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引言】讀萬曆十五年有感共含8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第1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萬曆十五年》,名頭很大,總覺得自己之前讀過,即使沒讀過,也考慮到曾經讀了《明朝那些事》,或許沒必要專門去讀《萬曆十五年》。

也是這次讀書會,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來好好讀一讀這本書。讀了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包羅萬象,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黃仁宇獨特的寫法,似乎能證明科學與藝術是相伴相生的。黃先生雖然是研究歷史的,但不得不説他寫這本書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許這也是搞研究的科學方法吧。首先他選擇了一個科學研究最標準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擾法,選擇最平淡、無其他因素干擾的一年——開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説研究封建王朝,探詢王朝興亡的本質。其次他選擇了不同個體比較的方法,從七個不同的人物視角描述了巍然聳立的王朝內部細節。最後是他選擇客觀真實地記錄“實驗”結果,不摻雜個人主官意志。尤其是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描寫沒有張居正的王朝運轉日常,表現出黃先生很喜歡也很善於用側面細節描寫反襯主題主線。總之,黃先生的寫法讓我感覺到,不管文科還是理科,研究問題的方法是一樣的,最終兩者終能殊途同歸。

另一方面是申時行的生平,好像在説讀書就能夠讀出個宰相來。我們承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也承認每個讀書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目標就是當宰相,但我們也要承認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趙恆的《勸學詩》中寫到的那樣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因此,讀了“首輔申時行”的章節,我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讀書就能做大官?申時行是靠讀書讀出來的,是在張居正的提拔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只知道他考上進士,進了翰林院,後來當了首輔。他被人評價“老成”,是因為編撰整理了本朝的歷史,其實可能就是眼界開闊些,經驗豐富一些,但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説還差一些。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毫不影響他的仕途晉升,毫不影響他拿幾千年來的經驗穩住當時的王朝。真真的應了《聖經》裏那句話“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

第二個問題是京官就能管天下?這一章節裏也介紹過,申時行之前的大多數首輔,都是終身在京為官,從未到地方上去任職,這不得不令人懷疑,沒有基層經驗能夠管理好國家嗎?且不説我們現在常常提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拿秦朝和宋朝來説,商鞅是變法前實地查看了秦國的風土人情,王安石年輕時不願做京官只願做地方縣官,莫非這只是謀劃改革、胸懷大志的官員的特質?

第三個問題是個人人生規劃到底應該是什麼?不得不説,我們現在的國家體系比封建王朝完備許多,當然也還能看出不少以往傳統的痕跡,畢竟我們的歷史上下五千年,還是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所以,個人的'人生規劃,還是要到歷史中去尋找答案,同時要把握現實需求,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説我個人,作為研究所行政管理的一員,如果僅僅停留在以往的“身份管理”上,學習晉升級別的政策制度,必定跟不上時代,必須看到現在是人才引領發展的時代,沉下心來到科研一線看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才是正確的成長途徑,才能找到正確的管理方法。而且,黃先生已經教了我們方法——從不同的人物視角探尋單位運行的細節——下面要做的就是用實踐檢驗真理了。

最後呢,還想跟大家探討交流一個問題,萬曆皇帝是“活着的祖宗”,而我們目前的單位,尤其是企事業單位,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祖宗呢?面對這樣的祖宗我們又能夠採取什麼辦法呢?而這樣的祖宗的存在,到底預示着什麼樣的王朝發展局勢呢?

第2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給你一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歷史是很迷人的事,每個不同節點總會令人遐想不已,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在這本書的末尾寫到:“由明朝可以向後倒推到其它各朝,主要原因還是受亞洲大陸天候地理關係的影響。”這就是作者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得出了的歷史結論。

當歷史的問題牽扯到地理環境時,似乎一切已經註定。氣候天決定,文化隨之產生,歷史的大環境也就矗立在那裏了。那麼,在既定的環境中,歷史人物又該如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呢?在《萬曆十五年》中,作者通過幾個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聯起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比如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

寫到張居正這一章的時候,作者擬定的章標題是——世間已無張居正,也就是説書中闡述更多的是他的落寞和跌入谷底之後朝局的變化。何以一代內閣首輔身前地位顯赫風光無限,死後被鞭屍,被抄家?也許,從他的一生,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社麼叫物極必反。活着的張居正總是幻想憑藉一己之力來改變一個國家的發展,他的威嚴、權利和智慧不僅在小皇帝身上展現出來,也籠罩在整個朝野。他想當皇帝嗎?其實不見得,從他不遺餘力的改革賦税,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來看,他也許真的希望這個國家能在他的努力之下蒸蒸日上。只可惜他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視了一個事實,推動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個人的事。他自身就處於明朝這樣一個文官體系當中,當他把所有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者貶黜的時候,就打破了整個體系的平衡。

在當時明朝的大環境中,張居正站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度,心中可能有這樣的獨白:“萬人阻擋又怎樣,權利會幫我達成所願。”他不顧整個歷史環境的力量,不考慮文官系統裏其它人的想法,一意孤行,希望通過明確而堅定的態度處理公務,最終的結果歷史給出了答案。當他孤獨前行的時候少有人真心實意的成為他的同伴,當他死後大部分人對他羣起而攻之,表達不滿。

申時行同樣作為明朝首輔,並不如張居正那樣“有名”。他深知自己處於怎樣的一個環境中,沒有鋒芒,更談不上畢露。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他更願意成為和事佬,不觸動誰就會相安無事。作為張居正首輔之位的下一任,他看到了前任處事風格之後的下場,因此他不會去重蹈覆轍。

除了厲害關係讓他沒有做烈士的決心外,他對環境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在既定的系統中,身為首輔也只能按照整個系統中的共同意志辦事,能夠恰如其分的調和其中的矛盾,並對大家起到感化和領導的作用才是首輔的角色需求。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任職期間他努力的穿行在百官和皇帝之間,儘量的平和政治波瀾,希望憑藉“誠意”建立起信賴,通過恕道期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申時行的做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歷史並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大明更不會。對待一個岌岌可危的病人,張居正的猛藥行不通,申時行的小米粥同樣沒有用。

除了通過兩位明朝首輔來闡述自己的大歷史觀,《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還煞費筆墨的寫了這位一代名將戚繼光,很明顯他是偏愛戚將軍的。在書中作者寫到:“我們的帝國不允許也沒有能力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尋找出一種妥協的辦法來作部分的修補。戚繼光的天才在於他看準了妥協之無可避免,而他的成功在於他善於運用技術調和各式各樣的矛盾。”戚繼光沒有像張居正一樣超脱於環境之外,自負的以為自己可以搞定一切,而是靈活的適應環境,斡旋在各種關係中。也沒有像申時行一樣“看透”了環境,將希望寄託在所謂的“誠意”上,而是依據環境採取了必要而可行的措施。他嚴格練兵,創造的各種戰術雖不先進也多有弊端,但是符合當時的軍隊人員構成和經濟技術水平的。

從明朝整個大的歷史環境來看,似乎戚繼光對環境採取的措施更值得推崇。其實,未定。除了由於地理環境所造就的歷史環境之外,每個單純的個體也處於自己的小環境中。試想一下,如果戚繼光處在張居正的位置難道就不會通過權利鐵血施政嗎?如果申時行只是一方將領他是否會摒棄猶豫不決膽小怕事呢?如果張居正處於首輔之位時和申時行一樣看到了前任的不幸,説不定也會小心翼翼,忐忑前行。再往前推,除了職位環境的不同外,每個人生活成長的環境也不同,形成的觀念和理念也不同,所以就算曆史倒退,試圖去尋找一種周全的做法改變明朝的的結局也是不可能的。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如果非要問我《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看完之後有哪些啟示和借鑑,我想説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比以上人物平凡很多的普通人,成長的時代也不同,處事之道是借鑑不來的。但是,看待事情的寬容度可以更高一些,不要總拿中國和外國比較,歷史都説了,地理環境決定了很多的不一樣。不要看到某種行為之後就説三道四,你不是別人,你看不到別人的小環境。

第3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希望本站()能夠成為你學習與工作的好幫手!

《萬曆十五年》共七章其中就有專門一章描寫海瑞,標題是《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這既是該章的標題,更是黃仁宇先生對海瑞的真實評價。一方面認為海瑞行為處事古怪,與時代發展不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他是明朝的模範官僚。雖然海瑞從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但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並犧牲自我的精神,並且自己也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傳統倫理道德。

在我看來,在海瑞的身上體現出了以下的特質:

一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信仰和敬畏。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海瑞保持着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極大信仰。始終用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忠孝要求自己,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也正是這種強烈地信仰,讓他內心對傳統倫理道德保有敬畏之心,認為傳統倫理道德是神聖的,必須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二是言行如一,説到做到。可以説海瑞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實踐者和踐行者,海瑞不能相信治國的根本大計是在上層懸掛一個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範圍內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明朝官員的俸祿極低,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水準有時都難以維持,但海瑞欣然接受,

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二十兩,甚至不夠殮葬之資。

三是原則性極強,執行規定不打折扣,不論人情事故。回顧海瑞從政二十多年,對成文規定執行地不折不扣。任浙江淳安知縣時,嚴格執行欽差大臣的儉樸規定,致使欽差大臣不入淳安;任南直隸巡撫時,嚴格執行官方限制大户過多佔有土地的規定,強迫自己的救命恩人徐階退田十幾萬畝。

四是精細入微的人文關懷和生活閲歷。文章中提到海瑞審理一起因殺人案件。該案案情是妻子的哥哥前來索取欠款,之後與丈夫發生扭打,進而失手將丈夫推入水塘淹死。為掩蓋真相,丈夫的屍體被哥哥沉入水底。恰巧案發前有一朋友極其僕從在他們家住宿,知道這件事後不敢聲張。後經鄰居報官,至此案發。經初審認定,此案是因奸而致謀殺。例如是死者的妻子與這位朋友必有情,不然,何以偏偏在這位客人到達的那天,丈夫突然喪命等等。後經海瑞審查後發現多處疑點,認為此説法從情理上講不通:一則妻子與她的丈夫生有二子一女,決不會如此忍心;二則這位朋友家境一般,且早已娶妻,最多成為此人的小妾;三則若真有此事,那也應當是參與密謀的人越少越好,為何要牽扯上這位朋友的僕從。正是由於海瑞細緻入微,注重情理,促使一件冤案得以昭雪,無辜的人免受凌遲之苦,也還了多人以清白,避免了司法體制蒙受冤屈。

自己從檢7年,從事過公訴、監所檢察業務工作,接觸過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員及其家屬等形形色色的人,也從法學生轉變為執法者。自己也在不斷的思考,應具有怎樣的素養才是合格的檢察官。至少從海瑞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高度的自信。這種高度自信源於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但更重要的是來源於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可。只有對自己從事工作的高度自信,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認可,才會激發我們從事工作的熱情與信心。海瑞作為一個孤獨的鬥士,一個人在踐行着那些紙面上而實際上大家都不再相信的倫理道德,試想如果沒有強烈的自信,他能堅持下去嗎?或許我們的待遇比不上別人,但並不由此就否定我們工作的崇高性;或許我們日常瑣碎,但並不由此就低估工作的重要性。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時刻保持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檢察官作為法律人,作為執法者,應當對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法治才有前途。這也要求我們要加強對實體法的理解和把握,對程序法的程序自覺和程序自信。當前存在許多執法不規範的問題,法律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們應當有着堅定的法律信仰,保持着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做到嚴格執法、規範執法。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具備人性執法,以人為本的思維。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我們與犯罪分子不是敵我矛盾,在辦案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粗暴辦案,應當更多的進行換位思考,用我們的真心去體會犯罪分子,讓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温情。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良好的職業素能。當今時代,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法律也在不斷變化和修改,作為一名執法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能,確保執法過程實現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第4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這一年,明王朝的模範官員海瑞、著名將領戚繼光相繼離世,在歷史的長河裏似乎僅掀起了些許浪花。而在黃宇仁先生的《萬曆十五年》裏,這一年,又彷彿暗含玄機,確是頗為值得探究的歷史節點。

縱向而言,1587年距明開朝(1368年)已有219年,距明亡(1644年)尚有57年。此時的明王朝治國早有祖制,統治思想上則信奉僵化的程朱理學下的孔孟儒家,甚至將其視為司法、理政的判斷依據。看似一切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日臻成熟的王朝舊制,僅餘的數十年氣數,卻又無不在提醒後來的諸位看客,實則危機早已潛伏。

橫向觀之,在黃仁宇先生截定的1587年之剖面下,萬曆皇帝正當24歲的盛年,卻已登基15年,其老師兼前首輔張居正已溘然離世5年。執政的前十年亦是萬曆帝在位最有作為的十年,開創了“萬曆中興”的盛世局面,這些均與首輔大臣張居正勵精圖治,強力推行系列改革密不可分。當然,當時尚在少年的萬曆帝眼裏,凡事以老師的教導為最高準則,名為萬曆中興,實乃張居正的個人意志使然。儘管開朝皇帝朱元璋為鞏固皇權而廢丞相,凡事均需皇帝欽點,長此以往,必有後來皇帝不堪重負,隨之,內閣制度應運而生,加以明朝的監察、祕密警察之制,皇帝既在腦力、體力上得以解脱,又分散權力防止下臣專權。但是這僅是理論上的完美無瑕罷,實際情形往往大相徑庭。張居正竭力輔佐萬曆帝,一心圖治的他斷然不曾想自己的專權,死後引發臣僚羣起攻之,終遭皇帝的唾棄,落得個死後兩年便被抄家,險被鞭屍的悲慘下場。

587年,即位15年的萬曆帝,無論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均略顯疲態。這位從小生活在帝師張居正影響與約束下的皇帝,雄心當立之時,受了反對派的引導與蠱惑,當務之要便是極力清洗張居正等人勢力,似乎一掃了多年來的壓抑與陰霾。然而,此時的萬曆仍然毫無衝破藩籬的快感。約束依舊,自己如同重又被新的人所綁架。自開朝以來,朝廷便被文官集團所佔據,雖然爭吵毫無休止,但正是這毫無休止的爭論構成了一股難以逾越的力量,使得國家機器在預設的規範與軌道內有條不紊的運轉着。在萬曆看來,自己恰像一具木偶,在羣臣的擺佈下立在當在的位置。他愈發地感到,老師張居正的倒台,真正受益的是倒張派的臣子,他不過是順勢推到了最潮頭罷!然而內心的一點悔意,終究被一時的矇蔽與情緒所淹沒,何況自己還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豈能隨便食言。於繁雜喧鬧的朝堂,萬曆更覺這無窮盡的上朝的無趣與累贅。

所幸的是,在沒有張居正的5年裏,新任首輔申時行頗懂為臣之道,舉凡政事皆處理得滴水不漏。然而,彼時的首輔申時行內心亦頗為複雜,以至於才五十有二的他,便早已鬢髮蒼蒼,顯現出處未老先衰之態。原本作為候補之一的申時行,時來運轉之下,僥倖坐上了首輔的高位。不過,此時的首輔亦如此時的皇帝,職業的矛盾如影相隨。前任張居正的前車之鑑,無疑讓其如履薄冰。

申時行深諳,開朝以來,王朝的運轉全依仗道德的力量得以均衡維繫,而道德的傳承則在於出身於士人階層的文官集團,所有的典章制度均在文官們的直接干預與操作下得以完成。明朝開“八股取士”之先河,考試的標準化雖大大減少了評判的難度而更具操作性,但其束縛人的原創思想亦是立竿見影的,誠然這是為統治者所願見的。這也催生出一批固守陳規、僵化教條的文官士子。自然,本朝的法律已置於道德之下,具體的事務甚至司法判決,全在於為官者的道德評判,而具體操作的技術層面亦無實際的依據,往往為個人的好惡所左右,行政的成效自是大打折扣。綿延兩百年下來,儼然形成了連萬曆帝都深感巨大的力量。中國又是一個有着數千年曆史的農業社會,王朝的統治只能通過各級文官與底層的大多目不識丁的農夫勾連起來,因而,施政的核心便在於推行能讓文官能所遵循的文牘範本。當初,前首輔張居正一意力圖打破這種僵死低效的局面,卻終究被這無形的力量所扼殺。

不過,扼殺張居正的力量明面上為其改革將大多數文官置於對立面,而底下的暗流則在於張居正忽視了文官不願公開的私慾,升官發財實則為無數士人畢生追求的夢想。雖然開朝以來,本朝官員的待遇並不高,但是這仍阻擋不了士人們做官的熱情,暗下的俸祿自是豐厚無比的,范進中舉即為一例。那些仁義道德只是停留在嘴上説説,實際執行時又另有一套標準。這陰陽之間的關係,張居正顯然掛一漏萬了,其觸動的是整個文官集團的奶酪。

首輔申時行對此陰陽之道早已心知肚明,其施政要義則在於平衡之術,皆以妥協維持局面為主,而不一意孤行地去達成自己所願。即便如此,言官對其攻擊未曾停過,先是其極力與張居正撇清關係,後因其過於妥協。終究其在擁立太子的事情上,文官們不願意看到其在此事上擁戴新功,一番攻擊之下,被迫辭職掛冠歸田。

王朝的文官們大奉陰陽之道,萬曆帝見得多了便更加感覺無趣而心生厭倦。倒是一位叫海瑞的官員,在如此封閉保守的官場上仍秉承操守,敢於自我犧牲,似一股清流傾瀉於污濁之上。只是清者如海瑞者一生命運多舛,幾經浮沉,最後一次出山已七十有二,不過是文官們看重他高風亮節的名號委以虛職,以寬慰老百姓的心罷了!

至於青史留名赫赫有名的武將戚繼光,在當時重文抑武的情境下,處境並沒有歷史教科書上所言之好。明王朝的武將幾乎皆為文墨不通的粗人,故而對於帶兵打仗並無實際的理論可支撐,統領軍隊的則是文官甚至太監,前朝震驚中外的土木堡事件正是太監領兵的傑作。武將的功績在文官們看來,不過是其高談闊論中一句話的事情,顯得微不足道。也只有這樣的武將,皇帝才安心穩坐金鑾殿。只是軍隊如此低下的戰鬥力,無怪乎東南沿海屢被一干倭寇侵犯。如同戚繼光這樣文韜武略的將領自開朝以來皆為鳳毛麟角,此自然為文官集團所防備。若不是前首輔張居正的鼎力支持,其一番精忠報國的抱負恐如空中樓閣般化為泡影。他的命運實與張居正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的,張的悲劇亦導致了戚繼光後期被萬曆帝革職,一代將星在貧病交加中了卻殘生。

而橫空出世的明代思想家李贄的出現,更如同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怪胎。這位出任過萬曆朝官員的學者,骨子裏對於當時社會僵化的思想、保守的思維而極為蔑視的,尤其對於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説極為批判。彼時,曾為領導和改造社會力量的儒學,儼然成了限制創造的牢籠。以至於其下半生棄官在湖北麻城的佛院裏著述立説,試圖洗刷這沉悶的空氣。儘管其本身處處充滿了矛盾,但是這種在當時看來離經叛道之舉是值得肯定的。其一些主張是切合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是不為文官集團的重視與採納罷!直至人生的終點時,終引起文官們的羣怒,抓捕入獄自刎而亡。

彼時,在地球的另一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將要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在北京皇城北面的白水黑山間,努爾哈赤去繁就簡創立的八旗軍隊正致力於開疆拓土。而1587年的大明帝國看不到任何勵精圖治、鼎新革故的氣象,反而自皇帝至低級官員愈發的暮氣沉沉、固步自封。

此時封建王朝實則已進入了一條幽暗的死衚衕,中國的大地本可以穿過這條所謂的衚衕通往新的世界,只是歷史沒有假設!一切起於偶然,實又必然!王朝的轟然坍塌早已列上了日程,此即為黃仁宇先生探微知著的內在邏輯罷!

第5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

公元一五八七年沒有彌賽亞的誕辰,沒有先知的教誨,沒有預兆變遷的星斗閃爍滿天。有的,不過是一張張臉罷了,一張張疲憊地奔波於歷史的定格之中的臉。

萬曆註定不是屬於帝王的時代,這張臉譜中註定沒有多少王權的神氣。大明王朝註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個瞬息,而萬曆朝大約是閤眼的前奏,畢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個雄心壯志的統治集團,這點,萬曆之前的嘉靖就感覺到了——萬曆同他一樣早年登極,充滿變革和振興的希望,但這一些希望都隨着自身年齡與矛盾的增長、深化漸漸瓦解。明孝宗(弘治)應當感到悲哀,因為他的子孫沒能像他那樣扭轉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摺子戲,留下那麼多紅紅綠綠的角色。

惟獨有個人不繪臉譜,單看他一眼就覺得有凜然之氣撲面而來。他不是貢生,鄉試出身,也不應是有權對別人吹鬍子瞪眼的那一類,卻絕對有憋着氣唱大紅臉的天賦。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剛峯。如果出生在當今社會,他一定算是個勤奮的好少年,與此同時,又是無知的憤青。想要為萎靡的朝政打一劑強心針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氣,怎麼敢傲立於羣臣之中?説他簡樸,卻又囂張,普天之下,凡為仕者無不懼其威風;説他忠誠,卻又不能扛頂風的旗,固執於毛皮小事之間。一個儒道的修行者,一個齋戒靈魂的素食者,他因為與塵世相觸而不再是聖賢。這不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華——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萬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沒有人去照的鏡子,被擱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沒有李世民,沒有長孫氏,宮廷中人人戴着面具。讀《明史》我幾乎沒有抓到一個背影,但慶幸《萬曆十五年》讓我勉強看見了一個海剛峯。幾乎孤芳自賞的他,行走於濃粧豔抹的人羣中,很乾淨。他死的時候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鏡碎了,卻沒有人去補。

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鏡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聲音中,海瑞那張不戴面具的臉成了永遠的幻影。他的矛盾並不來自內心,而是與外界摩擦的結果。我不想假設他為那個時代的良心,或許他沒有資格,李贄有,因為他懺悔過。

海瑞不會回頭,他不知為何要懺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許,是最後的那個憤怒的拳頭。

臉?對,他的臉,不過是一張皮。皮下的,才是硬骨頭。歷史的臉譜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後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過它的鏡子,是不是很好?

第6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下面這篇由網友為大家蒐集整理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的寫法格式,希望大家喜歡!

記憶中的天子,記憶中的皇帝,是穿着嵌着玉龍的皇袍,帶着串着一條條珠子的皇冠,高高在上地坐在列主列宗所傳下來的皇位上。他的一個指令,所有人都要聽之任之,甚至他的每一句話都是聖旨,代表着上天的指令。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去,這一切都是表面現象。深藏其中的懸祕,是他才能無法施展的無奈,是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他人的關注,是他的私生活受到他人的干擾。

皇帝,這兩個字眼讓人聯想起的便是“九五之尊”這四字。那麼,你肯能會問,即是九五之尊,那麼他會受誰牽制?有怎樣牽制呢?其實,皇帝受臣下牽制在過往朝代中不少,但是過往朝代的皇帝好像都能選擇出正確的決定。李世明之時,雖有多數官臣進諫,但那隻能算得上是建議與指責罷了,李世明也會聽從臣下正確的建議而採取措施。而萬里在任時卻與之不同,萬曆很小的時候就上任了,受着臣下的輔佐,所以官臣進諫已經算不上是建議,而是帶這威脅之意。

明朝時代是極重視禮儀和儀式的,明朝時也是主張以道德、倫理治國,而不是以法制國。早朝和午朝是明代以來特例獨行的,早朝過往的舉行是風雨無阻,禮儀也極其講究,到了萬曆之時才被罷免了。而經筳是皇帝不可免去參加的一種儀式,經筳是通過講歷史來勸諫皇帝。雖極為繁瑣,但萬曆皇帝仍作為學生未缺席過。

轉折發生在張居正死後以及立嗣問題上。作為皇帝的老師兼首輔張居正先生,生前有着功名,用自己的權利壓制一切反對他的勢力。死後,各種污名被清算,受賄賂,動搖皇帝的決策,各種罪名使皇帝對自己的老師連一點的敬仰之情都不剩。立嗣的爭執,萬曆想要“廢長立幼”卻不能直接提出,萬曆便一拖再拖,最後不得已,只能聽從文官的安排。經歷了各種變故使萬曆看透一切,本對生活無熱情可言,現在只對生活充滿厭倦,他開始消極的方式對待,以無為治國。最後他連經筵也不出席。受阻之後,他便不再出紫禁城一步。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文官集團出現了“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小事倒有人誇薦”仗權欺人的形式。最後受苦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以致出現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種局面。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羨慕,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其實,作為老百姓更為好些。雖沒有九五的權利,但有着柴米油鹽簡單的樂趣:雖沒有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霸氣,但有着自己內心的自由。雖被稱為庶民,但也有着貧窮的快樂。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羨慕,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九五之尊,並不是最完美的,因為皇帝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九五卻是處處受絆。

權力與羈絆,永遠都是關聯在一起的,當你想要擁有權利識別忘了還有約束在你身旁,“簡單就好”,“且行且珍惜”,這兩句話是我們經常所説的,這兩句話也是在告誡我們滿足當下的生活。

第7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請仔細閲讀這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也可以參考它的寫法與格式。

高拱年歲已長,身體漸衰,是看不到張居正下葬了。雖然張居正在高拱臨終前的幾個月專程拜訪了閒賦鄉舍的高老,似乎二人已前嫌盡棄、間隙消彌,塵事盡散,夢漸安平。但高拱可以不見張居正之喪,卻不能讓張居正安寢於墓中,其一紙《病榻遺言》卻致一生榮耀致極的張首輔落得個家產盡抄、褫奪諡號、迫奪御賜、子孫充軍;惟沒有開棺鞭屍,算多少保全了些體面。高拱的“陰招”之險,古今無人能及。張居正生前觀世悟禪自言的“如入火聚,得清涼門”終變成了破敗的華夢,真正“入火聚得清涼”的卻是他的繼任首輔申時行。人性的陰陽、事情的正反,參悟與執迷,事事與非非,盡在眼前身後。這一切正應和了“生命不過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

開朝洪武以來的文官制度,歷二百年,早已由制度化為骨氣,融到了文人的血液裏。古怪、清貧而又鐵骨錚錚海瑞不得不説是這種骨氣的一個典範。一名文官即然為訕君直言可以不惜性命,那官印、榮華又豈能羈絆了骨氣。這是一種執拗,也是一種單純,但卻缺少了些情趣。“他的思想不是得之於天賦,而是來自經常的、艱苦的自我修養”,也許固執的海瑞永遠無法理解“一個女人如有情趣,那麼不論她過去是娼妓、已經結婚或正在懷孕都毫無妨礙”。

戚繼光雖有些孤獨,但終是生逢時、命合運的,外有倭寇之患,內有首輔之助。他雖然改變不了陳舊的體制,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但在可能的範圍內,他已經最大地適應環境發揮他的軍事天才了”。“戚繼光的天才之處,在於他看準了妥協之無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於他善於在技術上調和各式各樣的矛盾”。“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也許就是戚繼光止止堂的座右銘吧!“他的長處,在於他沒有把他人事上的才能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而只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衞國家的手段”。

李贄是一個矛盾體,矛盾得讓人理不出頭緒。“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定並且獲得社會聲望,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李贄也走了這條路了,讀了經史子集,做了官。可後來卻辭了官,寄居於朋友家研究起了史學,要做學問家。這讀書是目的呢?還是路徑呢?怎麼當路徑走了一程,轉而又變成目的了呢?既然把讀書變成了目的,一介儒生,後來為什麼又遁入空門,出家了呢?逃離了世俗的羈絆,又去研究世俗的經史,這倒底是出世了?還是入世了呢?李贄終其一生,不過是一個追求個性與自由的孩子。他極度自我,卻又沒有自我,正如“自我只是一種幻影,真正存在於人世間的,只有無數的因果循環”。他在獄中自裁氣絕前寫了王維的“七十老翁何所求”來解釋他的死因,也是極為貼切的,不知求何所求?他不知在這個世界上應當建設些什麼,但他從他的閲歷與思考中知道,為了得到自由與解放應當打破些什麼,只是生命將息,力不從心,無所求了。

這就是萬曆十五年,自此以後,萬曆不朝。

第8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送一篇給你。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對於明朝,特別是萬曆年間的歷史,是極其枯燥無味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個王朝,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黑暗時期,而至於好皇帝,更是屈指可數。

萬曆這個年號本身過去的就很平庸,除了萬曆末年與努爾哈赤的幾場決定性戰役,幾乎可以略過,而至於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則更是可有可無。但聰明的歷史學家就能發現其中奧妙,其實在後來,發生的一系列大事都與這一年有很大機緣。

黃仁宇老先生,主張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的大歷史觀。關於這個,確實讓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因為這個對我來説實在是有些深奧,令我費解。而從書中內容來看,也是比較枯燥的,

然而要深知,像這樣的一類書,並不是説一昧地去看故事情節,這不是小説,也不是故事書,而是純粹的歷史書籍,也有着教科書的意思。既然這樣,那就應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來挖掘它的精華,品味其意思所在。

此書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紹一個人物,以每個人物來反映這段歷史;它從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人的角度來寫的。反映當時從皇帝、首輔、地方官員、將軍、哲學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從這些朝廷中各種人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太陽早已成夕陽,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從軍事上來説,戚繼光——這個孤獨的將領,帶領戚家軍平倭寇之後,並沒有因此受到重用,也許是因為明朝的重文輕武,導致戚繼光在此後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沒有得到什麼重視,而後軍事掌控於庸才之手,軍事力量也逐漸下滑,到了努爾哈赤起兵之時,明朝的軍事力量早已成為不堪一擊

的“紙老虎”了。再加上朝中無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滿族的鐵騎埋沒。而從統治階級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風邪氣盛行,一些忠義之臣也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像這樣的朝廷難道還能長治久安?只能等着滅亡了。而萬曆十五年,恰恰為此埋下了深遠的伏筆!

這本書閲畢,到有一種憤慨之情,熱血噴張的感受,與對世道蒼涼的哀歎!即使是那麼平凡、枯燥的文字,卻使我情不自禁,歷史的確有它的魅力啊!對此我也嗟歎不已!我還得到了題外的啟示:黃仁宇善於着手於小事當中,而發現大症結;那我在生活當中不也應處處留心,從小事做起,善於發現問題與觀察思考。而我自己也正是缺乏這一點啊!

《萬曆十五年》使我受益匪淺啊!

作者:劉燦

本書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一本考據比較嚴謹的歷史著作。書中以敍述為主,因而閲讀速

度可以較快,作者在敍述中也穿插着不少評論分析。本書共七章,基本上每章主要圍繞一個人物展開敍述,其中萬曆的兩個時期分為兩章敍述。作者通過描述與之相關的各種小事來不斷指出這些小事與那個時代的內在聯繫。作者詳細描述了當時明朝的官僚體系的運行情況和潛規則,描寫了朝廷的禮儀並分析了相關成因,作者還對人物進行了心理分析及猜測。通過刻畫那個時代一些主要人物的悲劇抨擊中國的傳統制度。這種寫作手法暗示我們歷史悲劇不是由幾個人決定的,應該以“大歷史”的眼光觀察。

書名意義

作者以“萬曆十五年”為題有以下意義,“1587年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在這一年,“我國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1587年陽曆7月,張居正去世五週年,1586年秋

天萬曆開始以頭暈的理由停止早朝和經筵,之後萬曆越來越頻繁地缺席各項事務。1587年京察之年(六年一次),申時行對人事進行了很小的變動,穩定了文官們。1587年山東省的三千農民由於饑荒叢聚為盜,各地白蓮教信徒大有增加。1587年以後“楊應龍在西南叛變,哱拜在寧夏造反,日本的關白豐田秀吉侵佔朝鮮,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1587年皇儲問題(大臣們認為應該立長子常洛為太子,萬曆要求立愛妃鄭氏所生的常洵為太子,雙方為此事展開長期的鬥爭。)開始慢慢引起官員們的關注。1587年黃河幾處決堤,1588年潘季馴被任“總督喝道兼理軍務”,負責治河。1587年遼東巡撫注意到一個建州酋長正在逐漸開拓疆土吞併附近的部落,派兵征討失敗,申時行沒有對此事仔細追究,這位酋長是努爾哈赤。1587年海瑞去世。1588年1月按陰曆計算的萬曆十五年十二月戚繼光去世。1587年以前李贄已經按照儒家的倫理完成了對家庭應盡的一

切義務,李贄於1588年剃髮為僧。

“演員表”

書中敍述了6個主角:萬曆皇帝(朱翊鈞)、萬曆前十年的首輔張居正、之後八年的首輔申時行(兩者間穿插了不滿一年的首輔張四維)、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海瑞、武將戚繼光、哲學家李贄。

主要配角:隆慶皇帝(萬曆皇帝父親)、慈聖皇太后(萬曆皇帝生母)、正德皇帝(明朝第十代皇帝,萬曆的叔祖)、司禮監太監(宮內職位最高的宦官)馮保、武清伯李偉(倉庫中介人、慈聖太后父親、萬曆外祖父)、淑嬪鄭氏(萬曆的妃子、精神伴侶,後來被封為皇貴妃)、大學士張四維(張居正下台後做過短暫的首輔後因父親去世離職丁憂)、前首輔高拱(張居正的前任,萬曆皇帝上位後不久高拱被趕下台遣返原籍)、治河專家潘季馴、武將俞大猷(戚繼光朋友)、耿定向(與李贄有基於人性善惡的爭論)、朱熹(理學)、王陽明(心學)、王畿(王陽明入室弟子)、

王艮(泰州學派創始人)。

其他人員從略。

萬曆皇帝

1572年,萬曆即位。首輔高拱有一次上朝時表現出輕視小皇帝。張居正獻計解決高拱,高拱被遣返原籍。之後張居正開始十年當任首輔。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萬曆的學習在嚴厲的張老師督促下很刻苦。萬曆需要學習經書,書法,歷史。有春秋兩季中每月三次的經筵,皇帝和羣臣都需要參加聽課,課堂上對禮儀要求很嚴格,皇帝也是如此。每天要進行早朝,早朝很少間斷。每天要批閲奏摺,雖然萬曆不一定能看得懂,但是需要按照規矩批幾個字以行使皇帝的權威。每年要進行“親耕”,請附近的農民一起和官員們參與農耕“演習”。皇宮的生活相對很節儉,保持着本朝的節儉風格。

1572年夏萬曆降旨將高拱遣返原籍;1577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規張居正應該丁憂,在馮保等的配合下,

張居正最終可以在職居喪。1578年張居正回鄉葬父用時三個月,在此期間重要文件還是會送到張居正家。1578年萬曆大婚,大婚前與慈聖太后同住乾清宮,同住的時間裏太后扮演者普通母親的角色,萬曆像普通人一樣學習不好是要受到處罰的,需要長跪幾小時。大婚後,萬曆基本脱離母親的監管,有了打破單調生活的機會。1581年慈聖太后身邊的一個宮女和萬曆發生關係,並懷孕了,太后發現後冊封宮女王氏為恭妃,全國因此減税免刑,1582年張居正病逝,年僅57歲。這一年反張運動開始,朝廷進行長期的圍繞與張居正有關聯的人的政治鬥爭。張四維接任首輔,1582冬到1583春皇帝情緒紊亂,張四維提議建造皇帝陵墓。定陵於1584年夏動土。1583年皇帝在會試中出題詢問為什麼他越想勵精圖治,但後果卻是官僚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鬆懈?1584年正式宣佈對張居正總結性的罪狀。1585年,萬曆決心將張居正一案作為歷史看待。1583春到1585

夏萬曆頻繁謁陵4次。1585年後,萬曆除了在1588年視察自己的定陵外,30多年沒有再走出過紫禁城。1589年萬曆提出出巡一次遭到諍諫而放棄,從此不再提出巡。

人物分析:萬曆在張居正主政期間,開始什麼都不懂,所以慢慢努力學習,逐漸加深對張居正的依賴,張居正的權勢及其同盟逐漸壯大。和母親分居後,萬曆對張居正和馮保二人更加依賴。可以説這時到張居正去世兩人互相配合達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張居正身死,長期隱藏的矛盾開始大規模爆發,一批批官員遭到攻擊清算,萬曆由於對形勢不瞭解,只能任由其發展,從對張居正的極度信任轉而懷疑之前的信任,內心傷害巨大,慢慢懂了官員間的複雜關係。申時行主政期間皇帝已在開始墮落,皇帝慢慢感到自己無形中被囚禁了,權力也並不是很強大,最終因立儲一事不能如願而完全頹廢。萬曆的從積極到消極的態度變化或許正是對制度的屈服吧!

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藉助前首輔高拱冒犯新皇帝的契機聯合皇帝除掉高拱,從而幫助皇帝鞏固權威,也加強了與皇帝的關係。

通過在朝廷官僚中的結黨佈局,張居正在朝廷達到權傾一時的力量,為其完成改良朝廷的理想奠定了基礎。同時,他藉助皇帝的信任獲得了行動上的自由。但是張居正沒有做到清廉,在這個講究節儉的朝代順應了文官們貪婪的習氣,這使得其人格魅力不被所有人信服。張居正過分壓制了非本派系的力量,過分強硬給自己樹立了太多敵人。張居正的改革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引起其他人的恐慌及不滿。

1577年張居正父親去世,本應回原籍丁憂,但是張居正利用自己的力量使皇帝特許在職居喪引起文官不滿。

吏部尚書張瀚被認為是張居正的私人,私下勸告張居正回鄉丁憂無效,之後反而被參奏,引起官員們的憤怒。

張居正十年新政,改革文官體系失

敗,大規模調動人事引起大量官員的敵視。他實施税收改革,重新丈量土地,但都沒有完工。

人物分析:張居正是一種理想主義者,為了達到自己理想而與眾多客觀因素對抗,妄圖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環境。或許是太急躁吧。

首輔申時行

申時行繼任首輔後的策略是儘量爭取朝廷的穩定,努力平衡各方的勢力,努力化解各方矛盾。崇尚無為而治。申時行懂得中國官場的潛規則,知道如何在“陰”“陽”中變換。

申時行主要事蹟有三件:

在1587年京察之年,申時行力主人事上的穩定,官員變動非常小。避免了引起大臣之間的鬥爭,避免激化文官系統矛盾。

申時行錯過了在1585年張居正一案落實後到1586年初常洵出生前這幾個月立儲的時機,於是今後圍繞立儲發生的矛盾得以展開。

1587年遼東巡撫征討正在擴張的建州酋長失敗後,巡撫與部下圍繞征討過程中是剿是撫的問題互相攻擊時,申時行採取不予追究的態度,沒有進一步扼殺建州酋長的擴張,這為以後這位建州酋長即努爾哈赤的壯大進攻埋下禍根。當然,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

人物分析:申時行追求政治及軍事上的平衡,儘量減少矛盾,以無為的理念治理國家,一反張居正的強硬專權風格。

海瑞

海瑞以舉人的身份當官,最開始是任福建某縣的儒學教授,任期為4年。158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縣。在淳安知縣任上,他碰上總督胡宗憲兒子經過該縣,海瑞巧妙地進行打擊。1560年鄢懋卿視察各省表面説節儉,實際上一路鋪張浪費,在將到淳安前,海瑞給鄢都院發帖予以揭露,迫使鄢都院不敢前來。1562年海瑞調任江西興國知縣。1562年嚴嵩被嘉靖免職,他扶植的胡宗憲和鄢

懋卿倒台,但是49歲的海瑞獲得升遷。1565年位居户部主事正六品的海瑞向嘉靖皇帝遞上奏疏批評皇帝性格及他所做的一切。嘉靖沒有處罰他,並保留奏摺。1566年,嘉靖決定逮捕海瑞,但沒有批覆刑部建議的死刑。1567年,嘉靖死後海瑞被釋放,威望進一步提高,但是海瑞被任命的都是無關緊要的官職,於是海瑞巧妙地迫使文淵閣和吏部屈服,任命他為南直隸巡撫,駐紮蘇州。海瑞在當地採取新政,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但是同時觸犯了權貴們的利益。最終海瑞被迫退休。1585年被重新啟用,1586年升任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向萬曆提出改革建議引起文官們的震動。萬曆對此給予指責,不久海瑞於1587年病逝。

人物分析:海瑞在這個時代儘可能地保留了高尚的道德品質,不屈服於權貴,但最終還是無法改造這個國家,不過即使作為一個樣板宣傳也無人會效仿,讓人不禁想起魯迅。海瑞懂得官場規則,也知道怎麼運用,但還是堅持自

己的原則,無法屈就於這個圈子。

戚繼光

戚繼光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由於對軍事訓練方法和管理制度進行了創新,使得他帶軍隊的戰鬥力很強。

為抗擊倭寇,戚繼光於1559年招募了3000士兵。經過多年抗倭,於1564年他將倭寇趕出其根據地,基本解決了中國沿海倭寇的問題。1567年戚繼光的幕後支持者薊遼保定總督譚綸,將戚繼光調了過去。戚繼光從1568年開始在此幹了15年。他們兩人努力改革本地區的軍事力量,受到張居正的賞識,改革想法得到了幕後支持。這引起了其他軍官的嫉妒。戚繼光在此任職三年就穩定了北方的形勢。張居正死後不久戚繼光被調往廣東擔任總兵一職,不久被革職,晚年在貧病交迫中死去。戚繼光的最終失敗同樣被認為是因為打破了文官之間的平衡。

人物分析:戚繼光懂得文官官場的規則,於是能夠獲得被任用的機會,又

因為自己卓越的才能於是可以功成名就,最終的失敗也是因為他理想主義風格與那個時代不相容,所依靠的後台垮台後,自己就只能是一個悲劇了。

哲學家李贄

李贄出生於1527年,1552年中了舉人,迫於家庭的經濟情況他進入官府工作,但身處下層。1559年父親死去他去職丁憂。丁憂期滿後,李贄來到京城當了國子監教官,但仍無法支撐家庭的開支。1563年祖父去世,他依照慣例得到了上司和朋友贈送的財產。李贄將這筆錢的一部分用於安葬,並利用餘下的錢購置了一份地產給妻子。由於家庭極度貧困,兩女餓死。1577年李贄就任知府,於是有了收受非法收入的機會。1580年,李贄退休寄居在耿氏兄弟家裏。1587年妻子死後,李贄出家,開始將精力主要放在哲學研究上。1601年,李贄出家的芝佛院被大火所燒。李贄因為言論冒犯了皇帝,被錦衣衞捉拿,著作被燒燬。李贄在監獄中自刎而死。

人物分析:李贄在官場上沒有過人的才能,只能因循官場的規則求生,因承擔不起家庭負擔遭受不幸。在完成應盡的義務後選擇出家。因為思想上受人敬仰而受到他人生活救濟,最終因思想言論無法被一些貴族階級接受而受排斥。

細節問題

書中在敍述歷史的同時描繪了明朝社會的各個方面。

1、朝廷制度。

朝廷的制度在開創之初本是為了勵精圖治,讓國家更好的發展而設計的,每一個設計意圖經過200年的演變最終都完全變樣,最終都成了阻礙社會發展的障礙。朝廷的節儉,薪俸的微薄使得很多下層官員難以生存,迫使較高級別官員貪污腐敗。

早朝制度本來是為了讓皇帝更好的管理國家,結果這些規矩卻將皇帝囚禁起來,使這個國家權力最高者的生活也痛苦不堪。

2、道德治國

以道德治國使得事情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可以有私情,可以有無辜的殺害。可以很大程度地限制所有人的自由。中國曆來的以道德來評價賢能本來造就了一大批特權階級,特權階級有能力操縱言論,使得機會又傾向於特權階級。

3、官僚的潛規則

互結派系以保全自己。同一屆考生中,同鄉,同年,同一個老師門下等都可以作為結黨的依據。於是就有各種派系的鬥爭與平衡。而這沒有規則的鬥爭使得官員花在治理上的精力更少了。

4、諍諫規則

長期積累的諍諫潛規則極大地限制了皇帝的權力,皇帝並不總是一手遮天,在重要的涉及廣泛的利益問題或涉及到國家的重要發展問題,大臣們可以聯合起來,以默認的規則進行諍諫,皇帝往往會迫於形勢的壓力而改變自己的決定。諍諫的人在冒險的同時獲得的利

益則是以忠臣之名留名史冊,並且會隨着政權變化有可能得到升遷,以及完成對一個羣體應盡的義務。

5、道德模範的尷尬

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與堅定的個人原則的人,一方面是受統治階級歡迎的,因為這可以對其他官員的起表率作用,成為提高工作效率的榜樣,成為廉潔、不腐敗的榜樣。另一方面模範官員將受到其他官員的排擠,因為與其相處的官員隨時可能被揭發而處於尷尬的境地。

6、哲學家的尷尬

馬可波羅以後的一批洋人來中國的一個感受是中國的宗教信仰很開放。每人會強求你改變自己的信仰。但似乎不一定是這樣,李贄晚年的境地也許是非正統學説遭到排斥的典型例子。

總評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的是古代歷史,反應的問題卻是一直未變。生活在那個時代,對於各種人都是悲劇,

統治階級萬曆等的悲劇、有抱負有能力的改革派張居正的悲劇、擁有高尚道德無人能指責的海瑞的悲劇、善於人事協調的中庸的申時行的悲劇、軍事才能卓越的戚繼光等人的悲劇、哲學成就很高的李贄的悲劇。

一個時代為何會給大部分人帶來了悲劇?這不能歸咎於個人的原因,這是社會的原因。而這社會的形成又與制度有着緊密的聯繫。集權制度使得掌握權力的最高層累死、使得行使權力的官員鬥死、使得被權力所管轄的人民因大量的不公平及經濟潛能無法開發而餓死。制度的幾個問題在於集權制度和以道德治國的方法。

黃仁宇講究以大歷史的眼光觀察歷史。認為歷史的進程在總體上有一定的趨勢,這種觀點某種程度和唐德剛先生的觀點相似,唐德剛所宣傳的“歷史三峽”理論不也是認為歷史的大趨勢是一定的嗎?黃仁宇以萬曆十五年左右這一段時期的整體悲劇來説明舊的制度不合

理的必然性,來説明應有另一種制度順應歷史潮流誕生。這種制度是不是民主,或是怎樣的民主,還未可知。

梁木生老師點評:

如果看了這本書後再看看《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就會更清晰中國古代政治的運作程序。其實,中國的哪個朝代不是如此,禮教治國、皇帝世襲、大一統觀念,決定了中國的政治運行的狀態,沒有人能夠逃脱這一命數,只是黃仁宇先生截取了這一時段罷了!所以,不要為中國2000多年政治的必然感歎,而是因為中國的小農社會必須有一個政治適應它,而這個政治在中國除了皇帝個人專制外沒有其他的。於是在這必然的制度下就有了這些人的必然命運,但他們卻共同維持着一個使命——統治這個國家。由於這一基本的定式,需要深入討論的是為何出現禮教治國,而又轉化為了禮教殺人,為何必須大一統,這大一統是利還是弊等問題。作者主要限於對皇帝專制本身的分析,應該拉開視野,

從中國廣闊的土地、小農的經濟、龐大的漢族視角分析,可能分析會更加深透。

(劉燦,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2016級本科生)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8篇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讀萬曆十五年有感範文。

標籤: 有感 十五年 萬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wp1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