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範文1

《孫子兵法》不就應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能夠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能夠透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才能有“謀”,而有了“謀”才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裏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明白事情的各個方面的狀況,明白了事情的各個方面狀況,你才能根據這些狀況針對性的採取行動。

第二是明白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明白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明白這股票脱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操縱了。別的莊家明白這股票被操縱了,還明白操縱的手法,明白什麼時候跌什麼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明白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複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説的“道”,孫子説,明白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明白自我,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麼,那裏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我”,在這些裏面,“自我”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説,瞭解自我,明白自我,是成功的第一步,明白自我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缺點什麼,才能正確的將自我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能夠根據你的狀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範文2

如果説《武穆遺書》是武俠小説中的兵學聖典,那麼《孫子兵法》絕對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李世民説:“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可以説孫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這段時間我參讀了書中的“始計篇丶作戰篇和謀攻篇”,頗有收穫。

《始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較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必須從道義丶天時丶地利丶將領丶組織結構五個方面,將雙方各種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後,預測是否能夠獲勝,再選擇出兵與否。這其實就是當今SWOT分析法(優劣勢分析法),它常用於制定集團的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我認為,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應用這種方法,與身邊的同學朋友相互比較,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揚長補短,使自己不斷進步。不過孫子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孫子兵法》畢竟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它強調以強勝弱,不是以弱勝強,比別人弱,就不要戰丶不能戰,戰必敗矣。在比賽中,如果我的實力比別人弱,難道我就棄權不比了嗎?顯然孫子的思想也是具有侷限性的,即使不如他人,我們也應該努力求勝。

《作戰篇》中強調戰爭最重要的是速勝,他提到:“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戰爭曠日持久,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斷積累,國家就變得疲憊,國力就會衰弱,所以就算贏得了戰爭,對國家也沒有益處。學習工作也是這樣,起初定了目標,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拖延行動,到最後它也僅僅是個目標,讀後感。這裏我所強調的不是為了最快達成目標不擇手段,而是定了計劃就不要拖延,要為了實現它盡的努力。這個篇節中也講到,善於用兵的人,是懂得將敵軍的資源化為己有,減輕自己國家的負擔。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的例子。企業競爭中,如果能夠將競爭對手的人力資源搶佔過來,那麼對競爭對手的經營會造成一定的衝擊,削敵壯己。

最後是《謀攻篇》,這篇的思想精要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被孫子譽為是“打仗用兵的境界”。凡是戰爭,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如果利用高深的謀略讓敵軍不戰自敗,就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企業競爭也是一樣,如果通過商業間諜讓競爭對手內部集團人心渙散,自我瓦解,那樣企業就能避免消耗大量財力物力來取得競爭的勝利。

讀了《孫子兵法》前三篇,我發現《孫子兵法》也不像傳説中那樣神祕莫測,而是平凡的道理而已,只是我們習慣於將孫子看做聖人,把他的兵學著作看做天書而已。我瞭解到,外國對《孫子兵法》的推崇是很高的,美國人將它靈活運用於戰場,日本人將它運用於商場,日本二戰後經濟僅用20多年就恢復有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在經濟中採用了孫子的思想。所以,我們也應該重視起來,認真學習體會其中的思想精要,把它運用到學習生活,國家建設當中去。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範文3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為“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説:“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説:”《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為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結果,以獲得的利益才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説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為我已經在課堂上把老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的學習效果,這才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翻書,再怎麼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説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希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的利益,的結果。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範文4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乃我國最的兩部兵法奇書,代表着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水平。到了現在,它們已經不僅僅被應用於軍事這個範疇,更是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職場、商場、出世等領域。世界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企業家都將其視若珍寶潛心研讀,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創造卓越的人生。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他生於公元前535年,字長卿。春秋時期吳國的將領、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為後世兵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盛典”。

説道《孫子兵法》,最有名的當屬火攻篇。既然説到了火攻,就不能不説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8月,曹操率領80萬水軍,在長江北岸日夜練兵,不日將渡江作戰。劉備與孫權都感到了威脅,產生了聯合抗曹的意向。劉備接受了魯肅聯合抗曹的建議,還派了諸葛亮前去東吳遊説。

面對曹操,東吳內部分為兩派。一邊是以黃蓋、甘寧等武將為首的主戰派,而另一邊則是以張昭等謀臣為首的主降派。吳侯孫權也不知該如何決定。諸葛亮舌戰羣儒,最終説服了孫權,讓他堅定了迎戰曹操的決心。

後來,鳳雛龐士元給曹操獻了個連環計,使他把大小船隻用鐵索連接在一起並用木板連接在一起。這事兒讓黃蓋發現了,向周瑜獻計説:“曹軍大小船隻用鐵索連接,行動不便,我們可用火攻來擊破曹軍。”但周瑜擔心放火船無法接近,黃蓋便獻上了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了一頓。他被打的皮開肉綻,慘不忍睹。

被打後,黃蓋向曹操修書一封,向曹操詐降。曹操收到降書後,深信不疑,還與送信者約定了投降的時間與暗號。

但後來,周瑜又想起了現在是冬天,只有西北風。如果用火攻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周瑜為此氣的口吐鮮血。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事,送給他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並説自己可以設壇作法,借來東南風,從而解除了周瑜的心結,也為聯合抗曹做出了極大貢獻。

到了十一月,黃蓋準備了十艘大船,在裏面放上易然的材料,澆上油液,用布偽裝起來,插上約定好的暗號,並在大船後掛了十艘快船,以便換乘。到了深夜,東南風起,黃蓋下令出發。待船隻靠近曹軍水寨時,黃蓋讓士兵點火,並乘小船退去。火勢順風蔓延,船隻卻又連接在一起,曹軍水寨立刻成為一片火海。在慌亂之中,曹軍士兵被燒死的、淹死的、互相踩踏而死的不計其數。

雖然孫劉聯軍佈下了天羅地網,但由於重情重義的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這才讓曹操有了逃生的機會。

其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書不僅僅是一本兵法,更是一本課外讀物,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我決定仔細的讀這本書。你呢?

《孫子兵法》個人閲讀感悟範文5

《孫子兵法》是由孫武在春秋時期吳國完成,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法之一,歷經數千年,先後被各朝各代的許多大拿註釋解讀,可謂兵法經典。之前總聽説孫子更是一部管理學著作,今日細讀之下,才知道其對戰略、戰術、策略措施的解讀確實已經達到很深高度。

孫子兵法共分十三篇,後續幾篇中非常強調帶兵打仗的一些細節執行,雖對商場有借鑑之意,但畢竟實際環境相差太多,因此個人覺得對商業理解的幫助就有限了。

個人理解,孫子兵法整體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戰略,這是整本書的核心,主要思想為“五事七計”,此語中的“計”是計劃的意思,而不是計謀。

我們談到孫子兵法,很多時候自然聯想到三十六計,這其實是對孫子思想的大大誤解。相比詭道計策,孫子更看重的是勝利在先,看重的是一開始看清楚大局,做好SWOT分析,把握全局之後,再去在細節中尋求勝利突破點。相比在面對問題時的奇技_巧,孫子認為做好前面的分析和鋪墊才是戰場勝負的關鍵。五事主要指"道”、“天”、“地”、“將”、“法”,“道”是指道義,如同企業的願景和核心價值觀,代表了其原始的屬性,至關重要;“天”、“地”是指天時地利,如同企業競爭的外部競爭環境,決定了其約束條件;“將”“法”是指內部治理的將才和軍法,如同企業的內部核心能力,是決策實施的關鍵資源。七計則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七條正是孫子針對五事的幾個解讀細化,通過這幾個方面對“五事”做了全面的比較,從而分出高下優劣。相當於我們在進入商戰之前要想明白公司的願景是否清晰,市場是否成熟,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通過組織保障,這可以説是公司戰略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在戰略基礎上,孫子兵法的二到六章則是闡述了基本的戰術思想。

講述在對戰之前如何制定方案,如何配套組織資源,如何在具體戰役之中實施。這個和企業的戰略落實很相似,將戰略層層解剖,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部門和資源,是戰略細化的指導。

第三部分,從七章開始到十三章,孫子兵法主要講一些具體對戰時的細節。

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利用火攻,如何離間敵方等。這些更像是商場對戰時所使用的一些經驗積累,比如如何通過廣告營銷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如何通過系統更好管理客户需求等,對於一線的實操人員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相當於總結問題的類型並加以歸納,傳承知識,有利於企業的具體目標達成。

由上可見,孫子兵法闡述的是宏觀到具體的分析落實過程,幾千年前就有如此洞見,難怪能名垂千古,即使放在今天,仍然為中國乃至全球所推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w57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