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800字精品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800字精品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800字精品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一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可以説震撼大於感動。開始拿到這本書,心裏有些反抗,覺得是學校給的任務,然而當逼不得已的翻閲時才發現,書裏面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術語,相反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不願意讀到成為了枕邊書,李鎮西老師和學生之間這種深深的超越一般師生的愛讓我佩服更是羨慕。

給汪斌每天煮一個雞蛋,給班裏學生送生日禮物,用自己的錢給學生買書籍筆記本並認真寫贈言,對寧瑋的關心幫助,幫助王銅轉變……這種對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已經超越了老師這個崗位的職責。李老師為學生做的太多太多,而他自己卻説學生對他的情感太多,他自己是在還債。是啊,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被學生愛戴擁護。

當我讀到轉化後進生萬同時,對我的震撼最大。原來後進生還可以這樣轉換。當老師的都知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我這顆愛學生的心愛在了學習成績上,卻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尤其是後進生的情感。李老師説對於後進生的教育要個性,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而我班的`後進生我卻只盯在成績上。如A、B、C讓他們課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誦,不管是語文英語還是歷史地理,只要沒有背過,我就像是有了天大理由剝奪他們自由一樣,讓他們課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誦,體育美術課也暫停在我辦公室背,背不過的像是犯了多大罪一樣通知其父母在家做好監督。我認為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跟上,成績才能上來,她們會了解我的用心。然而A同學媽媽的一通電話讓我陷入沉思。A同學在班裏不學習,並且擾亂其他學生學習,多次換位無果後就讓他自己單人單桌在教室最前面,一來不會打擾其他學生學習,二來在老師眼皮下面可以有所收斂認真聽講。所有的背誦我來檢查,以為這樣他的成績可以有點長進,最起碼的基礎知識應該掌握。然而A同學把我這種行為理解為是對他的歧視。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因為之前也一直在和家長溝通,詢問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自認為掌握的學生信息不錯,不知道哪個環節出錯,學生還不讓家長告訴我。我想我是不是也應該像李老師一樣從學生情感出發。首先和學生交流,問他最近上課老師講的知識怎麼樣,自己一個位習慣不……通過交流,學生向我敞開心扉,我知道了學生的需要是什麼,給學生調了座位,並且與我列了接下來努力的方向。從那以後學生的作業每天都按時完成並且寫的很認真,上課態度也改變很多……

我從這件事情發現原來學生的情感是這麼的重要!唯成績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真正的會愛學生才是王道!這是我教學的第二年,我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沒有多彩的教學技巧,但我有學習的心,我也想像李鎮西老師這樣擁有與學生間親密的師生關係,朋友關係,知己關係。每當回憶起學生,學生回憶起我嘴角都會有上揚的微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用愛心澆灌學生的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二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

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於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三

讀完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感受是崇敬,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愛心令我折服。

李鎮西老師教育智慧令我折服。讀《愛心與教育》,常常被李老師的一些別出心裁的教育設計、教育藝術所折服。他對頑童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他獨到的一套。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教師也有有權發泄他的憤怒,任何一個有涵養的、受過教育的人也在所難免)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他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鬥”、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所有這些都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表現。他的這些做法,時時處處體現了一個名師的高明,他總是以自己特別的方式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來走進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愛的真摯令我折服。李老師説:“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用小煤油爐煮上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李老師送錢給她補充營養。在大學聯考以幾分之差落榜後,寧瑋情緒波動很大,李老師一直鼓勵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電話聯絡,成為寧瑋成功人生的最大動力。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李老師支持同學們給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師帶着學生步行三十多裏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淚水長流。李老師教育“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相比於李鎮西老師,想想自己,真是慚愧。在對愛學生的理解和做法上,尤其是在轉化“後進生”上,自己是多麼的膚淺和渺小。讀了這些書後,我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我努力這樣做:首先,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生氣有害健康,也解決不了問題!”其次,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和學生交流犯錯的原因,換個角度把自己當做孩子;想想自己小時侯的犯錯經歷和當時的感受。最後,在學生確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再趁熱打鐵真誠、耐心地和他制定改錯目標。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得有細心與耐心的技巧:

“你今天的態度很真誠,我非常感動,如果你能讓我看到實際行動,我一定要在全班表揚你!”

“以後,你覺得自己該怎樣做,才不辜負老師對你的信任呢?”

“那我們一言為定!如果你有時忘記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經過這樣細緻耐心的溝通與交流,孩子們確實變化很大,進步了,自信了。這些都是智慧與愛心澆灌。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四

寒假期間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動。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震撼着我的心靈深處。這不是論文的長篇大論,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充滿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

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思自身,反思自己與李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我還進一步感悟到:教師應該善於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教育良機,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每個孩子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現狀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如同一棵棵小樹苗,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和扶持,方能茁壯成長。

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心中只有裝滿愛學生、愛事業的情感,才能閃現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節是五一班的數學課,講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課堂上,同學們都爭先舉手上台演板。這時,王斌大聲喊到:“老師,叫我。”我説:“你看你不舉手就大聲説話,而且聲音還那麼大,你還是在練習本上做吧!”於是我叫了其他同學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剛上課時你還和別的同學偷説話不認真聽講,才點名批評過又大聲喊叫,怎麼會叫你上台做題。這時,同學們都在練習本上做題,只有王斌在亂動。我便走過去説:“王斌,把本子拿過來讓老師檢查一下。”他把本子遞過來,果真寫的字歪歪扭扭,沒帶單位名稱,也沒有答。我讓他補上,他極不情願地寫上了。我心想:真是沒救了。原來王斌是上學期從武術學校轉來的,紀律、學習一直都不好,而且還經常欺負班裏的同學,老師們一提他直搖頭。隨着下課的鈴響,同學們的課堂作業都差不多寫完了,我説:“可以自由下課了。”我剛跨出教室,王斌飛似的跑到我面前説:“老師,這次我的課堂作業如果沒錯,你給我得個優吧!”我還沒來的及考慮回答,他便沒了蹤影。

下午我改作業時,打開王斌的本子,做了幾次作業,沒得過一次優。今天的作業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麼會得優呢?以前規定過:作業寫的又幹淨又正確,才能得優。我又細細檢查了一遍,真是全對了,雖然看起來很髒,但每個字顯然是認真寫了,比原來的作業有所進步。給王斌的作業打個什麼成績呢?我想:為了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今後能好好學習,給他打一個“優”又何妨?於是我在他的作業本上鄭重寫了一個“優”字。

第二天,上課我一進教室。一眼看見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臉上帶着笑容。這一節,他紀律很好,發言也很積極。這件事,讓我感觸很多。我們應該給所謂的後進生創造一次機會,多替他們着想,瞭解他們的內心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業得一個“優”等等,給他們一次機會,相信他們會努力做得更好。

《愛心與教育》讓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愛才有教育”。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五

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們老師卻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國小生,細細想來,他們個個都是那樣可愛;有時候老師對學生好一點,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實那都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分內之事啊!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李鎮西老師特別勤奮。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是讓人心裏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而我教國小,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國小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實例,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國小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説:“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樑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六

為師者,絕非泛泛。而論為何為師者,圖各有所。因無愛者眾多,又因世事所困,情亦不可抑,往往遷怒於學生。再論為師者,欲教之,無愛,難學,教學恐無相長。李君為教師範,可謂良師也。

吾觀其書歲餘,心中感慨。曰:愛學當先愛師。焉系者愛也。古人云:仁者無敵。為事戰場,為學兵法,不出一兵一卒,攻心為上。兵卒,懲罰也。故曰:為教戰場。而小小兒不宜,其年玩劣,無紀無心,攻心不攻,其攻,豈不悲哉!故大小分界,小則哄騙,大則攻心防線。教與學,不亦説乎?

一日,陶公見小兒欺於一人。喚之,不罰,以三糖與之。曰:爾先吾,獎。爾聽師言當獎。錯而改之再獎。人淚悔之。行知之言三句,於斯動容如此,三句三百杖。此為愛人之一:不責罰,獎為先。李君,曰:吾常與玩鬧,漸其心,友之。然,可因材施教。友有尊者之位,友有同輩之德。共言論,共相學,共相知。有其,圓心向。此為其二:無尊卑,友其心。又曰:感之。情,多倍於他。愛,多倍於他。李君言語常自責。欠生難還,其實不然。因其先用情,生感之,報而已。此因其心之由。如此師生情,教無學,學無進,無人可信。此為三:無所取,苟利已。師之重大,不在於人,在於事,育人之才,教人之德,授人之愛,無所不能。其間,歲幾方可見?責之大,非同小可。愛人其意見,無責,再愛,猶如紙上談兵。倘若無心教學,因錯言錯。無心向學,亦不尊師重教。乃荒學業,毀人亦害己,何言有愛人之心?此為四:有職責,育人才

愛心有,愛人否。為教乃百年之效,真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七

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的愛心與耐心感動着,更被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時機,建設班級輿論的智慧

健康的班級輿論可以增強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增強教育的力度和説服力,對個人的不良行為有很好的制約作用,有利於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集體榮譽感,養成良好的品質,改正不良的作風。

李老師在對“後進生”進行教育時,善於抓住一切時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形成。用力老師的話來説,就是“善於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表揚和批評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萬同作弊後李老師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處分,而是不動聲色的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入心靈的集體主義教育:先發動同學們組成“幫助萬同小組”幫助腳骨折的萬同去看話劇,以及萬同平常遇到的困難:像上樓進教室、課間上廁所、放學回家等,全包給“幫助萬同小組”了。

還號召其他同學尋找機會隨時向萬同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讓萬同感受到班集體的温暖。安排好這些事,李老師巧妙地把萬同的作弊放到影響班級榮譽的高度,讓全班同學每人給萬同寫一封信談談對萬同作弊的看法。大家從集體主義的高度,用真誠的話語批評了萬通的作弊行為,並勸説萬同改進缺點。通過這些做法已經促進了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的形成。但是李老師利用此事進行班級輿論建設的活動還沒有結束,在萬同傷好後,李老師又組織全班同學討論關於萬同作弊的處理辦法。

同學發言非常積極,他們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萬同這段時間的進步,也誠懇地指出了他還存在的一些不足。絕大多數同學都希望再原諒一次萬同,不再給他處分,可以看出同學們團結友愛、扶持正氣、伸張正義、制止錯誤思想、阻止不道德現象的班級輿論已初步形成。

我們做班主任的都應該學習李老師,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建設。

二、巧用班級輿論教育“後進生”的智慧

李老師在教育“後進生”時,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級輿論,使他們揚善棄惡,在班級輿論的軌道上健康的成長。

萬同由於脱離了昔日的“兄弟夥”而被“兄弟”們暴打,在這個可能使萬同動搖決心的時刻,李老師發動全班同學給萬同寫信,安慰萬同、鼓勵萬同堅決與“兄弟夥”決裂,回到集體中來。在這種正氣、温暖的,來自整個班集體的真誠關懷中萬同堅定地回到了班集體中。

最讓我佩服的是李老師為了轉化萬同,提前兩個月佈置期會考試作文題《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萬同置身於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中,又讓每一位同學有意識的關注萬同的表現。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成功的讓萬同的成長搭上了集體輿論的快車,使他不得不成長。

每個“後進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動力。巧妙利用班級輿論可以給他們改進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慧眼看問題的智慧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沒有逃離李老師的思索。經常被我們當成無可救藥的、不可改變的“雜症”,經過李老師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藥”。萬同上進後的一次反覆——上英語課時往同學生身上貼了一張糖紙。這種現象在大多數老師看來,是很正常的,像萬同這樣“頑劣”的學生能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些做小動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師卻看着這張糖紙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讓萬同在學習上產生愉悦感,僅靠意志來維持紀律是不可能的!

萬同在當學校“糾察員”期間,對一位批評他的七年級班主任進行了“報復行動”星期六,學校沒有上課,他一人溜進學校,到七年級年級辦公室。一腳把門踢開,進去以後,在七年級2班班主任老師的辦公桌抽屜裏亂翻,把幾本書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後,偷了一支圓珠筆、兩瓶沒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揚長而去!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師都會對萬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呀,遇到這樣反覆犯錯的學生,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放棄,覺得這樣的學生無可救藥。李老師卻對萬同的所有表現進行分析,找到了癥結所在:萬同的反覆是因為脱離了班級輿論的監督!

教育是個平凡的事業,在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師總是能智慧的掀起驚天動地教育的浪花,淨化學生的心靈,堅定學生的意志。我們每個肩負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應該學習李老師的這種用不平凡的思維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學習李老師用個案促進班級良好輿論形成,又用班級輿論糾正每個學生行為的智慧,做個智慧的班主任!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八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花了幾個晚上,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

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讀書喜歡反觀自身,一路閲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你的學生,你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鎮西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勸慰自己,會理直氣壯地讓萬同清除出班級,而自己沒有半點良心上的不安,因為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然而,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這一點,鎮西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鎮西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鎮西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德育觀念十大碰撞》就是這一思考的產物。我相信,正是因為有了諸如《愛心與教育》這樣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考,才會有後來的《民主教育論》,那是鎮西師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論!

即使如此,對《愛心與教育》,我在感動乃至於震撼之餘,還是有幾絲隱憂。

我聽到一種説法,李鎮西不可學!

不可學之一,李鎮西每天工作多長時間?細細一想,這個問題並不可笑。這筆帳並不難算,還不包括物質上的付出。有很多時候,節假日甚至春節,鎮西師是和學生在一起的,那麼,鎮西師算不算一個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親?

不可學之二,教育是萬能的嗎?一個調皮的學生,需要教師調動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在講求效率的當下,教育者能與世俗對抗多久,對抗到什麼程度?

不可學之三,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校給李鎮西們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間?學生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重視分數以外的東西?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

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九

當我第二次捧起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拿在手裏的是20週年紀念版,李老師當年寫《愛心與教育》時還是個小夥子,如今已經退休了。20多年來,這本書一直是教育行業中的暢銷書,很多教師、家長、學生、學者都被感動過。之所以經久不衰,大都因為那個“愛”字,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中,曾努力理解何為教育之愛,在此不再贅述。重讀這本書,讓我了思考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能為學生留下怎樣的生命記憶?

李鎮西老師當班主任時,無論是優生楊嵩、程樺、王銅,還是普通學生寧瑋、伍建,甚至於問題學生萬同,以及從未謀面的楊守豐、馮珉娟,他們都把李老師當成了知心朋友,且常年保持着聯繫,距離拉開了,心靈上卻越來越近了。為什麼這些學生即使畢業、成家了還不忘當年的老師呢?為什麼其他大多數老師沒有這樣的待遇呢?再次閲讀,我發現李老師真正把教育做成了心靈的藝術,陶行知曾經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李老師把每個學生看在眼裏,讓每個學生能夠抬頭做人。他在伍建的心裏種下了善良、勤奮、認真的種子;他在萬同的心裏點燃了“我是一個好人”的願望;他在楊嵩心中樹起不斷超越自我的信心;他在王桐的心裏培養了謙虛、寬容、禮讓的格局。這些學生帶着李老師送的特殊禮物,為社會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李老師也欣慰不已。李老師曾多次在講座中,講他和學生的故事,每講一次,都會被幸福衝擊一次,因為他幸福着學生的幸福。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們上車時沒有什麼行李,如果我們能在他們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會感到幸福。”作為一名教師,除了科學文化知識,我們能不能也像李老師一樣送給學生一份美好的回憶呢?我想,我們應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放棄任何一個,以研究的心態看待每一個特殊的學生,以最真誠的內心與學生建立溝通的橋樑;放眼未來,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都是最善良最努力最上進的那一個;教會學生自我教育,不斷改正缺點,真正認識自我,最終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也許我們不能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學生,但至少可以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學生;也許最終也不會有那麼多學生始終牽掛着我們,但至少我們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灑下美麗的種子,他們一定會記得曾經有位教師用心做過、真正愛過。

李老師在《回望20年,重新審視愛》中這樣寫到:“希望再過20年,拙著《愛心與教育》不再暢銷,甚至無人問津。因為到那時愛已經是教育的常態,每一個教師的生活都是一部屬於自己的《愛心與教育》。”書寫自己的“愛心與教育”,就是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書寫和學生一起留下的生命印記,始終帶着“我能給學生留下什麼”的思考,便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十

幾個月前,出於要完成上級交代任務,我把《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帶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歎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閲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台也十多年了,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稜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為。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

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你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e34q9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