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傅斯年的生平事蹟

傅斯年的生平事蹟

傅斯年的生平事蹟

傅斯年個人簡介

傅斯年,初字夢簪,字孟真。祖籍江西永豐。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舉人之家。1909年就讀於天津府立中學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學文科。由於受到民主與科學新思潮的影響,1918年夏與羅家倫等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響頗廣,從而成為北大學生會領袖之一。五四運動爆發時,傅斯年擔任遊行總指揮,風雲一時。後因受胡適思想影響,反對“過急”運動;不久退出學 運,回到書齋。1919年夏,傅斯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入倫敦大學研究院、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學習實驗心理學、生理學、數學、物理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勃朗克的量子論等,還對比較語言學和考據學發生興趣。1926年冬回國,翌年春出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和歷史系、中文系主任。“四·一二”政變發生後,傅斯年寫信給李石曾,表示贊同清黨。從1928年11月起,長期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編。1929年春,歷史語言研究所從廣州遷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1932年,他參加胡適主持的獨立評論社,在《獨立評論》週刊上發表的政論文章,擁蔣,但贊成抗日,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路線有所批評。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任西南聯大教授,主張抗戰,抨擊貪官污吏。抗戰勝利後,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1949年1月,傅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至台北,併兼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出於維護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目的,要求嚴懲貪官污吏,整制政風,反對“中國走布爾什維克道路”;在學術上,信奉考證學派傳統,主張純客觀科學研究,注重史料的發現與考訂,發表過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論文。並多次去安陽指導殷墟發掘。他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期間,延攬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績。1950年12月20日在台北病逝。著作編為《傅孟真先生集》。

傅斯年往事略集

在近代學術史上,傅斯年是一個著名的人物。他不僅是歷史學家、教育家、五四運動的北大學生領袖、歷史語言研究所創始人、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一生還富有傳奇色彩。

他回國後先任廣州中山大學的教授,兼任文學院院長,後來又辦歷史語言研究所,希望將它辦成一個有科學性而能在國際間的學術界站得住的研究所,而不是一個抱殘守闕的機關。他對於國外研究中國學問的漢學家只佩服兩個人,一個是瑞典的高本漢,一個是法國的伯希和,其餘的人他都認為是“洋騙子”。

傅斯年主持的史語所特別重視史料的發掘。為此,傅斯年曾主持購進清代所藏內閣大庫檔案,費資不少,但在整理的過程中傅斯年卻有一些失望。一次他在北海靜心齋對李濟説:“沒有什麼重要的發現。”李濟卻問:“什麼叫重要發現?難道説先生希望在這批檔案內找出滿清沒有入關的證據嗎?”傅聽了大笑。

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由昆明遷到四川南溪縣李莊鎮,史語所第四組即人類學組藏有許多掘自不同地區的人頭骨和人體上其他部分的骨骼,這些人頭骨和骨骼也和圖書一樣陳列在木架子上。不久,這些東西被當地人發現了,每到夜裏,便有人站在山上高喊:“研究院殺人了,研究院殺人了!”令史語所的人啼笑皆非。

他是胡適的學生,但死在胡適的前面,胡適説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也最強。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工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他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温柔、最富於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這都是人世最難得合併在一個人身上的才性,而我們的孟真確能一身兼有這些最難兼有的品性與才能。”胡適當年剛進北大做教授,就發現有些學生比他的學問好,而他在北大講中國哲學史所以沒有被學生趕下台,就是由傅斯年等人在私底下做了他的“保護人”。

可是恨他之極的周作人卻認為傅斯年不過是一個外強中乾的人,“又怕人家看出他懦怯卑劣的心事,表面上故意相反的顯示得大膽,動不動就叫囂,人家叫他傅大炮,這正中了他的詭計。”其中主要原因是1945年日本投降後,西南聯大解散並遷回平津,傅斯年任北大代理校長,欲替胡適回國主持校務掃清障礙,嚴格執行他所説的“北大決不錄用偽北大的教職員”,認定“漢、賊不兩立”,而周作人恰在此列。

1938年,傅斯年擔任國民參政員,曾兩次上書彈劾行政院長孔祥熙,上層雖不予理睬,但後來還是讓他抓住了孔祥熙貪污的劣跡,在國民參政大會上炮轟孔祥熙並最終把孔轟下台。孔的繼任者宋子文也難逃此數。傅斯年一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動,宋子文也只好下台——一個國民參政員一下子趕走兩任行政院長,歷史上也是並不多見的。

自北大畢業後,傅斯年考取了官費留學。從1919年至1926年,他先後留學英、德。留學期間,傅斯年一心撲在學習上。據趙元任夫人楊步偉在《雜憶趙家》中記錄。當時的留學生大都“不務正業”,無所事事就鼓勵大家離婚,但這麼多留學生中,真正全副精力用來讀書、心無旁騖不理會男女的只有陳寅恪和傅斯年,以至於有人把他倆比作“寧國府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子”。在“許多留學生都以求得博士學位為鵠”的世俗風氣中,傅斯年連個碩士學位也沒拿到。但是,沒有人不佩服他的學問淵博。

傅斯年先生疼愛學生是眾所周知的。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腦溢血猝死於台灣大學講台,新聞報道曾廣播説“傅斯年先生棄世”,被其學生聽成了“傅斯年先生氣死”。於是台灣大學學生聚眾要求校方懲辦兇手,直到當時台灣國民政府官員出面解釋清楚,學生才退去。由此可見傅斯年先生深受學生喜愛。

傅斯年任歷史語言所所長二十三年,培養了大批歷史、語言、考古、人類學等專門人才,組織出版學術著作70餘種,在經費、設備、制度等方面都為歷史語言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組織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殷墟甲骨發掘,其後先後發掘十五次,大大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商代歷史的研究。傅斯年還將明清大庫檔案資料爭取到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進行專門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傅斯年在歷史學研究方面,主張“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重視考古材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擺脱故紙堆的束縛,同時注意將語言學等其他學科的觀點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取得較高的學術成就,在現代歷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第一卷)、《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稿本)《古代文學史》(稿本);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説》、《論孔子學説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冊。

傅斯年人物年表

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學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6年升入本科國文門,曾著《文學革新申義》響應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本站。

1918年與同學羅家倫、毛準等組織新潮社,編輯《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為學生領袖之一。

1919年底赴歐洲留學,先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後轉入倫敦大學,研究實驗心理學、物理、化學和高等數學。

1923年入柏林大學哲學院,學習比較語言學等。

1926年冬應中山大學之聘回國,1927年任該校教授,文學院長,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學創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任所長。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籌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底歷史語言所成立,任專職研究員兼所長。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及“中國古代文學史”。其間先後兼任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央博物院籌備主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等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任台灣大學校長。

1950年12月20日因腦溢血病逝。

看了“傅斯年人物事蹟 ”的人還看了:

1.著名歷史學家錢穆介紹

2.胡適的生平事蹟材料

3.國學大師黃侃的事蹟

4.陳寅恪個人事蹟介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r75gw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