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世界名著讀後感3000字(精選多篇)

世界名著讀後感3000字(精選多篇)

第一篇:世界是平的讀後感3000字

世界名著讀後感3000字(精選多篇)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是當前暢銷全球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書,讓人在閲讀的樂趣中瞭解經濟全球化。世界被十輛推土機推平了,各膚色各人種的競爭機會平等了。托馬斯·弗裏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向讀者闡述了可能大家都在經歷但卻沒有認真思考或意識到的一個問題:世界正發生着顯着的變化,科技、政治和經濟革命正在消除各種壁壘,讓世界變得更加平坦。平坦後的世界,競爭環境變得公平了,大家的機會也都漸漸變得越來越均等了。這些觀點都在啟發人們思考該如何面對這場正在發生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全球化變革,如何調整自己來迎接這場變革。這本書與其説是介紹經濟全球化的書,不如説是一本以經濟全球化為主題的長篇新聞通訊加狂想。這本書前一部分講推動世界變平的十種力量,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了現在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作者舉了很多身邊的例子也結合歷史的發展詳細地説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平坦。書的後半部分講了面對這種變平的趨勢和挑戰,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既有宏觀角度又有微觀視角。正如一個世界觀對應一個方法論一樣,只有在瞭解外在世界的變化,才能進行相應的挑戰以適應未來的生活。

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眾人皆知的事例,以及所有人都必須正視的熱點問題,講述了全球化的狀況,以及它對人們所帶來的影響。作者弗裏德曼以他獨特的視角給我們描述了世界正在變平的過程及其原因,他將全球化分割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級即其所定義的全球化1.0版本,始於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從1492年持續到1800年,國家和政府在宗教與帝國主義的影響下,利用暴力擊碎國界的藩籬,將世界連為一體;第二個階級即是他所指的全球化2.0版本,這一時代從1800年左右一直持續到2014年,這時,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到國外去尋找市場和勞動力,運輸成本與通訊成本的下降推動了一體化的進程;第三個階段即全球化3.0版本,世界從2014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整個世界進一步縮微,人們可以作為一個個體走向全球,輕而易舉地參與全球化,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是電腦、網絡和各種軟件等,全球化3.0版本的推動力則來自個人,世界被進一步拉平了。他還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濟敏感得比流感來的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或者你仰天長歎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由於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對於世界變平坦,作者從一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中自比於哥倫布的發現美洲,但實際上,我覺得作者的本意並不是要表達世界從圓的變成了平坦的,而應該是從一個崎嶇不平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平坦的世界。在全球化1.0版本的時代,主要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那時,國家與國家間就像屹立在世界上的很多座大山一樣,溝通及其不易;後來,全球化2.0版本時代,更多的是企業間的溝通,這時,大山沒有了,代之的是一些丘陵和小山坡,世界向平坦的方向變化了,溝通變得容易多了也頻繁多了;到了現在所謂全球化3.0時代,溝通更多的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直接的溝通了,世界變成了更多的小的個體的頻繁的聯繫與交流,這裏呈現的是一派平原上人們和貨物來來往往的繁榮景象。

科技和通信領域如閃電般迅速的進步,使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競爭更加激烈,是否能讓全球的資源為你所用,是你能否在這個平坦的世界上立足的標準。

書中的觀點認為,世界變平了,在全球化3.0時代,個人取代國家和公司成為全球化的主體,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和想象力,世界上的所有資源都可以為你所用;世界變小了,從小型變成微型,“光纜把全世界都連結起來,在沒有刻意計劃下,班加洛成了波士頓的近郊”;競爭在加劇,幾乎所有的生產乃至服務都可以外包,藉助外包,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

間充滿了競爭與合作,因為競爭與合作帶來了整個世界的變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傳播。

我們工作中同樣不可缺少競爭與合作的因子。我們每天從事這簡單而又重複的工作,在這個看似簡單平凡的工作中同樣藴含着競爭,從各人的工作態度到責任心,從個人的學習能力到工作技能無不打上競爭的烙印,社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場所,任何時候誰能從競爭中脱穎而出誰就能享受勝利者的喜悦,而事實就是隻有那些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工作勤勤懇懇,具備了較強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後的勝利者。而那些缺少責任心又不具備學習能力的人將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淹沒在前進的滾滾洪流之中。同樣,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縱觀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哪一個不是生活在集體之中,哪一個可以離開團隊而獨自工作生活的。因此就要具備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和能力,一起去打造事業的輝煌,而這一點似乎是我們最為缺少的。

世界是平的,這是一個“個人插上插頭就可以大顯身手”的時代,本書傳遞給我們更激烈的生存競爭和壓力信息的同時,也點燃了照亮我們職業發展道路的火把:如果你能夠化全球資源為你所用,那麼世界就是你的;如果你對全球化視而不見,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你賴於生存的工作就被外包了。正如書中所言,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除了想象力什麼都可以外包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居安思危,加強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學習,拓展視野,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工具,提升自己對世界範圍內資源的整合能力,提高自己的溝通、協調、控制和把握別人需求的能力。從這本書裏,我收穫到了緊迫感,作為一個為國家建設的一份子,我只有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不斷地鞏固已學到的知識並運用到實踐中,努力工作才能在平坦的世界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弗裏德曼以他獨特的視角講述了世界正在變平的過程,他在書中援引了很多熱點話題,介紹了諸多令人矚目的市場和炙手可熱的行業。開發源代碼、外包、離岸生產、供應聯合搜索技術等被描述成為剷平世界的10大動力,而中國、印度等國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頂尖位置的公司和機構,則被描述成為變平的世界中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把所有的這一切編織在一起的時候,卻揭示了一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全球化的趨勢。它正隨着那些動力,在地球各處勇往直前、勢不可擋,世界也因此從一個球體變得平坦。

整本書的內涵遠不止這些,細微之處仍需研讀,《世界是平的》將競爭和合作的平台延伸至整個世界,在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的驅使下,我們每個人都應積極思索,努力使我們自已以及國家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贏得先機。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不斷結合自己工作實際,豐富自己管理知識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這平坦的世界競技場下擁有一席之地。

“世界競賽,正在被抹平”,這個觀點多次在書中出現,發展中國家也好,發達國家也罷,競爭的環境及外在因素儘管有差別,但也應該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縮小。競爭和挑戰是我們必須加入全球競爭的行列,學會運用平行思維的觀點看待問題,改變我們的經營思想,以創新的態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適應新的環境及外界的變化。

弗裏德曼對環境問題也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指出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是經濟的不合理發展,但同時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還是得靠科技,人類必須走一條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的道路。

國家要強大,必須要走出狹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場徘徊的囹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是得靠人才。正如那句話所説——21世紀需要的是什麼——人才!面對洶湧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略型的人才,無疑是個巨大的硬傷。企業缺乏

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濟發展浪潮中站穩,國家缺乏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世界範圍內把握自己的命運。中國在年加入wto,這一結果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們中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也有了更多的來自世界各國同行業者帶來的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問題同在的歷史關頭,我們只有沉下心來紮紮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把自己融入到整個社會之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才是面對“平坦的世界”的惟一明智的選擇。

對於處於經濟全球化中的我們,特別是作為一個個體,不學習、不創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後只能被企業和社會淘汰。所以我們要做到:第一,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第二,不斷地鞏固已學到的知識;第三,不斷地瞭解同行業的發展狀況,把握市場發展的趨勢。只要不斷的提高自己,讓自己永遠保持很強的競爭力,才能在平坦的世界競技場下擁有一席之地。第四,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潛力可挖,我們應該給其他人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他們發揮他們的潛力去為社會創造財富。一個不能發揮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的事業必然會失敗。

再説到我們極其平凡的工作和學習,也同樣不可缺少競爭與合作的因子。我們每天從事簡單而又繁重的工作,在這個看似簡單平凡的工作中同樣藴含着競爭,從各人的工作態度到責任心,從個人的學習能力到工作技能無不打上競爭的烙印。社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場所,任何時候誰能從競爭中脱穎而出,誰就能享受勝利者的喜悦,而事實就是,只有那些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工作勤勤懇懇,具備了較強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後的勝利者缺少責任心又不具備學習能力的人,將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淹沒在前進的滾滾洪流之中。同樣,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只有競爭的社會是一個殘缺的社會,是一個無序的社會,競爭與合作是完整世界這個硬幣的兩面,缺少了那一面都不行,只有通過合作加強各自的優勢,發掘自身的潛能,競爭才會充滿人性的光彩,才可能帶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繁榮。我們的日常工作與學習同樣是如此。縱觀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哪一個不是生活在集體之中,又有誰可以離開團隊而獨自工作生活?因此我們就要具備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和能力,一起去打造事業的輝煌。而這一點似乎是我們最為缺少的,我們習慣了“各人自掃門前雪,何管他人瓦上霜”,而這一陋習不知使得多少人變得鼠目寸光,看不到世界的廣闊無邊,我們習慣的“同行相忌”又使得多少人心中只有小我而無他人的存在,變得自私自利心胸狹窄。如此陋習必須革除,必須改變。這就是本書所要強調的其中一點。

正像作者在書中所述——“平坦的世界的精神內涵,是每一個勞動者將逐漸對自己的飯碗、風險和經濟安全負責,而政府和企業只是幫助人們形成這種能力。”因此,我們惟有不斷的學習,努力地工作才能在平坦的世界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否則只能又一次被世界所拋棄,被國際規則所淘汰出局,這對民族、對自己只是一種悲劇,沒有人會因此對你憐憫和關心,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世界發展的規律。

這本書我沒有全部讀懂,只是瞭解了大概,但還是收穫了緊迫感。這種緊迫感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逼人,同時又是如此的令人興奮和激動。我真實的感受到了全球化浪潮是如此洶湧澎湃,也領略到未來是多麼充滿激情與挑戰!

第二篇:平凡的世界--讀後感3000字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説,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説,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這一部偉大的鉅著,為我們解説了平凡和苦難,闡釋了生活的意義。書中為我們描述的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個黃土地上的世界。這裏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面朝黃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們演繹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貧窮與富裕、苦難與拼搏、世事變更的戲劇。是喜劇?悲劇?正劇?也許都有一點。在這本書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險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是重大的,有一點時肯定的,它給予我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青春時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態度。真的是無法言語,只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內心充滿着各種幻想。我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覺世界事多麼的美好。一切都和以前看到的不同了。前幾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説明,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認為我的境界應該是上升了已成的。是以往的我,充滿怒分。看完這本書,我平靜了下來,我開始用心去感悟這個世界。我吸收着新鮮的空氣,眺望着遠方的天空,真是心曠神怡。路旁的野草似乎有了生命,天上我飛鳥似乎能夠與我交流。什麼是幸福,我想這就是一種吧。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提高的確是個很好的口號。可是當前這個社會明顯是偏重與物質文明的。大學讀書三年了,我感覺我的確變了很多。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實在是太難了。我們有太多的束縛,如宿友都找到了女朋友而你沒有時,同學都去聚會而你缺席時,別人都在狂歡而你卻一個人靜坐時,你還能從容的享受精神生活嗎?儘管你不喜歡聚會,不喜歡唱歌,但是你別無選擇。無奈,的確。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當少平得知小霞死亡的消息時他能接受嗎?當少安收到潤葉給他的那封告白時,他的痛苦你能理解嗎?生活真如歌德所説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在推着石頭到達

山頂,然後石頭滾下來,我們接着把它推上去,周而復始。

孫少平是幸福的,因為有田曉霞的出現。即使他們最終不能到一

起,他們都是幸福的。這也是孫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點,他遇

到了田曉霞。然而,現實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愛呢?對

於很多人來説,孫少平的愛情是讓人羨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裏面寫

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這麼認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畫到了極致。

我甚至感覺少安就是身邊的某一位人。他小時候因為無錢讀書而退

學,他與潤葉的愛情是那麼的讓人惋惜。是的,沒有浪漫。少安,他

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對於家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私。為了家裏

能夠維持下去,他放棄了潤葉。儘管書中説他對潤葉是一種兄妹之情,

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他接到潤葉給他告白信時他的那種喜悦,甚至抓

狂。潤葉這麼好的人,少安沒有理由不喜歡。只是我們的少安責任心

太強,他在潛意識李認為自己給不了愛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談愛情。

他只有婚姻,沒有愛情。他的老婆必須是能夠與他一起撐起這個家的。

再説到少安的事業,可以這麼説,少安是一個很精明很勤勞並且思想

很先進的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能夠發家致富並不超出我們的意

料,他的經歷卻是幾經坎坷,幾度起伏。多麼的現實啊,付出才會收

獲。有得當然有失,事業上如日中天時他的妻子卻病入膏肓。這又是

平凡的世界一大絕筆。

少平與少安相比,少平無疑是作者付出筆墨更多的一個。我們也

往往因此而忽視了少安。對於他們兩個,我更喜歡少安。少安生活的

曲折並不比少平平坦。只是由於少平的經歷更加的富有激情而讓我們

的目光投向了他。事實上作者也有意的把他們兩人做了比較。他們最

大的區別在於:他們二者之間思想的區別,注意,這本書具有時代轉

折性。他們的青春處於不同的時代,少安的青春是一個十分混亂,完

全的計劃經濟體制,政治鬥爭激烈的時代中。而少平的青春時期,改

革開放開始萌芽到徹底實施,這注定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時代,少平注

定了要走出去。時代的不同決定的他們是想的侷限性不同。少平最成

功之處是突破了時代侷限性,他的思想更加開放,也更加的有點“自

私”吧。

至於蘭香與金秀這一代,應該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開放,

富有激情,敢作敢當。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談年愛了,穿牛仔褲,染

頭髮成為了他們的時代特色。80年代與70年代根本沒有可比性,差

距太大了。

關於少平,我認為他們的愛情有點不平凡,有點牽強。如果説他

們有緣分,那麼他們談戀愛也説得過去。但是感覺總有點彆扭,對於

少安來説,他也必須捨棄點什麼。之前,少平説他的理想是到一個沒

人的地方苦役,當曉霞來到礦井找到他後少平對曉霞説:他要報考局

裏辦的煤炭技術學校,準備重新學習數理化,以便參加考試。他為什

麼在這個時候迫切的説出他的計劃。我想他在潛意識裏也為他們之間

的這種關係感到擔憂,他迫切的想縮短他們之間的距離。為此,他不

得不對他的理想做出妥協。到最後,曉霞犧牲後,他還是去重拾他的

理想了。

是的,也許路遙也不知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這種關係,讓他們之

間一人離去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任何書中主人翁是不能死的,

所以我們的曉霞註定成為了犧牲品,為成全主人翁的完美而犧牲的。

從而也鍛造了一部悽美愛情。向來悽美的愛情更能打動人心,所以曉

霞啊,可惜了。

書中還有一人,跟少安一樣,我非常的喜愛,那就是我們可愛的

潤葉。為什麼我會喜歡她呢?因為他的善良,還有他的堅強。潤葉與

少安不能在一起不是他們的錯,是這個時代的錯誤。潤葉相對來説更

加的積極,她是主動示愛的,可是結果讓他措手不及。她難以接受,

潤葉對感情是極為專一的,這也決定了她註定要承受痛苦。她很平凡,

在少安結婚後她失去了最後一道防線,在長輩們的壓力下,她衝動的

屈服了一次。可是之後她再也沒有屈服過,她並沒有接受他的丈夫。

直到李向前失去雙腿,她的大愛無私終於得到了完美的體現。真正的

大愛無私啊!令人欽佩。如果在一個好一點的時代,他與少安就是天

生一對,他們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

制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着自己的命運,我們要做的

是怎樣讓我們更幸福。有遠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這隻

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種途徑。

哲學上講的社會最終發展形態也並不讓人有多少期待,因為它太

遠了,遠到我們窮盡一生都不可達到時也就沒必要追求了,我情願不

做偉大的人,不做英雄,也不可丟下我當前所追求的幸福。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是一本好書,因為他的人物以及情節都刻

畫的很真實。直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體驗着那個時代的風風雨

雨。看後讓人很受啟發,回味無窮。

這是一本值得每一個人閲讀的書,至於一些作家對這本書的批

判,我想這位作家一定是沒有真才實學的作家。因為他沒有意識到這

本書真正意義上的高明之處。這本書不單單從文學上能夠詮釋的了

的。紅樓夢開始為什麼不走紅,因為他的真正價值沒有得到發覺。《平

凡的世界》在以後的某段歷史也許會成為像紅樓夢那樣被很多專家研

究的書。它的價值在於它給了我們一代人的啟發,我們需要的正是這

樣的書。

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書!不是那些讀了以後毫無感覺的書。你

們是否認同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經受太多的苦難,

然而我們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們每一天過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

的事情,演繹着一幕幕平凡的戲劇。擦亮我們的眼睛,仔細瞧一瞧,

那一位是孫少平呢?

09電信本1

任旭明

2014年6月

第三篇:名著讀後感3000

《紅樓夢》帶着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裏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名著讀後感3000。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説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裏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裏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着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税,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紅樓夢讀後感 :看紅樓,含笑的悲劇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説中並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謝續者高鄂,儘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説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説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説,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着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説,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一乾二淨,最終,紅玫瑰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你會説,黛玉死的很悲慘,一點也不浪漫,關於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着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着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聖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一般女子。

儘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着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痴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説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説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並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一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麼説,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如果賈府不倒台,至少寶釵還有容身之地,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是不是這樣呢?最終賈府淪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地步,那寶二奶奶的頭銜之於寶釵還有何等意義呢?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寂寞的獨自生,獨自死,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我一直疑心寶玉並不是因為黛玉而離開賈府的,否則他不會娶寶釵。他最終的出世是因為他的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終於明白他的鬥爭,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麼思想啊,鬥爭啊,統統沒了,他不得不離家出走,也許是為了避禍。

可以試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廚做羹湯的場景嗎?穿着破衣爛裙,甚至是要依靠襲人的救濟,然後她當然無法再刻薄人,説閒話,只能獨自垂淚,不關愛情,而是生活。當生活給寶黛的愛情畫上巨大的問號時,黛玉能一如既往的愛着寶玉嗎?我想不會,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龍王廟的。然後寶玉最終受不了家庭的壓力,還是一走了之,這是很有可能的,他沒有照顧好寶釵,負擔不起生活,同樣對於黛玉,他也不過如此。

另一種可能,萬一賈府能重整旗鼓,蘭桂齊芳,黛玉和寶玉依舊過着他們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後,寶玉也許會突然發現黛玉皺紋滿面,然後會發現身邊的襲人竟如同當年的趙姨娘,然後愛情就在歲月中流逝,然後寶玉會回憶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

其實愛情就是很短暫的,至少這橫刀截斷的愛情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傑克之於羅絲,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憶,卻不是唯一。

紅樓夢讀後感 :反彈琵琶晴雯篇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曹雪芹先生對晴雯的態度可以由這首詞看出來,曹雪芹先生認為她是霽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難得,光明磊落,她會壽夭是因為周圍環境的黑暗,可見曹雪芹對她的基本態度還是肯定的。

但是我卻要反過來説一説,因為曹雪芹先生寫這部書時,常是照着本來的面貌還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這個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寫作中仍是寫出了她眾多的毛病,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書裏為了表揚這個擁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會把她描寫成一個先進的戰士,其實呢?她真的有大家説的那麼有思想嗎?錯,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寶玉一樣,一方面,她認識到這種看似舒適的生活其實就有着對她們這樣人的壓迫,但另一方面,她卻是離不開這種生活的,她只能依附於這種生活,離開這種生活回到貧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剛開的劍蘭送入豬窩一樣,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奴才呢?當然不全是。雖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沒有父母被賣入賈府的,但是她卻被老太太收在身邊,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哥哥也介紹進府,後來跟了寶玉,也是房裏數一數二的大丫頭,在賈府的金字塔結構中,這種大丫頭其實就是僅次於主子的二主子。什麼是奴才呢? 在大觀園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媽子,即使就在一個怡紅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頭是聽她們差遣的。這種大丫頭有時權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頭,如果説主人欺負奴才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無奈的話,那奴才之間互相比大小,互相爭鬥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處罰偷東西的小丫頭墜兒時,先掐先打還拿簪子戳,最後就一句話把她趕出去,還讓別人無可辯駁,這中間,小丫頭有錯,但是晴雯也確實是有倚勢壓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態度,也很有鳳姐遺風。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嫉妒嗎?襲人説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後幾回,她卻搶着送東西説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 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注意這寶玉,注意着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着説“沒什麼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願卑微的愛一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一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一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温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你,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麼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強,她能知道反抗什麼嗎?她茫然的鬥爭着,其實都不知道鬥爭什麼,她期望得到的是什麼呢?平等?怎樣的平等?她一個從小生活在富貴鄉中的女孩,也算是嬌生慣養的了,她離開這個富貴錦繡地,她能做什麼?她的苦惱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該怨什麼該爭取什麼,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無法和寶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卻想能那樣,她的最高目標,也不過就是可以成為小姐與寶玉談個平等的戀愛。她的悲劇就是因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遠無法和襲人一樣隨遇而安,於是總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際關係,晴雯為什麼會落得那個下場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極度失敗的人際關係,她不能得到上級的垂親,這很正常,即使現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歡這種倔強人的;她也沒法得到下級的好感,她喜歡仗勢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佔先,所以一但事發,一羣人就將她告倒,最後落個被掃地出門的下場。這點在我看來真的不如襲人,襲人遠比她有交際的手段。

淺談幾句,覺得還是辭不能達意啊。

紅樓夢讀後感 :寶釵的悲劇

看了很多遍的紅樓,以前總是覺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麼的淒涼,總也不忍看後幾回中的黛玉焚稿,寶玉成親.覺得那麼殘忍的結局,知道就夠了,不想一遍遍去複習那種傷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紅樓續補,以前對於這種書,我總是排斥的.覺得那些人搞出一個個大團圓,或死而復生或仙境重逢之類的結局,實在是沒有意義.這麼粗劣的改續,無聊的緊.不過這次去圖書館,見到書架上好幾個版本的這種書,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卻使我萌動了重讀紅樓結尾幾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説着什麼"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裏麼?

以前的我,是很討厭薛的.從蜂腰橋撲蝶到最後的成親,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讀後感《名著讀後感3000》。 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的更令人歎惋.

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為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誇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橋下陷害林的一段.現在想來,其實也並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惡毒舉動.她從小生長在皇商家庭,這種"趨吉避凶"的法門應該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雖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許認為人理所應當就該這樣應對.其實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為世界本就如此.認為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認為母女間有的不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是服從的孝道.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着.

她的作為,其實並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着認為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説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着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説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為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為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為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痴痴傻傻的寶玉時,因為母親告訴説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高潮.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為的.王夫人説"看着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剋制着,這是她的"尊重"!

與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

"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裏埋"

這幾句判詞,註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於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歎惋的吧!

紅樓夢讀後感 :由湘雲説紅樓

以前就想寫一些關於紅樓湘雲的文字,一則因時間倉促,二則筆下無文,所以也就擱下了。近來又重讀紅樓,實感其中趣味,故寫此文,希與古典的朋友們共賞。

紅樓總眾女子中,我最喜湘雲,喜歡她的率真,她的灑脱,她的豁達。雪芹先生讓湘雲第一次出場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寶玉與釵黛三人鬥口之間便已帶出湘雲其人。太君因見金麒麟眼熟,故問。釵曰“史大妹妹有一個”黛則諷曰“寶姐姐別的事情上還有限,惟有在這些人帶的東西上越發留心”,讀至此,如不見後文,不知此文之妙,筆帶雙關,既活畫出釵黛二人形象,又為後文打下伏筆,似此類之文,紅樓中甚多,由此可見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書歸正文,呵呵,湘雲第一回出場,人並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筆吧。而後由賈母,王夫人眼中寫出湘雲之衣着打扮,再由寶釵口中説出湘雲舊事,至此,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絲毫不費筆墨,卻有如此傳神。

到寶湘在書中的初會便是有一番景象了。與寶黛初會比較看來,當真是妙極。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幾多。而這位雲妹妹當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齒伶牙,幾個絳紋石的戒指換出的那一番道理,想來讀者應記憶猶新吧。直到玉卿捱打,寶釵趕蠅,齡官劃薔,湘雲才結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間數個故事,紛亂頭緒,卻從未有缺何人,象憑空消失一般,必在紛亂中有幾筆點到,象寶玉捱打時,眾人來看,便點了湘雲一筆,寶釵趕蠅時,湘黛二人偶見,又是一筆。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齡官劃薔後,湘雲來辭,一切就順理成章,總在亂中添置幾筆,讓人看後覺得簡單而又有緒。

湘雲二次來訪,便是海棠結社後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畫湘雲的性格,此一次則刻畫湘雲的才情。兩首白海棠詩寫盡多少故事,而其中“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兩句我竊以為便是其真實寫照,再看她的菊花詩“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數去更無君傲事,看來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詠者,不枉矣。再看紅樓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圖中,也不乏湘雲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劉姥姥二進大觀園中寫到“湘雲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如此這般,紅樓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讀者面前,如此文字,試問古今小説中非紅樓而誰有?好一副紅樓百笑圖,如見如聞。

待到湘雲第三,四次來,便應是整部紅樓夢中最熱鬧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怡紅院羣芳開夜宴”等,如果説從前那兩次只不過是湘雲的一個剪影,那麼此兩回中,湘雲便得到了一個昇華。在廬雪庵的聯詩中,湘雲的聯句是最多的,在我看來質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筆墨將新到的寶琴,李紋,岫煙都給了讀者一個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雲醉眠芍藥洇,在我看來是紅樓中畫湘雲最美的一副圖畫,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一般,湘雲則是眠花了。試想紅樓眾閨閣中,除卻湘雲,還有誰會如此酣眠,無拘束,無牽掛的醉卧於花陰之間。在湘雲的世界裏,沒有解不開的煩惱和憂慮,試問釵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嗎?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湘雲便是這樣的真名士。“英豪闊大寬宏量,從不將兒女私情略繫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也許是勝極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榮文字的背後便隱藏了無限的悲哀,此後逐晴雯,死金釧,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觀園從此便籠罩上一層陰雲,再也沒有散開,湘雲此後再來,沒有了從前的那種笑聲了。紅樓便真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湘雲的結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沒有寫完,“雲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吧。

注:一説,湘雲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終與寶玉結為連理

一説,湘雲夫婿衞若蘭死後,史府抄家,湘雲淪落風塵

紅樓夢讀後感 :只看八十回的《紅樓夢》

後四十回是堅決不看的,不然會有想揍人的衝動。

實際上當年雪芹寫到七十八回便已淚盡而逝(其歿於除夕萬家煙火辭舊迎新之時,一代奇才破屋殘舍中悄然西去,十年心血竟不得完稿,悲涼無奈之情,思之慾哭),後兩回是其家人為了湊夠八十回的整數,而把手稿增改之後加上去的,雖細節處尚有破綻,但到底是雪芹親筆所寫,所以與前七十八回不無吻合之處。但高賊卻用心險毒,所續四十回前言不搭後語,把一部驚世之作改成了言情小説,把一部憤世之著改成了對皇帝感恩戴德的頌德書,可恨可惡之極也。

研究紅學之人都知道,原《石頭記》共計一百零八回,以五十四回為分水嶺,前半寫盛,後半寫衰,其中更以十二回為一小節,共九小節層層鋪述。第一回中瘌頭僧所吟的那首詩“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這不僅指甄士隱元宵後失女燒房之劫難,更是針對賈府大族的畿語,“寧國府元宵開夜宴”之後便“諸芳散盡”,賈府每況愈下,賈赦與鳳姐這兩個亂世梟雄,一在外以勢欺人、圖寶害命,為奪幾把扇子不惜逼人家破人亡;一在內機關算盡、飛揚跋扈,為圖斂財不惜收贓放貸,甚而逼死尤二姐,殺張華未遂。原《石頭記》中這些均是埋下的隱患,賈府被抄、族人流放十之七八都是這兩個種下的惡因。而另外的十之二三便是風行於康熙末雍正初的“黨爭之禍”了。

現在就算不了解清史的人看看電視也知道那段黨爭是怎麼回事,實在不曉得想想《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就都有了。而雪芹的家史我想喜歡《石頭記》的人都略知一二,祖上是順治時期的包衣奴才,入關後因功(如焦大之流)被封江寧織造。曹家向來與大阿哥走的甚近,允仍乳母之子便常向其索要零用,誰不知道這皆是奉了大阿哥命。雍正登基整風肅黨,以長期虧空之名將曹家抄沒,並勒令償補虧空之銀,是以曹家從此不振(見《清類碑鈔》)。雪芹出生時,已從十數年前的大劫中緩過勁來,家道雖不如當初大富,也是小康之家,他實未曾經歷這次大劫。但這次劫難對他的影響卻不小。書中賈政怒打寶玉,斥責他的那段“殺父弒君”的驚人之論便是作者不滿於康熙末的黨爭,以及忠順王府索要戲子等文字也是揭露了朝中黨爭無一日可息的事實。

賈赦一意孤行用義忠王壞了事的板子(一道存逆心就可參倒)、賈母珍藏了半輩子令人誕羨的“慧紋”(元妃省親點的“豪宴”一出,便是為求“一捧雪”而害人的故事,此伏筆也)、元春於深宮中明爭暗鬥的嬪妃生涯(“乞巧”一出,為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亦伏元春之死蹊巧之筆,以上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種種在極盛時發生的隱患便是賈府敗落的根源,相較之下鳳姐賈赦面上看他們佔了十之八九的原因,其實不過是那十之一二的導火索罷了。

五十四回之後,賈府步步下坡路,雖然也有“壽怡紅夜宴羣芳”的綿繡文字也不過是衰敗前的回光反照,而這壽怡紅寶玉的生日便是四月二十六(見《紅樓夢新證》),也是雪芹自己的生日。夜宴羣芳名為過壽,實為羣芳餞行,這滿園春色終歸是要這位“絳洞花主”來餞行送別,自此後“羣芳散盡”。

《石頭記》的偉大不是在於書中安排了各種伏筆,也不在於對於賈黛的愛情故事描寫的如泣如訴,我認為在於一部書集合了各種前所未聞的寫作手法(見拙作《大話石頭記與金庸小説》)以及情節安排的天衣無縫,原一百零八回《石頭記》最後公佈了第五回中玉兄夢中所見的正釵副釵又副釵的花名全冊,名曰“情榜”(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共計一百零八名女子,針對梁山一百零八好漢而來(見《紅樓夢新證》),最讓人欽佩的不在於一百零八人的描寫絕不落俗,在於結局時的乾坤大顛倒,主為僕,僕為主。尤二姐事敗後,鳳姐未休之前,被迫“執帚庭役”,乾的活兒和粗使丫頭一般,而平兒扶正,成了鳳姐的主子;劉姥姥為報鳳姐兒之恩,千里尋女,找到已為歌妓的巧姐兒,傾其所有把她贖回,配給板兒;惜春、五兒皆出家為尼;香菱被金桂逼死,而金桂不知被什麼人逼死也死於非命;寶釵嫁於玉兄,家敗後發配寧古塔,半路上死於難產,被草草埋入雪中;襲人在未抄家前被迫離開賈府,嫁於蔣玉函,麝月頂替其位置成為大丫頭;賈雨村因助赦行兇、行私枉法被革職發配,而拼命參倒他的正是被他發配的小沙彌;小紅被賣之時巧遇賈芸,嫁與其為妻,夫婦二人遍訪賈家之後,終於在破廟裏找到被恩赦的寶玉,此時寶玉已淪為更夫,“苫席蔽體,苦咽酸齏”,沒有衣服只有一張席子遮體,白天不能出去只能晚上打更,同來看望的還有劉姥姥;黛玉早在抄家之前便已投水而死,湘雲也投水自盡但被救起,身為罪官家屬,當作女奴販賣至若圃家中(這若圃便是“因麒麟伏白首雙星”的正主兒,他拾到了湘雲丟失的麒麟並還給她,大觀園那次玉兄丟湘雲拾,是假丟,這次才是真丟),小紅夫婦訪得後,千方百計贖出,送到玉兄處讓二人成婚,經歷這一番生離死別、滄桑鉅變,兩個倖存者歸結了這篇石頭上的文字(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紅學研究期刊》諸文及《紅樓夢新證》)。

這部寫盡人間繁華、榮辱悲喜、滄海桑田的驚世奇文卻被高賊篡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糊塗,由於他的胡編亂造,致使前八十回文字無着無落,需知雪芹筆下無一句閒文更無一字多餘,就連饅頭庵前那個在寶玉秦鐘面前紡紗的農家女以及寶玉去襲人家時遇見的那個紅衣女孩,在後文都有着落,數十萬字的鉅著呀,卻安排的如此緊湊有致、絲毫不爽,即便高賊篡改至此也難掩其日月之輝。後人模仿雪芹手筆者甚多,其中以《老殘遊記》最為成功,雖只學得筆法之一二也名聲大噪;而金庸在小説中也運用了等等手筆,果然獨步武林……

後人只知《石頭記》馳名三百年,卻未必真正瞭解其偉大之處,雪芹生前辛苦,死後孤獨。

第四篇:狼圖騰讀後感3000字

1. 要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

只有像狼一樣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聲音,才能因勢利導地運用各種戰術來捕獲自己的獵物,躲避敵人的攻擊,狼圖騰讀後感3000字。狼能利用大雪窩圍捕黃羊羣,狼能借白毛風的勢全殲軍馬羣,狼能利用地形給小狼崽選擇最安全的洞穴,這些無不是建立在它們對草原環境極其熟悉的基礎上。

畢利格老人指揮的對狼的反擊戰更是經典的利用環境的戰例。老人説:“光憑耳朵還不成,還得靠記性,要聽馬蹄踩的是什麼地,雪底下是草是沙還是碎石頭,我就知道馬走到哪塊地界了。……有時啥味也沒有,就憑耳朵和記性,再黑的天,你阿爸也認識。”試想如果沒有對環境的絕對熟悉,他怎麼可能在黑夜將隊伍帶到準確的地點設伏,也就不可能取得平時“十圍五空”勝算極少的打圍戰的勝利。

我們做工作也必須先沉下心來好好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瞭解本行業的行情包括儘可能的瞭解廠家和客户的信息,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果對工作環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強,那也只能“龍遊淺灘遭蝦戲”了。

2. 要有勇氣和血性

身處草原,就會置身於這個巨大的食物鏈中,各種生物都擺脱不了吃或被吃的命運,要想佔據食物鏈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須在殘酷的現實中磨練自己的神經,造就卓越的品質。草原殘酷的生存狀態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存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

幾千年過去了,草原狼頑強的生活了下來,靠的就是那股血性。

當狼逃生時,它甚至可以咬斷傷腿,刮骨療毒是治傷,而狼是自傷,頗有壯士斷腕的壯烈。當狼襲擊馬羣時,它甚至可以選擇最***的自殺式打法。當搬遷時,小狼寧願被勒死也不屈從,讓人感慨訓老虎易,訓小狼難。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動物,之所以只有狼獨存,原因就在於此吧!

商場如戰場,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應對困難的勇氣,你就很難生存下去。有了勇氣,還要有狼一樣的血性,積極的主動的去迎接挑戰。只有在不斷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鬥爭中,人才能進步,才能體會與公司共成長的快樂。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自我性格的開放。草原是個大環境,商場也是個大舞台。人,就要多一些狼性,多點競爭力、多和別人交流,推掉心中的圍牆,開放一些,這樣我們的進步也才會快一些。

3. 要講究策略

《狼圖騰》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鍾,但作戰前狼羣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緻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鬥力的黃羊而擊其餘部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讚歎不已。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精緻的表現了出來。

另一個經典的戰例就是草原狼全殲軍馬羣了,狼羣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勝利在握了。天時,借白毛風肆虐的惡劣氣候,發動閃電戰;地利,將馬羣往大泡子裏趕,與泡子地形成前後夾擊的態勢;人和,人們頻繁的掏狼崽激怒了母狼、將狼羣的黃羊偷走更是斷了狼的退路,狼帶着一腔的仇恨和怨氣作戰,自然格外的兇狠和殘暴。哀兵必勝,古來有證。

草原狼的進攻,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其戰術安排的嚴謹、對天時地利的把握、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頗有戰略家的味道。甚至我們會忍不住想,如果我是一匹草原狼,那工作起來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人不是狼,狼的種種策略也是在艱苦的鬥爭中磨鍊出來的,但我們的確可以從狼身上借鑑很多東西,讀後感《狼圖騰讀後感3000字》。張三丰在傳張無忌太極的時候,強調的是重意不重形、無招勝有招,我們學習草原狼也不能拘泥於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鍊自己勤于思考、善於應用策略的能力。

我們要主動的去觀察和學習,積極的思考,在面對不同的客户時採用不同的方式。當然,草原狼是在幾千年的與天與人與草原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我們也必須在實戰中磨鍊自己。光有一腔熱情和美好的想法是不夠的,得放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紙上談兵是行不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算失敗了也不要氣壘,失敗是成功之母。

4. 要有危機意識

狼的本領狼的智慧也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們也是在幾千年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鍊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各種動物的逃生本能還有來自人的巨大威脅,使得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之中,隨時都處在被餓死、凍死、打死的境遇中。不可否認的,的確有很多的狼被餓死凍死打死了,但活下來的狼經過那麼多的磨難就變得更加頑強而可怕。

廣闊的草原危機四伏,狼羣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始終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中。因為氣候的變化狼羣要學會給自己儲藏食物,更進而利用氣候去捕食;因為環境的惡劣,狼羣要時刻警惕大雪窩大泡子等危險地帶;動物的逃生促使狼羣去觀察去研究對手,從而採取最有效的捕食方式;而人的威脅更大一些,狼得學會選時間選地點的生育,得學會避開人的鋒芒,得學會如何和人周旋甚至狠狠的反咬人一口。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鬆,你就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羣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

5. 要有團隊精神

小時候聽過“五狼神”的故事,説一個狼還好應付,但要是五條狼聚到一起那就是神了,是戰勝不了的。且不去推究這故事究竟有無道理,但至少説明狼是崇尚團隊精神的。

讀《狼圖騰》,看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狼羣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鮮明的看到狼羣的威力。狼羣由狼王統一指揮,進則同進,退則同退,協同作戰,無往不利。比如圍捕黃羊的時候,有狼去尋找大雪坑,有狼去騷擾,有狼去伏擊,在總攻的時候也是井井有條,狂而不亂。更讓人稱絕的是,狼羣即使在撤退的時候也井然有序,猛狼衝鋒,狼王靠前,巨狼斷後,完全沒有鳥獸散的混亂。

其實也不單是狼這樣,道爾基的狗能在殺狼時大出風頭,也是因為八條狗齊心合力,分工明確:快狗糾纏,笨狗撞擊,羣狗咬定,惡狗一口封喉。它們與狼交戰從不分兵,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正是靠着這樣的團結,它們才能在與狼的作戰中佔據上風。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們得像狼一樣有團隊意識,充分的信任工作夥伴,各司其職而又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畢立格老人説:狼羣殺那麼多的黃羊,不是為了好玩也不是為了抖威風,它們是為了給狼羣裏的老弱病殘留食。我們也要像狼這樣團結一致,公司如一家,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

記得剛剛加入世貿的時候,隨着外企的大量湧入,很多人驚呼“狼來了”。如果把國外的企業看作狼,那我們做外貿的應該是真正的與狼共舞吧!

畢立格老人是草原的又一個狼王,敬狼愛狼又打狼,是草原的智者,是與狼共舞的翩翩舞者!或許我們説學習狼,更準確的説應該是學習畢立格老人吧!

要與狼共舞,就得積極的接受狼、接近狼、熟悉狼,滿懷信心而又不自傲,熱情主動而又不自卑。社會是平等的,機會只給予強者,拿出狼的血性,用最合理的方式去工作吧。

長袖飄飄,與狼共舞!

《狼圖騰》的結局頗有些感傷,美麗的草原消失了,草原的精靈-狼羣遠去了,草原的人們落寞了。把我們的市場比作草原的話,我真誠的希望我們都能尊重市場規律,不讓類似的悲劇重演,這樣我們才能像狼羣一樣在草原上自由的馳騁。

第五篇:《史記》讀後感3000字

在悠長的古代文學史中,我們並不缺乏具精神原創性的大師。孔孟、老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的名字足以與日月同輝,彪炳千古。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這樣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卻日益離我們遠去,除經院中的學者、教授們閲讀、研究外,已是鮮有人問津。真正的大師不只是來“宴大賓”,傳統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這對於精神缺鈣的一代,顯得尤其必要。新課標的提出恰逢其時地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新課標規定:高中階段選修課必須佔有相當的比重。這一規定使我們暫且可以從大學聯考的陰影中走出來,堂而皇之走進大師,閲讀經典。那麼,在高中階段應開設哪些選修課?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論著最有價值,最值得一讀?這是個眾説紛紜,無需定論的問題。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當短小精悍的《論語》、含蓄藴藉的唐詩宋詞、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等成為學生與老師的首選對象時,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卻往往被棄于思想的角落裏。究竟《史記》該不該讀,讀什麼,怎麼讀,這樣的問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來。或許我們應當換一種眼光重新審視兩千多年前的這部著作了。“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的《史記》,集先秦、漢初文化之大成,《尚書》、《國語》、《春秋》、《左傳》、《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從中找到影子。比如一萬來字的《論語》,差不多都被司馬遷引用盡了。從這種意義上説,《史記》就是一座先秦時期的圖書館,它詳盡地記載着那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的成就,窺一斑可見全豹。而較之先秦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許多的優越性。首先,語言的淺顯。司馬遷將書面語與漢代生動的口語糅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種新的語言風貌,清新,樸拙,更淺顯,更口語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與接受。其次,情節的奇特。清人袁枚説:“史遷敍事,有明知其不確,而貪其所聞新異,以助己之文章,則通篇以幻忽之語序之,使人得其意於言外,讀史者不可不知也。”(《隨園隨筆》)生性“愛奇”的司馬遷在敍史時,仍不忘著上荒誕一筆。《五宗世家》記載臨江王劉榮被其父漢景帝謀害,後“(劉榮)葬蘭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史記》中類似這樣的浪漫主義筆法還有很多,垓下之圍、趙氏孤兒等故事皆絕妙之極,傳為美談。在二十四史中,《史記》是最富文學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歷史故事集、歷史小説集,其情節的曲折、生動與學生的審美興趣不謀而合。最後,體例上的相對獨立性。《史記》一百三十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互為經緯,貫通全書。但同時,每一篇又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它猶如一篇篇情節曲折的短篇小説,又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精美詩篇,讀者自可從中任選一篇率性而讀,並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對不具備充裕的閲讀時間的中學生,這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記》的悲劇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縱然我們無法拒絕《詩經》、《論語》、《孟子》、《紅樓夢》等等優秀的古典作品,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獨鍾於《史記》,卻是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當下的閲讀現狀、我們的教育理念等分不開的。當然,《史記》130篇,並非每一篇都適合高中生閲讀。閲讀有兩種,一種是無功利性的,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種是帶研究性的閲讀,這是專家學者們考慮的事。我們開設選修課,閲讀《史記》,不是僅僅為了某種知識性的獲得,不是為了記住幾個煩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從中欣賞體驗,汲取一種精神養料。當孩子們今後面對困境時,能從忍辱負重的司馬遷處獲得一種力量,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從小結識這樣一些精神大師,並與之交流,掌握一種做人、做學問、看世界的方法,這才是受益終身的東西。按照這一思路,五體中書、表可暫且擱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傳記,則可以任意選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事蹟來一睹為快,總之,不拘一格,因人而異。接下來就是怎麼讀,也就是怎麼教的問題了。回顧我們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地串講,把文學作品肢解成一個個實詞、虛詞和一串串特殊句式。於是《鴻門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講中,喪失了它的靈魂,遠離了閲讀的本質。文學是人學,文學教育的宗旨在於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對生命的感悟,這也可以説是開設《史記》選修課的目的。具體而言,其一是認識人生。一部《史記》,記載了四千多個人物,其中重點描繪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下至商人、平民、婦女、倡優。一個人就是一部書,從這些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很多東西。伯夷、叔齊的積仁潔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踐的卧薪嚐膽,殘忍的呂后,狡詐的劉邦,阿諛逢迎的叔孫通、公孫弘……其中人性的善惡美醜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它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其二,認識社會。“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今天我們緬懷歷史,更主要的是要從中“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黃帝湯武所以興,桀紂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極一世的秦始皇臨終竟與鮑魚為伍的慘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史記》不僅為我們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多年的歷史舞台,同時也是我們瞭解當今社會的一個小窗口,它對我們今天的治人治國仍頗多啟迪。其三,掌握一點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史記》的完成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與司馬遷個人的努力分不開。司馬遷十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代典籍,後又受業於今文學派大師董仲舒、古文學派大師孔安國。通過多方的學習,司馬遷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成為一名融貫古今的大學者。二十歲以後,司馬遷離開家鄉,壯遊全國,前後十幾年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不是純粹的遊山玩水,而是以訪尋歷史文化遺蹟,收集歷史資料為目的的學術田野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細緻地向當地人民瞭解情況,實地考察,確保其著作的真實性。“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是司馬遷在學術工作上的真實寫照,這兩點對於今天的高中生來説,尤其重要。

這三點的學習,不是幾個實詞與虛詞的精講所能窮盡的,也不是幾篇課文,幾節課的選修就可了事的。對生命的感悟,對經典的閲讀,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是一輩子的事。“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是為了讓後人引以為戒,明善惡,辨是非。同樣,我們今天讀史,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裝點自己的門面,而是從大師那裏汲取精神養料,獲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恆之物。

當然,教無定法,關鍵是頭腦中要有這樣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學實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設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瞭解司馬遷生平,以及他所處的社會大環境,這應是讓學生走進《史記》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馬遷頭上高懸着太多耀眼的光環,“世界文化名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這樣的頭銜只能讓人心生敬畏,拒之於千里之外。如何將司馬遷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知人論世還只是閲讀經典的初始階段。除此之外,我們可由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切入,分專題形式閲讀《史記》,比如司馬遷與旅遊等等。每星期設置一個專題,引導學生藉助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講座、座談的形式邀請《史記》專家、學者前來講授、交流。總之,我們要充(更多請關注:)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起他們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在初步閲讀《史記》的基礎上,我們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的角度解讀《史記》,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裏,透過字裏行間,捕捉其精神內核的層面,挖掘司馬遷的人生觀、歷史觀、文學觀等等。《史記》是司馬遷“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漢文學史綱要》),是作者情感的噴發,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理應滿懷情感去解讀。選修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台,給他們一個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同學與同學間,學生與老師間,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多重對話,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只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塑造靈魂,在互動的交流中開拓學生的精神家園。這樣的《史記》選修課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德國的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説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開設《史記》選修課,其目的也正在於開啟學生的思維,喚醒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教會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當然,經典的閲讀不是一兩個學期的選修就能完結的,這是一項終身的工程。儘管以上的構思還只是一時的暢想,但我堅信事在人為,新課標,新課程,新語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實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4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