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

《儒林外史》脱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小説從元末明初寫起,一直寫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幽榜”),前後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今天小編整理了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精選,大家共同閲讀吧!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1

翻開《儒林外史》讀完之後感覺在當今社會中,依然有着古代社會的剪影。只是人、事、物、時代變了,但人有的醜惡本質依然沒有變,不禁讓我感歎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吳敬梓是清代小説家,晚年自號“文木老人”,而他也是小説中的人物杜少卿的原型,是反對當代八股取士的先鋒,也是世界級諷刺大師,每個人物在他筆下栩栩如生,簡直就是現代社會的翻版。

小説痛批了見錢眼開的士人羣體,如今社會也確實如作者筆下的文字生動形象,讓我讀後深有感觸。這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甚至連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帶着與眾不同的意味,幾乎在每一回合,都有着社會生活的重影。的確,當王氏病重以後,嚴監生想“扶正”小妾,王氏家的兩位“舅姥爺”王蓉和王德,起初“把臉木喪者不哼一聲”,結果等嚴監生拿出來二百兩銀子,一人一百兩收了之後,立刻喜形於色,義正言辭地拍着桌子道:“我們唸書的人全在綱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説話,也不過是這個理”,説完就走,一點也不記得他們的妹妹,這一段情節,活生生地寫出了這兩位見錢眼開,虛偽嘴臉的醜惡靈魂。因為吳敬梓筆下的人物,讓我又重新去了解和領悟社會中的“士人羣體”。

我認為社會中的“士人羣體”腐敗無能,嫌貧愛富的形象太多,太多。如范進中舉,胡屠夫在范進中舉前罵他,説他考試中了是因為別人可憐他,而不是自己憑藉真本事得到的這千古一罵,緊接着戲劇般的,故事一轉折,范進中舉了,胡屠夫馬上轉變態度,對范進説好話,全然不顧丈人的臉面。接了范進的錢,嘴上還説不要不要,結果又抓得緊緊的,范進執意要給,胡屠夫如蒙大赦,趕緊把銀子放到自己的腰包裏,邊塞邊説范進的好話,説完之後笑眯眯的走了。由此便可以看出,胡屠夫愛財如命。吳敬梓在書中也寫了些如胡屠夫一般的人物,如嚴監生與兩根燈芯等等。

讀完整本書後,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社會上的一些“士人羣體”,他們不同的外貌下隱藏了一個個如此相似的靈魂,讓我深切體會到了認識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矇蔽。

生活中也有着這些人的翻版,他們或近或遠,但在於你選擇怎麼做,應該追尋你最真實的自己,不該去阿諛奉承、趨炎附勢。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2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户罵了個狗血淋頭,説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説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户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3

這個學期,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説裏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才如命的嚴監生。

嚴監生是一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僕人眾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約”。家裏一斤肉都捨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捨不得抓藥,還經常剋扣僕人的工資……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記敍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生捨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裏同時打開兩盞燈,因為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代人將這樣的行為稱為節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生的“勤儉節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一個浪費。現在的小孩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啊!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該節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約並不等於吝嗇。

嚴監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約”值得我學習。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4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最後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後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着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户來説,也是好處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着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説:“(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户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刻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述了臨死伸着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雲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着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户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立刻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麼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之後正因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歎。書中充斥着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正因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述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正因會考大學聯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5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能夠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能夠廢寢忘食地讀書,能夠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lz13)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到達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正因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一樣,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2020年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o6k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