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離騷讀後感800字多篇

離騷讀後感800字多篇

離騷讀後感800字多篇

離騷讀後感800字篇1

開學不久,我們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離騷》,心裏一直覺得有什麼在抖動。《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如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

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説明,卻喻意自明。

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徵。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香草美人,講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曾經,是那麼的躊躇滿志。後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後人。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着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

對於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並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鬥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於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或許,是現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歷經千年以後,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離騷》,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麼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離騷讀後感800字篇2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淨化還有對情感的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説,哪麼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讀了《離騷》的前半部分,心裏一直覺得有什麼在抖動。也許,冰冷的文字背後,隱藏的是詩人火熱的心。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香草美人,講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麼的躊躇滿志。後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後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着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

對於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並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鬥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台,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於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離騷讀後感800字篇3

我無論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羣嵐,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含着淚,我一讀再讀。——獻給屈大夫

從青銅銘文到漢代書簡,由篆刻到碑拓。我深愛着可以稱為一卷繁華的《離騷》。它靈動,能夠飄進人們的腦中,呈現出浩瀚的長流;它消瘦,全篇寫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豐藴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讀罷,都會贈你一卷繁華,讓你如沐春風。

當漸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緊皺的眉頭,紅霞中卻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個夏日的夜晚,為何從詩的這一篇章裏讀出了秋的影像。於是“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縈繞在心頭的煩躁。風聲獵獵,心也彷彿將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蘭,屈大夫那孤獨清高的背影,佇立其中。從詩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間途經了四肢百骸,直擊了靈魂的那種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國河山所不知道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奉獻,像甘甜的泉水,給人以清涼的感覺。屈大夫那顫顫巍巍的手,執筆在竹簡上舞動,千年以後,《離騷》如莊周化蝶一般變成瑰麗。只是“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隱沒在這一卷《離騷》的那塊高地,獨自悲痛。

又是一個黃昏,繞過《離騷》的湖畔,波光粼粼,蓮塘裏輕歌曼舞的,是朵朵鮮綠的詩句。其實,屈大夫也曾是風流倜儻的,有如他筆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潔的品質註定他要受人誣陷,“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備受排擠的他將根深深扎入文學創作的土壤,於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長出了一葉葉,枝繁葉茂。“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凝聚着憂國血淚和遠大抱負的文字,給了屈大夫動力,讓他與堅守品行融為一體。閲讀《離騷》,吟誦《離騷》,我看到了一個浪漫的屈原。待到採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經意沾染了荷香,無論是年少時的風光,還是及暮時的悲涼,屈大夫始終是一個浪漫的人。

穿過迷霧層雲,我走過《離騷》的無人巷陌,遇見了躞蹀着的屈原。這時的他已不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人,心憂天下。他是“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史官,激濁揚清;是“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勇士,鬥志昂揚;是“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英雄,大義凌然。然後以身殉國,自沉汨羅江,壯哉慨哉!這隻有閲過了《離騷》,讀懂了《離騷》,才能懂得屈大夫長存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不隨時光流逝而泯滅的偉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終沉入歷史長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樸實無華,《離騷》緘默着,有如屈大夫當初面對整個楚國江河日下的寒徹心扉。但《離騷》仍像一株凌寒獨自開的冬梅,傲立着。其實繁華叢中的一卷《離騷》,盛放着自由、友善、愛國……它讓屈大夫的精魂甦醒,讓歷史鮮活,也潛移默化地陶冶着我們。而在這個被言情武打的書籍脅迫的當下;在這個手機閲讀深入人心,淺閲讀盛行的當下;在這個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的當下。仍記得浮沉於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纖塵的《離騷》,仍堅守着一份初心,仍熱愛深層閲讀的我們,是多麼可珍。像隔着時空,與屈大夫相識相知,同樣是固守本真。

《離騷》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經歷年歲風雨的洗禮,輾轉了整個歷史的角落,以一種質樸自然的樣子緩緩講述着令人為之掬一把熱淚的故事。閲讀屈原,閲讀《離騷》,閲讀書籍,就是在閲讀一種偉大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將激勵着一代代人奮力前行!讀《離騷》,在悲喜中尋找;讀一卷繁華,做最好的自己!

離騷讀後感800字篇4

關於楚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離騷》;説到離騷,我們最瞭解的莫過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實説了解,也是最近讀了以後聯繫上下文和註解才知道的,以前雖然學過,但卻不甚瞭解其內涵,只知道有這麼一句話經常被人們引用。看看這些大量的來稿,許多教師在要表達自己不斷努力進取的意願時,還都喜歡用這一句話來代替。這句出自屈原的代表作《離騷》的名句意思是説: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雖然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四處去追求和探索。  楚辭讀起來並不好懂,也不好記誦,所以如果有人能完整的背出《離騷》,那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這種以楚地方言為基礎的文學體裁,在屈原遭小人污衊被流放時加工創作成了文學史上獨具風格的文學表現形式。屈原在遭人污衊、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仍不忘楚國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國君身邊的小人進諫讒言,將楚國的前途毀於一旦。即使在如此惡劣的生存條件中,仍不改自己的志向,執着於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哪怕“路漫漫其修遠兮”,也要“上下而求索”。

屈原擔憂的是整個楚國的命運,思考的是人民大眾的利益,對於自己,卻只要“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滿足了,我們在感歎屈原豐富神奇的想象的同時,也為他不慕名利的淡然而折服。聯想到如今有些教師的素質,真是令人感到汗顏。前段時間,教師不滿績效工資的發放與公務員有差別,於是以“教師待遇不能低於當地公務員水平”規定為由,拋下班上的學生不管,讓學生自習,聚集到有關部門“討説法”。雖然這只是個別地方的個別現象,但卻給教師隊伍抹了黑,拖了後腿。教師為了自己的物質利益,放着學生不管,故意以自習課消極怠工,這種行為實在不配“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如果説教師們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穫不正比例,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我不反對教師們通過某種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在這些教師的方法取捨上我去不敢苟同。因為,他們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卻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權益,這一部分人就是學生。教師可以置學生於不顧,找有關部門討説法,那學生又該找誰討説法呢?學生的利益又該由誰來維護呢?教師們在讓學生上自習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這樣做是在傷害學生,這與那些教師們認為是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人的行為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説過:“選擇教師,就是選擇了清貧。”當你決定成為一名教師時,就註定了更多的是犧牲奉獻,是甘於平淡的日子。如果想通過當教師來致富奔小康是可恥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如果這些教師能像屈原那樣,無論在如何艱苦的條件下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像那些為了學生甘願犧牲自己生命的教師那樣,無論情況多麼危及險惡始終心裏始終都想着學生,都堅持着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持有的信念,那麼,這些教師就應該明白到底“上下求索”的是什麼了。

不僅是教師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如此。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迷失自我,在喧鬧的生活裏固守一份執著和信念,多給予一點付出,少問一些收穫。

離騷讀後感800字篇5

如餘秋雨所説,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從你對他極微小的利益衝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絕不會起“留人一條生路”之想。何況屈原比較出眾,槍打出頭鳥的規律不會改。

打倒小人的辦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變成小人,看誰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這辦法在屈原身上沒用,“寧溘死以流亡”也“不忍為此態”,這就只有一條死路了。再不然,設法不和小人起利益衝突,退出廟堂隱居山野。問題是屈原就算去國離家,也會“忽觀睨夫舊鄉”,捨不得走。所以屈原一定會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性格。這種性格多以悲劇收尾,至少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多不快樂,一片污濁他就偏作蓮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隱居山野時會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選上當官了又説“忙日苦多閒日少”,流放了他馬上恨“雲橫秦嶺家何在”,離家在外還得“望極天涯不見家”,就算什麼都圓滿他還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頭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車回家喝大碗茶不識半個字的好。)他們清高、孤獨、敏感,像寄居蟹。他們可以選擇壯烈地死去,卻不能承受艱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種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夢化詩化的,而後者才是民族生存強大的基礎。試想作為一國最上層最優秀最具希望的知識分子,遇到打擊就縮回去“梅妻鶴子”,要不就“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叫什麼事兒呢?從社會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現。

所以屈原又不該死。

對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確的。當然,在今天,有傳統文人既剛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經很少,但誰能在歌頌傳統文化的同時,向我們指明傳統文人的人格弱點?誰能在教授學生的同時,説明性格孤傲自閉的壞處?誰能在鄙薄輕視中國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國文化的兩極之間,找到一箇中間點,認識它、理解它、愛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錯誤。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澤雜糅時,昭質未虧。“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字裏行間,手指撫弄那時飛揚的冠帶明滅的燈火豎排的書卷清朗的陳詞和浩然的長歎,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後的黑暗,想最後笑一笑的時候已經淚下。

標籤: 讀後感 離騷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rlov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