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新版論語讀書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新版論語讀書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新版論語讀書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論語》讀書心得 篇一

《論語》是我愛讀的經典書籍之一,在三年級參加經典誦讀大賽時曾背誦其中的章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搖頭晃腦地讀着《論語》的第一段話,甚至已讀過數百遍,能倒背如流。卻從沒想過要用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語文小考得了滿分,很興奮,腦子裏面蹦出了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非常吃驚,怎麼也搞不清楚,這句話為何會在這時從我耳邊響起,於是終於明白:素讀反覆多次以後,自然而然就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同時還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來。

《論語》還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説的就是做人要講誠信、守信用,希望我能與曾子一樣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現實也有這樣的例子:一位同學期末考試考了全市第一,就不停地誇耀自己,同學們都不理他,終於有一個人拍拍他的肩膀,説:“不錯嘛!”他哪知道,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這也見證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品讀經典,不但能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還能給自己增添許多樂趣;素讀經典,記住古人説的話,從中尋求做人的道理;素讀經典,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讓我們素讀經典吧!讓經典陪伴我們快樂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 篇二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裏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裏講的,我必須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讀《論語》心得體會 篇三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悟:

《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瞭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説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可見孔子的“仁”、“智”與我們現代的新課標要求是一致的。

《論語》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也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

《論語》讀書心得 篇四

歷史最能檢驗一個人,一部作品,一個國家的成就。中華千年文化,《論語》一書在長河之中洗盡鉛華,煥發光彩,深深紮根於中華兒女靈魂之中。孔子,鉅著的創作者更是在人們心中無法磨滅。文化的傳承者,開啟着被時光塵封的大門,向子子孫孫鋪展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靜立碧水泮,獨坐澗亭溪,體會《論語》之中字字的精華,感受文中令人淵思寂慮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最深處實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盡在茫茫一瞬間,人的核心便是為人也。孔子對於人生無疑是樂觀的,人生在世,每一階段都有自己應該懂得或者獲得的東西,人生應該是在不斷的前行中行進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歲,經歷萬千坎坷,仍舊對人生保持着一個樂觀的態度,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恃寵不驕,兢兢業業。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在論語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當今世界,也不見得有人對政治有這麼高的見解,以“仁”治國,國家可得以繁榮昌盛,欣欣向榮。一個成功的國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學習上,孔子強調,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在學習中,人們樣樣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要麼只學不思,要麼只思不學。作為一個大學生,在學習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檢測,自我充實。而不是在宿舍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學會學習,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會抓住身邊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向這些平凡卻有着獨特的優點的人學習,向別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大海之所以廣闊,是因為它能容納百川,而我們要學的精,就要學會學習身邊人的優點。

在孝道上,孔子主張: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論語呼籲我們要遵崇孝道,敬愛父母。在現如今的社會,我們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離家遠行,有的為了工作,有的為了學習,可是,我們始終要記得,在某個遠方,有一根線在牽扯着我們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遠,再舊,我們都要記得,百善孝為先,父母,永遠不能遠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不斷地進步。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也不能忽視了《論語》對我們的重要性,要講孝道,重學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將我們中華的美德傳承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中華兒女。

讀《論語》心得感悟 篇五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記得多年前,我曾經讀過《論語》,那時只是作為消遣而已。

現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論語》,以全新的心態細細品讀,把 自己的心貼進去裏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並不是只是在學校裏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稱為老師,在家,在社會上,甚至於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不能夠瞧不起別人,一座宏偉的大橋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釘子就能讓它崩塌。而學習也是要有選擇性的,必須選擇別人身上的良好品質加以學習。別人身上的缺點,假如自己也有就應該要改正。

孔子教學不分貴賤,廣納學生,從而打破了古時候只有官侯權貴的富家子弟才能夠學習的權利。把思想傳給廣大人民,為那些有廣大的報復的貧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徵進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負,他也曾經想要為國家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是在當時戰亂頻繁的年代他的學説並不能滿足國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有什麼作為,只能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

讀了《論語》後,我明白了:只有擁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讀《論語》心得體會 篇六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的經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據文字學家的考證,“儒”字兼有象形、形聲、會意三個方面的特點。講他是象形,是説“儒”的甲骨體畫的就是一個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養身心,潔身自好;説他是形聲字,是説“儒”字從“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讀音;是他是會意字,是因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類,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來的意思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論語》涉及到求學悟道、禮樂規範、治國安民、為人處世、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但都是為實“仁”這一道德規範服務的。

談到學習,孔子認為學習可以改變人生和命運,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圍繞學習,孔子對學習的態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經典理論。

談到人際交往,孔子倡導自愛和愛人,極力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號召人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懲惡揚善,助人為樂,明辨善惡,多交益友。

談到思想修養,孔子首先主張人應該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人生目標,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慾,仗義疏財,勤儉節約,廉潔自律。

談到為政治國,孔子用“正”解釋“政”。他認為,所謂“政”,就是正義、正氣、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視執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關心民生疾苦,反對煩政擾民,主張愛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論語》的思想內容,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都早早融進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論語》對中國史的深遠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浸潤,對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無論怎麼高度評價,都不為過。古往今來,一直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並非虛張誇飾之詞。

論語的讀書心得感悟 篇七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説不完的英雄故事。繪製成了一本本經典名著,豐富了後來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國學經典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論語》。古人皆説:“讀半部論語,可以行天下。”這句話放在現在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足以説明了《論語》的好。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着我們誦讀國學經典。從《弟子規》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後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後來慢慢學着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為什麼要讀“yue”呢?為什麼那個時候的“説”和“悦”是一個意思呢?那為什麼不直接就寫“悦”字呢?我們的腦子裏裝着十萬個為什麼?因為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着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產生了分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已經論證了是他錯了,可他卻還要與我爭執,我當時心裏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説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不過是這一個看法與我不同而已,他還有那麼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呢,我又怎麼能輕視他呢?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感受到孔子的偉大。《論語》裏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性,教我們為人處世,教我們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國小畢業,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後的日子裏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典中肆意徜徉吧!

《論語》讀書心得 篇八

最近讀論語,讀于丹的解讀論語,有了新的感悟。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温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與感悟。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説:“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説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説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於吸收。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鑽進了死衚衕,就難免是非不分。因學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3em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