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歡迎閲讀!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1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午時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終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應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能夠應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明白並且敢幹應對,我不敢説。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能夠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應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説不清到底該怎樣做,我應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樣,我始終期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構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可是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期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2

《人生》從他被退回農村當農民開始,他在懊惱中相遇了一個美好的女子劉巧珍。他們有過一段浪漫的故事。然而,幻想終究被現實打破。高加林因為叔父回鄉當官,通過縣勞動局副局長馬佔成為縣裏通訊組的記者。巧珍並沒有放棄對高加林愛的追逐,但高加林卻覺得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高加林恰好遇見在縣裏當播音員的高中同學黃亞萍。兩個年輕知識分子有共同崇高的理想,於是在一起。高加林也在糾結中放棄巧珍,選擇亞萍。

人生,聽起來多麼華麗莊重地詞語。在這本書中,給了不同的詮釋。如同《致青春》中的台詞“你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註定要失去另一樣”。生命中很多人註定無法預見。很多人,一旦錯過了,就是陌路。就如同高加林自己選擇了亞萍,放棄了巧珍,那巧珍不會傻傻的在原地等他。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珍貴的,沒有誰可以蹉跎別人的青春。

給我最多感動的還是那個沒讀過書卻有金子一般心靈的劉巧珍。她對生活有着深深的熱愛,對土地也有深深的熱愛。高加林拋棄了她,她並沒有因此埋怨他。她外表柔弱,但內心卻堅強的讓人佩服。她沒有放棄生活,反而轉為對農村的熱愛。

高加林一樣,我覺得需要同情。其實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選擇的。但他走的並不瀟灑。人生這條路需要我們好好的走,要記得曾經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變化,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月光明亮,終究冰涼。朦朧的月光中,在我不一樣的年代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或許很多年之後我仍然會想起這本曾感動過我的《人生》,或許我也終將面臨人生的抉擇,不管人生走的是否和想象中的一樣瀟灑。

正如路遙所説,書中的高加林的故事還沒有結局,他只不過是人生長途中艱苦跋涉的探索者,而不是絕對的失敗者或者成功者……重要的是堅定和積極地心態,生活有時會開玩笑,但是人生還要繼續,為了理想,為了愛我們和我愛的人們。

致我親愛的,尊敬的路遙先生,謝謝你在我的年輕的時候,給予我這本好書。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3

假日無聊,偶然在抽屜中翻到一本書,拂去灰塵。雪白的書上赫然印着兩個大字“人生”。作者路遙,想起之前曾看到過其另外一本書——《平凡的世界》,讓我收穫良多,於是便帶着性子看了下去。

終在某一日,我看完這本書,忽然感慨萬千,寫下此讀後感。

講述了70年代,一位叫做高加林的青年。他本是一位民辦教師,他熱愛學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能吃苦。立志做一個有用之才。可是村長卻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位置。於是乎,高加林失業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成為一位農民。剛開始他拼了命的去幹活,拼了命讓自己適應拼了命,讓自己遺忘。他開始沉淪。這時候一位農村姑娘出現了。她樸實善良,而且他一直深愛着高加林,她陪高加林度過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候,然而當她開始幻想與高加林的幸福生活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高加林去了附近的鎮子工作。

他完成的很好,便就此留了下來,並且重新從新認識自己的昔日戀人。在這裏,高加林真真真正開始了新生活。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小夥子,受人敬重,昔日戀人重求複合,一下子擁有了名譽,金錢,地位,愛情。他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從前的追逐,放棄了愛他的農村姑娘。他開始適應名人的生活。最終犯下大錯,回到以前,開始做農民,剛到家,便看見那個曾經愛他的姑娘再出嫁。故事寫到這裏,便戛然而止。

他高家裏人聯繫那麼踏實,上進,為夢想拼搏的青年,為什麼説變就變了,他在名利權勢面前迷失了自己。他為了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放棄了自己的初心,或者説,忘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純心,可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部分人被其他東西所矇蔽,從而忘記自己的那份初心。就像現在我們坐在教室裏,心中所念腦中所想莫不是可以站上那三尺講台,能夠桃李滿天下。但是親愛的同學們啊,若有一天,你或你們出息了,身旁有了許多讓人眼紅的東西,請不要忘了當初的那份心。

人這一輩子,總會迫不得已放棄一些東西,可是初心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4

暑假的一天清晨,我和媽媽走在石板鋪成的小道上,感受着漢江兩岸吹來的曉風,聽着陣陣清脆的蟲鳴,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一路欣賞美景的我們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漢江西岸的龍舟文化園,媽媽突然停下説:“我們一起去閲讀吧看書怎麼樣?”“太好了!”我一蹦三尺高,興奮地回答道。走進安康閲讀吧,媽媽從一排排書架中拿起一本書遞給我,書名叫做《麥田裏的守望者》,媽媽意味深長地對我説:“我覺得你可以看看這本書。”我當時覺得這本書很薄,名字很有趣,想着隨便看看好了,可沒想到就是這本薄薄的書卻帶給我許多人生的啟迪。

書的內容十分精彩,我讀着讀着就入迷了。書中描寫到當時的美國正處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社會十分混亂不堪,人們全都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就像一台台機器,機械地過着自己所能過的生活,渾渾噩噩以終日,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人公霍爾頓也是其中之一,他嗜煙酗酒,不求上進,但還不至於到吸毒的地步,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在他心裏的最深處有一個最美好、最純潔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理想也如同一縷輕煙,越飄越遠,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渺茫,越來越遙不可及。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理想,沒有了對生活最初的熱情,甚至連那一點對生活的希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逐漸開始嚮往碌碌無為、索然無味的生活。

我曾經問過這樣一些人,他們告訴我,這是“活在當下”,還告訴我“努力過好每一天吧,不要去追求那些所謂的理想”。可我對這話並不苟同,整天不求上進,這是“活在當下”嗎?生活渾渾噩噩,這也是“活在當下”嗎?忘記所謂的理想,這還是“活在當下”嗎?我從來不這麼認為!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少年,我們也會有困惑、有煩惱,但是它們終將會被理想驅逐出我們的心境。我們應該有理想、有抱負,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奮鬥,即使失敗了,至少我們曾經努力過。在前行的道路上,有理想的人生才會精彩,有理想的人生才會絢麗!

裴多菲曾説過:“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為理想是青春的光與熱”。為什麼霍爾頓不至於去吸毒,正是因為理想在為他指引方向。所以,不管在怎樣的困境裏,我們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理想。

課外書讀後感六百字以上5

這本書描寫了16歲的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遊蕩的三天所遇見的事情。這本書的語言充滿着憤怒和無奈。

霍爾頓是本篇文章的男主人公,他是一個討厭世俗社會,嚮往田園生活的人。霍爾頓有個妹妹,十分天真可愛,十分依賴霍爾頓。在霍爾頓厭煩這種社會,準備去田園流浪的時候,他的妹妹勸阻了霍爾頓。在他遊蕩的三天裏,雖然討厭着世俗的社會,但卻同時又在享受中,沉淪在這種虛偽枯燥世界裏面。他被迫生活在這虛偽且浮躁的世界。他能做什麼呢?他只是個16歲的少年,他只能接受和忍耐。

霍爾頓是大多數少年的縮影,一部分少年最後和那些虛偽的人一樣,成為了自己所討厭的虛偽的人。而霍爾頓的結局也是悲觀的,他逃避社會,即使他一心想改變這種現狀,遠離這種社會,然而他最後又被送去了其他的學校,繼續生活。

霍爾頓説他想成為麥田裏的守望者,想離家出走,過着田園般淳樸的生活。但我更認為這麥田是他心中的淨土,他想做麥田裏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內心最後的倔強,和那已經支離破碎的夢想。

“智慧是命運的一部分,一個人所遭遇的外界環境是會影響他的頭腦的。”

我羨慕那些在逆境中仍然能閃耀出自己光芒的人,更羨慕在逆境中不僅閃耀光芒,還能改變他人的人。就像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就像夏榆的《白天遇見黑暗》,就像魯迅的《狂人日記》。他們身處逆境卻能在歷史的暗流中成為一道耀眼的光。

我們也是少年,我們心中也曾有不平。當遇到擾亂你心思打亂你夢想紛擾你思維的一切的一切,你是否會因承受不住這些言語這些壓力,而選擇沉淪?

我從《奇葩説》中看到過這樣一個論題:生活帶給你的痛苦讓你成長,你是否會感謝生活?

我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有一個人,他説:我一定不會感謝生活。他説:有些人在痛苦中成長,磨練自己。但有些痛苦磨平了多少人心中的理想,更別説理想,甚至連一點小小的目標都會從你的心中抹去。就像霍爾頓一樣,他內心憤慨他內心不平,但他最後卻又服從了這種生活。

我想説:如果你有夢想就去做吧。如果你一直是我想這樣做,我想那樣做。那你最後也只是想成為你想做的人。

我希望:我們,都可以守護住自己內心裏的麥田,無論是別人的言語,還是周圍生活帶給你的壓力,我們都能成為自己人生中的那一道閃耀的光,成為自己心中麥田裏的守望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98k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