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大綱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大綱

【導語】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大綱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zhijunhuang”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2: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3: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4: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5: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6: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7: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8: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9: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篇10: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正文】

篇1: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學家康德。該書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着。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能夠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確定如何可能”的問題,經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説明了數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一本劃時代的着作。它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被稱作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紐爾·康德的生平聽上去是對他這位象牙塔裏的知識分子一生的戲稱。他1742年出生在普魯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歲的時候進入大學,在那裏教書直到73歲,除了在這個城市40英里的範圍內走動外,一生從未出過遠門。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過着單身漢的生活,一生不變,據説這是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狀況。每一天早晨5點由男僕將他喚醒,花兩個小時進行學習,還有兩個小時講課,寫作到午時一點,然後再去一家餐館進餐。午時三點半,他準時散步一個小時,不管天氣如何。他在菩提樹下的一條小路上散步,他十分守時,鄰居們都根據他每一天散步的情景對錶。一天餘下的時間裏,他會花在讀書上頭,並準備第二天的講課。約在晚上十點間睡覺。

康德的寫作和講課涉及廣泛的範圍:倫理學、神學、宇宙哲學、美學、邏輯學和知識理論。他在政治和神學上都屬於自由主義者,他同情法國革命,直到恐怖統治為止,他相信民主,熱愛自由。

康德思想的發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職論文為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了“關於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説”和“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説”。這兩大假説從物質自身的運動和發展來解釋自然現象,摒棄了神學創世説和自然界永恆不變的觀點,所以恩格斯説:“康德在這個完全適合於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觀念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並且用的是很科學的方法。”

在“批判時期”,康德對他以前的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及以休漠為代表的懷疑主義進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哲學名着。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確定力批判》(1790年)這兩部着作。三部着作的相繼間世,成為康德批判哲學體系誕生的真正標誌。有人將他的哲學比作一座橋,想入哲學之門就得經過康德之橋。

篇2: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哲學界有着巨大的影響。對於康德著作的漢譯,有多個版本。目前社會上流通的版本,以韋卓民先生的漢譯本較多,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校訂版。同時,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漢譯本和鄧曉藝先生的漢譯本,常見於書店內,除連接詞有些不一樣外,整體資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夠理解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資料。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思考與觀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能夠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確定如何可能”的問題,經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説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論的純粹推論進行考察,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定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

閲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費心費力,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那康德式的語句十分拗口,其涵義要連貫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與思路。由於是作為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作為愛好哲學的研學人,又不得不硬着頭皮去閲讀、去理解,反覆又反覆的思考,花去的時間比閲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至三倍。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經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本事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於一般形而上學,可是,本身並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康德所謂形而上學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經驗,而將此種純粹認為是先天已闡明的一種道德原則。在此基礎上,康德提出了絕對命令的道德原則,所提出的道德法則具有了絕對必然性。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並且把這種行為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係。如果隨着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麼,這種法則就具有客觀實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認為:“絕對命令僅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醫院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準則而行動。”故此,那裏又提出了一個自由的概念,這也是絕對命令可能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説,僅有當個人成為理智世界的成員時,超脱了感性的束縛,用自由的概念來指導行為,即服從自已的原則,那麼這種道德規律就具有必須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爾認為康德的絕對命令是建立在毫無道理的假設之上,充滿着矛盾,這種先驗性哲學可是是一種虛幻的認識。

篇3: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説,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能夠説是現代哲學的鼻祖。

我們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並且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難以理解的,可是隻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須會有所收穫的。就我本人來説,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後就其思路作以下説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去理解這本書,那裏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經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本事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這一點十分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先驗要素論”也就是人類認識本事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那裏應當分別加以説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應當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所以,在“先驗要素論”裏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資料,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

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要經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能夠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現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範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出發,運用範疇去綜合感性供給的經驗材料,這樣範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説的“概念分析論“。可是知性如何去指導確定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説明。

他認為知性指導確定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要有必須的法規,也就是説它要依照範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象有效,而對超越現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可是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並不是真正的科學。

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經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對象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於假知識,如關於靈魂作了包含“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於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於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夢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定之後,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説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展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

另外,它又説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説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築術出發,來説明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4: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這天看到的是關於時間的那一節,康德用了超多的篇幅證明時間是主體的主觀形式,是內感官的直觀形式,如果一切變化全部消失,時間還將存在;時間有它固有的實在性,是一種經驗實在性,如果主體沒有這種直觀形式,一切變化的表象,時間的表象將不可能;

另外康德也批駁了把時間看成是絕對實在,也就是客觀實在的説法,這種説法有兩種論調,一種認為存在一個絕對的'自存的時間,相當於牛頓的經典力學中地位超然的母鐘,萬事萬物不管如何變化,不能影響到母鐘;

另一種論調認為時間是依存於各變化中的表象的相互關係的,也是客觀實在的;

針對這兩種論調,康德分別進行駁斥,第一種不能夠認清表象和主體的直觀形式之間的關係;第二種,難以給出數學這門純粹科學的先天根據。

所以他的決定是:時間是主體的直觀形式,這樣能夠兩者相圓。也和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對時間的討論類似。

篇5: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明白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明白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忙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於康德來説,要想回答我們能明白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樣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供給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温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可是人們能夠進行不一樣的想象。例如我們能夠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能夠進行不一樣的想象,也就是説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可是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所以,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僅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理解這一觀點該怎樣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樣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願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樣明白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説,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説”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着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説,我們地球是在圍着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説,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着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裏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經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當怎樣做?簡單化地説,康德告訴我們説: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範疇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可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本事,能超越因果,有本事為自我的行為負責。

篇6: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康德哲學是在近代大學的學術壞境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專業性極強的思辨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純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體現了這種學究氣的一部作品。許多試圖讀懂康德體系的人都半途而廢。不得不承認,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華:形而上學思想確實晦澀難懂枯燥乏味。

可是我們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顧,也不必視為畏途,望而卻步。只要我們真正掌握了唯物辯證法這一鋭利的思想武器,經過我們鍥而不捨的鑽研,我們必定能進入康德哲學富麗堂皇的大廈,觀賞到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啟發心智的思想藝術品。

正如馬克思所説:“在科學上頭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僅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期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第一遍讀完《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覺得雲裏霧裏,不知所措。更何況寫讀後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讀了第二遍。頓時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説是大徹大悟。但至少這部經典的教育名著讓我欲罷不能了。我只能説若是還有充裕的時間我必須讀第三遍第四遍。根據我所能理解的純粹理性批判,我將她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背景,結構,思路(資料)及評價。以下我將一一闡述。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討論的問題從本質上看是全新的。從其歷史背景來看,大致能夠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的歷史條件,就是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運動。它帶來了法國啟蒙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德國啟蒙運動。而《純粹理性批判》就是這些思想運動的參天大樹上結出的一個碩果,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首先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這部著作的序言裏,就以法國啟蒙學派的大無畏精神宣佈:“我們的時代是真正的批判時代。”

其次,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的產生為其供給了理論基奠。我們都明白,康德從青年時代道奇哲學思想成熟和創立時期,一向都處於自然科學的強大引力之下。

最終便是以盧梭為首的人文科學的誕生,為《純粹理性批判》的誕生供給了可能性。在康德看來盧梭是唯一一個能夠和牛頓相提並論的人,他們是各種領域——自然領域和人文領域的巨人。

關於這本書的結構,我是按照目錄來分的。整本書雖然層次明顯,但若刻意把他們分散確實有點差強人意了。康德則依據《純粹理性批判》在其整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決的任務和問題,將它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先驗要素和先驗方法論。而先驗要素論又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

其次,先驗邏輯由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構成。最終,先驗分析論又分為概念分析論和原理分析論。另外,從《純粹理性批判》的這種結構來看,康德對人的認識本事的考察似乎是一種靜態的解剖和分析。故這部經典名著我想更適合稱它為:理性的解剖學。可是,《純粹理性批判》並不只是發現和判明瞭認識本事的結構,而主要致力於判明由諸認識本事的結構所制約着的諸認識本事的功能,判明它們各自在知識總體和相互關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經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本事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於一般形而上學,可是,本身並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圍繞三點來解釋,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辦。《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的開頭就寫道,人類理性在哲學或形而上學這種知識裏“有一種特殊的命運:它被一些它所不能迴避的問題糾纏着;因為這些問題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它們超出了人類理性的所有本事。”人類理性的本性總是要究根究底,要一向追問到水落石出,不容再問,不可再追。所以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學,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終根據,以建立起絕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那,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呢。對此,康德寫道:“我所謂批判,並不是批評各種書籍和學説,而是着眼於夢想有可能不依靠任何經驗去追求的一切知識,來批判一般理性本事,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學是否可能,並確定其源泉,範圍和界限——所有這些都是從原理出發的。”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康德指明瞭批判的對象,對理性進行批判的出發點,批判所涉及的範圍以及批判所要到達的根本目的。顯而易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質上是夢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説的理性的一切事業中最困難的事業——自我認識。

最終,怎樣辦。對此,康德提出,哲學應模仿自然科學走上科學之路。綜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極的,它警告人們不要把理論的理性運用到經驗以外的本體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誤用;但這種對認識範圍加以限制的消極作用立刻就表現出它也有進取的一面,因為它恰好留出了一個餘地,將它交付給了實踐的理性。

篇7: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於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時做了較大的修改。學術界對這兩個版本的重視幾乎是同等的。在出單行本時,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為基準,將第一版與第二版有異之處以註釋或附錄的方式標出。這部譯文沿襲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説,根據1968年普魯士王家科學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譯,以第二版為基準,凡是第一版與第二版有異之處,文字較少者均以腳註的方式標出,文字較多者則附於適宜的地方。當然,康德對第一版的一些純然行文風格的改動,因不涉及漢譯資料,就不一一標出了。

翻譯難,翻譯康德難,翻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更難。難不僅僅在於康德的著作本身,不僅僅在於康德的語言和思想,更在於康德的這部著作為國人所熟悉的程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了已有的各種漢譯版本,在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這些版本的成功譯法。對所有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貢獻,譯者始終堅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謝意。譯者力求能夠在康德的翻譯和理解方面有所創新,對一些術語的翻譯提出了自我的見解,但自知學養有限,“眾口難調”,謹歡迎學界和讀者提出批評。

這部劃時代的著作於1781年首次出版。它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是1788年出版的《實踐理性批判》和1790年出版的《確定力批判》。在康德看來,純粹經驗基於經驗帶給人類知識,可是實踐經驗不是基於經驗,而是“先驗”,它假設了人類的自由意志,上帝和道德。所以,康德試圖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

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能夠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確定如何可能”的問題,經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説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之後經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它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被稱作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篇8: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説,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能夠説是現代哲學的鼻祖。我們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並且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難以理解的,可是隻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須會有所收穫的。就我本人來説,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後就其思路作以下説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去理解這本書,那裏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經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本事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這一點十分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先驗要素論”也就是人類認識本事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那裏應當分別加以説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應當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所以,在“先驗要素論”裏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資料,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要經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能夠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現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範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出發,運用範疇去綜合感性供給的經驗材料,這樣範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説的“概念分析論“。可是知性如何去指導確定力把範疇運用到現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説明。他認為知性指導確定力把範疇

運用到現象上去要有必須的法規,也就是説它要依照範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象有效,而對超越現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可是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經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對象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於假知識,如關於靈魂作了包含“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於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於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夢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定之後,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説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展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另外,它又説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説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築術出發,來説明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

篇9: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寫作了三部批判哲學著作,而《純粹理性批判》則是奠基之作。《純粹理性批判》不僅僅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基調,並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學地位,令康德成為名副其實的古典哲學開創人。

康德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為哲學主體地位的形而上學名存實亡,近代唯理論與經驗論者各執一端,難以為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供給堅實的基礎,理性主義衰落,危機四伏,自由在中世紀的宗教禁錮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釋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擺在康德面前的任務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為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供給一個認識論的基礎,還要為以自由為前提的道德倫理開闢一片天地。所以《純粹理性批判》應運而生。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獨闢蹊徑地進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轉了認識對象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在過去的哲學中,一向以來,認為知識必須貼合對象,而康德則認為並非知識貼合對象,而是對象必須貼合認識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認同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一切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但同時也認為人的心靈有一套自我的認識形式和結構,因為單純的感覺經驗不能解決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來源於先天的認識形式,而不可能是後天的感覺經驗。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認識本事區分為三個環節: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純粹理性批判》也就分為三個部分,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先驗辯證論。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提出空間和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為了證明空間與時間是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進行了形而上學的闡明和先驗的闡明,最終得到了空間和時間是我們感知事物的先決條件,而不是感知的結果,空間與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人類理性僅有一種直觀形式,物自體不可知。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範疇,對於知識而言,僅僅有感性直觀形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知性的參與才能構成知識。感性的作用是理解雜多的經驗材料,知性的作用則是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綜合統一以構成知識,對於知識而言,兩者缺一不可。康德供給的知性範疇是認識世界的邏輯結構,範疇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純概念,起綜合統一的作用。圍繞着知性範疇,康德對其進行了主觀演繹和客觀演繹,最終證明了綜合是知性的自發性,範疇對於經驗的客觀有效性,範疇構成經驗的先決條件,從而得出了‘’知性為自然立法‘’的先驗哲學的成就。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種理念,這就是靈魂,宇宙和上帝,他們分別代表着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和世

界之全體的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只是某種夢想的統一性,而不是現實的統一性。這些理念只是調整知識的工具,而不是知識的對象,因而與物自體一樣都屬於不可知的領域,人類理性要超越經驗去認識這些超驗性的對象,就會陷入先驗幻相之中,不可自拔,從而出現二律背反的現象。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們瞭解康德哲學的敲門磚,僅有在明白了《純粹理性批判》後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兩部哲學著作《實踐理性批判》和《確定力批判》。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確立了現象與物自體的二元論,物自體不可知的不可知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以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空間與時間,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範疇,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理念為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礎,以先驗哲學的方式闡明瞭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類知性範疇只在經驗範圍內有效的限制,以知性為自然立法作為先驗哲學的最高成就為結束,從而調和了唯理論與經驗論各執一端以致無法為知識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堅實的根基的困境。

篇10: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很早就想寫這樣一篇小文了,可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筆。我讀的很累,總是讀不完,讀的異常艱難。説我讀了此書,其實我感覺和沒有讀過一樣,我只是收穫了一個歷程而已。

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僅有當你讀了真正的哲學著作你才會明白。飽受了許多年虛假哲學的矇騙,你才突然明白自我當初是多麼膚淺。哲學絕不是我們被應試教育所傳遞給我們的枯燥無味的一種假象的認知,哲學不是教科書上的條條框框三言兩語就能説一個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學習是那樣可笑,我慶幸自我沒有拿去炫耀,否則我是多麼骯髒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實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卻比我們這個時代的任何人偉大,我們這個時代裏是一羣停滯思考和懷疑的滿面浮華和虛偽包裝的假人,我們從不承認自我的渺小,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一個笑話之一。康德如此謙虛,從沒有豪言壯語和大言不慚,他沒有想過改變世界,而是在思考認識自我。他總是無限看好我們這些之後之人,他相信我們能夠走上人類的康莊大道,可是到此刻來看,康德誤會了我們這個時代不會如此沒落。

我們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們被沒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擺佈,我們在走向迷失的不歸之路,可是我們滿不在乎和不去察覺。思辨的理性光輝才是照耀人類禮貌前行的燈塔,可是當下我們卻願意讓其熄滅,我們卻樂意讓自我自甘墮落,我們在走向下賤的低俗,可是我們無所作為去挽留我們的思想窒息。

言過其實只是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為一個思想的生靈,我不想被這個無知的世界隨意欺騙,這就是我讀康德此書最大的感悟。

【小編簡評】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富有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8k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