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

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方便大家學習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1

在漫長的暑假中,我初讀了四大名着之一——《水滸傳》。它通過各種藝術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典型,讓我認識了在梁山聚義的108名好漢。

在梁山聚義的108名好漢都是被迫走上起義道路,這種逼迫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不甘忍受惡勢力的壓迫而奮起反抗,二是在起義軍的逼迫下加入梁山好漢的隊伍。這部小説反映了當時朝廷的迂腐,想必作者在寫《水滸傳》時心中充滿悲憤,表達了他對朝廷的不滿,才能把水滸人物刻畫得如此生動,心理活動描寫得如此詳細,環境渲染得令人覺得身臨其境吧!

我喜歡花和尚魯智深的急中生智。他三拳打死鄭屠,就在這大禍臨頭之際,魯智深一面罵着:“你詐死,灑家慢慢和你理會。”一面“大踏步地”走了。假若把魯智深換成我,我一定會傻站在原地,任別人把自己抓走的。

我也喜歡石秀敢作敢為、臨危不懼的性格特徵。盧俊義被綁縛法場,劊子手已舉起屠刀,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前來打探消息的石秀大叫一聲:“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從樓上跳下來獨自劫法場。而我就沒有這種敢作敢為的精神。有一年我過生日,請了許多小朋友吃蛋糕,吃着吃着,媽媽突然提議讓我唱首歌,我卻怯怯地搖搖頭,心想:當着這麼多人的面唱歌哪裏好意思啊。所以,我應該向石秀學習。

我還喜歡宋江。宋江在潯陽樓喝酒,説醉話以及在牆上題反詩,表現了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的苦痛。他是藉着酒力來吐出心中的不快,也只有在這種沉醉、狂放的狀態中,他才能寫出如此大膽的詩。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腐敗的一面。《水滸傳》的確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2

水滸一百零八個好漢,個個都被—逼上梁山,深感宋江義重,皆留下來效忠宋江,後來受招安後,破大遼,收田虎、王慶、方臘等賊人。從破大遼一百零八個人個個生還到最後收方臘只剩三十六個,最後面見皇上的也只有二十七個。可是他們為國家換來太平後,朝廷卻奸臣當道,最後個個都死了,神聚蓼兒窪。

宋江等人的命運是悲慘的,可這一百零八人中也有不少到最後得以安享天年的。比如公孫勝、李竣武松、柴進等。他們大都是在完成大業後,急流勇退,沒有做官,不受奸臣迫—害,以致他們都快樂的、舒心地生活着。相比起宋江、盧俊義他們都被藥酒害死,他們的`命運不就好很多了。其實人生需要的也是這種能夠急流勇退的精神。

急流勇退,需要的是對功名利祿的捨棄,對平靜生活的嚮往,還要有自知之明,知道當前局勢,知道該退時就退,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有的人在最高點卻不退下來以致於喪失生命。韓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劉邦的天下大部分都是韓信打下的,但是韓信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功高震主,最後被呂后殺害,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邊就不一一指出了。

而適時的退卻卻能讓自己獲得更多。張良大力輔佐劉邦,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當天下已定,四海歸心時,也正是他該享受容華富貴的時候了,可是,在劉邦預備賜予他五千户時,張良卻斷然拒絕,放棄功名利祿,請求作一個小小的留侯。他曾説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傳説中的仙人)遊。”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從“虛詭”逃脱殘酷的社會現實,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歷史的悲劇。事實的確如此,隨着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準則。在漢初消滅異姓王侯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功成身退,是張良的選擇,儘管身後投來的是驚異的目光,但事實證實,他的選擇是對的,“狡兔死,獵狗烹”,不久,韓信被斬,彭越被殺,而張良得以保全。他放棄了暫時的功名,安享晚年,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流傳百世,千古流芳。

可見急流勇退是多麼有聰明的一個選擇啊,物極必反,當人們在最高處的時候適時地退下來,不僅不會對個人的利益有影響還會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3

《水滸傳》是一部長篇小説,作者為師徒二人:施耐庵、羅貫中。此書主要講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等一百單八好漢替天行道的故事。

本書開頭並沒有寫到千軍萬馬沙場點將的壯觀場面,而是把高俅發跡的一段事兒作為全書的引子,因為高俅的發跡正是照射了北宋末年官場的腐敗。明末清初白話文先驅金聖歎先生曾評價這一高明寫法: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單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水滸傳》作者確實是用心在構作。高俅出場後,才有王進因高俅迫害而夜走延安府,林沖也是因為高俅誣陷發配滄州……從而明確了梁山好漢起義的政治背景。

當然許多文學作品的創造不僅要歷史的寫照還需要創造感人的藝術形象。在《水滸傳》的情節構成裏,作者集納和吸收了民間傳説中的水滸英雄的傳奇故事來創造梁山好漢主要人物精彩的性格。如:前十六回林沖、楊志,魯智深落草,後武松十回,石秀十回……都是最精彩的部分。這些人物由於不同的社會身份才表現出迥然不同的獨特個性,豐富着每一個藝術個體的生命。

書中有眾多語言描寫也是個性鮮明而獨特,比如在寫武松時,沿用武松原話:“從來只要打天下這等不明道理的人,我若路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便死也不怕”……,滲透了武松骨子裏的力、勇、智、義的性格特點。

林沖以前的身份乃八十萬禁軍教頭,社會地位不低。只因高俅的兒子林沖之妻,於是一連串的厄運降臨,他才忍無可忍,手刃寇仇而雪夜逼上梁山。他是能忍辱的英雄。後來在朝廷招安中他反對招安,他勸説宋江:“朝廷中貴官來時,有多少裝麼,中間未必是好事”。言語中可見他深知朝廷爛事,對腐敗的統治者早就不做幻想。

總括全書主要講了兩個字:“忠”“義”。梁山好漢的“義”不同於《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的義氣,劉關張桃園結義最初建立在“破黃巾,報國家”的基礎上。後來也不是盡義於公盡義於民。而梁山好漢的“義”最初建立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基礎上,正所謂“仗義疏財歸水泊,報仇雪恨上梁山”,這種“義”不廢於私不廢於個人。

《水滸傳》被稱為封建時代中國農民起義的史詩是當之無愧的。它既讓我們知道了“官逼民反的黑暗政府”又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忠義雙全”的為人守則。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4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説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説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説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遊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説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麼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於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着鬧着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鬥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釐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裏説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於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昇華。

水滸傳讀後感彙總錦集5

《水滸傳》與《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並稱“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書中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宋代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還通過精彩的描述,讓我們知道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朝廷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實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水滸“一百零八將”裏,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智多星”吳用和“花和尚”魯智深這一文一武兩個形象。軍師吳用自從上了梁山,就一直為眾位兄弟出謀劃策:《智取生辰綱》中,他設計用藥把楊志他們迷倒,輕而易舉地就把樑中書送給蔡太師的金銀財寶奪走,看了實在大快人心,要知道,那可是樑中書從老百姓那兒搜刮而來的不義之財;潯陽樓上,宋江因喝醉酒寫了莫須有的“反詩”而被抓入獄,押到刑場正要斬頭時,又是吳用領人喬裝打扮捨命劫刑場,才把宋江從“鬼門關”裏給救了出來。

再説魯智深,單單“倒拔垂楊柳”的神力就已經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雖説他過於直率和魯莽,有時候腦筋轉不過來,總是喊打喊殺,但他能夠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他聽説金氏婦女被鎮關西欺負時,義不容辭“拔刀相助”,三拳結果了賣肉的鄭屠,為民除了害。因為殺了人(儘管是個壞人),官府通緝他,他迫不得已離開渭州,躲到五台山避難,要不是為了別人,他何以至此?

這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身上都有這樣的共同點,那就是“忠”和“義”。他們除惡懲奸,替天行道,絕不背叛,這讓我想起了秦檜等賣國賊,他們與梁山好漢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雖然書中不少人物是虛構的,但在我心裏,他們都是響噹噹的鐵漢子,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7gw8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