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漢史讀後感多篇600字

漢史讀後感多篇600字

漢史讀後感多篇600字

東漢故事講述的是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期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綠林好漢》、《赤眉起義》、《天知地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漢史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漢史讀後感1

通曉歷史的人皆知,漢朝在建朝以來便狂放不已,劉邦的一曲《大風歌》便是證據。但在西漢統治後期,便太后掌政,從而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外戚在那時可以説是“皇上”也不為過,因為太后是他們的各種親戚,且控制着小皇帝,所以他們就成了“老大”,到哪哪兒就得服從,是他們越來越驕縱,以至於王莽推翻的西漢,建立“新朝”成為皇帝.

東漢初期,發展形勢一片光明,但到了後期,又出現了皇帝年幼,外戚專控的局面.後來董卓大禍天下,被義子盧布一佔捅死,命喪黃泉。後來就出現了曹操、孫策、劉備、諸葛亮、趙雲、張飛,關羽、馬超等人,也就是三國鼎立.

但是,王莽此人僅為一個謀略家,不能説是政治家,當了幾十年皇帝就被劉秀推翻了,劉秀便是光武帝.在劉秀推翻“新朝”之前有一個兄弟叫劉伯升,倆人志趣相投,便從故鄉起義,招兵買馬.當時還有一個預言;意思是王莽即將垮台,一個叫劉秀的人建立新朝代,不得不説這條預言應驗了.劉秀在全國各地打仗時,劉伯升就死於非命,這預言徹底落在了他身上(劉氏遺孤王莽行使權力的傀儡)成為了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

漢史讀後感2

秦人以三晉之士(商鞅、範睢、呂不韋、尉繚、李斯等)發跡,然而三晉士人偏實用,文化之中針對千秋社稷的考慮要遠少於齊魯諸人,這也是統一的秦王朝只流傳了幾十年就完蛋的原因。三晉之士也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不是被車裂就是退逐。秦朝大概對東方的文化,也只是利用的想法,所以後來焚書坑儒,毫無憐憫之意。

當年呂不韋寫《呂氏春秋》的時候,筆桿子大多是三晉齊魯之人。文中時常提到對秦人的鄙夷之意,但是仍然可以懸在城牆上讓大家看,想來秦人似乎也並不真把這本書當回事兒。秦始皇把韓非子抓起來弄死了,不是説嬴政如何嫉妒賢能。不為我所用,則不當為他所用,這是秦人的哲學。韓非子寫的東西雖然很好,很合嬴政的口味,但是其實也並不能作為行政綱領,也不能作為打敗秦國的武器。所以,如果是在三晉或者齊魯,韓非必不致死。

嬴政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呂不韋獻姬也沒給贏政他爹,而且獻的時候嬴政都9歲了。嫪毒更不是呂不韋的對手,就算在後期,嫪毒也沒成過氣候。司馬遷寫的《史記》,其實也有瞎掰的地方,比如“大陰關桐輪”純粹就是胡扯。秦朝的法律很殘酷,這也是跟秦人的哲學有關的。秦朝的道路還是很闊的,“要致富,先修路”的指導思想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劉邦就是一個無賴。劉邦手下的一幫傢伙也都是土人,除了張良牛逼一點,是韓相之子。漢朝開國之後,帝王將相也都還是那副德行,一批土老冒。律法制度什麼的,都是照搬秦朝,郡縣制度也是跟着秦朝怎麼樣他們就怎麼樣。甚至連秦朝的“水德”都不帶換的,依舊尚黑。

因為秦末漢初打仗打得太狠,什麼都沒有了。劉邦看到一個縣城,忘了叫什麼了,特別大,感慨了一番:“幾乎有長安大了”。文景之治,也就是這兩個皇帝特別勤儉,採用黃老之術治國,整一個“無為”。不過這樣對老百姓還是有好處的,所以稱做治世。劉徹當皇帝的時候,國家有錢了,就開始拽了。把匈奴滅了,還沒事就去封泰山,好像一共去了十多次。其實封泰山,也是跟秦始皇學的,漢武帝也就參照秦始皇,嬴政怎麼折騰,他就怎麼折騰,動靜更大一點才好。在玩法上,並沒有出什麼新的創見。

那時候的皇帝和大臣的關係,也就是家長和家臣的關係。沒有後來那麼複雜。開國的功臣們都死光了之後,就是用功臣的後代。等後代用完了,就沒得用了,因為那時候還沒有考舉,都靠推薦的。所以後世的大臣都是親戚,比如霍光、衞青、王莽。所以後來漢朝官職爵位都開賣的了,反正也沒人能當官,還不如賣了掙點零花錢。爵位可以用來抵罪,所以賣的還挺火。只有宰相這個職位是必須有爵的,所以當了宰相就會給一個爵。當然,比較高的爵位是不能買的了。開國的大臣們的分封也少得可憐,幾百户而已。結果後來的七國之亂,居然是因為分封的太大了,景帝聽了晁錯的建議,把大家的封地都變小了,大家就都不幹了。還是後來的武帝聰明:你不是大麼,平均分到你的兒子們。這樣大家都不亂了,也都小了,乾巴巴一個破城,就是一個諸侯了。

那時候諸侯還是要受地方官管的,所以諸侯都不去封地呆着,都在長安蹲着。漢武帝覺得這不是辦法啊,就讓你們幹活,一干活就好,就能撤你了。不過大家好像都還樂此不疲的樣子,就不去封地。曆法在這個時候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最開始的時候,是根據歲星(木星)的位置決定的年份,把木星在天上的位置12等分,於是就有了12天干的由來。但是木星跑一圈不是12年,所以後來,就乾脆把12天干當作紀年手段,不考慮木星在哪兒了。因為木星跑着跑着會往回跑,不好定義,所以就把木星對應的天球上的位置叫做太歲,也定12個等分,這也就是太歲的由來。

漢史讀後感3

因為前段時間心情比較抑鬱,上網一口氣買了十幾本歷史書,具體清單的名字就先不劇透了,隨後會一一奉上書評的。現在就先和大家一起閲讀一下這一本《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漢史》。

在獻上書評之前,不得不先説一下兩個很奇怪的現象——1.現在的書的封面都特別注重“噱頭營銷”,比如這本——“簡到崩潰,笑到流淚”“一段段精彩紛呈的帝國往事,一個個鮮活而又富有個性的歷史人物”,看完介紹以後,給讀者一種——這麼好看的書,那要趕緊買來讀上一讀的感覺。有的,則是附上“獲得了某某、某某、某某等獎”“某某(大神、大V)強烈推薦”“總理愛不釋手的書”.....當然,作用也是相當明顯的,讀者趨之若鶩。但是,讀完以後,卻總是沒有我以前讀的那些書那種讓人驚豔的感覺。2.自《萬曆十五年》以後,《明朝那些事兒》(前面提及的這部書還算不錯,考證推敲得還算比較嚴謹)等史評性歷史作品,層出不窮,有小説式、調笑式、野史式、路邊社式、猜測推斷式、以當世之心度前朝之事式....雖然一定程度降低了讀史的門檻,促進了歷史教育的普世性,但是,也造成了讀史者引用起來,肆無忌憚、毫無尊重,更有甚者,胡亂引用,錯漏百出。

當然,我這樣寫,也只是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的批評角度來説上一説,評上一評,讓我寫,我可寫不出來,説一説,也勉強能夠説上一些典故,但是,我可是個從國小就看《上下五千年》的忠實鐵粉,那本書,確實寫得很不錯,很嚴謹,比歷史課本可讀性強,而又不會過分地去渲染,可惜後面再沒有再版。反而冠以《上下五千年》之名重寫的好多書,落入俗套,望塵莫及。

《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漢史》,應該還算是一本不錯的通史類,它把各任皇帝時間軸串聯起來的書籍。想我大漢朝,算上東、西漢加起來,從公元前202年開始,到公元220年,延續422年國運,經歷24位皇帝,特別是漢朝作為中國繼“秦”王朝之後的第二個大一統朝代,封疆裂土、封狼居胥,不僅鞏固並擴大了疆土,而且還形成了一個強大而先進、固定並延續下去的文化體系,確實值得後世推崇和承繼。

本書站在歷史的天空上,用後世人的總結性史觀,宏觀而客觀地,從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入手,摻揉正史、野史、傳言,用極具現代特色的語言,點評這些歷史人物。這種寫作的方式,賦予了這些原本距離我們很遙遠而又位居極品、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多家長裏短的“人性”。

比如,講鴻門宴,是“張良、范增、項伯、項莊、劉備五個明白人,陪項羽這麼一個糊塗蛋吃的一頓飯”;講劉邦死後,呂雉各種殘害老劉家子嗣時,“劉邦....當他以靈魂的形式出現,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的時候,他才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死後的這個世界,是這樣的精彩無比”;讀後感講飛將軍李廣,“縱觀李廣的一生,他之所以混得這麼慘,跟別人都沒有關係,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只有他自己能夠幫助自己;也沒有人害他,只有他自己能夠害他自己。所有的事情無論對錯,全是李廣自己一個人做的,因此所有的後果,都必須由李廣自己來承擔,這就是所謂的自作自受”,並給李廣總結了“持才自傲、鋌而走險”“軍隊無序、脱離時代”“只伸不屈、自尋死路”三宗罪......

漢史讀後感4

秦漢時代是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真正大一統的中國自此形成,也奠定了後世的版圖、文化、政治等基礎。提起秦朝,便讓人想起“秦王掃六合”的席捲之勢,楚漢爭霸的英雄故事,而大漢王朝的漢武雄風,獨尊儒術,王莽篡漢,光武中興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片段,每一箇中國人,甚至對中國稍有常識的外國人都能説上一點秦漢時期的歷史梗概與名詞。如此看來,秦漢時期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

但細細想來,似乎我們知道的也就是這樣的秦漢了。不是嗎?我們過於依賴那些被簡化、提煉的歷史名詞,或是深深沉浸於太史公傳奇而又經典的描寫中,而且還自以為知之甚多,其實不過是漂浮於冰海上的扁舟孤旅,只望見那露出水面的壯美冰山一角,隱於水面下的支承部分則遠超乎眼光與想象,也是陌生的所在。

譬如,“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是豪氣沖天的錚錚誓言,似乎是楚人兇悍堅韌的表達,但其背後則是秦朝對整個關東地區人民的高壓和不平等待遇,這就解釋了為何是由陳勝之輩最先揭竿而起,而項羽旗下對秦朝軍隊報復行動最為兇狠的也是關東聯軍。燕趙之地雖多“慷慨悲歌之士”,但顯然來自關東的仇恨才是敲響喪鐘的最積極力量。而人們關於楚漢爭霸中項羽和劉邦形象的一般認識,傾向認為項羽殘暴,而劉邦仁慈,這是被“簡化”,甚至是被“曲解”的信息。在《秦漢史:帝國的成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誤區的“揭露”:劉邦部隊長期作為項羽麾下成分,參與了大部分屠城,並有不少獨立的屠城行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劉邦屠城的暴行,並未選擇隱去,但令後人印象深刻的仍然是項羽暴虐不仁的形象,成王敗寇的邏輯和斷章取義的選擇性解讀影響了人們對歷史正確的認識。

而人們關於楚漢爭霸中項羽和劉邦形象的一般認識,傾向認為項羽殘暴,而劉邦仁慈,這是被“簡化”,甚至是被“曲解”的信息。在《秦漢史:帝國的成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誤區的“揭露”:劉邦部隊長期作為項羽麾下成分,參與了大部分屠城,並有不少獨立的屠城行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劉邦屠城的暴行,並未選擇隱去,但令後人印象深刻的仍然是項羽暴虐不仁的形象,成王敗寇的邏輯和斷章取義的選擇性解讀影響了人們對歷史正確的認識。

從欣賞的角度,《史記》《漢書》都是閲讀的精品,作為教訓、故事,二者也可以提供足夠的資料,但要了解真實、宏觀、完整的秦漢時代,僅僅依靠史書墨跡是不夠的。雖然偉大的史家們身處信息來源不廣、採集史料艱難的古代,能有如此鴻篇已屬不易,但要在現在對歷史作科學的正視,則必須從多方面的信息來解讀和還原。現代歷史學者們是幸運的,不僅擁有史籍作為基本參照,還有愈加繁多的科學手段用以豐富古代世界的信息,及時的考古發現也補充了史料的空白,印證史書的記錄。《秦漢史:帝國的成立》一書就將秦漢時代氣候、地理等方面的信息同當時社會經濟緊密地聯繫起來,那些縱然是歷史,卻又形成了立體的活動的世界;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則讓“疑史”成為信史,使研究的歧路更少,也增添了人們對古代史家們的敬佩,而那種實物印證“流言”的快感則應是莫能形容的興奮吧。

漢史讀後感5

作者王子今,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長,專研於秦漢史,曾著有《秦漢社會史論考》、《中國盜墓史》、《驛道史話》等多部作品。本書主要講述着秦、漢兩朝為未來的朝代奠定了基調,從政治權利到社會經濟,從軍事制度到思想文化。在這部書中,我讀到的是兩個朝代的“乾貨”,帝王的傳奇,帝國的建立與擴張,制度的形成等,將封建王朝的本質展現出來。作者將史料記載穿插在《秦漢史》中,作為真憑實據,更加令人信服。另外,增加一些釋詞故事,如解釋“七亡、七死”,同時書中加有黑白插圖,反映當時社會的文化形態,如四川成都曾家包漢墓出土畫像磚圖,表現了當時人的生活情形,甘肅威雷台漢墓出土青銅“天馬”,表現了超逸奔放的藝術精神。

與《哈佛中國史01?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相比,兩本書的角度不同。《哈》以宏觀的大角度來寫,地域疆土的擴張,整個中華文明的趨勢走向,帝國的建立,中央集權制的誕生。而本書是以全面與具體的角度來講述歷史,將每一個大事件呈現出來。與易中天的《秦並天下》、《漢武的帝國》相比,本書從從時間、事件的連貫、相關性更加強。

內容上,個人來説分為三部分。一方面帝王的傳奇。《秦漢史》中,把秦與漢的標誌性人物,貢獻、大事件一一理清,用史料加以證實。秦始皇統一成就帝國霸業,胡亥勾結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秦朝短暫的“壽命”了了收場。楚漢之爭,足智多謀的劉邦控制關中,得到諸多能人將士的支持,建立了西漢。西漢時期,文景之治,漢武帝的霸業,對抗匈奴,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之後,西漢又進入過昭宣中興的時代。公元8元,外戚王莽稱帝,西漢滅亡,然而新朝不久,大規模的民眾武裝反抗運動摧毀了王莽的政權,漢宗室劉秀重新實現統一,建立了東漢。東漢時期,門閥大族、外戚集團、宦官等勢力影響着東漢的政治和文化。另一方面,作者呈現着秦與漢的全面性,包括政權,制度的建立,文化,軍事等,同時包括戰亂、反抗。如在漢景帝三年時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然而憑藉着文景之政的穩定根基迅速平定叛亂。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東漢的黨錮之禍,複雜的民族關係,周邊各民族文化也在書中。第三方面,書中最後的一篇,將秦與漢聯繫在一起,從宗教、觀念、精神、文化等方面描述早期帝國的生活社會風貌。

標籤: 讀後感 漢史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erl1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