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精品多篇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 篇一

童年總是與童心、童真、童趣、童言無忌聯繫在一起的,彌足珍貴。童年是人生中最寶貴的一個時期,童年的生活也應該是絢麗多彩的;童年的生活應該像童話故事般令人回味和嚮往。孩子們把他們這段最美好的時光獻出來和我們分享,我們又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呢?我們能讓他們的童年幸福而難忘嗎?

“人越來越大,心越來越小;腦袋越來越大,夢幻越來越少;笑容越來越多,天真越來越少;天地越來越大,自我越來越小……”作家池莉好是説。是呀,我們的學校教育,有的時候真是無奈地走向了反面。使學生疏離了人格的單純,褪盡了心靈的綠色,在功利的擠壓下丟失了單純,丟失了童年,丟失了生命最初的那些日子,丟失了從心底對人生、對世界的最初的美麗期待。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老人平靜地説:“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説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些。”

我們應該保衞童年,守望學生“幼兒園的單純”。單純應該成為我們教育的時尚,校園的時尚,社會的時][尚,單純應該成為學生心靈的流行色。童年是每個人生命中最快樂、最幸福、最天真的時光,它是那樣的美好和純潔。

我們要引領學生迴歸生命的原生狀態、本真狀態,去追尋超越物質的更高尚,更純美的東西,去珍藏一顆純善的心。用一句體己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尊重的態勢,來表達我們對生活詞典中“家”、“愛”、“幸福”、“希望”這些最偉大的詞彙的單純感悟。童心是玉,善良是鏡。

教師要想方設法發掘孩子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異想天開、自由表達、標新立異、樂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自由想象的空間有多大,就裝載着多少的單純。我們要引領孩子回到生命的原生狀態、本真狀態,保存永遠向上的活力、堅定不移的信任和持之以恆的追求,讓學生的潛能特質實現最大化。如此,我們的孩子心不會冷漠,熱情不會消減,人類原有的所有激情不會在他們血液中逐漸荒涼。

教師要作童心世界的守護人,從兒童的視角上去觀看世界。“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珍惜童心,保衞童年,是教育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兒童文化是基礎教育學校的主旋律,以赤子之心,赤子之眼來閲讀孩子、閲讀課堂,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保衞童年!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神聖使命,我們每位教師責無旁貸。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 篇二

近期,我有幸拜讀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讀完此書讓我獲益匪淺,感觸頗多,現分享如下。

阿德勒在書中有一句話説得很好:瞭解兒童,並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他們,這是我們讀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我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理論方面的指導,讓我的教育實踐有了理論的支撐,也讓我更全面地認識某些兒童心理,以便今後更成熟地面對問題學生和學生所產生的困惑和疑難。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對兒童自卑感的闡述。他提到:兒童對於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於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兒童通過各種方式來消除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兒童發展的基本動力。他的這種全新的觀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認知。在閲讀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卑感大多弊大於利,要想孩子健康、陽光地成長,就要幫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種種對兒童心理學的片面、單一的狹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實踐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論的支撐,註定無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問題,最後問題的解決也只能流於表面。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讚美,可能就在他的心裏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裏,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裏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現他們閃光點,並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讀了這本書,我意識到之所以我沒有十足的把握,是因為我的底氣不夠,而底氣,不是靠大聲,不是靠嚴肅的臉,而是對兒童心理的進一步、全面的理解。不管是自卑還是優越感過剩的孩子,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能瞭解到自卑感和優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教師要做的就是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讓他們能健康、陽光地成長!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 篇三

雙休日,應朋友邀約小聚,路經青少年活動中心,堵車厲害,原因不説也明白,是因為興趣班的超前火爆。和朋友説:這些趕着參加興趣班的孩子中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真的因為感興趣?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流着眼淚來參加的?不由感歎:現在的孩子真的好辛苦!沒有快樂的童年好可悲!

記得劉曉東博士在《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必須尊重兒童的生活,必須立根於兒童的天性,從而有可能高於和超越兒童的自然狀態的生活”。是的,天性是孩子教育的起點,教育要尊重並發展孩子的天性。作為孩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有別於成年人。因此,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天性找到教育的`節奏,既不能盲目超前,也不能盲目滯後。而如今的成年人,打着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去規範孩子的生活,用成人的思考方式去束縛孩子的天性,這都不是孩子所喜歡的。假如,我們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興趣,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孩子永遠的逆反,最終導致孩子慢慢長大以後就再無求知慾,再無好奇心,一看到書本就已經厭煩了,一畢業就把書全部扔了、燒了,這個是最致命的,由這種傷害帶來的就是噩夢般的記憶以及對知識的終身厭棄。我覺得這個很可怕。《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也指出,要讓我們對兒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務進行反思:兒童教育目的和任務,儘管要適應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發展需要,但是與此同時,它更需要符合兒童生活的本性。如果教育不能符合兒童的生活本性甚至於背離兒童生活本性,那麼這個社會、這個民族、這種文化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公民?這個民族還能進步嗎?難道一代又一代地再生產“異化”的人能使一個民族富強嗎?絕對不能!

我的感悟:童年是人生最自然的時期,是天性保存最完全的時期,是充滿潛在人性內容最完整的時期。正確而適當的教育有助於兒童的茁壯成長,不恰當的“開發”、“挖掘”將使起受傷甚至腐爛。我們千萬不要做違反兒童天性、拔苗助長的蠢事哦。我們要從孩子的天性出發,創造孩子喜歡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我們要像農人那樣,遵守天時,精工細作,不急不躁,循序漸進,耐心等待。所以,我要大聲呼喊:“請尊重孩子的天性!請把快樂童年還給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585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