他堅持鍛練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連吃飯都困難,要達到正常上班、寫書、爬山,這個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彥夫從年輕起,堅持造福於民,一直到81歲,心裏還是想着百姓,從沒有想過自己。這種毅力又有多大啊。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時代楷模,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可以説是大家的同事、鄰居、朋友。他們平平常常、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地工作着學習着生活着,默默無聞地堅守着道德標準、涵養着道德情操,以點點滴滴的積累,以持之以恆的追求,成就了平凡中的偉大,匯聚了不尋常的道德力量,鑄就了關鍵時刻的堅強意志。從這些平民英雄身上可以看到,無私與善良就在自己身邊,無畏與勇敢就在自己身邊,平凡和偉大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把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勿以善小而不為”,認認真真做好身邊事,力所能及幫助周圍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舉手之勞做起,崇德尚義、積小成大,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實踐者。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崗位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是時代楷模的一個鮮明特徵。張麗莉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的崗位,在車禍瞬間保護自己的學生,詮釋了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吳斌連續十多年安全行駛一百多萬公里,在遭受突如其來的重創後,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職責;高鐵成三次勇闖火海,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展示了當代革命軍人的風采。這一個個壯舉背後,是他們對職業理想的追求,對職業精神的堅守。他們崇高的職業操守,托起了生命的方舟,昇華了民族的美德,成為激勵人們奮發有為、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恪守職業道德、弘揚職業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紮實工作,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推進改革發展中創造一流業績。

我們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時代楷模就是一面鮮豔的旗幟。發揮好時代楷模示範引領作用,是培育文明新風的時代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以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作用,把宣傳時代楷模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以發現偉大的眼光和崇尚先進的情懷,挖掘閃光事例、報道先進典型,大力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要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運用文藝作品、宣講報告、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示時代楷模的感人事蹟,熱情謳歌時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感悟道德力量。要堅持知行統一,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廣泛搭建平台、豐富渠道載體,把學習時代楷模與精神文明創建、志願服務、送温暖獻愛心、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等活動結合起來,使時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轉化為人們的實際行動。要充分發揮政策法規的導向作用,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禮敬時代楷模、關愛時代楷模,褒揚良好道德行為、制約不道德現象,推動形成好人好報的良好風氣,形成尊重時代楷模、學習時代楷模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健全文明委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團體積極配合、各方面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學習宣傳時代楷模活動深入持久開展下去,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祥和、更加温暖和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三

神六發射成功,從湖北小山村走出去的航天員聶海勝成為我國第二批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他究竟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最近,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瞭解到了這位中國“飛人”背後的故事。

愛踢足球和釣魚

本報訊實習生廖琴、記者謝寶武報道:昨日,聶海勝最親密戰友喻尊平向記者講述了聶海勝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

喻尊平告訴記者,他轉業前與聶海勝同在空軍駐贛某部,當時是聶海勝的教導員,兩人朝夕相處了三年多。在喻尊平的印象中,聶海勝隨和、穩重、謙虛。“記得有一次執行飛行任務時,聶海勝用肉眼就看到42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標,讓戰友們驚歎不已。”聶海勝平常愛好踢足球,因電視裏的一些足球比賽時間一般很晚,有時看不到比賽,聶海勝和戰友們便會“磨”喻尊平,希望通融一下讓他們看足球比賽。此外,聶海勝還很喜歡釣魚。

母親激勵踏上航天路

像許多山裏的男孩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嚮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軍歌。只要聽到飛機的轟鳴,他就會馬上站立不動,還常對夥伴們説,長大了要去當兵、當飛行員、開飛機。

沒想到,這一天終於變成了現實。1982年秋,空軍某部隊到棗陽市一中招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經過近百項的體驗、政審,終於如願以償。臨行時,母親一再囑託他:“孩子啊,好好幹,要為咱們山裏人爭氣呀!”

聶海勝被送到長春航校後,時刻銘記着母親的囑託,拋開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

從零出發刻苦備戰

據瞭解,航天員大隊共有14名航天員,但隨神六飛船飛天的只有兩個名額。按照作業要求,這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圓滿完成任務。這意味着聶海勝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

聶海勝説,今年以來,他們幾乎沒有雙休日,一些航天員晚上還接着學習、補訓。大家有一句口號:“不管誰上,我們都支持他!”作為神五首飛梯隊成員,他一方面要自己抓緊訓練,同時還要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其他航天員。針對飛船在太空飛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他們還預想了70多種故障模式,訓練和提高航天員應急處置能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 篇四

2005年10月,聶海勝與費俊龍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

為了搶最有料的新聞,記者們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方設法去獲得第一手資料。而聶海勝的媽媽,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時,聶媽媽偏癱躺在病牀上,各路記者都想進入房間去了解聶媽媽的心聲。但為了讓聶媽媽有個好的休息環境,當地宣傳部門對進入現場的記者進行了幾次清場。

我依稀記得,當時有記者為了躲避宣傳部門人員,與他們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有的記者甚至還爬上聶家二層洋樓的樓頂,因未站穩差點摔到樓下。驚險過後,當地保安更是加強了管控。

在一樓門前院子裏,當地政府放上了超大屏電視,用來轉播。央視記者因為要直播,要求當地部門配合清理其他記者。當時新華社記者也被要求躲避,一度引發兩家央媒記者的現場爭吵。

為了新聞,大家真的是太拼了,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把最好的新聞信息傳播給大眾。當時還沒有微博等社交媒體,更沒有自媒體平台,官方媒體掌握着絕對的話語權。級別越高,越受重視,也自然會得到有關部門的照顧。

當時我們作為省級都市報的記者,也獲得了很多的資源。為了多角度多側面地去呈現事實,我們有六七名記者在現場附近做各種採訪,分工不一,完成報道。

下面這篇報道,是我們獲准進入聶媽媽房間後的記錄,把聶海勝飛天過程中聶媽媽的一舉一動都記錄了下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m349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