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一

十八歲的“我”,出門遠行,從一把鐮刀開始,生活變得鋒利有力。

站在十八歲的門檻裏,“我”眺望,滿懷真誠和企盼。“我”想閲盡青春旅途上的千樹百花。深呼吸,“我”以為,在人間,一粒青春的種子站起來就是天堂的高度。這一步成為一種風情,裁成絕句,裝進千絲萬縷的“歡樂城”。

從此,在刀刃上行走的歲月,“我”是一棵小草,提着自己春的頭顱,在風中疾走。一把鐮刀,一個冰涼的詞語,總能準確地把舌頭伸進“我”的生活。那個荒誕的昨天成了發黃的相冊,“我”卻早已遍體鱗傷。“我”的涉世未深的充滿稚嫩的腦袋還滿滿地空着,等着青春旅途上,精神歸宿的扣問。

在鐮刀經過的道路上,陽光醒來,“我”和那車在一條路上相識,不分彼此。在言語的宴席上,十八年來憂傷的月光,刺傷大人世界的畏罪潛逃,“我們”漠然的目光閃爍,依舊堅定,只要心窩健全,尚留餘温,就不怕被捏痛滿心窩的血漬。尋尋覓覓,那漸行漸遠漸蒼茫的旅途,如今又睡倒何方?

生命。過程。十八歲,這把一度閃爍光澤的鐮刀,像一株遺棄的狗尾巴草緊緊地拽住了大地的根系,就像一顆楔進了“我”的生活的釘子。生命存在的價值,自我完善亦是,追求亦是。不斷在歷經中跌倒,爬起,再跌倒。演繹一段不知疲憊的千古絕唱。趨自成熟。化繭成蝶。

在削尖的十八歲天空裏,“我”懷揣着一路的暗傷,一路疼痛着舔完傷愈,拽緊,趕上旅店,擁它入懷。

這把鐮刀暗藏力量,一路向北,砍掉無所適從,覺醒者:

我是剛剛掙破繭的蝴蝶

為了追逐夢想蜕變

即便稍刻便會灰飛煙滅

想要忘掉那曾經的疼痛

踏上鋪滿荊棘的路忘掉那不願長大的誓荒蕪言罷

未來在荒蕪的十字路口上

我揮霍着青春追逐帶着支離破碎的身體

卻依舊昂首闊步

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二

遠行,這個詞對於我們這羣初出茅廬的少男少女們還比較陌生。因為,活到現在,我們卻都還沒有單獨旅行過。我想,一個人出門遠行,應該是快樂而寂寞的吧。説他快樂,因為終於能夠嘗試,一個人走在陌生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來,每當這時,我們就會感到無盡的自豪和驕傲。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會感到寂寞。因為,成功往往需要自己的努力,這種努力與他人無關。

遠行,就是要我們自己學會生存,遠行的目的就是必須走過去看的旅店,是需要跋涉換取的幸福。可這幸福往往與我們很遠,不是輕易就可以觸及。那高低起伏的柏油馬路,就好像是我們達到目的地的必經之路,明明覺得馬上就要抵達目的地,卻總是差的很遠,但卻在我們失望的同時,又給我們一個希望的高處,我們就在這希望與失望間徘徊前進。

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和挫敗之後, 當自己的夢想不能被現實所接納時,一些人氣餒了,退縮了,甚至有些人將自己的目標降低了。就好像文中的”我“一樣。沒有旅店,就需要汽車,雖然汽車壞掉了,雖然它朝着與我們已經走過的方向,但有個破車至少還可以保有一線希望,況且車上還有好吃的蘋果,況且車子還可以修好,況且或許它可以載我們回家。在這些”況且“中,無形的就將我們的目標降低了,即使達到了此時的目的,但也不是最初的夢想了。

當我們朝着那降低了的目標前進,我們迷惘了。因為此時所走的道路是與之前的背道而馳。我們就像是在小徑分岔的花園裏行走,不清楚中心的花園在哪裏,不清楚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幸福的終點在哪裏,我們也只能這樣,沿着那時光走過的痕跡,”走過去看看吧“

當那些早已失去最初夢想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滾打而仍舊找不到方向時,他們後悔了。如果當初堅持了自己的理想,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當初的堅持仍舊不能帶來成功的喜悦,那即使失敗了,也是無憾的吧。

所以,我想説的是,即使你在人生的柏油馬路上找不到一家旅店,你也要執着的前進,因為在不遠的地方,總會有一輛車能夠搭着你前往你最想去的地方。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三

本以為這本書是介紹某個人在18歲出門旅行的過程,令人意想不到的卻是:這是由於11篇短篇小説構成,每一篇都貼合我們生活更多的關注是青少年的成長足跡。

青春對於我們來説,應該是最珍貴的東西,可往往越珍貴的東西,我們越容易丟失。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我們會變得飛揚跋扈,有時又變得沉默寡言,又愛與朋友們瘋狂。正如這本書所寫,青春期的到來會讓我們有所改變,變得獨立,個性張揚,甚至有些叛逆。但這或許只是對於成人而言,因為時代的鴻溝,我們總愛與同齡人交流,而不願與父母溝通。正因為如此,很多事情你懂而父母不懂,父母知而自己不知。可是成長卻總有一個過程,我們會從懦弱中走出來,變得堅強。阿來的《格拉長大》敍述了十三歲少年的成長,他並沒有重點關照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而是探討了青春期少年如何完成對生命起源的感悟以及如何獨立承擔起生存的重負,格拉用勇敢、善良捍衞了自己的尊嚴。由此可見,青春期的少年不僅僅具有所謂的叛逆,更重要的是成長。

十八歲,已經算是成年了,意味着長大成人——擺脱幼稚、走向成熟,而《十八歲出門遠行》所展示的冷漠的,難以把握的世界則令我們驚恐、惶惑。曾在《青年文摘》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是關於大人和孩子不同的自我。主持人問了大人和孩子同樣的問題“如果能改變身體的一部分,你想改變什麼?”同一個問題,大人和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們想要的是能讓自己滿意的自我,而大人們要的是一個能讓別人滿意的自我。所以,對於我們來説,成長會改變我們所擁有的原有本質,但我們或許本就該歷練歷練,十八歲,出門遠行,完成成人禮。小時候總想趕快長大,因為我們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對它存在新鮮感,可長大後又懷念兒時的天真,《十八歲出門遠行》會帶你重回青春期,體驗成長帶來的不同感覺,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律動。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四

閒着沒事,看起了《現當代小説選讀》,有一次讀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感覺卻與以往不同,似乎小説中“我”的經歷和十八、九的我們有些相識之處,甚至預示着我們的未來。

小説情節極不和理,語言卻新奇幽默,完全是十八歲的孩子應有的思想。難怪莫言會説它是一篇“條理清晰的訪夢小説”。

小説一開始便寫“我”在路上的情景,充滿着對未來的新奇和對過去的回味。這個男孩會對着遠方的雲呼喚熟悉的人的綽號,這也算是對少年時代的一種告別。以往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甚至少年時的愛戀與夢連那些快樂和憂愁,有些會留在腦海裏,但大都會漸行漸遠,慢慢陌生起來。

男孩起初並不在乎什麼汽車和旅店,他只是帶着興奮漫無目的地向前路走着。但人生並不允許他這麼一直漫無目的下去,天晚了,他必須找個旅店住下,就像我們不可能永遠是個孩子,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打一個基礎,找一個安身之處(人生的旅店)。

接下來的事非常戲劇性。他遇到了汽車,為了能順利搭車,他甚至使用了不屬於他的年齡的方式——讓煙(這其實是他第一次對解決人生問題的嘗試)。接下來似乎一切順利,他不但上了車,還幾乎與司機成了兄弟。但事情卻給了他一個巨大的轉折,讓他感覺到無限的悲傷。

為了保護司機的蘋果而被打的遍體鱗傷,而司機卻放任事態的發展而使自己毫髮無損。最後司機拿着男孩男孩的包跳上了搶蘋果的拖拉機,只留下男孩和汽車一起無限悲哀地等待夜色的降臨。

讓人發笑的情節背後卻是一場現實世界與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衝突,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遭遇這種衝突,但我們必須適應,我們總得成長。

即將走入大學,對未來會既期待又迷茫,但路畢竟要自己走的,我會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未來,要學會選擇,我們會成熟起來,只要心中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5m3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