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2021年新版中國文學讀後感

2021年新版中國文學讀後感

2021年新版中國文學讀後感

汪曾祺的故鄉在江蘇的高郵,高郵以它的鹹鴨蛋着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説法他的老家實在徽州。他的家境很是殷實。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國文學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中國文學讀後感1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這説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

古往今來,關於描述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格。究其根本,在於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讚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的食物》裏,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但是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於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描述了在戰亂年代的一個小插曲,沒有常見的悽風苦雨,也沒有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述了一個戰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國民革命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把一罈炒米和一罈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很多人家住在一齊,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在如此亂境中,還能持續這樣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靜,一份從容,甚至一份幽默,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氣!而這智慧和勇氣有來自何處文中自有交待:“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沒有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無比禮讚,怎樣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

在《野鴨、鵪鶉、斑鳩、》裏面,作者描繪了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場景:“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鳩應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裏。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數十字,充滿了對弱者的悲憫,對鮮活生命消逝的憤懣與無奈,只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流露出如此懇切的情懷!

《豆汁兒》描述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能夠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鹹菜是不算錢的”。最搞笑的一段在結尾處:有保定老鄉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鹹菜呢”“鹹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鹹菜。”寥寥數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端午的鴨蛋》裏,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與驕傲,甚至帶一點狡黠的童趣:“我的家鄉是水鄉,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裏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個性標明:高郵鹹蛋。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字裏行間,若有若無地透着一點淡淡的鄉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瀰漫在空氣裏。

在《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以及《栗子》裏,除了談吃,還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剝蜆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蜆子殼。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定,有一段堤面應鋪碎石,包工的貪污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蜆子殼。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裏,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着雪茄煙,連説:很好!很好!”還有這一段:“河北的山區缺糧食,山裏多慄樹,鄉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裏不大好受。”這兩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為國憂思之情,為民慨歎之感,躍然紙上,將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作者自稱)”的心靈,抒發的淋漓盡致!

相對於西式快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工業化,中餐更加像一門藝術。而凡屬藝術,都大抵逃不掉絕響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發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比懷念的情懷。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鍋貼烏魚時,便大發追慕之情:“護國路原先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問起東月樓,説是早就沒有了,鍋貼烏魚遂成《廣陵散》。”其中,對於往昔歲月的懷念,對完美事物的追思之情溢於言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絕對不會暴殄天物。羅馬暴君尼祿,經常在會見羣臣時,手裏拿着一個碩大的火雞腿。我認為,這不是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擺排場!在《手把肉》裏,作者一段話,道出了箇中情懷:“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淨,媽媽就會説:吃乾淨了,別像那幹部似的!幹部吃肉,不像牧民細心,也可能不大會使刀子。牧民對奶、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似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真正愛吃的人,必須是熱愛生活,體恤民生的!

在汪老關於談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五味》這一篇。這篇文章,以極其平民化的視角,以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國式知識分子的味蕾,帶着我們嚐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文章中,不僅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箇中滋味,而且,為我們展開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

寫到山西人喜醋時,用計劃經濟時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述來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別處過春節,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户一斤。”吃醋過年,真是一絕!

談及南方人愛吃甜食,作者順便糾正了一個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認識偏差:“都説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麼多糖!包子的肉餡裏也放很多糖,沒法吃!”這段文字,足以為蘇州菜正名,豈不美哉!

説到吃苦,作者特舉一例:“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擇耳根,或名則爾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嚐了幾根。這是什麼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看來,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幷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東西,實在令人莞爾!

在敍述吃辣時,作者追憶了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齊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自得其樂,真個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最後,於酸甜苦辣鹹之外,作者特寫了一段中國人獨愛的口味:臭。關於各種臭菜的做法與吃法,都寫得妙趣橫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關於臭豆腐的佳話:“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因為一個大人物年輕時常吃而出名。這位大人物之後還去吃過,説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中火宮殿的影壁上就出現了兩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人世間數十寒暑的滄桑風雨,一下子藉助臭豆腐這個最不起眼的俗物,被濃縮在時間的兩端,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汪老説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麼時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談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筆調,寫出了人世間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處處透着對這世界的讚美,對生活的熱愛。惟有這份愛,才能撐起我們的內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人世中,始終持續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於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儘管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這天就應快活。

中國文學讀後感2

作者對對於金大力這樣一個泥瓦匠有着十分細緻的描述,哪怕幾句簡單的任務對白,也能夠看得出金大力這人的品性和為人。而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在於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一天重複同樣的勞動,所以構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於滿足的心態。而這樣的人,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讓我們感歎而無可厚非的。

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這些他統統不會,他連砌牆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牆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幹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可見此人真的沒有多大本領,甚至堪稱笨拙。此刻的話叫做笨得可愛。但是緊跟着下面一句描述卻説:“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着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復告。”看看,這就是這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絕不浮誇,做事情負職責,難怪“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願意找他”。我們都明白,一個人的潛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後天因素都有關係,我們看不起的並不是那種潛力不大的,相反潛力大卻恃才放曠的人我們都長都很厭惡。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有品行的人,隨不足擔當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給他,你能夠絕對放心。

再看看這段:“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但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説:‘不。幹什麼活,拿什麼錢。再説,我家裏還開着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這我就知足。’”多麼難得!這就是健康的心態和為人。

這樣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們社會底層無數樸實簡單的勞動者,他們雖然潛力單薄,卻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有多大潛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報。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是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不給我們的社會製造衝突或者麻煩。而且他們還在一點一滴地為我們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靠着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吃飯的人,雖然平凡,卻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並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態和精神面貌

中國文學讀後感3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係、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營產業、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説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而且是好職業!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着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

然後,挑水,餵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叛道,有違清規,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餘笑話和尚的迂腐!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活脱脱的村野俗夫!這是真的嗎我想就應是真的,起碼是存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汪曾祺文集800字讀後感3篇讀後感。

小和尚明子英俊聰明,好學多才,又純樸老實。“得了半套《芥子園》,照着描,畫得跟活的一樣”。而小英子則是一個美麗、伶俐、敢愛敢恨的農村小姑娘,“一天嘰嘰喳喳地不停,像個喜鵲”。

不像情感小説中的男女主角,從頭到尾愛得死去活來。故事中男女主角,對世事懵懂,卻不無知!明子與小英子談不上是戀人,最多是青梅竹馬的鄰居,孩童的純真、兩小無猜的玩伴,又藴含着絲絲青春萌動的情愫,寫小英子喜歡明子,“小英子愛採荸薺,拉了明子一齊去,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而明子呢,“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一種樸素純真、如詩如畫的情感躍然紙上,令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歎!對於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選他當沙彌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決然的要明子“不要當方丈”,“也不要當沙彌尾”,勇敢地表白説,“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到達了文章的高潮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説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温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爭動盪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己是這樣説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噢!原先文字是能夠這樣純美的!

中國文學讀後感4

汪曾祺是個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淺顯,乍一看他的意思會容易明白,但是他文章的深層次的意境需要讀者一品再品。

《我的高郵》是汪曾祺回憶性的散文,書中為我們展現了高郵的風土人情,平實易懂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同時畫面中所帶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摯最動人。

書中的散文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母親》,汪曾祺描述了三位母親。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繼母,還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繼母。文中集中筆墨刻畫了第一任繼母的形象,因為她陪伴汪曾祺成長,不是生母更似生母。汪曾祺的母親在他三歲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過世了,因為年紀小的緣故他對生母並沒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透過母親的畫像和母親養病時所住的“小房”裏面母親所留下的遺物來回憶過世的母親。汪曾祺是幸運的,他和他第一任繼母很投緣,繼母很喜歡他,對他如視己出,每次歸寧回家都會抱着他和他同乘一輛黃包車回家;當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褲子裏,繼母幫他洗褲子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份感情恐怕連很多親媽都是望塵莫及的。文章中汪曾祺並沒有多提自己對於繼母的感情,他只説“我可憐她,也愛她。”這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會讓一個孩子心裏明白自己的愛。很不幸,他的繼母也死於肺病。第二任繼母嫁給汪父的時候,汪曾祺已經十七歲了,所以感情並沒有之前的一位來得深厚。但是他依舊很敬重她,因為在汪父最困苦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就是她。我想他們之間的親情過多是一種客氣。

汪曾祺是個細膩的人,他善於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細節,他把自己對於故鄉高郵的愛幻化為筆下的文字,用質樸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他記憶中的高郵,他所熱愛的高郵。他記得高郵的過去同時也喜歡高郵的此刻。

也許正是因為高郵質樸的民風影響了汪曾祺的筆風,讓他的作品“接地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吧。

中國文學讀後感5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雲流的記錄也註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滅的散文影子。一切景語皆情語。初讀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復仇》、《老魯》,還是其他的作品總有一股淡淡的韻味縈繞在心頭。一切語句中都有着氣氛,人性的氣氛。不直接描述人物,只憑着這些氣氛使讀者體會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在字裏行間都浸透了人物,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貫徹的。

我認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為之而能做到的。故意便破壞了散的自然與純潔,散的意便會化散開去,這便失去了散的根。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説:“我的另一個特點是:散。這倒是有意而為之。”散並不是刻意便可描摹得出的,沒有一種深邃的體會,不對自己所創作的作品懷有一種強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幾句金玉良言的。汪先生此處是沒有意識到豐富的人生閲歷,複雜的心路歷程,百態的人性面目對他的創作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佈局嚴緊的小説,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鐵箍捆綁住的南瓜,最終只能面臨爆炸。信馬由韁,為文無法,這才是汪先生的心嚮往之。

《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發言為詩。”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散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詩的最本質特徵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説、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處不在。詩美是藝術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此刻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着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詩並不只是在詩裏,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細品其中飽含詩的韻味美與節奏感。文章中無不洋溢着對未來生活的期盼與嚮往,正是詩人的典型特點:無論如何堅持也要衝破黑暗。即使是汪先生最低谷的日子—被劃為右派,他也仍然堅守着這份信念。美妙的文章如詩,這正是對這本小説選的最佳詮釋。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對於人性的解釋即對於真善美的詮釋,作者個人的感情的宣泄、表達也就自然包括其中。這都融入一個“情”字,這既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善惡觀、是非觀,又從某種角度中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描述。情於民間,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無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話可説,有事可敍。汪先生的《老魯》、《雞鴨名家》、《大淖記事》正是這樣反映民間事的佳作。

散、詩、情,只留下了《雞鴨名家》裏的餘老五和陳長庚,《故鄉三陳》裏的三陳,《徙》裏的一輩子也未得“徙於南海”的高先生,《八千歲》裏總是穿藍布二馬裾吃草爐燒餅的八千歲,以及《大淖記事》裏的老錫匠、年輕的十一子與巧雲。

標籤: 讀後感 新版 文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o6e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