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説明】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共含7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第1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説,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可以説是現代哲學的鼻祖。我們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但是隻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會有所收穫的。就我本人來説,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後就其思路作以下説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去理解這本書,這裏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這一點非常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先驗要素論”也就是人類認識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這裏應該分別加以説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因此,在“先驗要素論”裏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要通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現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範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出發,運用範疇去綜合感性提供的經驗材料,這樣範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説的“概念分析論“。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導判斷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説明。他認為知性指導判斷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規,也就是説它要依照範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象有效,而對超越現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過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通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對象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於假知識,如關於靈魂作了含有“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於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於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理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定之後,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説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展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另外,它又説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説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築術出發,來説明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

第2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猜你正在找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國中水平讀《純粹理性批判》,難啊。讀的這麼費勁當然要拿出來臭顯擺一下下。

讀的是鄧曉芒版的。

主要是康德自己造的概念太多,不過沒邊沁得多。難不成先被概念?以下説的不對的請大家隨意虐。

“先驗”理解了就好。先驗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停的先於經驗的動悟或者至少是同時,不知道動悟這個詞用的對不對?看到老有人説“先驗”,其實是比較唯心的。尤其是時間和空間的先驗還有因果論。先驗是哪來的?先天的,差不多就是天生的意思。就是説每個人先天就有的。還是有點玄玄的,怪不得有人把哲學叫玄學。

它的認識論麻煩。就是“統覺”——人的雜多意識的統一的認識論。

説的從“經驗”開始,我老覺得翻譯的不應該是“經驗”。不停説超出經驗就無真理,可是它的目的就是超出經驗,就是最後的本體論——自由客體。

最讓我覺得好的就是時間空間的先驗,這愛因斯坦的狹義論的時間空間統一的意思差不多。

先驗加經驗就是康德認定的所謂真理。超出經驗就會造成二律背反,比如論宇宙的限度,既可以推出它是有限的又可以推出它是無限的。如果人類還沒去過月球或看過月球的話,我就可以推出月球有人居住又可以推出月球沒人居住,二者誰都無法辮倒誰。

我覺的康德是個懷疑論者,尤其是對上帝的存在,最後只好還是休謨的利益即:有的話,信了我就上天堂嘍。沒有的話,信了也沒啥壞處。其實是賭一把的感覺。所以一直説把道德和幸福掛鈎績效——迷信點的説法就是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還有實用點的説法就是信上帝可以維繫人的道德,這個説法好多人説過,不知是否是康德最早提出的。

還有圍繞因果,論範疇等的系統的統一,西方的所謂體系,就是不管啥理論都要求要一統多,比如要求對世界的萬事萬物要求有一個絕對的解釋,那就是上帝唄。

不能再講了,再講就要露出馬腳了。

前面300頁讀的我頭大,差點放棄。後面越來越輕鬆,還想讀第2遍吧,再過幾年在讀第二遍。讀的模模糊糊的。

我建議想讀《純粹理性批判》,最好先把前300頁讀2遍,再讀後面的。

第3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於康德來説,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温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説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願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説,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説”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着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説,我們地球是在圍着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説,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着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裏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説,康德告訴我們説: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範疇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作文

第4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本站編輯推薦: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的寫法,請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也可以通過搜索找到更多相關內容。

很早就想寫這樣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筆。我讀的很累,總是讀不完,讀的異常艱難。説我讀了此書,其實我感覺和沒有讀過一樣,我只是收穫了一個歷程而已。

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只有當你讀了真正的哲學著作你才會明白。飽受了許多年虛假哲學的矇騙,你才突然明白自己當初是多麼膚淺。哲學絕不是我們被應試教育所傳遞給我們的枯燥無味的一種假象的認知,哲學不是教科書上的條條框框三言兩語就能説一個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學習是那樣可笑,我慶幸自己沒有拿去炫耀,否則我是多麼骯髒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實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卻比我們這個時代的任何人偉大,我們這個時代裏是一羣停滯思考和懷疑的滿面浮華和虛偽包裝的假人,我們從不承認自己的渺小,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一個笑話之一。康德如此謙虛,從沒有豪言壯語和大言不慚,他沒有想過改變世界,而是在思考認識自己。他總是無限看好我們這些後來之人,他相信我們能夠走上人類的康莊大道,可是到現在來看,康德誤會了我們這個時代不會如此沒落。

我們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們被沒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擺佈,我們在走向迷失的不歸之路,可是我們滿不在乎和不去察覺。思辨的理性光輝才是照耀人類文明前行的燈塔,可是當下我們卻願意讓其熄滅,我們卻樂意讓自己自甘墮落,我們在走向低賤的低俗,可是我們無所作為去挽留我們的思想窒息。

言過其實只是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為一個思想的生靈,我不想被這個無知的世界隨意欺騙,這就是我讀康德此書最大的感悟。

第5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康德哲學是在近代大學的學術壞境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專業性極強的思辨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純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體現了這種學究氣的一部作品。許多試圖讀懂康德體系的人都半途而廢。不得不承認,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華:形而上學思想確實晦澀難懂枯燥乏味。但是我們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顧,也不必視為畏途,望而卻步。只要我們真正掌握了唯物辯證法這一鋭利的思想武器,通過我們鍥而不捨的鑽研,我們必定能進入康德哲學富麗堂皇的大廈,觀賞到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啟發心智的思想藝術品。

正如馬克思所説:“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第一遍讀完《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覺得雲裏霧裏,不知所措。更何況寫讀後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讀了第二遍。頓時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説是大徹大悟。但至少這部經典的教育名著讓我欲罷不能了。我只能説若是還有充裕的時間我一定讀第三遍第四遍。根據我所能理解的純粹理性批判,我將她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背景,結構,思路(內容)及評價。以下我將一一闡述。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討論的問題從本質上看是全新的。從其歷史背景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的歷史條件,就是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運動。它帶來了法國啟蒙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德國啟蒙運動。而《純粹理性批判》就是這些思想運動的參天大樹上結出的一個碩果,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首先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這部著作的序言裏,就以法國啟蒙學派的大無畏精神宣佈:“我們的時代是真正的批判時代。”

其次,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的產生為其提供了理論基奠。我們都知道,康德從青年時代道奇哲學思想成熟和創立時期,一直都處於自然科學的強大引力之下。

最後便是以盧梭為首的人文科學的誕生,為《純粹理性批判》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來盧梭是唯一一個可以和牛頓相提並論的人,他們是各種領域——自然領域和人文領域的巨人。

關於這本書的結構,我是按照目錄來分的。整本書雖然層次明顯,但若刻意把他們分散確實有點差強人意了。康德則依據《純粹理性批判》在其整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決的任務和問題,將它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先驗要素和先驗方法論。而先驗要素論又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其次,先驗邏輯由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構成。最後,先驗分析論又分為概念分析論和原理分析論。另外,從《純粹理性批判》的這種結構來看,康德對人的認識能力的考察似乎是一種靜態的解剖和分析。故這部經典名著我想更適合稱它為:理性的解剖學。但是,《純粹理性批判》並不只是發現和判明瞭認識能力的結構,而主要致力於判明由諸認識能力的結構所制約着的諸認識能力的功能,判明它們各自在知識總體和相互關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

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於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並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圍繞三點來解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的開頭就寫道,人類理性在哲學或形而上學這種知識裏“有一種特殊的命運:它被一些它所不能迴避的問題糾纏着;因為這些問題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它們超出了人類理性的所有能力。”人類理性的本性總是要究根究底,要一直追問到水落石出,不容再問,不可再追。因此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學,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後根據,以建立起絕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那,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呢。對此,康德寫道:“我所謂批判,並不是批評各種書籍和學説,而是着眼於理想有可能不依賴任何經驗去追求的一切知識,來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學是否可能,並確定其源泉,範圍和界限——所有這些都是從原理出發的。”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康德指明瞭批判的對象,對理性進行批判的出發點,批判所涉及的範圍以及批判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顯而易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質上是理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説的理性的一切事業中最困難的事業——自我認識。

最後,怎麼辦。對此,康德提出,哲學應模仿自然科學走上科學之路。綜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極的,它警告人們不要把理論的理性運用到經驗以外的本體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誤用;但這種對認識範圍加以限制的消極作用馬上就表現出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它恰好留出了一個餘地,將它交付給了實踐的理性。

第6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本站提供的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人類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人的知識是怎麼得來的,一直是哲學家人討論的主題。文藝復興以來的的哲學家大致有2派的觀點。一派是認為只有依靠人的自身所具有的認識能力就可以認識這個世界,考察內心就可以獲得知識,笛卡爾,盧梭就是這類唯理性派的代表。但是以培根洛克為代表的哲學家認為知識來自於觀察來自與經驗,我們所獲得的對世界的認識來自於經驗的累積。

這兩種説法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唯理性派認為經驗是不可靠的比如憑經驗認為斜插在水中的鉛筆是彎曲的但實際上不是。唯經驗派認為喂理性派是閉門造車,所的的結論是無本之木不能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這個爭論被康德解決了,康德認為人要憑藉着自身的認識能力來分析觀察得到的材料才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途徑。

本文的絕大部分的結論都是從康德的鉅著《純粹的理性批判》得來。

首先要提出個概念,康德認為物自體是引發我們感覺的基礎,是一種已經存在但是不為我們所能探求的概念“作為我們感覺對象而存在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這些物本身是什麼樣子,我們一點也不知道,我們只是知道他們的現象,也就是它們作用我們的感官時在我們之內產生的表現”(《未來形而上學導論》)認為我們的認識能力不能超越經驗。

康德把人的認識能力分為3種:感性,知性和理性。

康德認為感性能力得到直觀感性知識。先天的感性直觀形式整理經驗使它成為數學知識。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感性直觀有兩種形式,就是時間和空間。這2個概念先天就有的不能通過外部的經驗的來的經驗概念。“因為為了使某些感覺與在我之外的某些東西(也就是與我所在空間的另一空間的某些東西)發生的關係,以及同樣為着能把那些感覺表象為互相在外,互相靠近,從而不只是彼此不同的地方“這樣就一定要一空間觀念為前提的所以空間不能從外部的關係里根據經驗獲得啊,正相反,這外部的經驗只有通過我們所設想的空間觀念才能成立。物自體只能給我們個原始感覺,而這個感覺只有感覺之外的某個東西結合才能形成經驗。時間也不是從任何經驗所的來的經驗概念,因為要是時間不是作為前提先天的成為同時或者繼續的基礎,那麼同時和繼續也不會進入我們的知覺。只有在時間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表象許多東西在同一時間存在(同時的或不同時的(繼續的))所以經驗要有時空觀念為前提才能存在。

康德認為時間因素和經驗的結合誕生了代數,空間因素和經驗的結合誕生了幾何。拿代數來説,比如1+1=2這個代數知識,先是有個1,然後在加了個1(時間上繼續加1)結果和2等價了。這個時間上的增加加的結果才是代數存在的基礎。同樣的比如幾何知識上的空間的2點直線的距離最短必須有空間的量度所以我們有了空間在個概念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因為時空這個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數學知識也有普遍性和自然性。

康德認為知識的一切作用歸於判斷,因此知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判斷能力,又因此,知性是一種思維能力。

康德認為,在知性中,並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不含任何經驗的純粹概念才是思維的根據。他稱這種純粹概念為範疇。這些範疇分為四大類,每類包含3個範疇:量(統一性,多樣性,全體性)質(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關係(個性,偶性,原因及結果及交互性—既主動於被動之間的關係)樣式(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在性與不存在性,偶然性與必然性這3對)這些範疇都是純概念與經驗無關的是先天性的“與感覺無關”人可以通過這些範疇來解釋自然,給自然立法。所以説康德認為人類發現的自然規律不一定就是客觀規律,可能是有偏差的。這也可以用人類在科學上的不斷進步新的概念不斷的修正代替舊的概念來佐證。“法則不是理智從自然界的來的,而是理智給自然界規定的”(〈〈來形而上學導論〉〉)悟性實際上是自然的立法者我們所瞭解的知識一種現象,對於本質是什麼,我們一無所知,不可能知道物自體。

理性是什麼康德首先説“我們的一切的知識然後進達知性,最後終止於理性”理性是一種想超越現實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與我們現實的客觀的表象的此岸世界相對的,這是個絕對的無條件的概念)世界及自身的慾望。可是我們是不能認識和把握它的,在這方面探索就是形而上學。我們日常的常犯兩種錯誤,一種是把一種屬於現象的東西加上物自體才有的屬性使之符合物自體。比如很多國家都認為宣稱自己的制度是最理想的,這就是一種絕對化的説法,事實上也是主觀的不是能被檢驗的。另一種常犯的錯誤就是直接去追尋彼岸世界想去探索物自體,這就是形而上學,比如探求靈魂,世界的本質和上帝。靈魂是一切精神現象的最高統一體,本質的世界是自然物質世界的最高統一體,而上帝是一切之中的最高統一體,是最高的物體和理念,是存在之物的最高範本。這三者都是我們所不能考察的,因為前面説過了要考察現象就要用到知性,而知性只能考察在一定的時間空間範疇裏的事物,但是靈魂,這種精神現象的最高統一體則不能被考察到。所以所以康德就説過不能否認上帝的存在但是也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這些彼岸世界的事物是我們不能探求的。

強行的探求世界的本質的話就會引發二律背反,也就是説一種事物有兩種不同的説法也是成立的。比如下面的四個經典的相對的二律背反。正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反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單純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組成。反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單純可分割的部分組成。正題:世界存在着絕對的自由。反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必然的制約沒有自由。正題:世界上存在着一個絕對的必然的存在。反題:世界上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必然的存在。

這四個背反都是可以被相互駁倒的。比如如果説時間是無限的那麼在此刻以前肯定有個無限的過去,但是如果過去是無限的,那怎麼會有現在的時刻呢。因為不可能經歷無限個過去到達現在啊。如果説時間是有限的,那麼時間就有個開端啊,那麼時間是怎麼產生的?開端以前是什麼?這也是無法回答的,時間也是不可以無中生有啊。所以康德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純粹的理性的所有一切辨證之嘗試的結果不僅證實了我們在先驗論中所證明的,即我們所有自以為是以為能夠引導我們超越可能的經驗世界之一切的結論,都是欺人的而沒有根據的而且進一步告知了我們人類的理性具有超越這類界限的自然傾向”。

第7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蒐集的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人曾閲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可説是讀後感,也可説是筆記,現供你參考: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於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時做了較大的修改,學術界對於這兩個版本的重視幾乎是等同的。在出單行本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第二版為基準,本人閲讀的就是第二版單行本(譯本)。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哲學界有着巨大的影響。對於康德著作的漢譯,有多個版本。目前社會上流通的版本,以韋卓民先生的漢譯本較多,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校訂版。同時,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漢譯本和鄧曉藝先生的漢譯本,常見於書店內,除連接詞有些不同外,整體內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內容。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思考與觀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通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説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過對理論的純粹推論進行考察,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定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

閲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費心費力,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那康德式的語句非常拗口,其涵義要連貫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與思路。由於是作為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作為愛好哲學的研學人,又不得不硬着頭皮去閲讀、去理解,反覆又反覆的思考,花去的時間比閲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至三倍。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於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並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康德所謂形而上學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經驗,而將此種純粹認為是先天已闡明的一種道德原則。在此基礎上,康德提出了絕對命令的道德原則,所提出的道德法則具有了絕對必然性。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而且把這種行為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係。如果隨着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麼,這種法則就具有客觀實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認為:“絕對命令只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醫院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準則而行動。”故此,這裏又提出了一個自由的概念,這也是絕對命令可能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説,只有當個人成為理智世界的成員時,超脱了感性的束縛,用自由的概念來指導行為,即服從自已的原則,那麼這種道德規律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爾認為康德的絕對命令是建立在毫無道理的假設之上,充滿着矛盾,這種先驗性哲學不過是一種虛幻的認識。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7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

標籤: 讀後感 批判 理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6r65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