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000字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000字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000字

邊城 讀後感3000字1

從小就揹着陶淵明詩長大的我卻一度理解不了《桃園源記》與陶淵明,覺得那是消極避世的表現。可是在歲月的洗禮下,我漸漸地隱隱約約品味到了幾許: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只是尋找故鄉的一種方式。

發現桃花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詢問過老師:老師,您説《桃花源記》為什麼要用這個“源”?老師對我説:因為這個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我們人類慾望的源頭,我們所追求的最終。

而我,卻突然想起了《邊城》。想起了在一個昏黃的午後,一個在這個小小世界裏的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個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個許願,想起了在鄉村混雜着雨水的泥土裏,外婆家的老式 煤爐上歪歪斜斜的飄着的煙,和那一聲半是無奈半是疼愛的“語嫣”。

走進桃花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拿起沈從文的《邊城》,是意外也不是意外,彷彿我這一生遲早會讀一次,讀一下沈從文,走一下茶峒。彷彿茶峒與生命有什麼彌補可分的關係。

我曾記得,沈從文説,《邊城》不是為多數人寫的,它的存在是為了那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認識中國字,關心這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好壞”的人讀的。我想,沈從文的文字,是一縷山泉,它從遠方飄渺的山 上流下,包容一切,洗滌一切。你只能感歎這是一幅多麼動人和完美的山水丹青!沒有可以供人評頭論足的地方,沒有可以讓人吵吵嚷嚷説出“教育意義”的地方。因為在這片空靈的山水間,不管怎麼精細的塗抹,對它而言 都是一種玷污;因為《邊城》只是單純的展現了作者的一種樸素真切的生活態度。

我們只見十五歲的翠翠愛上了二老,於是她在田野上飛奔的夢中,多了一把虎耳草;我們只聽見遙遠的山崗上傳來的忽起忽落的歌聲,驚擾了少女的夢;我們只發現邊城用翠翠愛情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的 人們的生活故事。但是,我們發現,若你細細的讀完作者的愛與悲涼,你便總覺得翠翠和茶峒像在你心間撓了一下癢,恍若隔世。

做客桃花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如果我曾像這個漁人一樣有幸的在茶峒裏做客的話,我想我第一個遇見的人會是翠翠。我一直一直詫異這個叫做翠翠的人,這個用執着修飾愛,用透明裝飾愛的人。

而在山邊扎着兩個牛角辮的翠翠讓我看見了有着如嬰兒般純淨心靈的作者。我曾讀過許許多多的講述了愛情的書,《包法利夫人》也好,《飄》,也好。無論是畸形的愛情觀還是火烈的靈魂,都太沉重了。就像包法利夫 人最後的結局一般,是會讓人心生恐懼的,即使作者很成功的用這種方式,披露了一種世態的醜陋讓人警醒。《飄》也很成功的用一種火烈的方式,讓人對愛充滿幻想。可是, 我們應該明白,這些愛情都是煙花啊!

而那透明的愛情,而那透明的靈魂,卻是茶峒裏的山泉水,也只有生在茶峒長在茶峒的人才知道,才明白,似水的愛情才具有最大的能量,可以掃平人生路上所有會使其玷污的東西,一直一直單純而無暇下去。

但是,在現實世界裏,我們身邊充滿了王子與公主的童話。在電視劇的誘引下,我們都憧憬着不現實的粉色的愛情。看到翠翠,我開始審視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些對生命,對世界,對愛情的認識。我們是愛着愛情這 個詞還是單純的喜歡這種有人關注,有人呵護的感覺呢?

而我遇見的第二個人,一點會是翠翠的爺爺——一個一生的老船伕。

“船將攏岸時,管理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着鐵環,於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

我看見的老船伕有一臉因為風吹而產生的皺紋,又細又深的皺紋成了這位老人最光輝的印記。我看見他在日曬的洗禮下,褐色的膚色有一種快樂的色彩。我看見他樂呵呵的來到這個世界,樂呵呵的離開。我看見他在死亡 的面前,他展現了這位老人——作為山村裏最普通的一隅折射的最耀眼的光芒。

擺了一輩子渡的老船伕啊!沒有銅臭味,沒有防備。他的簡單熱情讓他在驕陽下縫補漁衣的身影成了永恆;他的平平淡淡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

什麼叫生活?你可以如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般哄哄烈烈,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追求用盡生命的力量。但是,也可以就這樣存在。你可以揮霍去所有的金錢,可是揮霍不去快樂,你可以就這樣

單純的走一次人間。

離開桃花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我沒有品味出這位漁人在離開這個地方時的感覺,或許他已經沒有了感覺。但是,當我慢慢地蓋上了這本書素色的封面時,心,沉甸甸的。

我看着窗外的風景,一座座高樓大廈支撐起來我們這個城市的脈搏。滴答滴答,血液流動的聲音那麼響亮。窗外分明是車水馬龍,但是我卻感覺到了深入骨子裏的寂寞。我突然那麼像去桃花源,可是,在鋼鐵森林裏出生 的我們,到底有沒有機會去看一下,夢中的家鄉?

我突然想到了沈從文的另外一篇文章《鳳凰》,我看見湘西的鳳凰蜿蜒在各處而堅守堡壘還在,可是卻沒有守住最後的鳳凰。我看見在暑假,遊人如織代替了當時的洗衣搗衣的聲音,我看見因為旅遊業的發展,這個地方 的美在逐漸被人所知的過程中只留下了那端莊華麗的外殼。我們只能在山坡的最上方,暢想那神祕的蠱蠱,讓人脆弱的落洞和那個時候人們的善良。

陶淵明用了一種多麼矛盾的手法去寫桃花源!因為他知道桃花源不是真的。但是,沈從文他在湘西這個神祕的地方長大,他看見他的故鄉離桃花源越來越遠,他感受到了他的理想世界不再是他的故鄉,而是一座幻城。

而我們,原本就已經沒有桃花源,可是冰冷的世界卻要我們抹殺掉那最後的對桃花源的暢想。

每一個都忙忙碌碌,每一個人都相互猜忌。孩子們從小開始競爭,要求贏在起跑線上,大人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用盡力量。官吏貪污,世界各處戰火紛飛。

我們在想,我們是不是正在離開純淨美好,正在離開桃花源,或者説,我們正在離開我們的故鄉?

“落日黃昏時節,站在那個巍然獨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依稀可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而如今的我們,只能夠對着月色暢想着山澗裏的蛙聲了。

重訪桃花源

“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桃花源記的結尾是個悲劇,但是這並不代表着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願望得是個悲劇。

我想茶峒這個地方,興許是真,也興許是假。它可能只是作者藉以發泄喜怒哀樂的地方。因為34年,國內內戰已經打了七年之癢。在血色與戰爭的干擾下,人民喪失了純樸。但是這裏人的美是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所以 更顯的茶峒的寶貴。

但是,我們的生活中沒有茶峒嗎?某一時刻你想起的外婆家的柴油酒香,某一時刻你走在你走過的林蔭道路上時的悠閒,某一時刻你思念他人時的透明潔淨,某一時刻你在鄉間重拾的童年樂趣。

他們都是茶峒,我們藏在心裏的茶峒。生命力哪裏都是茶峒的影子,因為他只是一個願望,一個人們在喧囂的世界裏暢想寧靜美好的地方。而劉子驥他走不去桃花源,僅僅是因為,去這裏的路,我們只有自己可以知道。 問心,當它慢慢跳,當生活慢慢走時,你便發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想,這座山城,興許在如今,也只成了一座只有外表的城樓,興許他還在,他只是一個幻城——就像我們不會一本《邊城》而去尋找這個不知名的地方。

後記:我只想謝謝一個叫做茶峒的力量

我最喜歡沈從文曾經説過的一句話: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我想,我們的故鄉一直在我們的心裏。那最最單純最最透明的地方,便是我們在每一個昏黃的午後,在炊煙裊裊中聽到的呼喚。便是我們的茶 峒。當金戈鐵馬戰袍被鮮血染紅的時候,我希望我不要迷茫,我要銘記我的生命裏還有一個清明的地方要守護,要用盡一切去愛。邊城,他只是一種力量!

總覺得自己有很多的感受,卻因為文字的蒼白無法盡情地表達,惟有多加努力在文字上多下功夫了。

雖然現在電腦已是進入千家萬户,但是我一直還是喜歡看書,喜歡手捧厚厚的書斜靠牀頭或是沙發上閲讀,任由自己的心隨着書中人物的命運起起伏伏,那樣一種感覺總覺得換到電腦上是不知要減少多少倍的。書在手上讓我感覺踏實和快樂,最好的是雨夜或是雪夜,窗外下着細雨或是鵝毛大雪,在家中看書無疑於我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受。因為愛看書所以很愛買書,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在大慶的四年斷斷續續買了不少,畢業的時候可是費了些勁才揹回來,現在還安好地在我牀頭的書架上。結婚的時候就和丈夫説一定要買書架,其他的倒是可以省的。這麼多年來也是攢了不少的書,都是我最愛的,喜歡的讀過很多遍也不會厭煩。我常想自己也攢不下多少身家留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就把我這些多年積攢的書籍留給她吧。是不是想的太多了?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邊城讀後感3000字相關內容

邊城 讀後感3000字2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

俱為女子,我卻原本並不喜歡翠翠。

十四、五歲時第一次讀《邊城》,就不喜歡這個與自己差不多同齡的女子。十五歲時的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觸目皆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個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純真的可愛,應惹來無數愛憐。

可那時的我卻不喜歡,覺得這個女子的純真過了份,這是她保護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鋭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她的不諳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變成一條條致命的引線,引向最終的慘烈。記憶裏永遠揮之不去的只有最後的悲哀結局,如同改編的同名電影裏在昏黃温暖的色調下,卻隱隱透出煙水空濛的淒寒。

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筆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個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境小城,在故事裏卻彷彿真正成了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安靜角落。在那個風雲變幻、改朝換代的時代中,不管別處的人們如何不幸掙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遠瀰漫不到這裏。熱鬧充滿生氣的小河街,婦人聚集的吊腳樓,負責擺渡的老船伕,在難卻盛情的收下過客的一枚銅板後會轉送一大把的煙草葉。在那裏就連世俗最為不齒的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她們可以為了生計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淚快樂牢牢地系在歸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的勇氣和無悔,“較之講道德和廉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樣的水土和民風養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樸,卻沒有意料內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傷痛初戀,在那時的我看來不過是一個簡約和剋制導致的悲劇。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三角故事,作者捨棄了傳統的情節要素,沒有門第之見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個女子還是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帶走自己的愛與希望。

那時的自己,並不理解這樣的含蓄,也不喜歡翠翠的純真善良毫無機心,當這些品質成為一個人性格的全部時,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點可愛。於是,我離開這個故事,忘記翠翠,忘記湘西清亮的白河,繼續經歷自己的青春歲月。

時隔兩年,因緣際會下我再次翻開《邊城》,只因為懷念起湘西瓦藍的雲天。故事裏的翠翠在成長,已經走到了自己命運中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固執地等待,等着那個年輕人回來一同去採最喜歡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長大,走過豆蔻年華,面臨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變。而當我懷着這樣的心境再次去讀這個早已熟悉的故事、讀到最後的那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時,心底的那份慘然和惋惜尚在,卻多了幾許釋然,並不再過多地執着於因那些巧合誤會所導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屬的收場。若説兩年前這個故事讓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淒寒,那麼兩年後我不僅感受到全篇無處不在的寂寞孤獨,也更執著於其中幾許温暖的色調,依舊昏黃,卻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兩年後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為女子,翠翠卻真是特別的。她不應僅僅只是爺爺疼愛的對象、男子夢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難消逝的情結。再讀時,我不再指責她的懦弱隱忍,而是喜歡她的活潑率真,也愛她的含蓄。因為這才是每個這樣年紀的女孩子心中最純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再品與翠翠有關的章節,我看到了兩條線索推動着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最明顯的一條自然是三年的端午節,這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第一年的端午節由翠翠的回憶帶入,與茶峒山城一樣,他與儺送的初遇彷彿也是靜止於時光中的美好。黃永玉曾以此為題材作過木版畫,畫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間卻有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的畫面即使只是最簡單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萬紫千紅。即使後來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裏也沒有那個端午所經歷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節,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吊腳樓上避雨,那個場景在電影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鴨和尖角粽子,船總與爺爺間關於翠翠婚事若有若無的談論,不僅再次體現了地方人情之美,也為下文情節發展提供了一個小小的契機。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紛踵而來,然後走向最後的終局。這三年的端午節對於翠翠的意義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顯的體現地。

不過不同於兩年前一直認為的愛情,再讀時我卻對那兩個男子的感情產生了小小的質疑。也許是着墨不多的緣故,天保和儺送的感情僅體現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純真美麗,是區別於其他女子的特別,也正是這份特別吸引了他們。可從始至終我都覺得他們只是把翠翠當成一件最美好的東西那樣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爭,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實想要的在這一塊純澈的水晶之外,還是一個節儉持家的女子。但願這只是我對男子的偏狹。

可是翠翠,在這時卻真的初嚐到愛情的甜蜜,煥發出少女的光彩。她會在罵人後聽到對方名號時“心裏又吃驚又害羞”,沉默一個晚上,也會在爺爺提到嫁給天保時又羞又氣地掐斷話頭。而在面對爺爺正式講起求婚時的心念更是如電般瞬間即是百轉千回,她的心會輕輕地跳動,會即使不知所措也裝作從容地等待爺爺的決定。而當心上的事落空時,此刻的心理描寫猶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望着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她的驚愕和極度失望,以及妄圖掩飾的心理過程,在看似隨意的動作中暴露無遺。其後面對爺爺的淚水,她的心中又煩又亂,想哭又覺得沒有理由哭。就是在這一刻我彷彿明白了過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並非不願去大膽爭取大膽説出自己的愛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對爺爺的顧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迴應的方式來回應。看似不合情理,卻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這種人之常情,卻恰恰是當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須親自走過,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讀再讀,才能體會個中情味。當讀到另一條暗線時,才驀地驚覺,翠翠走過的路,難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過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將翠翠與“新娘”二字聯繫在一起,有年少無知時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竇初開後追看花轎的好奇。她會歡喜會紅臉,會愛聽取茶峒歌聲的纏綿,也會為一片雲一顆星而孤獨凝眸。看到這裏,現在的我會抬頭微笑,無論上天賦予了女子多少種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緒縱橫旖旎情思當皆如是。所以當全篇最後一次在爺爺的葬禮上出現“新嫁娘”這三個字時,才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哀涼。夢起之處,夢終之時,翠翠就這樣以痴痴站立的方式無聲地迴應了自己年少夢想的如此終結。面對至親的離去,至愛的離開,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若説前面的嬌羞含蓄引人憐惜,那麼這時她的默然更貼近我的靈魂。

是誰説過,不哭過長夜,不能語人生。我想沒有經歷過青春的甜酸涼薄,大概也不能懂《邊城》。就好像當年老師在課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強調邊城的民風淳樸,邊城的珍貴難尋,當時的自己卻只是不以為然。作者的語言的確很美,平淡如水卻自有芬芳,景物描寫引人入勝,但是否就真的是獨一無二?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懷疑。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自己,越發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裏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黃昏帶着薄薄的淒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藴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隻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淨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面對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樣面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於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説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後藴藏的悲痛也忽視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於《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願單純地隨心而讀,不願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後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己一個希望。只是語序的不同,但又未嘗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應如是。然後,我們都將餘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裏,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裏,曾經的夢想還在心裏,閉上雙眼往昔的温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麼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釋懷的!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邊城讀後感3000字相關內容

邊城 讀後感3000字3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在高中課本中讀過片段,有感於文章中那寧靜温潤的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純樸赤誠的關係,我在課後找來全本閲讀。

一條小溪,一隻方頭渡船,一座白色小塔,一隻黃狗。就可以是農村山城人家的一生!

農村山城是一幅活動的圖畫。畫中的一切都是鮮活的生命,千年萬年時刻變更,生活於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掌控命運的快速旋轉,只能任它擺佈——這潛在流動的悲劇!

一位慈祥質樸的老人,一條忠實可愛的小狗,再加上一位天真活潑的小女孩,還有裏面許許多多的水鄉村民,築成了一方讓作者沈從文先生為之沉醉的土地。這片樂土也許是作者一心向往的,是夢的起航。

《邊城》裏的沉重古老永遠讓我覺得是悲劇發生的前兆,事實也正是如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悲涼的意境總是存在於茶峒人家的一角一落。(百團大戰讀後感)

當然故事的主要情節還是翠翠、大佬和二佬之間的感情糾葛。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早死去了,父親從她剛誕生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雖然翠翠和二佬兩情相悦,但夾雜在他們之間的,有兄弟之義,有習俗的束縛,也有翠翠羞澀的少女情懷的阻隔,這些都是他倆感情的無法避免的不確定因素;雖然翠翠有愛她、尊重她的爺爺,但爺爺太過以翠翠的意願為重,而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這便為翠翠的親事埋下禍根;雖然儺送很愛翠翠,但哥哥對翠翠的心意,由於翠翠刻意的冷漠而產生的不確定感,以及後來哥哥的死,致使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着耳朵聽祖父講城裏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裏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的內心卻是孤寂的。自幼的父母雙亡,讓她從小就深感孤獨。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説:“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對於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天保和儺送為了她唱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總和她擦肩而過。最後天保闖灘而死,翠翠還不知情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儺送卻因為內心的愧疚與家庭的阻力而離家出走。翠翠的愛情自此破滅。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並不能瞭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歸來。

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她不知道自己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

第一次的相見,卻是生生世世的一場宿命。

《邊城》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除了是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之外,也夾雜了兄弟之間的情義(天保與儺送兩兄弟在得知雙方心怡的是同一個少女之後,都是光明磊落地採取走馬路的方式,在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歌,最終由翠翠做決定),朋友之間的義氣(船總順順、楊馬兵在老船伕死後對翠翠周全照顧),還有對感情的忠誠(翠翠在二佬走後堅定地一邊渡船,一邊等着他歸來),以及全文所縈繞的淡淡的憂傷給以人的浸染。

毋庸置疑的,《邊城》是以悲劇結尾的,大佬死了,老船伕死了,二佬走了,翠翠至此只能無盡地等待,不過全篇還是不時會透露出温馨的感覺,包括老船伕渡船的規矩,順順船總對老船伕和翠翠的照顧,以及老船伕死後,順順船長和楊馬兵對翠翠周到的照顧。這些無疑會讓人在面對悲劇時有所慰藉,不至於太過傷感。

另外,我總覺得翠翠的母親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雖然沒有太多有關於她的描述,但她的影子縈繞全文,無論是老船伕是由於翠翠母親的緣故,才會至始至終的太過尊重翠翠的意願,致使在處理求親之事時遭到誤會,一定程度上直接破壞了翠翠的幸福,還是翠翠母親與其生父的相戀過程,以及她的結局,無一不暗示着翠翠的不幸結局。

全文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結尾“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或許有許多人會和我一樣,把這句話當做祝福的依據和憑證,想象着,儺送二佬回來了,順順船總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他們平靜地守着渡船,過着悠閒和幸福的生活。無論我們的幻想是否成真,但不妨讓我們這樣想着,只為心頭的那份希冀。

遍讀全文,字裏行間充溢着濃濃湘西鄉土味、鄉土情,透析着醇厚的鄉土風。他們身上滲着自然的氣息,在茶峒這一小城裏,人們過着,樂着,從不為世事而揪心,不為名利而爭鬥。他們遠離喧囂,保持着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如老船家在拒絕過渡人的錢時理直氣壯地説: “我有了口量,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城,有着深厚的鄉土文化,故事中多次寫到人們熟知的端午節、中秋節。端午這天,人們總會有很多流傳久遠的節日“小曲調”,如賽龍舟、趕鴨子等。據説趕鴨子是當地官員為更好地與民同樂而舉行的活動。那天,當地的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以映襯節日的氣氛。而茶峒人是饒有情趣的,當地的婦女在自己心屬的男人外出行船時總免不了痴痴的等待,用作者的話説就是“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邊城讀後感3000字邊城讀後感3000字。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裏必見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是啊,在一片風俗淳樸的土地上,人能很容易地忘卻摯真的那份情嗎?

最令人揪心的當然是翠翠了。對於翠翠,作者憐由心生。翠翠,這位十六七歲的純真的小女孩,秉着對純真愛情的憧憬,一心愛上年少果敢的儺送。純正的鄉土氣息始終縈繞着她,自小與爺爺相依為命。但這個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可倖免地步上她母親的後塵,擺脱不了愛情的困擾,過早地陷入愛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和男主人公儺送之間自小就結下不解之緣,他愛她,她也愛他。但不幸的是儺送的大哥天保也對翠翠這個純真少女一見鍾情,他們三個就這樣備受愛情的困擾,不能相讓,但也不能相殘。故事最終以天保的殉情,爺爺的溘然長逝,和儺送的音信杳無結束。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但充溢其間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滄桑,情節之撲朔迷離,是值得深思的。現在我們生在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裏,追求着實質的東西,而忘了把虛的但最能讓人滿足的情感找回來,把人性的美好一面找回來,使內心得到充盈。

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這正是作者一如嚮往的美好的淳樸的生活。

邊城 讀後感3000字4

我所來自的城市,前些年建起了地下鐵。城裏的人是很鍾愛它。人們似乎願意起得很晚,然後在趕着上班,在地下鐵裏擠擠挨挨。有時候我站在地下鐵的扶手電梯下,仰着頭,能看到電梯的盡頭有一個發光的出口。我總是願意以為那是另外一個安靜的世界。只是,每次電梯把我緩緩送到岸來,外面車水馬龍的街口和日無暇晷的面容,像些離離的野花與伶仃的浮草,讓我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不知所措。

風貼着江面吹過來,我不自覺地縮縮腦袋,一滴淚掉進我的脖子裏。看明瞭眼前的遊船漂盪和細水長流,想清楚了,儘管這裏的石板路不會記得我,這裏的琉璃江鏡不會留住我,那塊陌生的雲也害羞地躲我,儘管,這裏的所有,我只是能夠看一看,摸一摸而已,便也足夠!沈從文先生説,美,總不免讓人傷心。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面對這裏的風土人情和綠水青山,此時卻有同樣的感受,淚流滿面。

還有什麼不滿足呢?我沒有給這裏帶來些什麼,卻載着滿行囊的民俗記憶,帶着這種對美的獨特感悟,回到天南海北去。也許再次仰望地下鐵的出口,閉上雙眼,一個別樣風采的世界又在眼前。

一天下來,除了看老太太挫花,給柴門輕叩內的三隻懶貓拍了一下午照,走過一些文人故居和密密麻麻的工藝品店,只是把相機的電量用得一格不剩。兩個朋友一回賓館,把淘來的寶貝嘩啦啦倒在牀上,爭着一件一件數給我聽,我卻無心入耳,滿腦子都是那隻貓的慵懶的姿態,和一個老婦給一個少女纏頭巾時候的模樣。朋友看出了我的不在意,她們開始掰烏油板栗,大半袋飽滿得圓鼓鼓的樣子,香味誘人。吃空了烏油板栗,仍是不過癮,又齊齊鑽進夜鳳凰的五光十色裏。

我們一行三人,大刺刺地開始吃起米豆腐來。一個朋友同往常一樣提醒農家要加量的辣椒,農家呵呵笑着迴應,上了近乎滿滿一碗。朋友呼嚕呼嚕地享受着,説是從未這樣盡興。我看見他眼裏落滿了光,不知道是因為過辣了還是愧疚了還是感動了。

著名攝影師卓雅曾説,鳳凰這裏的人,會傾心傾力地幫助你照顧你,即使他們貧窮得所剩無幾。卓雅到過這裏,便再也不想走了。這個女子,把她最美好的二十年青春,都留給了鳳凰。她的照片,讓人看到了沈從文先生文字世界裏的鳳凰,鳳凰最原始的模樣。

沈從文先生讓更多的人知道鳳凰,走進鳳凰,可手中筆卻並非為了匆匆留下鳳凰那水墨青山的姿態而已。先生大筆一抖,為後世人留下了及其寶貴的精神要素和思維模式,而這些,來自於鳳凰的靈魂。“文學來自民間”,民間的感動照亮文學的未來,也正是這些傳統文化的力量,震撼人心。先生懂得,可他早已仙去。

“《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着痛惜情緒的懷舊。《邊城》是一個温暖的作品,但是後面隱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劇感。”一種光線從不同角落照射過來投下暗影。小街幽深而神祕的氛圍裏,恍然依稀,回溯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歲月。

腳步聲,歎息。朦朧中,沈從文先生向這邊走來,朝他的故居走去。

《邊城》是沉重的。邊城何嘗不是。在現代物慾擠壓的世界裏惶恐和失措,寂寞與怨忖日甚一日吃空精神家園裏理想和夢,我們開始思考這個時代的憂慮。邊城的感性和原始性,它代表的真淳古樸,寧靜悠然,和諧浪漫的文化理想和歸宿,消逝的聲音堙沒在後來的喧囂裏。去鄉十八年,物是人已非,叫人痛定思痛。

鳳凰一日,人間千年。後來我站在一棵樹下很久很久。仰頭看到的那片天空,原屬於青藍,卻在一片青瓦灰牆裏,愈顯絨黃。歲月的痕跡留守在這裏,變了色的雲面面相覷,道不出個答案。

離開的時候,看見一個老漢,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煙。香草清澈甘冽的味道,沁入肺部。

然後,深深呼出。

邊城 讀後感3000字5

再次捧起《邊城》,猶如置身於世外桃源,頓時覺得天地是大麼的開闊,空氣是那麼的清新。手中的書好比是一杯清香撲鼻的綠茶,讓人頓時忘掉睏倦,忘掉煩惱,不由得慢慢品味這湘西的美景和風情。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邊城》開篇樸實無華的語言讓我跟隨着沈老的腳步,緩緩地走進那個恬淡的小山城。

《邊城》描述所及無一不美——景美,人美,情美。

茶峒的自然景色讓人心馳神往,沉浸於其中。“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讀着讀着,彷彿自己身處一條清澈靈動的小溪中,魚兒在水裏暢遊,不時吻着我那伸到溪水中的小腳丫。人文景色淳樸得風味十足。看過《邊城》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翠翠與儺送二老初次相遇的那個端午日——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一直歡愉到暮色四合,萬家燈火才結束。小山城像是一個平日裏嫻靜的小女孩,偶爾被節日的歡樂所感染,變得活潑非常。《邊城》裏的文字總會撥動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淡淡的詩意。邊城不是温婉多情的江南小鎮,卻也有着水鄉的神韻,且更添了幾分靈氣。如果説江南是一幅墨香氤氲的水墨丹青,邊城就像是一幅緩緩展開的色彩淡然的水彩畫,有着增之一分則太多,減之一分則太少的濃淡。

可以説《邊城》中盡是美景,這裏沒有城市的煙塵和喧囂,有的是青的山,綠的水,處處透着靈氣,透着讓人神往的氣息。置身其中,心曠神怡,恍若漫步於仙境一般。這裏的人,勤勞,質樸,善良,誠懇,他們相互協作,相互幫助而不計報酬。他們和都市裏的那些猜忌,欺騙,勾心鬥角形成鮮明的對比。老船伕成年累月在這溪邊擺渡過往行人,卻不肯收別人一分報酬,實在推託不過就買些茶葉,草煙之類,帶在身邊準備隨時送給那些在渡途中需要的人。這就是《邊城》裏第一章為我們描寫的景和人。這裏是怎樣的一方淨土呢?簡直就是一塊未曾受過任何污染的聖地!在哪裏才能找到這樣的美景和這樣純樸的鄉民呢?也許只有在《邊城》中才可以找到,顯然作者是懷着對湘西無限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創作了這樣的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為我們的心靈增添了一方淨土。

《邊城》的情節很簡單,作者敍述的也很平實,絲毫沒有華麗的辭章,也沒有大肆的誇張與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沒有太大的波瀾,但就是耐人尋味。我以為作者這樣的安排,無意於塑造那些所謂的典型形象,而是通過這一系列人與事,表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湘西風貌。但就這遠離市鎮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幹擾,這平靜的湘西邊城將會不再平靜。於是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美,人的質樸,純潔。因為作者想盡力挽留住邊城那與世無爭,和諧,純樸的民風民俗。所以這虛構的邊城景緻,敦厚民風就成了沈從文理想的社會狀態。

書中所描寫的那樣一個與世無爭的邊城小鎮茶峒,風景優美,民風淳樸,還有很多人家的吊腳樓,穿城而過的河街,無不深深地吸引我。人們與世無爭、安分守己地過好自己的生活,但又是那麼的有原則、行事仗義、沒有紛爭、沒有流言斐短、沒有俗世的名利紛擾,人們的心就像是白塔下的溪水澄澈明淨。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説那樣的地方也許只能在夢中了吧。雖然全書講述的是一個渡船女子翠翠的愛情悲劇,但是讀來卻讓人心裏並不感覺絕望,就像是在聽一個有着很好聽的磁性嗓音的男子在給你娓娓道來,那樣的一個故事,那些可敬可愛的人物,那些陰差陽錯的感情,讀來雖不會跌宕起伏、落差千里,卻恍如夢中,那是怎樣美麗的地方,雖未花好月圓,卻讓人讀後難以自拔,真希望自己能去那樣的地方生活,那樣一種恬靜的單一,人與人皆坦誠相對,人們並不富裕但是卻生活快樂。

作者明麗,清新略帶低落的語言風格為小説奠定了悲涼的氣氛,預示着故事的結局。一曲悲歌悽婉綿長,剛剛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與憧憬,豈料,竟同時得到大老和二老的愛慕,就在她左右為難之際,大老被淹死了,爺爺過世了,那個她喜歡而且喜歡她還能為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這一切翠翠該何以面對,又該何去何從?小説的結尾餘味猶長: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令翠翠魂牽夢繞的儺送是否還會回來?就留給讀者自己猜測吧。這樣一個朦朧吃完的結局讓人對翠翠這天真純潔的女孩充滿了同情,作者這樣的設計,或許就是為了解釋悲劇的定義——將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讓看。這樣對人內心世界的刺激才會越深。是的,當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忍的結局,所以我期望儺送能回來,這樣才不會讓兩人都受煎熬。翠翠,多麼好的一個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為何要讓她遭遇這麼多不幸?她已經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了,儺送應該回來,竟然互相都愛着對方,又何必逃避?

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塑造的湘西邊城是一塊聖潔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園。其間的人毫無功利之心,彼此相處融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的《桃花源記》,這裏不僅景色美,人的心靈更美。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着不能變,那就是邊城裏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才會儘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裏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為了這明淨的山水,為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為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盡綿力。和諧社會裏我們不遠矣!

美景孕育美人。翠翠在風日裏養着,皮膚閃耀着健康的黑色光澤;目之所及為青山綠水,眸子清明得如同水晶。文中對翠翠的描寫十分細緻,她的緋紅的小臉,她的盈淚的眼眸,她的歡快的背影,她的古怪的念頭……一個清新得不染半絲俗氣的山城女孩,就這樣進駐了我的心。天保健壯勇敢,儺送俊朗善良,這優秀的兩兄弟竟同時喜歡上了翠翠!我不禁有點擔憂:他們兄弟之間會因此決裂嗎?然而我錯了,小山城裏的人美,情更美。

《邊城》不僅給我們展示了美麗的景,可愛的人,沈老還用他那多情的筆敍述着一段段高潔的情。喜歡翠翠的兄弟倆為了公平競爭,輪流到山上給翠翠唱歌。天保不幸淹死後,儺送把失去兄長的痛和對翠翠的愛一同埋進心底,離開了小山城——這是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天保大老對翠翠一往情深,而翠翠卻喜歡那個能用夜鶯般的歌聲在夢裏帶她去摘虎耳草的儺送二老,三人之間是三角戀,卻沒有稜角,宛如靜靜流淌着的溪水,温和而柔美——這是兄弟倆與翠翠的愛情。翠翠和祖父相依為命,她對祖父的依賴在文章中隨處可見,祖父離開得久了,翠翠就會開始胡思亂想。確實,當你很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他不在你的視線範圍內,你便會感到焦慮,甚至會亂想一通。翠翠對祖父正是這樣的愛。只要祖父在身邊,翠翠的心就會很平靜,很踏實。渡船一輩子的祖父在大限將至的前一段日子仍在為翠翠的婚事奔波,只因翠翠是他在這世上唯一放不下的人——這是祖父和翠翠的祖孫情。這些情散落於文章,無處不在,特地去找卻找不到。畢竟不同於景和人,情是需要感悟的。

這便是沈老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邊城》娓娓道來的文字中總不經意地瀰漫着淡淡的傷感,沈老對這片湘西的土地愛得如此深沉,他把濃濃的鄉土情懷傾注於筆端,再一點點地從筆尖瀉下,自然流淌的情感,感染了每一個閲讀《邊城》的人。”為什麼我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會想,為何取名《邊城》?是因為它太”遙遠“了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座”邊城“,那是我們心中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這不是我們正在追求的嗎?即使不可驟得,我們心中依然會有這麼一個世外桃源,這麼一座邊城,那不妨借《邊城》洗滌身上滿布的塵囂,尋找我們心中的一片桃源,耕耘那一片淨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8oe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