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國中生水滸傳讀後感

國中生水滸傳讀後感

第一篇:有關水滸傳的讀後感

國中生水滸傳讀後感

一、《水滸傳》人物綽號的研究現狀

(一)《水滸傳》的研究從古至今,從國內輻射到世界

《水滸傳》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是各代文人關注的焦點,研究《水滸傳》更是成為了一門學問,有關水滸傳的讀後感。無論是明朝的李贄,還是清代的金人瑞(聖歎),都熱衷於鑽研《水滸傳》中的內容。到了現當代,全國各地都紛紛掀起研究《水滸傳》的熱潮,不但在全國範圍內成立了《水滸傳》研究學會,《水滸傳》的影響還輻射到了國外,一些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也加入了研究《水滸傳》的行列。例如在挪威就有研究《水滸傳》的民間組織。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馬幼垣,芝加哥大學教授馬泰軍也是海外研究《水滸傳》的專家。

(二)國內對《水滸傳》人物綽號研究的現狀淺探

在國內,《水滸傳》的研究是一個很受重視的項目。早在1981年11月湖北武漢市就舉行了全國首屆《水滸》學術討論會。而在《水滸傳》人物綽號研究方面比較有名的有餘嘉錫、王利器、盛巽昌、吳興人等。

餘嘉錫是一位研究《水滸傳》人物綽號很有名的專家,他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宋史》中提及到的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的故事,寫了一本《宋江三十六人考實》和一本《水滸研究》,裏面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綽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王利器是另一位研究《水滸傳》人物綽號很有名的專家,他的《耐雪堂集》裏就介紹了對《水滸傳》人物綽號的一些研究。1但比較兩位名家的論點,卻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處。盛巽昌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一些見解,寫了一本專門介紹《水滸傳》人物綽號的《水滸黑白綽號譚》。書中不但對梁山108位好漢的綽號進行了研究説明,更對《水滸傳》中的其他一些人物的綽號進行了分析介紹,把眾家的觀點揉合在一起,列各家之觀點,是比較全面介紹《水滸傳》人物綽號的一本專著。吳興人也是上海人,他在《超越時空的對話——{水滸傳}作者對我説》一書中專門用一個章節來介紹了《水滸傳》的人物綽號,書中還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由作者與假設的施耐庵展開對話和探討,這形式是比較新穎的。上述提到的幾本書,都是作者通過多方對比印證,再結合自己的見解編纂而成的。

二、人物綽號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與歷史背景

(一)人物綽號這一現象的產生

中國古代給人物起綽號最早見於秦漢時2。因為它頗為傳神、形象,能為各階層人士所廣泛接受,作為尊姓大名的補充與張揚,於是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民間文學的殿堂。而距史料書籍的介紹,北宋末年與南宋之間,人有綽號是很普遍的,特別是江湖中的綠林好漢,又或是“盜寇之人”,又或是各類“勤王軍”、忠義人士、土豪、受招安的起義軍首領,都有各自不同的的綽號,讀後感《有關水滸傳的讀後感》。這些綽號的產生,更多的是為了加深人們對他的印象,在江湖中增強他的影響力,更好地在江湖上宣傳自己,提高自己的江湖地位,又或是為自己樹威,震懾手下或異己。小説中的綽號則是一定時期社會的集中反映,它特意把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現象與背景、人文捏合在一起集中表現出來。

(二)《水滸傳》人物綽號產生的歷史、社會背景

《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就是宋元時期民間社會文化的積澱,它以創造性的思維折射民族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趣3,它也是人物性格、行為、身份、職業的高度提煉。

《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能有助於我們瞭解當時社會的一些歷史背景。其中不少的綽號都烙上了書中所描繪當時的那個社會文化的烙印。

《水滸傳》所描繪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發生在山東一帶的梁山泊好漢聚義的故事。書中正面歌頌了農民起義,是一部市民意識很強的書,書中的人物五花八門,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有的是帝子神孫(如小旋風柴進),富豪財主(如玉麒麟盧俊義、撲天雕李應),大將官吏(如及時雨宋江、雙鞭呼延灼、小李廣花榮、大刀關勝),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户(如雙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漁人(如混江龍李俊、船火兒張橫),屠兒劊子(如鐵臂膀蔡福、一枝花蔡慶)。造成這些不同階層的人起義的原因主要是當時北宋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朽。《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氣息。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説明。

如宋江,他在《水滸傳》被提及到的綽號共有四個:“及時雨”、“呼保義”、“黑宋江”(因其面黑身矮,見《水滸傳》229頁)4、“孝義黑三郎”(見《水滸傳》229頁)5。其中“呼保義”這個綽號最能説明當時的社會。“呼保義”這個綽號是108位好漢聚義時李逵從陷洞中抬上來的一塊石碑上宋江的綽號。“保義”是宋代一個小官的官銜,“按《宋史》記載,有成忠郎、保義郎的官銜,是御前的小武職。專職負責在皇帝面前掌管辭謝、朝見、傳宣等事務,屬正八品或從八品6。宋江因為覺得自己有做保義郎的能力,而且宋代人好稱自己或別人為保義郎,以此為榮;再者,宋代皇帝喜歡把“保義郎”這一官銜賞給忠義軍首領。”6。聯繫到宋江上山以後的一貫主張都是盼朝廷招安,為國效力,搏個“封妻廕子”。宋江用“呼保義”來作為綽號也是有原因的。

又例如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轟天雷凌振、沒羽箭張清四人的綽號。著名專家王利器認為:“‘旋風’是當時金國的一種炮名,威力強大,宋金交兵,金兵多用此炮攻城。”7盛巽昌則認為,“旋風應是平地而起的龍捲風”8。我比較認同盛巽昌的觀點。因為李逵殺性大,人見人怕,再加上“黑”形容他的身體膚色,構成了生動的黑旋風李逵的形象。而至於小旋風柴進,應是黑旋風的借用。因為施耐庵也很喜歡從資料中借用綽號。另外,我想,柴進在《水滸傳》中是一個廣交朋友,“專一招接天下往來的好漢。”(見《水滸傳》122頁)的豪傑,林沖也説:“聞大人貴名傳播海宇,誰人不敬。”(見《水滸傳》124頁)9。柴進既然當時是江湖上如此有名的人物,以席捲大地的龍捲風配之,也是合理的。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另外“轟天雷”也是當時一種用拋物器發射的原始火器10;沒羽箭則是宋代湖北、京西造的一種武器,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比較常見11。

此外,《水滸傳》中還有一些人物綽號能反映出當時市民階層封建迷信的文化色彩。如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這三個綽號中的事物都是當時市民比較害怕,避之則吉的凶神,以“立地太歲”、“短命二郎”、“活閻羅”為綽號,既表現了阮氏三雄的兇悍,也以當時市民比較害怕的凶神形容他們,襯托出阮氏三雄是充滿叛逆、凜然不可侵的人物形象。

由此可見,《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能有助於我們瞭解當時社會的一些歷史背景。其中不少的綽號都烙上了書中所描繪當時的那個社會文化的烙印。

第二篇:水滸傳第一回讀後感

哈哈哈,媽媽終於給我買水滸傳了!我真是太高興了!

《水滸傳》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滸傳的開頭。《水滸傳》講的是宋朝年間的起義故事。

第一回講的是:當時,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見真人後,就跑上山找天師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後碰見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見一個牧童騎着黃牛。太尉一看,有一個小孩,便向他問路。牧童卻説,這山上有很多的野獸!勸他別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後也吃素五天。快走時,發現了一個房間,貼滿了封條。太尉要開,真人勸他別開,太尉不聽,強行要開。裏面黑黑的,用火把發現有四個字“遇洪而開”,便要挖開。真人又進行勸住,太尉不聽。挖開了一個大洞,突然發出了一聲巨響!一團黑氣化作金光四散開來,大家紛紛逃走。

從這個故事看出,當時的太尉膽小怕死,不聽勸。由此可見,當時的宋朝是多麼昏暗,竟用這樣的人當太尉!

水滸傳第一回讀後感

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話説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只見參政文彥博説道:“現在瘟疫盛行,傷損了很多軍民,希望陛下釋罪寬恩,省刑薄税,祈禱求消天災”仁宗天子聞知,龍體不安。便去龍虎山請來了張真人。然後命洪信為天使,張真人親自將丹昭付與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張天師。

洪信領了聖敕,辭別天子,背了詔書,帶了數十人,上了驛站。

走啊,走啊,他們走到了清宮前,裏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問住持:“天師住在何處?”

住持説他住在龍虎山頂,這位祖師雖在山頂,但道行非常能騰雲駕霧,蹤跡不定,非常難見。太尉聽了便問:“那怎麼樣才能見到天師?”“要齋戒沐浴,更換衣布,休帶從人,自背詔書,焚燒御香,步行上山,叩請天師,方許得見,如若心不誠,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準備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蟲、大蛇都沒將他嚇退,天師見他有誠意,便沒等他爬上山頂,就已去了東京,祈禳瘟疫。

過了幾天,洪太尉知道天師已把瘟疫消除了,興奮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眾多人士去遊山。

走了許多地方,最後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許多大鎖、封皮。洪太尉不聽真人勸告,將鎖砸開,封條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覺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評的地方。值得表揚的是他有一顆真誠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評的地方是他不聽別人勸告,釀成大錯。我們要學習他的優點,而避免他的缺點。

水滸傳第一回讀後感

《水滸傳》第一回目錄是“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這一回還沒有切入正文,主要説了兩個人,一個是張天師,另一個是太尉洪信。

這一回是引首與正文之間的橋樑。

這一段真有《西遊記》的味道。

北宋末年天下大亂,原來是洪信惹來的,方臘又是誰惹來的呢?可能有另一個洪信。起碼梁山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來的。這件事對北宋是禍是福?就《水滸傳》而言,是幫了北宋,因為這一百零八人招安後徵遼,徵方臘,保了大宋,而歷史的真實是天下大亂,才有了宋江造反的故事。無論禍福,責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條,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關,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開罷了。更況何,仁宗年間就無洪信太尉這個人,《水滸傳》造了個洪信,引出故事才是目的。

借一個還沒出世的張繼先,造一個洪信,進入《水滸傳》正文。

凡是皇帝所為,都不能言錯的,所以橫直都沒有責任,所以才保證了這部書流傳到今日,不能不説這是一種智慧,是《水滸傳》式的智慧。就這樣還是引來了《蕩冠志》。

千秋功罪,後人自有公論。

第三篇:水滸傳的讀後感

都道梁山好漢是活得走投無路方上了梁山做了土匪,殊不知還有那麼些人,乃是被騙上梁山的,在我看來,也夠無奈。

就説秦明,人稱“霹靂火”,使一狼牙烽火棒,在梁山泊坐了第七把交椅。可要問他是怎麼上的梁山,説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話説當年小李廣花榮不小心惹惱了政府部門的同志,於是黃信出馬鎮壓了,不料黃信竟無功而返,領導同志們遂大驚失色,急忙去搬救兵,要問那救兵是誰?正是秦明秦統制。那秦明與花榮鬥了數個回合,讓花榮給走了,又在清風山上被耍得亂了陣腳,最後被擒。

秦明被擒後見得宋江,知他宋江是個明理的義士,方休戰,雙方和睦。不曾想,秦明回城後,卻給當成反賊,被殺了妻子。原來是有人假冒了秦明,帶兵去攻城。秦明怒氣沖天,忽又遇得宋江、花榮幾個,便隨他們上了梁山。看到這裏,你要説,這雙方不是很和諧嗎?錯了,錯了。你可知冒充秦明去打城子,害得秦明被當成反賊的是誰?正是梁山好漢幾個派人去幹的。後來秦明也知曉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宋江應允將花榮之妹許配給秦明,方平息了秦明怒火。

如此還有徐寧等等,不再一一列舉。

都道是逼上梁山,我看着,怎就像被騙上梁山的呢?

老爸説,那梁山頭領們是利用朝廷的歹毒來拉人的,説到底還是官逼的,你看,他們把秦明的妻兒都殺了。

是這樣沒錯,可梁山泊最後還不是被朝廷招安?而那被騙上梁山的,豈不是太憋屈了?這梁山頭領確實個個是好漢,豪爽、仗義,可在我看來,這事兒他們是做得不厚道了點。北宋官場黑暗,人家好不容易能安定地生活下來,有的還謀了個一官半職的,就這樣玩完了?gameover了?要是隻這樣,那還好,可你們整得人家家破人亡,然後跟着你打拼,最後居然還接受招安,讓人回到原點?我説要讓人上梁山也行,可別接受招安呀,這政府腐敗,欺壓百姓,你們竟然還站政府那邊?

但若讓那些被“騙”上山好漢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從來一遍,也不知他們會如何選擇。也許有些人會願意過那安定閒散的生活,可曾經能擁有梁山事業,和宋江晁蓋等人結交兄弟,這機會也不多。

只是,家破人亡,代價未免太重太重。若是我,被殺了父母兄弟等,那定是肝腸寸斷的。這樣的事,若不生在其中,也難以體會到其中的苦味。具體什麼心情,也只有那些好漢們自己知道了。

只是,換作我,在那樣混亂的時代,能夠安安靜靜的守着自己的一方水土,也便罷了。

可回頭想想,那些好漢亦是梁山大業的幾根難以缺少的柱子,少了他們,梁山的事業,會艱難很多,只是,結局卻……

興許無了梁山泊一事,那好漢們仍能過着自己的好日子,安然從容地了卻終生吧。當然,這也已是那混亂時代最後的安寧了,若不要這樣的安寧,那就轟轟烈烈鬧一場吧。

可惜,連鬧一場也鬧得不英雄。

水滸傳的讀後感

楊志盤纏用盡,只得將寶刀賣去,賺些錢投奔他鄉謀生。誰知賣刀時,當地潑皮牛二百般凌辱,楊志忍無可忍便殺死牛二,再去報官。最後被判充軍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過於楊志賣刀時的情景。先是問誰買刀,牛二來後,讓他試刀,牛二百般阻撓和凌辱,最後被殺。這告訴了我們當時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麼樣的。而牛二被殺不僅為書中的老百姓們出氣,而且另讀者看完也出了口氣,這也許就是作者抓住了讀者的心理來寫的吧。

水滸傳的讀後感

文/李旭暉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着《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説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只要有毅力,做好成功過程中的每一件事,相信成功一定會離不遠的。

第四篇:水滸傳讀後感5

剛接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着實吃了一驚,我看《水滸傳》已經是3年前的事了,劇中人物早已忘了一大半;而且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本來就沒認真看.迫不得已,只得從網上下了一套好好研讀,竟發現:其實水滸傳真的是不錯.

第一點,也是最引人入勝的一點,就是書中那一百單八將.人物雖稱不上個個性格鮮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例如浪裏白條張順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堅石刻技術拔羣,還有入雲龍公孫勝令人聞風喪膽的魔法,哪一個不是人中奇才 有人説《水滸傳》裏108將是勉強湊齊的,就是為了湊傳説中的108星.我也不否認這點,可如果要是真的有多少些寫多少,那麼不僅少了一份奇幻色彩,也丟失了一百單八將從天而降的意義,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謂是極品.

第二點就是《水滸傳》中對劇情的刻畫描述.《水滸傳》從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到一百單八將聚一堂,從宋江大破連環馬到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中間事情的繁瑣,人物的眾多,令人望而生畏.可施耐庵卻用自己優秀的文筆將如此長的故事娓娓道來卻絲毫沒有拖沓之感,而且一環套一環,使讀者不由得繼續往下看,彷彿自己到了真實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讓人歎服.

第三點我要説的是《水滸傳》對於歷史的記述.大家可能都要笑我吧,這樣一個類似於科幻神話的故事,根本就是瞎編,哪有什麼真的歷史.的確《水滸傳》是神話故事,可他對當時民不聊生,奸臣當道,外敵入侵,軍隊戰鬥力下降的社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進行了剖析.你們想,如果人民生活舒適,那麼怎麼會有100多好漢奮勇起義 如果忠臣當道,那麼為什麼高逑會當宰相 如果國家太平,那麼金朝來幹嗎 如果軍隊豐足,那麼何必招安呢 在我看來,水滸傳不止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説,更是一本反映當時社會的歷史書.

我説了這麼多,其實沒什麼用,只不過把《水滸傳》好的地方舉了出來而已,我還依舊喜歡《三國演義》.所以,每個人心目中的好書是不一樣的,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有意義的好書.

第五篇: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是中國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成篇小説。《水滸傳》既然是四大名著之一,就必定有他發光出彩之處。之前雖然囫圇吞棗的看過一點點,但完全不知其所云。這個假期我再次隨各位梁山泊的英雄深刻的體會了一番他們的“忠孝義”。

《水滸傳》裏的人物都刻畫得十分傳神,性格鮮明。例如:“花和尚”魯智深,他得知鄭屠欺負金翠蓮父女,主動向金氏父女贈送銀兩,幫助他們逃跑,故意激怒鄭屠,三兩拳就打死了惡霸鄭屠。這一系列的作為都充分的期限了他是一個粗中有細,性格暴躁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真漢子。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

《水滸傳》故事情節曲折有趣,事態的變化常常讓人意想不到。認真品讀《水滸傳》,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漢的“忠孝義”。

孝:梁山英雄身上不缺乏對父母的孝。李逵思母心切,便回家背老母,沒想到母親卻被老虎給吃了,李逵怒殺四虎。還有當武松得知武(更多請關注:)大郎是被潘金蓮毒害的,為了替哥哥報仇,於是就割下潘金蓮的狗頭,掏出其五臟六腑;殺了西門慶;獲罪被流放孟州,也在所不惜。

忠:他們有對國家社會忠心。李逵幾次想起兵造反,都被宋江阻止了。寧可朝廷負他,他忠心不負朝廷。這是“忠”還有林沖的妻子被高俅的兒子欺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

義:為了朋友兄弟,赴湯蹈火,捨命相助、同生共死。梁山好漢個個義膽包天。

《水滸傳》讓人過目不忘的就是英雄們的“忠孝義”,使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邁的氣概和性格。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文學名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4k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