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2022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2022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2022

當我們為生活的種種而茫然的時候,解脱自己吧!像梭羅一樣,去親近自然,從而回歸自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2022,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1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閲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2

近日以來,反反覆覆地讀着徐遲譯本——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羅用他樸素的文字,描繪出瓦爾登湖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純真擁抱着大自然,用獨特、睿智的思維,積極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

關於對梭羅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嚷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天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直熱愛故鄉農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經常夢迴故里,也曾在春日的餘暉下去鄉間小路散步,觀賞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澗小溪,遊覽溪邊枯黃的野草和朦朧的冰凌……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一定能夠真正歸隱田園。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設日新月異,帶給人們只是房價的居高不下與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車水馬龍的喧鬧繁華,喜歡的鄉間曠野早已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如今只有從心裏保留着那份淡泊寧靜的嚮往與追求,在閲讀中體會那種安詳靜謐的意境……歸根到底,一句話——生活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筆下如此傳神:

“我從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樣的倒影,我幾乎要説了,瓦爾登,是你嗎?

這不是我的夢,

用於裝飾一行詩;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

我是它的圓石岸,

瓢拂而過的風;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羅的瓦爾登湖——穿越時空,散發出永久的魅力;它無疑是現代人的心靈家園;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我想,我會經常光顧梭羅的瓦爾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誠與無慾。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3

我的一位書友讀《瓦爾登湖》已經_年有餘。或許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在瓦爾登湖的故事裏,讀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這次,我是第四次閲讀它。前兩次讀來“艱難”,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雖然其自然之理,哲學之思,有獨到之處,但頗有難懂晦澀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

後來在我深愛的島城,在靜謐的鄉間,我倒是真正意義上讀完了它。那是黃昏之時,鄉村被黑夜籠罩,周遭悄無聲息,心也漸漸安靜,覽讀此書,頓覺有滋有味,在那個夜深人靜的時候,竟也生出清澄見底,為之神往之感。有時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讓我沉不下心投入這本寂寞卻也讓人平靜的書。凡用心者,皆能動心,梭羅用他的沉靜,在文字裏盡現清新與愜意。他的《瓦爾登湖》物我相觀,到達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畔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與湖為伴的日子裏,清晨與朝露為伴,白天與勞動相融,晚上與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給了他水源,樹木給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給了他勞作的田園,魚蟲鳥獸賜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視聽體驗,他早已與這片湖泊這片天地融為一體,自然給了他最美的饋贈。“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裏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他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近身傾聽,安靜思考。透過瓦爾登澄澈的湖面,如鏡子般照見到內心深處的情愫,那片滋潤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處。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4

很慚愧,對於這本璀璨的不朽之作,過去我只是從有關的書刊上看過一些介紹。在老師的推薦下,暑假裏我的手中就有了這一本徐遲先生翻譯的修訂本。

正如徐遲先生在序中所説,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我引以為容的是,有一來客用黃 色胡桃葉當作名片,並在上面寫下了幾首斯賓塞的詩,我把它當做我的陋室銘:

“‘人們來到這裏,充實了小屋,不需要多餘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我希望我們的農夫在砍伐一個森林的時候,能夠感覺的那種敬畏,就像古羅馬人在一個聖林裏間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時候所感覺到的敬畏一樣,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森林是屬於一些神靈的。”

“有一千個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卻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惡之根。”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梭羅在《瓦爾登湖》詳盡地描敍了森林中的自然環境和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他來到了瓦爾登湖,“是因為我希望能謹慎地過活,而對生活的基本現實,看看自己能否學到生活必定會教我的東西,以免臨終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沒有生活過。”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美國獨立日,他住進了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這木屋裏,這湖濱的山林裏,觀察着,傾聽着,感受着,沉思着,並且夢想着,他獨立地生活。

他在書中寫下如何建築木屋,種豆,鋤草鬆土,閲讀或者在雨後穿越荒涼的曠野和沼澤,以及在黃昏中逡巡在的門口,隆重地守侯那些決不會來的客人。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梭羅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以致於很多的人誤將此書理解成一本有關自然的文獻,而忽略了其中的美感。

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千年如一。風中山毛櫸的甜香,赤楊或白楊搖曳生姿,豆子的柔美吟唱,貝德福或康科德的鐘聲,遙遠山脊上的微藍,古代的醉鬼和宴飲者的頑固的精靈,菲茨堡鐵路上呼嘯而來的汽笛,在不同的時間來到湖邊流連……

哈丁曾説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 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裏,僅用很少的時間憑藉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後使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為理性。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著作《瓦爾登湖》品讀體會與感受5

《瓦爾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時候是那段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現在我比過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甚至吝嗇於告訴別人這樣的獨處有多麼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會被剝奪了一樣。但我自認為我的這種愛好是最低層次的,我只是大略體會到了這種快感,尚不足以達到哲學命題,而促使我去探索這樣的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話題的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裏關於孤寂的論述: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夥伴。

大體上來説,混跡於人羣之間,總比在室內獨處來得寂寞。思考着或者工作着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並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哪怕伸出劍橋學院人滿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裏的托缽僧般孤寂。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時間裏,他甚至什麼都不做,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樹木中,從正午坐到黃昏,他把這樣坐着但思考着的狀態當做是全情投入地觀察自己,觀察自然的良機。他樂此不疲,從未感到是在浪費光陰。他在這段時間實現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肉體的“我”之上觀察,這樣真切而赤__的觀察讓他成功地對一切行為和後果都淡然處之。梭羅獨居湖畔,過着近乎隱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認為社交過於廉價,我們不得不遵守某套規則,美其名曰禮儀和禮貌,以便能夠忍受如此頻繁的會面,而不致相互爭吵。

我們生活的太擁擠,因襲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絆絆,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尊重,對所有重要而熱忱的交往來説,次數再少肯定也是足夠的。據此我便無知地以為他是消極避世的,和中國古代大多數隱士一樣,因功名不得而憤世嫉俗,逃遁山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357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