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800字多篇

目送讀後感800字多篇

目送讀後感800字多篇

目送讀後感800字大全1

揪着心讀完了龍應台的《目送》,欲哭無淚的感覺在心中漫散開來。“此刻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僅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可是,我進不去。”

我出生在新安江,爺爺奶奶以及家裏其他人都住在那兒,由於父母的工作,我們家住在杭州。低年級時,我們經常到爺爺奶奶家去,五一也去,國慶也去,中秋也去,寒暑假去住上個把星期是常有的事。奶奶總是牽着我,早起坐公交車到江對面吃早餐,公交車上,我們總是説説笑笑,慢慢,慢慢地走,絲毫沒有趕時間的緊迫。我經常會到後院裏餵魚,我不總喜歡幹精細活兒,於是爺爺過來,皺着眉頭,喊道:“餵魚的食物要掰小一點,不然魚吃不了!”爺爺又拉我繞後院走一圈,指指點點,用方言重複着我早已爛熟於心的資料:“這個叫番茄,這個叫絲瓜,那些是辣椒……”

但這些只留作回憶,此刻,來回車程四小時,已被爸爸媽媽繁忙的工作以及我各種各樣的課外班所佔領,於是只能在一年的寒暑假裏面見縫插針抽出幾天去看望他們。即使去了,我也更喜歡獨自做自我的事情,並不樂意與他們對坐着談話。僅此而已。

我國小一年級時,媽媽總是跟我説:“你永遠都這樣大就好了。”我無法體會這句話所藴含的心境。害怕時光飛逝罷,擔心我長大後會離她越來越遠罷……

讀國中了,我要學習,媽媽要看報、辦公,雖然天天在一齊,但從來都各自坐在各自的書桌前,永遠隔着一扇門——這個距離挺遠的。

“今日是最終一堂課,教師想對大家説幾句話,首先,要理解父母,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的,真的很辛苦,只是你們此刻體會不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目送讀後感800字大全2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僅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以往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此刻有點信了。以往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此刻也還沒準備相信,可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終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經過全書的閲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僅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台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資料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可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以往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讀後感800字大全3

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龍應台的《目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這一評價確實很貼切。

中學讀朱自清的《背影》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時年紀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時代隔的太遠,總之,朱對父親的那種感情,在當時的我的心中沒有產生太大的共鳴。

可《目送》不一樣,因為80後的我們開始準備成家立業,準備擔起職責,父母能為我們做的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思考怎樣讓他們安度晚年。所以,讀她的故事彷彿能夠看到10年後的自我。

龍應台,從她的文字中感受到這是個堅強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國語言,在政壇中叱詫,可光鮮的背後她也是個普通人,為人子,為人母。應對中風最終離她而去的父親,應對老年痴呆的母親,應對在法國的孩子,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這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當把整本書都讀完,回頭才開始明白《目送》這個名字的意義。一家人的悲歡離合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目送。小時候,總是父母目送我們離開,那種目光出此刻學校校門口前,出現火車月台上,出此刻機場安檢口,我們總是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他們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當孩子已經有了自我的事業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發現父母正在漸漸走遠,在我們的生命中。

想帶着她看電影,電影院裏的僅有武打,恐怖,懸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劇,適合老年人的柔和的電影少的可憐;勸她買幾件新衣服,她説沒有適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進百貨商店,琳琅滿目的服裝,淑女裝,男士專櫃,兒童天地,唯獨沒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關注,從人們的心中消失。

想為他們做很多事情,想留他們在身邊,可每次回家看到他們變白的頭髮;看到忙碌的廚房裏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亂;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裏就是一陣陣酸楚。歲月正清楚地告訴你,他們在離你遠去,而你無能為力,唯有目送。這種折磨,是一種痛。

目送讀後感800字大全4

《目送》這本書,龍應台用平實的詞彙描述出母親同時也是女兒在應對親情時的無奈,同時又敢於直面生活帶來的無奈。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近乎詩句的意景寫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學,有點像《論語》,用對話並且

只用對話,只可是龍應台將對話換成了描述,平鋪直敍的日常生活的描述。昨日有讀者把龍應台與季羨林比較,我更提高到與孔子比較。

另外,我覺得龍應台的文字不太適合男性閲讀,文字太過細膩。我注意到發言的女性產生共鳴的比較多,而男性發言比較少並且感受不深,我覺得這是因為龍應台是女的,這是必然的,我感覺散文是不是會分性別。

目送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龍送兒子的離別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我與冷漠的兒子構成了比較,深情的“目送”沒有換來不捨的“回頭”,而作為女兒的她對待父母我個人認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所以有了心理誤差,

我認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結構”不一樣所造成的。兒子可能更喜歡對外界的探索、冒險,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決絕,女人則多愁善感。

文章描述的龍應台就像此刻被人詬病的“直升機媽媽”,整天徘徊在兒子的頭頂,其中還涵蓋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所以作為龍應台來説包容的不僅僅包括男女之間的差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別外,並且還中西文化的差別,這就讓龍作為跨**親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讀後感800字大全5

初次看到這本書,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邊。隨手翻開來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結尾説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頓時,眼角融化,因為內心的觸動。於是,隨即便也去買來讀。

確實,《目送》吸引了我,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應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完美。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這些年來,漸漸懂得,不論自我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嘗試,在父母心中,就如龍應台所寫,依舊是“背影漸行漸遠”。人,得於父母賜之生命,本來就是新的個體開展一段新的旅程,總歸是要自我往前走。他們至多隻能陪着走一段,將我們渡過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後便在那渡口,開始無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須明白,這是回不了頭的單程旅行,所能做的,僅有感恩了。

在閲讀這本書過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龍應台觀察的精細,對父母,對孩子,對生活中的種種人和事,因為她是用心在體驗這一切。她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在閲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台概括的精到,我們必須抓緊時間享受我們和親人在一齊的感覺,否則一切將漸行漸遠,一切都不可複製。在閲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台人格魅力,你會不自覺地在她的引領下忘卻這世上的所謂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攏到自我身邊的人和事上,而這些正是你應當關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標籤: 讀後感 多篇 目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3dww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