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多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多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多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一

儘可能抽下班與休息的時間,在五天內讀完了《渴望生活——梵高傳》。總覺得要寫點什麼,可不知從何説起。

整本書的基調和梵高的畫一樣,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黃色與金色,那是大地與太陽的顏色,讓人感覺温暖與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個人生卻是波濤洶湧的墨藍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戀的打擊,梵高的愛認真、執拗、非常具有爆發力,甚至不顧一切。為了見到心愛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飢餓與疲勞,徒步幾晝夜只為遠遠望上一眼。可是飛蛾撲火,這樣的愛情終將化為灰燼,而文森特一生都無幸得到自己的愛情。

接着是事業的挫折,明知不喜歡不合適,梵高一開始也曾很努力的成為一名牧師,只可惜身處人間地獄似的礦地,看着採礦人家的痛苦、掙扎和死亡,他雖盡其所能的行施佈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騙,信仰與上帝並沒有帶來救贖,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會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與批判,這讓他情何以堪,最後連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絕望之時,他找到了一生的事業與追求——繪畫。

在繪畫中,梵高認識到,所有的痛苦都是為了做鋪墊,所有的不幸都是靈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當做觀察生活的放大鏡,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摯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兒是“醜陋”的,礦工、農婦、郵差、妓女等等,那些個皮膚粗糙,身形佝僂,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殘喘之人,梵高將之捕捉到了畫中,並沒有同情與修飾,也沒有虛偽的傷痛與呻吟,梵高只是一個記錄者,用最深刻的筆觸,最真誠的顏色將他們記錄下來——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沒有雕欄玉棟,沒有寶馬香車,大多數有的只是辛苦勞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燈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於起步較晚,梵高開始拼命拼命的衝刺,他不停得畫不停的畫。為了某一處風景,他可以在海邊坐上一天,任憑風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曬到紅斑禿頂。那羣鴉亂飛的麥田,紅葉斑駁的森林,星月流動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歸,日曬雨淋,忍飢挨餓的困頓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天才,而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他不僅僅將繪畫當成一項事業,而是生命。每一幅畫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畫一幅畫他的生命也隨之縮短。吃飯、睡覺、生活都是為了延續繪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繪畫,即使是愛情、友誼對於梵高而言,也就是給畫添上了不一般的亮點。最後繪畫完成了,身體機能雖然在運轉,生命的意義結束了,梵高用一顆子彈結束自己短暫卻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獨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時間都在孤軍奮戰,可是藝術本來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況且在梵高的背後還有那個無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奧。總覺得迪奧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奧的支持——精神上與物質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沒有理由這樣不計報酬的幫助兄長,每個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時候,也不間斷,這是怎樣一個負擔啊。但是迪奧一點沒有抱怨,沒有懷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創作就是他的創作!他們對於藝術都有夢想,梵高不顧一切的去追求藝術,迪奧就不顧一切為他創造條件,如果説繪畫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奧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奧的精神也崩潰了,不久之後離開了人世。

迪奧之於梵高,不僅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美國傳記小説之父在二十六歲時寫的,讀起來其實很像小説,不過二十六歲這個年紀,對於梵高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歡一本傳記,都是赤裸裸的讚美與崇拜(中國的偉人傳記都是這樣),也不喜歡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當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與化身,那傳記便不再對別人的紀實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發泄了。很高興《梵高傳》沒有讓我看到這樣虛假的東西。

一本好書,看了讓人思考。我沒有梵高的覺悟,當然也絕不會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夠學到那麼一點點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夠離夢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二

這本書讓我走近了一位偉人。不僅讀到了他一生悲慘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讀到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更讀到了他在低谷中執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讀到了他釋放於畫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沒有完滿的愛情,無數的金錢,甚至是健壯的身體,但他擁有的是一顆渴望生活的心靈,飛向美麗的藍天。讀這本書,我為梵高受到的不公憤慨過,但我更敬佩他能傾盡生命,用愛來描繪這個世界;我為梵高能有提奧這樣一個弟弟而高興,也為他們之間不辭奉獻的友情而感動……

在體味之後,我對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熱愛。無論艱辛、痛苦、還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應該滿懷對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梵高並沒有抱怨社會,他將傾訴和希望繪在了畫板上,祈願明天會更好;他也沒有報復社會,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時間去檢驗,更洗滌了現代無數人的心靈!如此説來,我還有什麼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現實的不公呢?為何不在心中繪出更藍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師的精神,歐文·斯通在本書中描寫的文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對於一位在困苦中掙扎,並且不斷成長的偉人,歐文·斯通作為一位傳記家,並沒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內心編寫心理,卻將一絲一毫的細微變化轉筆為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十分傳神。這樣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歷程,反而起到了真實、深刻的效果。在寫作中,我也應該學會運用這些描寫的手法,從細微之處表現人物,使之生動逼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三

最近讀了《渴望生活:梵高傳》,書中講述了梵高從21歲到37歲的經歷:做過銷售、當過牧師、潛心畫畫、開槍自殺……梵高獨特的天賦與個性決定了他的獨特人生。

讀此書時,我總在反思:在梵高當時的生活環境中,我還能否堅守本心去讀書寫作?難——難以在食不果腹中獻身,難以於飢寒露宿裏堅持,難以當而立之年不顧現實。我想,和我一樣的大多數人皆是如此。這就引發了我的第二個思考:梵高何故?

馮驥才説:“梵高的一生,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他名利皆空,情愛全無,貧困交加,受盡冷遇與摧殘。”當他飽經現實的打壓甚至於質疑上帝時,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決定堅守自己的熱愛,尊重自己的天賦——畫畫!

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前提是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這是一個方向問題,也是一個認知問題。現在網絡上太多的人在講認知差,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而造成了階層差距,從而循環往復造成階級固化。這説的是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當人們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時,這種認知差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假設認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嘗不是一場社會災難?社會的穩定,一部分就是源於階層的穩定。我們今天所説的是“內在認知差”,即對於自身認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認知差”實現階級固化,而“內在認知差”實現階級突圍。

我認為,每個人出生即為天才,至少説出生即有天賦。多數人終其一生卻碌碌無為,其原因在於對自身天賦的無知,當然,這種無知的原因有很多,並很可能以客觀因素為主導:所處時代、出生家庭、成長環境、所碰機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釋。很多人也在堅守,但堅守的是什麼、為什麼他們也説不清。若你所堅守之物並非你所愛之物,那你的堅守又有何意義?或許有人會説堅守是為磨鍊意志,在我看來,這種無謂的磨鍊是對生命的浪費與褻瀆,沒有方向的堅守是極為低效而難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堅不可摧也再無青春的激情與創造力,與生而來的天賦對於你也就沒有意義了,這豈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對於真正熱愛的堅守,是隨心所喜而有所樂的堅守,是有意義、有成果、不斷創造的堅守。

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決定了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方向,那麼其已知性從何而來?一個人很難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該往哪方面努力,那麼對於天賦的主觀探索和對於熱愛的主動尋找就成了我們該做的。

青年人首先應該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應”,走出舒適區,多一些嘗試才會對自己多一些認知,將探索天賦的道路壓縮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學習、堅守和創造。其次,不論做何嘗試都要不斷反思、不斷尋找方法,即使最終這種嘗試難以繼續發展,你也不會浪費了生命,每一種經歷都或許對你的天賦有用。最後,不要輕言放棄,很多事不是剛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縱使你天賦凜然。請耐心對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對待你一樣。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運的。他的不幸在於世俗的煩惱,他的幸運在於對天賦的尊重與釋放。我們也是不幸而幸運的,我們當下的生活質量遠高於梵高當時,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熱愛的堅守是否無愧於生活?

梵高是對的,沒有上帝。生命裏唯一的主宰就是我們的思想,請勿放任自流,請勿人云亦云,請勿愧於本心,請勿辜負天賦。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四

寒假中,我讀了《梵高傳》。或許大家認識梵高僅限於他的《向日葵》。曾經風靡一時的被人們反覆印刷用做家裏的裝飾畫。我覺得雖然這確實使得他的這幅畫被更多人認識,但也使他這幅畫流於俗氣。梵高在慢慢被人們淡忘。但我覺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經歷,才能讀懂他的畫。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温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裏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為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麼友愛。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以言表。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迴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雖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經歷,但是讀起這本書來,卻總有一種讓我透不過氣的感受。也許,他要是生活中在現在的社會中,結果會截然相反,不過,也許,就沒有那樣才華橫溢的梵高,就沒有這樣讓人憐,讓人敬,讓人無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他始終是熱愛生活的,無論生活以什麼方式回敬他。而我們,我覺得,沒有理由,抱怨挫折,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生活。你説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dvgq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