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第一篇: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當我拿到《兒童精神哲學》這本書時,心中不免有些疑問:説到“精神”,我認為那是成人的思維和意識行為表現,從沒想過小小的孩童世界裏也會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舉動?兒童有何“精神”?兒童的精神又是什麼呢?又説起“哲學”,我一直覺得這是一門神祕且高深奠測的科學,而兒童離哲學似乎很遠很遠。沒想到兒童也有哲學?什麼是兒童的哲學呢?帶着疑問,我翻閲了這本書。

由於工作和時間關係,我沒有仔細認真的品讀。大概粗讀了一下,雖還沒有讀懂兒童精神哲學的精髓,但這本書我有兩點感受。

第一,這本書不只是追求清晰地表述內容,而且追求優美地表達。翻閲整本書,作者大量引用了詩人、作家的詩句、名言。作者將哲學和詩統一起來,始終關心讀者,使讀者在留連於兒童精神世界的同時,也感受到這本書的迷人魅力。如在第七章《兒童精神現象的永恆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禱》的詩句:冬天在漏風的土屋子太陽我在向你祈禱我的一切心願是囤裏不安寧的種子都在急急地等待春天的擁抱急急地等待發芽長高太陽請您早日把春天送到。這首詩藉着童年的渴望表達了成人現在的希望。又如:我七歲的時候每天佛曉透過窗口望着黑幕拉開柔和的金光像花朵綻開慢慢的在天上擴散那時天天都是新奇的長大後頭頂生活的重負許多日子擠在一起喪失各自的價值增長的年齡聽着一成不變的歌尋不到獨特的個性。從詩句的描寫中可以體會他對兒童精神世界的同情與嚮往。等等,舉不勝舉。

第二,這本書以人類文化史為足點,以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視為幼稚無知的兒童的研究對象,將兒童空前地顯在歷史、文化、人羣之中。尤其對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認為兒童是思想家,是歷史之子,是“成人之父”。對於這種觀點,我是贊同的。我們成人雖比兒童高、大,兒童在許多方面確實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幫助,但兒童身上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我們成人學習的。比如兒童是好奇的和喜歡追問的,他們對事物特別感興趣,如經常喜歡問:“這是什麼呀?”“水流到哪裏去了?”“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它們為什麼不掉下來呀?”等等。甭説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來,而這是哲學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兒童時時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剛接觸到的新事物、新經驗。他們認真學習、努力思考,並賦予每一樣事物一個觀點,整合入他們的世界觀。比起大部分習慣於日常生活、懶得再去質疑的成年人,孩子們更像是勇於懷疑的哲學家。兒童是身心與言行一體的,他看待世界不是功利性的,沒有主客二分的,他們愛説愛做,敢説敢做。正如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沒穿衣服的事實,拆穿了成人的謊言。在探求事物的真相時兒童表現的比成人更率直、更有勇氣。他們的生活不刻意,他們的生活聽任自然也最貼近自然。“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們再無理由小覷兒童。也許面對繁紛複雜的世界時,唯有兒童精神才能救贖我們,在兒童精神裏得到安靜和撫慰。

這本書是哲學界第一部從個體發生維度系統探討精神哲學的着作,是教育學界第一部從精神哲學層面系統探討兒童觀的着作,是心理學界第一部從哲學層面系統探討兒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兒童教育的基礎性理論着作。我認為,只有細細品讀,才能發現這本書的魅力,才能真正瞭解幼兒的精神世界。

第二篇:兒童精神哲學

《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兒童作為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個體,因其活動範圍和心理能力的限制,其頭腦中不可能有系統化的思想體系,但兒童在以自身活動的作為主體和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感受、體驗、思維等內在心理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也必然會出現對具體的人、事、物的意向、興趣、經驗、情緒情感等主觀內容,這便是兒童的精神,它是兒童的一種主觀的意識,在現實中表現為兒童各種不同的需要、興趣、態度、願望、情感等。而且在兒童的身上,這些精神都是對象化的、具體的。

孫民從按照自己界定的“精神”概念描述了“兒童的精神”:在他看來,“兒童的精神”是“兒童的一種主觀的意識”,簡言之,“兒童的精神”便是兒童的意識。而眾所周知,兒童的心理世界 (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等)要遠遠大於兒童的意識世界。於是,在孫民從那裏,“兒童的精神”“兒童的心理世界”,也就是説,孫民從的“兒童的精神”甚至還不能囊括兒童的心理世界。這與精神哲學的宏大視野是相悖的。

我不禁要問:為什麼兒童(主體)在與環境(客體)交互作用過程中“必然會形成感受、體驗、思維等內在心理過程”?為什麼兒童又“必然會出現對具體的人、事、物的意向、興趣、經驗、情緒情感等主觀內容”?我以為這恰恰要從意識層面的背後尋找原因。我在拙著《兒童精神哲學》中對這背後的原因進行了系統的探索與追尋。很顯然,從孫民從的“商榷”一文來看,他是反對我所做的這種追尋的。我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孫民從把精神世界只看作了意識世界,或者説只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意識層面;精神世界的無意識的和本能的世界——— 這個作為意識大樹之根的極為豐富的原始的精神世界——— 在孫民從的意識世界裏被忘卻了,在孫民從的“精神”概念中給剔除了。

孫民從將人類的精神系統與動物界的精神系統完全割裂開來,於是人類的精神系統成了封閉的系統,它不再有進化論意義上的來源和發生學基礎。

這是從上面的引文中得出的結論。然而,孫民從在後文卻指出:“……在兒童的精神中有着無意識的內容或成分,儘管今天科學仍無法對人的無意識現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説明,但無疑在兒童的精神活動中肯定有無意識的過程和內容。”這便令人困惑,一方面孫民從將“兒童的精神”界定為“兒童的一種主觀的意識”,簡言之,就是把“兒童的精神”界定為兒童的意識。另一方面,在同一篇論文中他卻認為“在兒童的精神中有着無意識的內容或成分”。那麼,一方面,“兒童的精神”是“意識”,另一方面又説“在兒童的精神中有着無意識的內容或成分”。顯然這是自相矛盾。

2014年11月金菲菲

第三篇:兒童哲學

兒童哲學是一門發展至今約40年的新興學術領域,目前在世界各地正蓬勃發展。兒童哲學作為一門學科,除了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領域外,也可視為一種 “兒童研究”或“兒童學”。什麼是“兒童研究”或“兒童學”呢?就是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的學術,確切地説,是以“研究兒童身心發展、人格特質、行為表徵和思想的一門有組織、有系統的學問”。如果按照研究的領域,可以粗略分為哲學的與心理的,前者包括兒童人類學與兒童哲學,後者包括兒童心理學與兒童發展。

兒童哲學的緣起與三重意涵

兒童哲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創始的一項以兒童為對象的哲學教育計劃。也因此,李普曼教授被稱為“兒童哲學之父”。兒童哲學的英文原名不是“philosophy of children”,不是“關於兒童的哲學”;而是“philosophy for children”,也就是“為”兒童設計的哲學教育計劃,或者可以説是針對兒童的哲學訓練。其中包括編撰一系列的思考故事、哲學小説與教師手冊。李普曼將兒童哲學建立在兒童思想的研究上,也就是兒童哲學的主要內容在於“思想的思考”上,於是人們開始思索:(1)關於兒童的思想;(2)對於兒童思想改進的問題。因此,此計劃的內容簡言之就是:帶領兒童親身體驗哲學討論的過程,藉此改進及增益其推理能力。這影響了美國兒童哲學的基本觀點與實踐方向,較強調兒童的思考與推理。也因此,美國的兒童哲學具有教學技巧與方法的特點。這是兒童哲學的第一種意涵。

由於哲學背景與家庭制度的差異,歐洲的兒童哲學特點與美國的兒童哲學特點有所不同。歐洲承續古希臘愛智能的哲學傳統,因此,其兒童哲學的重點在於教導兒童喜愛智能。歐洲的兒童哲學,英文為“philosophy with children”,涵義為“伴隨兒童的哲學”,強調“和”兒童一起做哲學。並不着重使用嚴謹設計的課本或教材,而是強調帶領人和兒童一起做哲學,大人和小孩都可在過程中受益、有收穫。在此強調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觀點與視野,而開展出的大人和兒童的互動。這是兒童哲學的第二種意涵。

兒童哲學的第三種意涵,是“philosophy by children”,意即“兒童的思維方式和兒童的思考特質”。事實上,小朋友的想法沒有成年人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與幼稚,它常是具有哲學的趣味與思辨的複雜,值得我們欣賞與品味。例如美國兒童哲學家馬修斯所撰寫的《哲學與幼童》一書,以生活裏唾手可得的兒童談話為例,論證兒童思考哲學問題的能力與可能性。《與小孩對談》一書,作者在一所國小內與八位小孩一同對談故事,他們也許

不懂什麼是哲學問題,但是他們的談話和推理卻充滿了哲學趣味,這些對話經過作者細緻的分析,使讀者產生對兒童思考的好奇,這便是大人與小孩相互傾聽和對話的起點。《童年哲學》一書,作者作為專業哲學的工作者,發展出他對“童年哲學”的想法,他在書中以哲學的方式闡述童年,闡述兒童的哲學潛能;他探索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反思了我們對孩子的想法,並試圖將童年與成年間的裂縫彌補起來。以上三本書,都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也都已被翻譯為十二種語言版本。

台灣學者詹棟樑以為:“讓兒童喜愛智能比讓兒童喜愛思考與推理,範圍廣得多。因為喜愛智能,包括了目的與手段,而推理與思考則是手段而已。因此,美國的兒童哲學在意義上是狹義的,歐洲的兒童哲學在意義上是廣義的。”

反映在實踐上,美國的兒童哲學較強調思考與推理,而歐洲的兒童哲學較強調分析與判斷。美、歐這樣的差異,筆者以為,其實並無損於他們對兒童哲學的重視與發揚。

綜上所述,筆者也以為,兒童哲學並非一門純理論哲學,而更像是如政治哲學、教育哲學之應用哲學。兒童哲學的這三種意涵,其實並不衝突對立,發展中的兒童哲學應當同時關注到這三層意涵,因應不同的實務需求而可以有所側重或取捨。也就是:

第一,認識與意識到兒童的思維特性,尊重並欣賞兒童的創意與表現;

第二,大人願意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兒童一起從事哲學思考活動,願意以兒童為核心的方式在各種具體情境中一起做哲學;

第三,靈活運用並開發適當教材教法,包括如何敍事、如何説故事、如何提問、如何釐清問題、如何討論、如何對話等之規劃,引導兒童從事哲學思考活動。

這樣的兒童哲學,由於同時關注到三層意涵,因而會是廣大而中和的兒童哲學,容許多元並進的做法,也容易與各項活動結合。

兒童哲學的目的

兒童哲學的目的是引導與啟發兒童原有的思考潛力,藉由團體合作和藉助與他人的對話來發展討論的能力,進而培養兒童推理、判斷與創造的能力,讓兒童避免過度的獨斷,以幫助自己做自主的思考;同時在個人獨立思考與經驗合作的歷程中,學得尊重別人的意見,並且能合理判斷他人意見的價值觀,相信可信任的證據,體驗做哲學思考的過程。所以兒童哲學就是要教育孩子學習的態度,培養他們推理、判斷、創造的思考能力,並養成隨時反省、檢視自我、為自己思考、尋求意義的哲思習慣。

李普曼認為兒童哲學的主要目的在幫助兒童學習如何為自己思考,他在《教室裏的哲學》一書中曾明確指出兒童哲學欲達成的具體目標有以下五點。

——改進推理能力:當兒童開始問“為什麼”時,就開始在進行哲學性的推理。哲學性的推理在於幫助兒童發現關係,練習辨別,培養兒童的洞察力。兒童哲學意在創造一個鼓勵兒童推理的環境,幫助他們界定現象,辨別推理上的錯誤,並鼓勵做更好的推理。

——發展創造力:傳統的教育認為要訓練嚴密的邏輯,必須犧牲想象及創造力。兒童哲學卻認為創造性的活動會促進邏輯思考,而發展邏輯的能力也會增進創造力,二者相輔相成。

——增進個人及人際關係的成長:對兒童而言,與他人的討論過程及討論之後的反省是學習哲學思考的適當時機,討論會使兒童覺察他人的人格特質、興趣、價值觀、信念及成見。這種敏感性的增益是討論最有價值的副產品,有助兒童對跟他分享的他者做合理的判斷,這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首要條件。

——發展倫理的理解力:兒童哲學強調採用倫理的探究,而非少數成年人的特定道德規則。李普曼認為讓兒童使用邏輯性的推理有助其解決各項問題,包括道德層面的問題。因此要鼓勵兒童去了解合理的道德判斷的重要性,並要求兒童倫理的敏感性及倫理關懷的發展。

——培養髮現意義的能力,其中有七個方向:探索替代性:養成兒童考慮相反意見的習慣,並認為相反的意見也有可能是正確的;探索公平性:發現每個不同的角度都有正確的可能性,使得兒童產生更客觀、更公正的態度;發現一致性:發現文字、言行和行為本身的一致性並發現生活經驗的意義;探討支持想法的理由的可能性:鼓勵兒童向彼此的想法挑戰;探索理解力:幫助兒童將所有想法聯結起來,建立自己整體的主張、思考和價值體

系,能夠面對未來的生活;探索情境:學習掌握情境中的重要因素,並將其做正確的解讀;探索部分和整體的關係:協助兒童將部分建構成全體,發現屬於自己的生活哲學。

由上可知,兒童哲學除了增進思考能力,訓練思考技巧,還兼顧人際互動的關係,以及強調理論和生活的結合,可以説是一個協助兒童知識、技能、情意均衡發展的教學教材。

兒童哲學與探究團體

兒童哲學的目標之一,也可説是其教學方式的特點在於強調形成一個“哲學教室”,這個教室就是一個“探究團體”。“探究團體”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士提出的觀念,他認為哲學探究可以依照一定的程序,以團體對話和討論的方式合作完成,以達“共同思考”之目的。皮爾士認為所謂“探究”就是:“由懷疑到相信的過程”,亦即“人類思維進而獲致觀念的過程”。而整個過程如下:不安→懷疑→尋求答案→形成假設→對照經驗→消除懷疑→安定→再次不安→??故 “探究的目的在使信念固定”。

由於學習者在探究過程中扮演主體的角色,因此必須主動參與探究,主動思考,並且反省整個過程,親自體驗討論的內容,瞭解議題的內涵,才能夠得到兒童哲學實驗計劃的最大成效。換言之,即是杜威所謂的“做中學”:經由自身的實際參與,學會自我學習的方法。這也是兒童哲學強調的兩項目的:“為自己思考”及“尋找自己的意義”。

探究團體透過對話的討論方式,讓兒童學習“聆聽他人説話與表達自己意見一樣重要”的觀點,及培養“共同思考與共同解決問題”的責任感。這種對 “羣己關係”的重視,充分展現公民倫理教育的意義。兒童在對話討論的過程中,除了可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外,更學習如何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及尊重每個人均有公平的發言機會。這種藉着“自由”、“公平”及“合理”的討論,更能增進其溝通技巧,為日後參與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

參考書目

1.[美]馬修斯《哲學與幼童》,三聯書店,**。

2.[美]李普曼《教室裏的哲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意]費魯奇《孩子是個哲學家》,海南出版社,2014。

4.[瑞士]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商務印書館,1982。

5.[日]池田大作《孩子們是〈未來的寶貝〉》,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

6.[美]波茲曼《童年的消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7.[美]杜威《天才兒童的思維訓練》,京華出版社,2014。

8.[英]費舍爾《教兒童學會思考》,北京師範大學,2014。

9.[法]柏尼菲《兒童哲學智慧書》,接力出版社,2014。

10.[法]拉貝等《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11.[美]懷特《寫給孩子們的哲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12.詹棟樑《兒童哲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14。

13.潘小慧《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務》,輔仁大學出版社2014。

14.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南京師範大學,1999。

第四篇:〈精神生活與哲學〉之讀後感

讀到了周國平評價奧伊肯的精神生活的哲學的文章,就此發表一些個人感悟.

奧伊肯是活躍於19-20世紀之交的德國生命哲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寫了一本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即解説基督教信仰崩潰和物質主義盛行背景下的生活意義的丟失,〈精神生活與哲學〉之讀後感。他們都曾試圖通過高揚人的精神性的內在生命力,來為人類尋找一條擺脱困境的出路。

奧伊肯最感憂慮物質成果與心靈之間的尖鋭矛盾。我倒覺得,這是一切社會都存有的通病,社會越向前發展,這種矛盾就越是尖鋭。"社會生存情緒激奮而精神貧乏的瘋狂旋渦"這只是暫時的過程,人類從猿進化到人,首先是生理的,再到物質的,隨着時代的進步,下個千年或許就是精神文明的進化了。在現階段,物質成果與心靈之間的矛盾只能是慢慢的轉化,但畢竟是心理活動,有着極大的隱蔽性,全民心理解放我是想象不到的。

"任何否定和不滿的背後都有着一種肯定和追求"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因為我們有對生活的肯定的追求,才會有對現實的滿。"

奧伊肯並沒有告訴我們要怎麼解決物質成果與心靈之間的矛盾,而是不停的追問,我們為什麼會感到失落。我們比任何時代更加繁忙,物質上更加豐富,我們為什麼還會失落呢?這是我們還有另外的一種生命,即尋求,體驗和評價生活的意義,我們的內在精神生命--也就是我們的靈魂。

奧伊肯對所有的生活意義問題的全部解決都建立在"內在精神生命"這個論點上,讀後感《〈精神生活與哲學〉之讀後感》。 但他的結論卻是將內在精神生命和宇宙生命共為一體,企圖説服人們相信,人的生命不過是宇宙生活的一種承載方式,也就是宇宙的一個外形而已。這是人類不願承認的一種跳躍式思維,也是很沒有根基的,對於人類治療時代詬病並無意義。

中國現代社會對於宗教的信仰日漸淡泊,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宗教向我們啟示了一個獨立的內心世界,堅持了動機純潔性本身的絕對價值,給生活注入了一種高尚的嚴肅性,給了心靈一種真正的精神歷史。"在此意義上,宗教精神是人類一切精神活動的基本背景。

精神生活不是一種自然延續的進化,不是可以遺傳的本能,更不是日常生活經驗活動中的經驗積累,而極其內在而深刻的,需要喚醒並救贖。

周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信仰失落和心靈不安的時代,奧伊肯並沒有向我們推銷一種救世良策,而是鼓勵人們自救。無論什麼時候,每一個個體都必須並且能夠獨自面對他自己的上帝,靠自己獲得他的精神個性,重新佔有精神生活的過程也就是賦予生活以意義的過程。

生活很矛盾,我們不顧一切的追求事來進步,追逐現實生活中的麪包和房子,甚至不惜於名譽掃地,而且總在崩潰的邊緣徘徊,可到頭來是為了什麼呢?還不是為了生活幸福嗎?現實是,得到後仍不感到幸福。一切不擇手段得到的東西又讓自己的生命過得如此的不踏實,僅僅是為了可笑的自尊呢?或者説一時的表面風光呢?所以鄙視一切非常道得來的東西,並重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生格言。

我們追求愛情和良心,卻常常為此而憂愁。走在馬路上,我有時會莫名的景仰那些精神失常的流浪人,可以堂而皇之的浪跡天涯,沒有理會別人嘲笑的智慧,卻活的無比實在。不明白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不會對房子車子垂涎,不會被票子折磨,更不會因為情感而受挫,不用受傷後獨自療傷。反倒時不時的會因為無意識而感到幸福,自由啊!

面對自己的精神上帝,我感到自己並不幸福,我好像不是在過日子,就如同奧伊肯所認知的那種,我只是宇宙中的某一產物,我的生命是極

第五篇:兒童觀與兒童哲學

兒童觀與兒童哲學

1.什麼是兒童觀?它對教師成長有何價值?

答:兒童觀是人們對兒童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或者説,是人們在哲學層面上對兒童的認識。教師有什麼樣的兒童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方法。正確的兒童觀是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前提,也是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2.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兒童觀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1)子子;(2)中國傳統文化是以成人為本位的,兒童在傳統文化中受到蔑視;(3)把兒童看成傳宗接代的工具;(4)把子女當作光耀門庭的工具;(5)養子防老:(6)性別歧視。

3.兒童崇拜與兒童哲學有什麼關係?

首先,瞭解兒童崇拜有助於理解兒童哲學的價值和意義。其次,理解兒童崇拜有助於在當代社會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兒童哲學。再次,在兒童哲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兒童崇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為什麼説兒童是一個哲學家?

因為小孩時時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剛接觸到的新事物、新經驗。他們認真學習、努力思考,並賦予每一一樣事物一個觀點,整合入他們的世界觀。比起大部分習慣於日常生活、懶得勇於質疑的成年人,孩子們更像是勇於懷疑的哲學家。讓小孩勇敢地思考,讓我們學習用小孩的方式去跟他們對話,誘導他們的思考。

5. 兒童哲學的特點是什麼?

其一,純樸的性質;其二,浪漫幻想的性質;其三,易受情緒影響的性質;其四,自由創造的性質。

6. 兒童哲學有什麼用?

其一,有助於認識哲學發生、發展的面貌;其二,瞭解兒童的精神世界,關心兒童的精神生活;其三,為尋找培養兒童哲學思維的方法開闢了廣闊前景;其四,童心可鑑.

7. 為什麼要進行兒童哲學教育?

其一,歷史的召喚:理解、思考和發現;其二,哲學教育可以執行思維訓練的功能;其三,哲學教育可以執行文化陶冶的功能;其四,哲學或哲學教育可以促進人內部精神財富的增益,從而為人獲得外部物質財富準備好條件;其五,早期的哲學衝動會影響人的一生。

8. 教育觀與兒童哲學教育有什麼關係?

其一,教育觀影響了兒童哲學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二,教育觀影響了兒童哲學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9. 有哪些基本的兒童教育觀?

其一,教育應當“無為”;其二,教育不僅應當使兒童發展,而且應當使兒童歡樂;其三,教育應使兒童主動思考和探究。

10. 兒童道德哲學的性質有哪些?

其一,兒童道德哲學是一個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的能動的體系;其二,兒童道德哲學是兒童的道德範疇編織的網絡;其三,兒童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具有相對穩定的道德哲學;其四,兒童的道德哲學既包括道德困惑,也包括相對確定的道德認識;其五,兒童的道德哲學是系統演進的;其六,兒童的道德哲學的演進是以兒童整體的認知發展為基礎的;其七,兒童的道德哲學是兒童對外部規則的構(請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建。

11. 兒童道德哲學的教育學意義是什麼?

其一,兒童的道德哲學能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兒童的道德認識;其二,兒童道德教育應注意道德內容道德形式的統一;道德認識傳授在兒童早期是必要的;其四,發展兒童智慧,為提高兒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條件;其五,對於不同年齡的兒童應當採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其六,利用交往、遊戲、童話,促進兒童道德發展;其七,幫助兒童構建其道德範疇是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其八,與兒童開展對話;其九,建立健康的道德生態環境。

12. 作為思維訓練的哲學教育有哪些基本內容?

其一,哲學教育可以訓練和培養什麼樣的思維?其二,哲學教育與分析性思維;其三,哲學教育與創造性思維;其四,哲學教育與實用性思維;其五,李普曼的思維訓練系列課程。

標籤: 讀後感 兒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rw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