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2021年新版的看見讀後感

2021年新版的看見讀後感

2021年新版的看見讀後感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敍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裏的人,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看見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

看見 讀後感1

柴靜,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能夠讀完,這也許得益於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不同於尖鋭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説,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看見》並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於生命,最終也迴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20--年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説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並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於自己的經歷,也來自於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説:“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説,“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400多頁的書,也沒上幾張個人照片,弄幾個名人;不寫八卦、不扯段子、不擺朋友錄;不肯將就成文,篇篇使勁全力,滿心滿意都在紙上。憑自身的採訪經歷,事後反思,連綴成篇,看似“小”,實則寫的正是那個大大的中國,和中國的人。

看見 讀後感2

上個學期讀過六七本書,最有體會一本書是柴靜的《看見》,但是這本書我還沒有完全看完,不過已經讀到了第十五章(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了。

柴靜是一位主持人,但是她的主持生涯和別人大不相同。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刻意的去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

她在第一章裏説:“別當了主持人就是不是人了。”我們可以在電視中看到有很多節目是從演播廳由主持人口述説出的,有的表述能力強的主持人還好,能夠讓聽眾看節目的時候如同身臨其境,但是,如果表述能力不是那麼強的主持人,就不能讓聽眾看到節目的時候如同身處現場一樣了。就像播一個地震的新聞,在這本書中第一章裏説到的新疆大地震一樣,書中講到,在20--年2月的時候,新疆大地震的時候,柴靜就去到受災現場,她在受災現場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這會兒是在演播室,災難對我來,只是一個需要完成的新聞,我只關心我播報賑災的數字而不是流利。”

所以我覺得新聞是需要我們去用我們的皮膚感覺新聞,而不是隻單純的用嘴説出來,而且我們做出來的節目要有人味。這個時候的柴靜還在“時空連線”欄目做,讀後感.但是在這之後,她就調去了“新聞調查”,走之前,樑健增主任送給她一本書並寫了一句話:“在連線中起步,在調查中發展。”這句話也啟示着我,要在實踐中不斷髮展,不斷進步。

看見 讀後感3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説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麼性感。我當時反覆看了無數遍。

然後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於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敍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裏的人。裏面沒有説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台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峯。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着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這是陳莽説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裏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醜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願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並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並以不學習為榮。而後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於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説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採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採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後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 讀後感4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於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裏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看見》雖然是柴靜20--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於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超多的細節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潛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鬥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着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後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看見》讓我們有機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麼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見》還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用心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麼一向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於質疑並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幹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着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劃好課餘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並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並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並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述的作者20--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曆程也相當精彩,對於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於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好處,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着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蜕變或是來自於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這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齊成長着,以她的視角審視着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以前。“《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報道里,我只選取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明白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這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後,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譭譽參半。但她並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迴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後,《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書籍資料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穫豐富,也期望這份收穫今後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好處的啟示和指引吧!

看見 讀後感5

距離上一次寫東西已經過去了3個月了。慚愧,還説自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明明在看書和看劇之間,還是會不由的選擇後者,不費腦子,及時的快樂。不過,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在及時行樂之後又會自責起來,哎呀,這樣墮落下去不行。於是乎,又想着如何重整旗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這時,看書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也奇怪,每次開始看書,整個人會逐漸平靜下來,丟失的勇氣和想法也會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慢慢迴歸,一種充實的力量讓人心滿意足。

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因疫情被隔離、奶奶的離開、對身體的焦慮……好長一段時間,總是被情緒裹挾着,遠慮近憂湧上心頭。

於是,開始在書裏尋找寧靜。無意中翻Kindle的時候,看到了柴靜的《看見》,感謝作者,給我帶來了久違的平靜。

1、文筆也能治癒人啊

實話實説,我喜歡這本書。看的時候就像是在聽一個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流暢、富有感情而又驚心動魄。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嗯,愛思考,有點理想主義的文藝範,文筆很好,用詞精準,總能把你想象中的畫面描寫的乾淨又豐滿。

不信,你看——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藴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一樣。

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樹林,那是永恆的安慰。

西北壯闊,赤金的油菜花開的像河一樣。

就算一句簡單的寫景,我都覺得被治癒了。

2、關於生活的選擇,是多樣的,也是正常的啊

柴靜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採訪,帶我遇見了我未曾遇到過的人和事。

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盧安克的故事吧。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偏遠的山村,公益教學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留守兒童,不計名利得失。他平靜的説了很多話,卻讓我心頭一震。

他説,他能夠生活在中國,需要感謝他的父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

他説,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麪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

他説,教育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

他説,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才是真的。

雖然,我依然無法擺脱世俗對自我的限定,房子車子孩子等都將毫無意外的成為人生中躲不掉的名詞。但很慶幸,在《看見》裏看見了盧安克,有那麼一個人,讓我看到了另一種人生。

這個世界的人,原來真的是多樣的,你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也可以成為那樣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人。這個世界的生活也是多樣的,你可以這樣生活,也可以那樣生活,都是正常的生活啊。

3、人性是複雜的,絕無單純的好人或壞人

藥家鑫在被執行死刑前,和父母見面了。他對爸爸説:“爸爸,我愛你。我先去投胎了,下輩子我做父母來照顧你們吧!”

忍受了一次又一次家暴後,女人殺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們對着鏡頭説:“其實我們不是壞人的!”

還有一個因受賄二十萬被判無期的官員,曾經發奮讀書,兢兢業業工作的農村人,只是在一個極其平凡的午後,默許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犯罪的行為。

……

看過了這些“壞人”的故事,並沒有增強我作為“好人”的優越感,反而內心惶恐起來。那份因害怕父親責備而試圖掩蓋失誤的忐忑、那份因飽受欺凌而決絕反抗的憤怒、那份揚眉吐氣後的傲慢和無知……這些人性中的弱也曾在我的內心生長過啊。如果我站在他們的環境裏,是否也會成為一個“壞人”?不得而知。

如何抑制住內心的“惡”生長?我想到了“平衡”二字。不必抑制,接受它的存在,並灌溉內心的“善”。兩種力量共生,也許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吧。

4、距離非典原來已經18年了

柴靜在書中記錄了她作為記者眼中的非典。剛好,看書的我正因為新冠被隔離在家。很神奇的感覺,18年的時間屏障好像消失了,透過文字,結合當下,那場我幾乎沒有印象的戰役也變得無比清晰起來。

一樣的無力、一樣的蕭瑟。病毒的捲土重來,人類的拼死抵抗,並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有所不同。當然,還有醫者仁心的無畏,感動依舊。

體會過“只要你健康回來,就算傾家蕩產也無所謂”的心情後,人真的會發生轉變嗎?必須承認,還是很難吧。因為,在前面搖旗吶喊的旗幟還在那裏,脱離大眾的軌道和節奏,對個體而言,真的很難。

天啦,我居然走過了18年之久,看這段故事給我最重一擊的居然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老掉牙的作文開頭,居然是真的。

5、一個人的成長,一羣人的故事

18年裏,還有柴靜作為新聞人的成長。從最開始的新人一個,到後來的瓜熟蒂落,必然要經歷雨打風吹。

關於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價值使命,在她的文字裏,反思過很多次。還有關於自我的思考、人性的探究……她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她也一定是一個行動派吧。一個現場一個現場的跑,一個調查一個調查的做,走出了經驗,也走出了職業的底氣。

很羨慕,有那麼一個事情,能讓人18年跌跌撞撞不放棄。更讓人羨慕的是,在她身邊的那羣人。編導、攝影、主持人,是共事夥伴,更是一路扶持的朋友。在《遠見》這本書中看到過這句話:我們不僅要找到熱愛的工作,而是要建立熱愛的生活。

在《看見》裏的那段時間,與其説是一段工作旅程,不如説是一段火熱的生活。柴靜和她的朋友們,看北方的天、趟南方的河,在醫院在災區在監獄……一個人的成長,一羣人的故事。

不説了,慕了。願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並剛剛好的遇見一羣人,是戰友,也是朋友。

標籤: 讀後感 新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lvjd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