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八一勛章英模風采先進個人事蹟【精品多篇】

八一勛章英模風采先進個人事蹟【精品多篇】

八一勛章英模風采先進個人事蹟【精品多篇】

勛章英模風采先進個人事蹟 篇一

印春榮——獨具虎膽、出生入死的緝毒英雄

雲南與毒品氾濫的“金三角”毗鄰,既是阻擊境外毒品內流滲透的西南門户,也深受毒品侵害。

印春榮就出生在雲南邊境,從小到大,許多因毒品家破人亡的悲慘故事,經常在他的身邊發生。

“我們在邊境多查一克毒品,多抓一名毒販,百姓就少受一份害!”這是印春榮的堅定信念。

在緝毒鬥爭中,印春榮數百次深入形勢最複雜、毒情最嚴峻的邊境一線,一次次把販毒分子繩之以法;憑着非凡的膽略和過硬的本領,數十次面對毒販槍口,30多次喬裝打入販毒集團內部卧底偵查。

2002年5月,印春榮喬裝成“馬仔三哥”隻身與毒販見面,對方不僅槍不離身,還有保鏢護衞。面對不利局面,他與毒販鬥智鬥勇,最終將毒販引入包圍圈。窮兇極惡的毒販拔槍拒捕,他赤手空拳奪槍制敵,與戰友一道將2名毒販生擒,當場繳獲毒品53公斤,摧毀了一個帶黑社會性質的販毒集團。

2003年11月,印春榮冒死打入國際販毒集團內部,先後輾轉3省7市,與2名毒販同吃同住19天,獲取併發出了案件關鍵情報,最終將日產20公斤的毒品加工廠打掉,繳獲毒品231.86公斤、毒資695萬元。

1998年以來,印春榮作為偵辦主力,先後破獲販毒案件323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246名,繳獲各類毒品4.62噸、易製毒化學品487噸、毒資3520餘萬元,個人參與緝毒量創公安邊防部隊之最。

2014年8月,印春榮提任雲南省普洱市公安邊防支隊支隊長。3年來,印春榮先後30餘次率團與越南、老撾、緬甸邊防部門會晤;組織成立“智慧邊防”智庫小組,經過30多次調研論證,在邊境一線建成集數字沙盤、遠程指揮、無人機巡邏、移動終端核查等為一體的數字化邊境管控體系,豎起一道全方位、全時段監管的智能國防屏障。

在印春榮帶領下,普洱邊防轄區治安案件發案率比3年前下降67%,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40%,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羣眾滿意度達100%。

在基層走訪時,印春榮看到部分少數民族羣眾生活異常貧困。他多方奔走、呼籲、協調,在西盟縣力所鄉建立了“依網愛心”傳遞站,為羣眾募集到78萬元的扶貧物資;爭取到32萬元經費,在西盟縣、江城縣分別建設了愛民茶葉加工廠、黑山羊養殖兩個脱貧項目,使轄區貧困羣眾家庭的收入連年翻番。

結婚23年來,印春榮和愛人長期兩地分居。一次兒子生病、岳父住院,妻子請假帶着生病的兒子到昆明照料老人。當時印春榮正在昆明辦案,幾次從醫院門前經過都不去看望。妻子得知後很不理解,後來才知道丈夫是怕家人被犯罪嫌疑人“反偵查”盯上,既可能導致案件偵辦失敗,還可能殃及家人。直到那時,妻子才真正明白丈夫一直從事着高危工作,也逐漸懂得了丈夫的大義與大愛。

走上領導崗位後,經常有搞工程的地方老闆邀請印春榮吃飯喝茶,但他堅決不去,從不讓老闆進他的辦公室和家門。曾有毒販當面給他一張485萬元的存摺,求他手下留情,被他斷然拒絕。

緝毒戰場出生入死、軍旅生涯勇於擔當的印春榮,用實際行動奏響了一名公安邊防軍人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譜寫的時代強音!

勛章英模風采先進個人事蹟 篇二

冷鵬飛——衝鋒在前、英勇果敢的戰鬥英雄

1933年,冷鵬飛出生在湖北省浠水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還是孩童的冷鵬飛就知道,只有共產黨才能讓天下窮人得解放。

1956年,冷鵬飛實現了當兵的願望。2年時間裏,冷鵬飛成長為部隊的防化技術能手。

1959年,冷鵬飛通過刻苦自學考入當時的解放軍防化兵學校。軍校畢業,被分配到原部隊任偵察排長。2年後,他走上了連長的工作崗位。在師裏組織的評比中,他所帶的連隊以全優成績奪得標兵連,他個人也被評為標兵連長,並破格提拔為營長。

回顧這段經歷,冷鵬飛曾在日記中寫道:“以後無論職務如何改變,但心想連隊不變,深蹲連隊不變,工作落實到連隊不變!”

1969年3月2日,敵軍悍然入侵我領土,我軍被迫進行自衞還擊。時任營長的冷鵬飛所帶部隊就在前沿陣地,他積極組織準確有效的炮火反擊。在上級統一指揮下,與兄弟部隊一起擊退了來犯之敵,取得了首戰勝利。

3月15日清晨,敵軍又一次侵入我邊境。冷鵬飛聞令帶一個加強排迅速登島,指揮島上我軍部隊共同殲敵。為便於偵察和指揮,冷鵬飛把指揮位置前移到了敵炮火打擊範圍內,首創用火箭筒超近距離打擊敵裝甲目標的戰例。

戰鬥進行到關鍵時刻,冷鵬飛指示配屬炮連代理排長楊林帶領2門無後坐力炮“往前靠、放近打”,同時命令二排長張印華組成火力掩護小組配合攻擊。

11時52分,又一輪衝上來的敵裝甲車用機槍瘋狂射擊,冷鵬飛左小臂中彈折斷,僅靠一點皮肉與上臂連接。他側卧在雪地上繼續指揮戰鬥,最後在上級多次催促下,才將島上的指揮任務交給了友鄰部隊同志。被送去後方救治時,冷鵬飛由於失血過多,已處於昏迷狀態。

在這次自衞反擊戰鬥中,冷鵬飛指揮守島部隊與敵軍激戰9個小時,頂住了6次炮襲、3次進攻。1969年7月30日,中央軍委發佈命令,授予他“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回到部隊後,冷鵬飛先後擔任團長、師副參謀長、師長、副軍長。跟他接觸過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他的眼裏總有炮火硝煙中對敵人的警覺,他的心中總有衝殺突擊時爆發的血性與豪氣。

一次,冷鵬飛帶着指導組跟隨一個團進行戰術課目觀摩,為檢驗這個課目步兵的訓練強度和戰術動作難度,他要求所有指導組成員不乘汽車,並率先背上和戰士們一樣的負重,徒步跟隨部隊強行軍15公里。由他鑽研創新的“抗擊敵坦克進攻系列戰法”,對部隊訓練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戰時是英雄,和平時期照樣是模範。每次下部隊,冷鵬飛都堅持“三不準”原則:不準迎送、不準招待、不準陪吃。他説:“領導幹部自己搞特殊化,在戰士們面前,還有什麼資格指揮部隊呢!”

1993年,冷鵬飛退休。20多年間,他先後擔任幾十所中國小校的課外輔導員,義務為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50餘場;自制40餘塊教育宣傳展板,30多次巡迴各部隊為3000餘名官兵作報告、搞座談。

勛章英模風采先進個人事蹟 篇三

王剛——赴湯蹈火、衝鋒陷陣的_英雄

天山山脈,冰巒環峙,羣山突兀。突然,一陣清脆的槍聲在深山雪原處響起。

“注意隱蔽,快速接近!”隨着指揮員一聲令下,一隊全副武裝的特戰隊員呈戰鬥隊形向目標點搜索前進。誰料,沒走幾步,一梭子彈迎面射來……

這不是影視劇中的鏡頭,也不是演習演練的場景,而是一次生死較量的_戰鬥。這名指揮員就是素有_勇士之稱的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支隊長王剛。

用官兵的話説,王剛的威名是戰場上打出來的。

從戰士到幹部、從排長到支隊長,當兵26年來,王剛始終奮戰在_戰鬥最前沿,先後經歷15次生死戰鬥,榮獲15枚軍功章,榮膺第十九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衞士”,所帶官兵有百餘名在_戰鬥中榮立一、二、三等功……成為令暴恐分子聞風喪膽的“_尖刀”。

2015年9月的一天,一夥暴恐分子殺害數名羣眾、搶奪槍支子彈後,竄進人跡罕見的天山峽谷,藏在半山腰三角斜面的山洞裏,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危急之下,王剛果斷下令:“盾牌手掩護,投彈手、步槍手,跟我上!”瞬間,槍聲大作,火光四起,暴恐分子成了“甕中之鼈”!

還有一次戰鬥中,時任特勤中隊中隊長的王剛突然接到命令:幾名暴恐分子藏匿在一座平房內,利用自製炸彈和土槍負隅頑抗。王剛主動請纓,帶領特戰隊員強行突擊。衝在最前面的王剛一進屋,便看見離他不到1米的地方有一枚土製炸彈冒着白煙。他臨危不亂,一把將身邊的隊友推到屋外。所幸,炸彈未爆。隨後,特戰隊員交替掩護,將這夥喪心病狂的暴恐分子一舉殲滅。

任中隊長時,他圓滿完成捕殲戰鬥;任大隊長時,他多次帶領官兵完成抓捕戰鬥;任副支隊長時,他指揮官兵成功處置多起暴恐事件;任支隊長時,他指揮官兵打贏了高原山地圍剿戰鬥。

一次次衝鋒陷陣,一次次凱旋而歸。“_尖刀”的稱呼不僅是戰場上打出來的,也是王剛身為指揮員身先士卒拼出來的。剛任支隊長時,王剛立下誓言:“要求大家全部訓練課目達標,我首先堅決做到!”一個月後,王剛與官兵共同參加考核,所考課目全部優秀,所有官兵都被震住了。從此,一股訓練熱潮在支隊興起。當年底,支隊首次摘得了武警部隊“軍事訓練一級達標單位”的桂冠。

“看我的”“跟我來”是王剛常説的話。對支隊官兵來説,這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立身為旗的激勵感召。一次戰鬥中,王剛帶領特戰隊員搜索時,突然傳來幾聲槍響。王剛在提醒隊友的同時,下了死命令:“你們只能跟在我身後,任何人不能超過我!”

清脆的槍聲此起彼伏,王剛始終匍匐在隊伍的最前面,第一個衝向山洞,第一個近身投擲催淚彈。

回想起那場戰鬥,特勤中隊代理排長王永強感慨地説:“有這樣的領導帶我們上戰場,心裏就有底氣。即便粉身碎骨,我們也心甘情願。”

勛章英模風采先進個人事蹟 篇四

馬偉明——心繫強軍、鋭意創新的科研先鋒

打開世界科學發展史冊,從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動機的基本原理,到德國韋納四兄弟大辦工廠、研發電機並廣泛推廣應用,西方國家在電機領域一直領跑世界,其重大關鍵技術至少比我國先進幾十年。

1978年,我國迎來_結束後的第二屆大學聯考。馬偉明恰逢其時,被海軍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前身)錄取,並在畢業3年後重返母校攻讀研究生。從此,痴迷於電機領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鋒芒的馬偉明,在科技興軍的征程上奮起直追、彎道超越,完成了從“跟跑者”“並行者”到“領跑者”的轉變,為我國鍛造出一件件制勝深藍的國之重器。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教授的指導下,馬偉明帶領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造了2台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裏開展研究。整整6個春秋,他們反覆試驗,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終於成功研製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盪”這道世界性難題。

受此鼓舞,馬偉明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再接再厲,先後研製出世界首台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和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確立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2001年,41歲的馬偉明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可謂功成名就。許多人勸他該放鬆一點了,他卻説:“只要稍微歇口氣,別人就會跑到我們前面去。如果我現在不拼命,國家選我這個年輕的院士又有什麼意義!”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由機械推進向電力推進轉變的一次技術革命。

10多年前,馬偉明的目光就瞄準這一目標。當時,國外的技術路線是中壓交流。經過反覆研判,馬偉明提出了中壓直流技術路線,先後3次召集國家頂尖專家研討,得到的幾乎是一片否定聲:“英美等發達國家都沒有選擇這條路線。憑我國現有的條件,這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為什麼非要等外國人做成了,我們才開始跟着做?”面對質疑,馬偉明經過深入分析,毅然決定繼續堅持往前走。10年攻關,10年艱辛。不服輸的馬偉明,硬是將這一世界公認的核心重大技術難題成功解決,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的跨越發展。

在研究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的同時,馬偉明又瞄準了另一項國際科技領域的尖端技術——電磁發射技術,但同樣又引發了一輪質疑**:“一個世界級科技大國曆時20多年都沒有取得成功的項目,你還要強攻硬上?”

馬偉明認定,中國需要這項技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

8年之後,包括4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00多位專家來參加科技成果鑑定會。面對馬偉明的創新壯舉,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激動不已,泣不成聲……

近幾年,馬偉明帶領團隊在電磁發射技術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創新成果再次進入“井噴期”,多型裝備和技術屬國際首創,全面推進我國傳統武器裝備向電氣化變革。

放眼萬里海疆,馬偉明帶領科研團隊留下一連串閃光足跡。他們的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全部應用或轉化為裝備,實實在在提高了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培養出40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先後獲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軍隊頒發的科技創新羣體獎、全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範團隊”榮譽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次榮立集體一等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vyz1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