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例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例

【導語】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例

瓦爾登湖讀後感 (優選30篇) 由本站會員“把你抱緊”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瓦爾登湖讀後感篇3:瓦爾登湖讀後感篇4:瓦爾登湖讀後感篇5:瓦爾登湖讀後感篇6:瓦爾登湖讀後感篇7:瓦爾登湖讀後感篇8:瓦爾登湖讀後感篇9: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0: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1: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2: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3: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4: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5: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6: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7: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8:瓦爾登湖讀後感篇19: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0: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1: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2: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3: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4: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5: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6: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7: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8:瓦爾登湖讀後感篇29:瓦爾登湖讀後感篇30:瓦爾登湖讀後感

【正文】

篇1: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期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着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我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一樣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讀後我也發掘了自我身邊的瓦爾登湖,對我來説,大學就是一個瓦爾登湖,一個全新脱俗的環境。我經過這兩個月的生活我越來越能發掘生活節奏,變得適應和恬然,心境也越來越好,逐漸開始安靜思考很多自我之前不會思考的問題。可能很多會在大學應接不暇的節奏中亂了方向,而我卻藉由這股亂流讓它成我我的瓦爾登湖,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

在大多數人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能夠讓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讓我們在大學中堅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篇2:瓦爾登湖讀後感

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進取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日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為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説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台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我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篇3:瓦爾登湖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瓦爾登湖讀後感!

最開始接觸《瓦爾登湖》是因為前同事的推薦,每一天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閲讀,就這樣斷斷續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把它讀完,對它的印象仍處於懵懵懂懂階段。讀書時,我能清楚的明白作者所經歷的是什麼,所展示的資料又是什麼,彷彿身臨其境,和作者一樣走進大自然。可是合上書時,腦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為作者的思想覺悟太高了,太哲學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淺薄了,無法到達作者的境界……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評價很高,很多人都説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這是一般超凡入聖的好書,親近自然的思想讓世界所有的人為之懷念。的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就是體會了自然的完美,感覺到心靈的純淨。最喜歡的是書中的“當農人擁有了自我的房子,他不見得所以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這不是我們此刻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嗎隨着高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手機的功能可謂千變萬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機依靠症,當我們空閒時,不玩手機會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總覺得錯過了什麼,我想我們是被這些電子產品給控制了,是手機擁有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擁有了手機。我們應當適度的遠離手機,更多的追求樸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不要為物所困。

篇4:瓦爾登湖讀後感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説,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那裏能夠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那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那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齊笑,跟他一齊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貌,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讀後感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齊坐坐,一齊聊聊。只是,不明白,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一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我,為什麼活着,自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貌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我,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可是,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粧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期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期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我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我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能夠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我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我的真心,想想自我的初心,明白自我的真心,記着自我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一樣。[由本站網友投稿]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篇5:瓦爾登湖讀後感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我同樣地簡單,也許我能夠説,同樣地純潔無暇。

——梭羅

《瓦爾登湖》曾被譽為“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買這本書許久了,因缺少安逸的心境,總擔心一時很難進入那個潔若琉璃的心靈聖地。

正如該書的譯者徐遲先生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曾幾何時,正是這本歸屬於心靈的書,讓我終日渴望那份恰到好處的孤寂,並且在擁有孤寂時體會到了不知身為何物的微妙感受。每次深夜捧起它,就像是開始了一次單獨放飛心靈的旅程。“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心靈安逸,歲月靜美。而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我們彷彿又在尋找一個有關原始命題的答案,如果找到了答案,也許就能深悟生命的本義……

應對瓦爾登澄淨的湖水,梭羅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處,像失明的盲人一下子見到了陽光,貪婪而又不知所措。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風從縫隙灌進來,坐在門後,卻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門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糾纏,嘴角含着青草與樹根的苦澀。而僅有心靈,越發清澈。

蒼蒼羣山,葱葱草木,曲曲幽徑,騰騰紫霧,或許一種幸福正來自一次心不在焉的眺望。結束了喧囂而忙碌的一天,簡單吃過晚飯,夜色中會有一絲寂寞湧上心頭,適可而止的惆悵裏,心境轉至平和與寧靜,這便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夜讀《瓦爾登湖》,那些温潤的字句散發着對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來,語句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脾,誘人深思。字裏行間絲毫看不到作為哲學家的梭羅的晦澀與難懂,反而感到的是清澄見底和優美細緻,吟誦之下,讓人不禁神往,直到夜深人靜,萬籟無聲。

深夜,當拋棄了一切繁瑣與雜念之後,時間就流淌成了我們用來垂釣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爾登湖》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歡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應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囂,人生寂寞。《瓦爾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纖塵,與其説是在呈現工業禮貌背後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認為梭羅是在講述一種實現簡單生活的可能。雖然通篇流露着作者個人的謙卑、節制與理性,但無論如何,生活的本質都應當是簡單的。儘管人在很隨意的情景下就能夠變成瘋狂生長的藤蔓和放肆綻放的野花,可我對《瓦爾登湖》還是堅信的:我們的慾望越簡單,我們才能更容易感受並得到更多的幸福。更進一步講,哪怕獲得幸福的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要“在圍繞着我們的黑暗、無知的深淵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贖的圓拱橋。

《瓦爾登湖》離世而不棄世,孤獨卻不悲憤,它充滿了詩意的恬靜、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處的寂寥。“在下一個夏季裏,我不需要那麼多的苦力來播種豆子和玉米,我要勻出精力,用來播種——如真誠、真理、樸實、信心、純真等等,假如這樣的種子還沒有喪失的話。”開荒種地,迴歸人類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裏,作者應對的是人生最本質的問題。

正如金錢不能換取健康一樣,優裕的物質始終替代不了心靈的貧乏。簡單、純淨永遠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匆促的腳步所追逐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內心的安頓,靈魂的解脱,而這些彷彿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懺悔的勇氣和鍾愛的情懷裏,那些看似簡單的澄靜、平和與安詳,卻能夠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這些在梭羅崇尚實踐的精神內核裏,永遠閃爍着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禮貌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當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應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我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篇6: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我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僅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着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篇7: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長詩這樣寫道。恐怕海子去世之前,全中國幾乎沒有人明白梭羅。隨着海子的死而名聲大振的是他死前隨身攜帶的四本書——《新舊約全書》、《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説選》和《瓦爾登湖》。

我一向思考着海子隨身帶着的四本書的重要意義。我想一個人想要帶一點東西去天堂陪伴自我一輩子,那他應當在生前做出怎樣一番深思熟慮。在第一次讀完《瓦爾登湖》時,我不禁莞爾,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是對梭羅湖畔生活的最經典概括,只可是一個是大海,一個是湖而已。

對於《瓦爾登湖》,許多人可能沒耐心翻上十頁就撒手抱怨:“這就是《瓦爾登湖》?無聊至極!”當然他們必定是“活在平靜的絕望裏”的那些人了。誠然我在讀這本近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名著時遇到了不少困難,可是我還是堅持的讀了下來,並且津津有味地愈讀愈愛,甚至對梭羅的林中生活產生無比嚮往。

很難探尋梭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有人説梭羅是拿自我做了個實驗。書中有一個思想貫穿始終,這就是人生目的與到達目的的方式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梭羅所認為的大多數人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種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實目的很適合此刻的人們。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每個哲學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給出各自的答案。很顯然,只去追求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這些物質財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這樣的人或許和低等動物沒什麼區別。

那麼,我們又應當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呢?梭羅認為,閒暇不一樣與懶散,閒暇只是自由的一種表現。梭羅來到森林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一種自然關係。用老莊哲學來解釋,就是“物我兩忘”、“無為而治”。我一向感覺梭羅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學家之間一向存在某種相通之處,就如同書中有人説瓦爾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邊一樣神祕莫測。這是海子嚮往那種“瓦爾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或者梭羅所在的時代遠未結束,我敢説世界上任何國度的人們都在受心靈空虛與精神匱乏的牽絆,僅有少數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羅在書中很認真仔細地介紹了他的生活,獨立蓋木屋、與林中動植物為鄰、簡單而高尚的社交活動、自力更生養活自我構成了瓦爾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臨的萬物復甦、盛夏狩獵與禽獸同樂、初秋湖水的湛藍如鏡、隆冬時節湖天一色,白雪紛飛,彷彿梭羅紛飛的思緒,隨風到達了雲端最深處的地方,直達梭羅所深愛的太陽。“什麼人生宗旨,何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當我們用教義的語言進行思考時,彷彿人類有意識地選擇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不喜歡別的。然而,他們也真誠地認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可是清醒和健康的人還記得,太陽升起,萬物明亮。”

《瓦爾登湖》中燦爛的思想火花給我很大啟迪,至少讓我想明白不少問題而在最簡單的生活中有所改變。我開始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原則,放棄那低級的慾望。我們需要深愛自然,因為我們是自然的產物——“你們連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談論天堂。”我們需要平靜下來,因為貧窮和富有並無差別,晨光擁有會公平地照耀每一個角落,何況有些人並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罷了——“一個安心的人,在那裏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得心滿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讀這本書是一個困難的事,如果不靜下心與梭羅通行,是無法與他進行心靈對話的。此外,梭羅淵博的學識令我歎服,他隨口引用的《荷馬史詩》、《聖經》以及古印度、古希臘和羅馬、中國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須先做足功課。總之,《瓦爾登湖》不能只讀一遍,日後需要讀上百遍。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對梭羅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説,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聖的書。我真的鐘愛這《瓦爾登湖》,期望人能在此書中找到屬於自我的那一份真理,讓自我真正為自由而自由,為生活而生活。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這人真的有腦子,他手裏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語)

梭羅,請在瓦爾登湖畔等我,沒錯兒,就在你的小木屋裏等我。總有一天,我也會用繁華和飛鳥的標準丈量自我,做一個有腦子的,有靈魂的人。

篇8:瓦爾登湖讀後感

身在喧囂都市的我,幾乎對鄉村的理解僅有:窮,荒蕪。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並讓我對生活更加有期望。

梭羅,一個無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鄉村中自得其樂,著名的《瓦爾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書改變了我。

這本書是我和奶奶去書店時買的,奶奶當時看我才二年級,便不停地向我推薦兒童故事書,但這些故事書讓我厭煩,我偶然看到了這本書,從我的目光剛接觸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藍色的捲曲花紋讓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將此書從書架上抽出來,一張書卡上寫着:“美國最偉大的寫實文學,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當機立斷,將它買下。

回到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簡約生活,硬着頭皮讀了一會之後,覺得十分深奧,實在讀不下去,便不再讀了。

之後,我升上了四年級,一天無意翻開這本書,我竟愛不釋手!這部自傳體小説,如水一般的平淡描述,寫出了作者的鄉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我多麼期望自我也能在美麗的瓦爾湖畔釣魚,我多麼想與作者一齊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爾湖水,無比的平靜。原先我經常渴了就買水,餓了就掏錢買零食,可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一向在奉行節儉。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孩子的精神寫照以及憧憬,但最終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壓力卧軌了,梭羅雖然沒有幹出這樣的事情,但我能從他的書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樣期望自我的心靈能有一處平靜的居所。

篇9:瓦爾登湖讀後感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終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讀後感。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歡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為金錢能夠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此刻我們的生活中。明白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我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説,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能夠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此刻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説。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葱葱、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我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歸屬,讀後感《瓦爾登湖讀後感》。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此刻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我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我的內心暢遊!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我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禮貌、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先一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並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鳳毛麟角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經過自我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篇10:瓦爾登湖讀後感

要説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衞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為了驗證自我離羣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我,靠智慧和雙手生活,所以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我建造小木屋,説實在的,我自我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裏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牀,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一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齊談論些發生在自我身邊趣味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羣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禮貌,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能夠從事的活動,但最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終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説,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篇11:瓦爾登湖讀後感

我一開始去讀這本書的動機很簡單,因為近來諸事雜多而心境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讓人心平氣和的文字的書籍,隨後我就在書架上迅速鎖定了《瓦爾登湖》,因為光這個書名就帶着平靜的氣息。

上世紀80年代,徐遲先生最早翻譯了此書,並且對此書有:“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之評。誠如廝言,看完這本書,我的筆記本上滿滿當當摘錄了十幾頁的精彩之處。

如果不是那些帶着明顯異國色彩的地名,再略過其中對《聖經》的數次引用,當然,還有作者的國籍,我必須會堅信它是一部中國作品。林語堂先生曾如是評價梭倫:“梭羅的人生觀,在所有美國作家中,能夠説最富中國人的色彩。”看來,這並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明顯的“莊子”的足跡。《瓦爾登湖》中透露出來的自然觀與莊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莊子曾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歸一。”梭羅也在《孤寂》一章中講到:大自然的純淨與恩賜真是難以形容,就像太陽和風雨,夏天和冬季,他們持續不斷的給人類送來健康和歡樂,他們甚至還與人類心有靈犀,如果有人因為正當的理由而難過,那麼整個自然界都會受到影響,太陽的光芒將會變得黯淡,風兒將會歎息,雲朵將會落淚,樹葉將會在盛夏時節飄零以表悲痛……”他們二人都認為人與萬物是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不可割裂。此外,梭羅與莊子同樣厭惡物質享受而倡導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羅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標》篇中,明確説道:“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別因為有堅果外殼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牀時就趕緊起牀,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堅持安寧,而沒有煩擾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敲響,讓孩子哭喊,下決心好好地過一天”,莊子在《逍遙遊》裏也明確表達出:“至人無己,聖人無功,神人無名”的夢想。此外,二人還都喜歡“孤獨”,梭羅在《孤寂》篇中直接説:“我熱愛孤獨。”莊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虛無無

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顯而易見,這兩個人都厭惡塵世對自我的打擾,熱愛內心的平靜。

我用了兩個午時看完了這本書,他那波瀾不驚的語言在我合上書頁之後仍然散發着縷縷清香。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喧譁與躁動”之後,《瓦爾登湖》是一劑不得不服的良藥。我就像是做了一場夢,像海子一樣,“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像是在一個乾淨的世界裏旅行了一番,歸來後,渾身的泥土被蕩淨,纖塵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許是因為道家思想對中國人深刻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厭惡了越來越浮躁和喧譁的社會,《瓦爾登湖》進入中國以來,一度引起了“瓦爾登湖熱”。作家葦岸對其頂禮膜拜,著名作家韓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盧梭在八溪峒過着半隱居的生活,海子讀完《瓦爾登湖》還寫過一首名為《梭羅這人有腦子》的詩歌……以上所舉之例只是對《瓦爾登湖》的良性理解,實際上,現實中不乏對其的惡性理解:有讀者把“梭羅”捧成神一樣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書來貶低中國文學。我在上一段對莊子和梭羅的分析其實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國文化裏的珍寶俯拾即是,經過比較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來,梭羅是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麼的高尚,他還是侷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裏生活,是因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拋開各種細枝末節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點彎路,一面等到臨死才發現自我虛度了一生……”他的“隱”是為了“小我”而隱,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莊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們的“隱”,是“大隱”。此外,即使梭羅在書中多次引用儒家語錄,他也沒有儒家的家國思想,他只是牽強地要去附會自我的意志,或者是因為語言文化差異,梭羅對中國文化沒有深刻的認識。比如在書中要表

達敢於挑戰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羅就引用了《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我們都明白孔夫子説的不是那個意思。

我對於讀完《瓦爾登湖》之後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讀書時也要堅持着清醒的頭腦。如果自我對人生或者社會有了什麼疑惑,去中華優秀文化中尋找答案也許會是個極好的選擇。“凱風因時來,迴飆開我襟”“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是更貼閤中國人的味道嗎?文化能夠相互欣賞,“根”卻要一向守着,失了根,會沒有靈魂,成為孤魂野鬼。我們能夠把梭羅當做“偶像”,但不能夠把他當做“聖人”。就像人們怎樣也想不明白熱愛去森林裏探險的梭羅怎樣會因為旁觀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鎮臭名昭著,最終不得已離開小鎮而隱居。直到我看到愛默生先生對他的評價:“在梭羅的天性中有某種好鬥性,以至於他常常需要一個謬論去揭露,需要一個錯誤去嘲笑。當他聽到某種觀點時,第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去駁倒它。”這讓我腦海裏的梭羅有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他不再單單是一個湖邊的垂釣者,他好像也是一個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誇讚他的旁觀行為,而是我寧願相信其中另有隱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會痛苦不堪。

我每讀完一本書都會深深地歎一口氣,感歎前人思想的深刻與熱烈,讀完《瓦爾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現代的“説不盡的哈姆雷特”一般。歸根結底,《瓦爾登湖》還是一部文學作品,不管外界怎樣將它的意義無限放大挖深,我還是隻想記得住在瓦爾登湖的梭羅,想要高聲吶喊:“簡單,簡單,再簡單。”

篇12:瓦爾登湖讀後感

習慣了當前鋼鐵叢林中的生活之後,在接觸了更貼近自然的生活後,人的心境在這樣的情景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有時候會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麼樣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樣的存在。

在閲讀了《瓦爾登湖》後,不禁讓我思考了以往在意卻又逐漸忽略的問題。書的開頭講述了作者在經歷了大學在城市的繁華生活中選擇回到了鄉村,重要的是他選擇的不是從城市這個團體而歸屬到鄉村的這個團體,不單單是從一個歸屬轉移到另一個歸屬,他選擇的是在遠離鄉村的兩英里外的瓦爾登湖自我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生活。強調故事的環境的原因也正是表達作者並不是轉換生活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更多的是作者歸屬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僅有身處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變得明亮了。

在書中,人並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縛的,在鄉村就是自由的。梭羅以他明亮的眼睛看着各個環境生活的人們,人並不是由環境界定他們的思想的,很多人總是被束縛着,束縛在他們的生活,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以及他們擁有的,活着的人們變成了生活的奴隸,他用南北奴隸監工的方式比喻了這樣的現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義。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運,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我慢慢累積下來的亂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會使用它們,而不是給自我打造一副鐐銬,鎖住自我。

1847年梭羅離開了他獨居的小木屋,結束了他離羣索居的生活,回到了鄉村,他不是背離了自然,梭羅就像是一個研究生活的科學家,在不一樣的環境中研究着,當他從小木屋搬到了鄉村後他對人與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觸。

湖邊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追捕着他的獵物,帶着他的獵犬。雖然獵人不總是能抓到獵物,可是他彷彿在享受這個追捕的過程。就像書中所説,雖然狐狸很狡猾,躲過了多次追捕,可是狐狸不總是幸運的,最終它也死在了獵人的槍下獵犬的牙下。在這部分的文中有着很多描述了自然生物與人類的語言,這些動物和獵人就像是自然與人一般,而人與自然只是單純的使用與被使用的關係嗎?在書中有着隱隱的思考與啟示。

我想梭羅之所以會對自然這麼情有獨鍾,也是因為他是從城市搬遷到了鄉村的偏僻之處,冬天的湖面結了冰,雖然在旁人眼中是那麼平常,他覺得這是一種美麗。在夢中他聽見有人在詢問他一些問題,他想回答卻不能回答,在早晨來臨的時候,他看見了自然,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展此刻他的面前,夢中的人並沒有提問,他也並沒有回答,而在太陽升起的那瞬間,他明白了答案。

從這本書中我收穫了許多,雖然這本書都只是在討論着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可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向在思考着人與生活,人與自然的問題,我們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漸的忘卻了這些問題,僅有到壞的結果發生的時候才會去反思為什麼當時並沒有去思考如何去解決。

人總算被束縛着,被有形的或無形得鐐銬束縛着,我們得到的真的僅僅是生活給的獎勵嗎?還有這無形的職責,所以我們的生活並不只是為了自我而活,並不是不顧一切的去研究自我,所説的不顧一切不是指你應當放棄自我的夢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獲得的同時會失去,就像書中所説的,繼承了農場則意味着你被農村束縛着,所以你在享受這生活的一切的同時也要去思考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是你不該做的。我説這些的意義在於我想説,人不能以所謂的追逐自我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縱自我,要做好自我應當做的事,遠離那些讓你墮落的東西,新聞中出現的吸毒者開始越來越多的呈現了年輕化,人們不明白他們在追逐着什麼,所以他們放逐自我放縱自我,用那虛假的歡樂麻痺自我,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要做到基本的東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給我們任何東西卻能毀掉一切。

在經歷了城市與鄉村的生活比較後,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在城市中開始逐漸感覺不到了,人類在提高的同時在使用着自然給予的恩惠,卻有恃無恐的使用着,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想我們需要反思一些我們對於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獵人與獵物,我們作為獵人只是在享受着追捕的過程,我們只是在享受着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過程,卻從沒根本的想過自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發展不應當以自然的破話作為資本,我們更不該以破壞自然為炫耀的資本,雖然自然無形,卻與我們息息相關。我不認為地球會被人類毀滅,人類最多隻能做到破壞自然,卻毀不了地球,而這樣下去毀滅的最終也是我們自我,我們保護自然的同時也是保護自我。我們也該停下手頭的事,只是偶爾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麗,感受最初作為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煙霧所遮蔽,擦亮雙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們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開那些讓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給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給你一時的放縱和被破壞的生活。我們要有着與自然共存的意識,不是單方面的去破壞它們,人與自然本來就應當是平衡共存的,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建設生態禮貌,建設美麗的生活和世界。

篇13:瓦爾登湖讀後感

還記得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國中,那時候只是讀了這本書的一章節便無可救藥的被吸引了。他的文字似乎有種獨立於世的清醇香氣,散發着清新自然的氣息,字裏行間都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崇敬和熱愛。書中的景物描述很美很純粹,讓人心馳神往。想必這個人跟別人很不相同吧。果然,當教師介紹《瓦爾登湖》的作者時印證了我的猜測,梭羅,真的很不一般。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他曾任教師,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他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完成的。《瓦爾登湖》記錄了他於1854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爾登湖畔度過的一段隱居生活。在他的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夢想交匯融合,渾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資料,在美國19世紀的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響。他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可是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者從政成為明星,而是平靜的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着十分簡譜、原始的生活。我們不難注意到,梭羅在創作《瓦爾登湖》的時候正是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特立獨行,懷着一顆質樸純真之心踏上了這樣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種勇氣和魄力令人無比欽佩,而在梭羅心中能存有這樣的不帶有一絲一毫受世俗之氣污染的純淨思想更是讓我肅然!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陣清新長風掠過所有讀過此書之人的心際,不禁讓人為之精神一振,他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就是能夠帶來無比歡樂的簡樸生活!

如今再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再一次感受到了初讀時的心動,我獨自一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捧着它,像是在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這正是一個生命的輪迴,終點又是起點,生命開始復甦。這本書分為經濟篇,補充詩篇,窮困的託詞,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閲讀,聲音,寂寞,訪客,種豆,村子,湖,貝克田莊,更高的規律,禽獸為鄰,室內的取暖,舊居民:冬天的訪客,冬天的禽獸,冬天的湖,春天,結束語,一共二十個章節。書的開篇中就提到:“當我寫後面那些篇頁,或者後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時候,我是在孤獨的生活着。”孤獨一人時,更容易思考,更容易體味生存的意義。書中不止一次的探討到寂寞孤獨。“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還有“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倒要問問這孤獨的湖有誰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藍的水波上,卻有着不是藍色的魔鬼,而是藍色的天使呢。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雲滿天,有時候就好像有兩個太陽,但那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他看到許多夥伴;他是要結成幫的。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

只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一隻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孤獨。”也許僅有將自我置身於寂寞的梭羅才有權利去談論寂寞的滋味和益處。梭羅的《瓦爾登湖》看上去是分離的一篇一篇,每篇裏又瑣碎的講了許多生活的細節、感悟。可是實際上這些瑣碎在一齊才構成了完整的生活。它們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閲讀、禽獸、湖、冬天、春天、室內取暖、種植等等。第一篇,經濟篇,我從沒看到過關於經濟的文字能夠寫成這樣的詩意和哲理。很奇怪的是,雖然作者的思想和時代相悖,但文字讀來並沒有半分消極和孤獨,有的只是作者不斷向上的不屈精神和勇氣,以及那種自給自足的安靜從容和坦然。將眼光收回來,當今社會裏的人們,似乎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世界中迷失了。窮盡他們的一生去追逐身外之物,錢財。殊不知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們不停的用錢財的累積的多少來區別、彰顯自我的身份。他們用極盡奢華的物品來裝飾他們的房屋和外表。殊不知勞力士和幾塊錢的電子手錶是一個用途,價錢的懸殊卻改變不了本質的用途。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在對物質的無限追求中漸漸遺失了自我最初的夢想,放棄了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對心靈豐富的嚮往。

篇14: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本被人稱讚的書,人們對它的評價是:資料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聞所感,是梭羅在接近自然的自給自足的質樸生活中獲得的穎悟。兩年零兩個月迴歸自然的生活,使梭羅獲得了對生命,對生活,對人生的全新認識。書中有很多經典的話語,雖然簡樸,卻又富有深意。我在閲讀時,思想也會不時與梭羅心有靈犀的碰撞融合,他的思想感悟如流水,慢慢滲透了我的身心。

梭羅在經濟篇中詳盡地講述了他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緊不慢,有條不紊地給你細細講述每一件事,從建屋到吃飯,從砍柴到耕地,這些看似生活瑣事中包含了種種獨特的間見解。

瓦爾登湖中描述的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生活,記錄的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多來的生活與感悟,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在記錄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對各種十事物的感悟。

xx説過:“我想有一棟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一種詩意化的生活,這是一種夢想化的生活。作家xx也説過:“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一種安逸寧靜的生活狀態。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正是xx所向往的,也許比那還要完美。我想,在那樣一種與世隔絕的地方,我們這日漸燥熱的心,也會逐漸平靜下來吧。xx在《xx》中也寫道“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我覺得,人們在瓦爾登湖畔也應當是累死的感受,寵辱偕忘,波瀾不驚。即使瓦爾登湖與洞庭湖的景色不甚相同,但正如xx在文章中説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梭羅在經濟篇中寫到,僅僅靠自我的雙手的勞動來養活自我,這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最自然,最純真,相信梭羅也體會到了其中無拘無束的歡樂生活。雖然僅有梭羅一個人,但這更容易靜下心來去體會大自然的魅力與神祕,更容易觸摸到大自然與世隔絕的安寧與完美,對於梭羅來説,獨處也許是最適合梭羅的生活,就像梭羅自我説的:我喜歡獨處。我從來沒有碰到過比孤獨更好的同伴了。在簡單,樸素而純淨的原始狀態中,獨處也許是最適合的生活方式。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羅那樣敢於離開世俗,迴歸自然呢?正如書上説的,拼命奔波的人,根本無暇日復一日的堅持生命的本真。我們也許早已習慣了嘈雜喧囂的社會生活,也許早已習慣了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的娛樂場所,我們也許已經被世俗矇蔽的雙眼,麻痺了雙耳,看不見生活的本真,也聽不見淙淙流水和絲絲鳥鳴,這是我們自我的選擇,我們早已離不開自我所厭惡的這種生活方式。如果想要改變,我們也能夠像梭羅那樣,幽居在空谷,享受體味生活的本真。正如梭羅在書中所説:倘若我們能過一過原始的活或者開荒的生活必須會有益處,即使僅僅是為了明白禮貌社會中的必需品是些什麼,瞭解人類曾用過什麼樣的方法才得到這些必需品的。

梭羅在書中説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樣式樣,而又虔誠地追求新式樣。沒錯,我們都在樂此不疲地追求的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於去體會慢生活的完美,這也使得我們見見脱離了原始的本真,日漸空虛。

《瓦爾登湖》看似只是記錄了梭羅兩年多來的日常生活,可是其中卻夾雜着梭羅對各種事物的感悟與思考,有對文學作品的思考,有對生活本真的彈探求,有對藝術的享受等等。有人曾問梭羅:我很奇怪你怎樣不攢錢,你是那麼喜歡旅行,你能夠坐上車今日就去費奇伯格去看一看。梭羅的回答簡單且富有深意:我已經瞭解到最快的旅行是步行。確實,步行看似是最慢到達目的地的方式,但步行的過程中,我們能真正體會到我們在旅行,我們在一點一點靠近目的地。另外,我們在步行途中,能夠享受沿途的風景,步行到哪裏,哪裏就有未曾見過的風景。

《瓦爾登湖》是一本需要我們去花時間花精力去讀的一本書,需要我們耐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魅力,初讀《瓦爾登湖》的時候,感覺十分無聊,毫無趣味,慢慢地,竟然也讀完了,此刻回過神來想想,其中許多道理與思想,對我們大學生來説很有幫忙。我期望每位同學都能夠找時間閲讀這本文學鉅著,認真體會書中的資料,也許,在以後生活的某一天,你會對書中某句話,某個道理豁然開朗。這也正是閲讀的魅力所在吧。

篇15:瓦爾登湖讀後感

這本書是我高二寒假買的,還有一本是《邊城》,因為看《瓦爾登湖》的封面比較缺乏趣味,所以當時讀了邊城。然而最近因為教師推薦才看《瓦爾登湖》。

如徐遲先生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我雖沒有他這種感覺,初讀覺得作者有隱士風範,再深入思考一會兒竟頗有感觸。

首先,雖是散文,但卻與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一樣。作者在文中引用眾多神話故事,詩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這確實令我比較驚奇,較之國內的部分散文作品,這是比較奇特的。在這部作品中引用較多《聖經》的資料和希臘神話。例如他在諷刺人們被命運支配時,引用《馬太福音》:"不要為自我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不僅僅如此,他還引用許多名人的話來論述自我的觀點。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寫作文時應當學習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國的孔子,英國的查普曼,美國的愛德華-約翰遜等。另外,不僅僅是文學,他的生活本事也十分好,換句話説就是他很會過日子。例如在蓋房子時他計算了所有的花費,生活了一年以後他又算了一年內的花銷,生怕自我多用了一分錢。雖然生活很簡單,可是他覺得很滿足,並沒有因為這樣的生活並且抱怨(因為他就是來瓦爾登湖體驗這種生活的)。

可是他為什麼會放棄城市裏的生活而來到這樣一個人煙稀少的湖邊生活呢?他想明白人們生活為什麼變難。可是他用親身經歷證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並不難,於是他又探究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就是他熱愛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説的橡樹——沒有一個同類,獨自生長着。可是梭羅還有同類,不僅僅如此,他還和自然聯繫着。而他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為他的獨特性。再看看我們此刻的這些人,學生,工人,農民,教師,司機,我認為這並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具有不一樣功能的機器罷了,缺乏作為人的獨特性。

然後對於他的生活,確實是令人嚮往,與陶淵明頗有幾分相似。他先為自我蓋好一棟小屋,解決了住所問題,接下來就是滿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幾分地種糧食,同時還在外面撿枯木頭作為燃料,就這樣,他解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後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熱愛讀書,即使是幾張紙片他都不會放過,除了讀書,他也會獨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這些資料確實令我頗有感觸。這些問題即使是放在當下也是十分值得討論和發人深思的。因為這些問題是極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羅認為許多人"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此刻的人來説,許多人都為了買房買車,不惜向別人借錢或者是貸款,幾年,幾十年都在還錢,就為了一棟房子或者是一輛車。而有許多人扛不起重擔,或者是因為一時的失意而放棄,或者是因為挫折而頹廢。梭羅認為房屋只是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們需要也正是這基本的功能。而一個木箱也有類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可是許多人卻追求城市裏豪華的房子,這豪華的房子不知能換多少小棚屋,但人們卻為了能夠擁有一套豪華的房子,使自我處在貧困與艱辛中。這主要在於人們的虛榮心,梭羅稱之為"貧窮的禮貌",然而這些貧窮的禮貌人卻嘲笑起那些沒有豪華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蠻人".然而雖説這很諷刺,放在此刻卻是現實的,因為城市裏的生活條件比較好,生活也舒適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會迫使人們寧願扛着重擔。畢竟像梭羅和陶淵明這種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書中寫道:"更為高貴的植物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夠在遠離地面的空氣和陽光中結出果實,它們不會受到像比較低級的食用植物的對待".我們此刻在做的只是為了爭奪陽光和空氣罷了。

然而,我們的時代還處於梭羅的時代,這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牽絆着,無法從中脱身,更甚者則越陷越深,無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數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沒有陷入其中。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的小屋裏,體驗着這自然:春日萬物復甦,夏天與動物同樂,秋季湛藍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紛飛。梭羅這人,從令人窒息的社會中跳出來,向世人證明遠離塵世也能滿足生活的需求。或許他的書,寂寞的人看完以後能夠獲益,不再寂寞。但我們這些人可能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會在看後驚歎作者描述的景物與生活,並對這種生活產生豔羨。甚至會在腦海中閃過一絲想法——這生活比陶淵明還要閒適!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罈陳年老酒,我們這些人只能聞一口酒香,而那些與作者類似的人品完一口後定會覺得回味無窮。或許是因為我們此刻還處在塵世當中,對世事的牴觸沒作者強烈,所以無法真正理解這本書真正的含義。

莊子得到了一個酒葫蘆,憑着它遊於江河山川,毫無牽掛。而梭羅則在自我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給自足,融入自然。而我們此刻的許多人呢,有太多的羈絆,失去自由,失去自我,遠離自然,成為了塵世中的一台機器。

正如梭羅研究專家沃爾特哈丁給這本書的物種讀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當作一部自然與人的心靈探索之書,再把它作為一本神聖的書。讀《瓦爾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覺得它美味與珍貴。

篇16:瓦爾登湖讀後感

那是一個什麼地方呢?

擁有歡樂的生靈,

美麗的湖面,

還有一個如此愛她的人。

儘管我只是在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觸到梭羅這一偉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於其中。他從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測這一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還有很多很多。

“他對於年輕人並不慈愛,而是高傲的、説教的”,可是,他卻將自我全部的熱情、耐心獻給了故鄉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牀裏,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氣裏發生的每一件事”,他對於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靈,愛這孕育我們的大自然。

對於他的《瓦爾登湖》,我一開始並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隨着你對這本書漸漸深入的瞭解,你會發現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漸漸有了些眉目。梭羅的文字並不是那種慢慢慢慢滲透進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種温和卻果斷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擊你的靈魂深處。就如木頭和琴一般,他能使你從心底裏產生共鳴。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簡短卻又華麗的文字記錄下他的家鄉一年四季的變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風光,都好似交響樂般雄偉地在你眼前重現。他懷着一種崇高的敬意,用熱情將一切生動的描繪,將所有他愛的事物都賦予生命。在他的筆下,它們是聖潔的、可愛的,以及如他一樣的無畏、自由。

儘管我還未曾走入他的內心世界,可是在我眼裏,他的文字帶着一種淡淡的憂鬱的青草氣息。對於當時的社會,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錢,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獸一般自由,而這種自由導致他常常陷入一種困難的境地。但他並未所以而改變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對平時的生活又有什麼樣不一樣的感覺呢?這種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潛意識裏而未曾被我發掘出來?又或者,是我認為其實這是所謂“叛逆”的想法而不願意説出來?梭羅教會了我不要去太過於隱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讀到了他的文字後,我才發現,原先世界上有那麼多美麗的地方。比如我的家鄉——一個由綠水青山環繞着的小村莊。先不説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個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熱浪滾滾的夏天,也別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種了一棵桂樹、一棵梨樹。牆邊還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雖然沒有花香,可是綠油油的,頗為好看。

我的外公喜歡書法。於是我也經常和外公一齊在院子裏練字(因為我們家其他地方練不了)。夏日的院子實在是熱的令人發顫,練不了字了。但外公確實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會用一個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筆,在院子的地上寫起字來。我也依葫蘆畫瓢,或用手沾水寫字,或用筆,有時,還將腳用水衝過一遍後,在地上踩來踩去。腳幹了,就在衝一遍。陽光如此猛烈,寫過的“字”,畫過的“畫”一會兒就幹了,如此往復,玩一個午時也樂此不彼。

秋天,桂花開了。外公便會在樹下鋪上報紙,將桂花搖下來,做糖桂花吃。伴隨着“簌簌”的聲音,一陣陣顫動的風拂過面頰,其間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報紙上落下了一層又一層金色。

我們是用木柴燒的飯。燒飯時,炊煙裊裊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畫卷!有時,我甚至會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從我們家的牆上摳瓷磚下來(因為瓷磚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幣差不多),然後把它當錢幣玩。為這事,我可沒少被説過。

一個小院,盛滿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憶。

他將冬日裏的冰之中夾着的氣泡比作小扁豆,將枯燥無味的説明轉換成貼近生活的、風趣可愛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對他的文字的熱情絲毫不減。

他是孤獨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進過他的內心世界.能與他在思想、心靈上有一種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僅有愛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歡樂的。在他之後生活的地方,有數以萬計的生命環繞着他,他從來不會覺得孤獨,他的每一天都是歡樂的,幸福的,充實的,有意義的。

他説,“星星是一個個多麼奇異的三角形的頂點!在宇宙各種各樣的星宿中,有着多麼遙遠而又不一樣的生命在同一個時間裏凝望着同一顆星星!”

可他們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麼樣的?答案絕對沒有一個相同的。並且關於星星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又有誰真正瞭解呢?天真爛漫的兒童用鮮亮的黃色畫出四角星;憂鬱的少女則用與深夜顏色相近的灰藍色暈染出大小不一的點;印象派的畫家用一個個色彩繽紛的漩渦,閃爍着佈滿整個天空!那是生命,是夢,是無盡的時間當中的一個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愛默生曾在梭羅小傳中談到,“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學問,有美德,有美,他會找到一個家”。

可是對於梭羅來説,這個家並不是由幾個人組成的家,而是這片土地。他的血液裏流淌着自然的氣息,他與這片土地有着緊密不可分割的關係。

儘管他並沒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鄉,始終有一片湖,那顆康科德頭頂皇冠上鑲嵌着的寶石,將永遠張開雙臂,歡迎他的到來。

篇17:瓦爾登湖讀後感

眼前呈現的是一片藍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盪漾在羣峯腳下,黛藍的遠山,靜穆在蔚藍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着無限的靜美與悠遠。

晨光中,薄霧尚未散盡,湖面上仍飄着幾許寒煙,誘人的藍,讓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脈柔情,遙望那隱約的山色,縹緲如在幻境,凝視那純淨的漣漪,神祕得像童話裏的湖泊。好醉人啊!應對着這片靜逸的風景,我感到了一絲猶疑。難道時光又回到到了上個世紀?我是否已進入到一個夢中世界?

這寧靜的湖面於我來講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卻又感到了似曾相識。是不是因為我讀過的詩畫,讓我產生了一種身歷其境的錯覺?是不是因為我喜歡的旋律,讓我夢想中的意境變成了現實?也許都是吧,也許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畢竟我已來到了這嚮往已久的秀麗湖畔。

雨後的靜湖,清新、嫵媚,極目所見,山藍,水藍,天藍,一切都是我所喜愛的藍色,我想,我是選對了放飛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條小船吧,盡情地到藍色湖波中去盪漾,很遺憾,湖中沒有船。也許不必有船,我沿着湖畔草徑,輕輕來到了湖邊,緩緩踏進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瑩靜的藍色在盪漾,是瀲灩的湖水在盪漾,是湖畔的叢林在盪漾,是羣峯的倒影在盪漾,甚至,那雲天也像是靜謐的湖面,悠悠地飄動着天鵝絨似的淡藍。自然,隨之盪漾的,還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間,覺得自我是‘一條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搖,’感覺中,彷彿我正在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沒有放歌,我更願意沉浸在這幽寂的藍色世界裏,我願靜守着這一片美麗的山水,靜怡着這一刻完美的時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紀美國作家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當年他獨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時候,或許,在更多時光中,他也是這樣的吧?靜靜站在碧波盪漾的瓦爾登湖畔,讓自我的思想隨藍天白雲自由地飛揚。

梭羅是一位個性鮮明的夢想主義者,他對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難以理解的。我讀過他寫的一段文字;“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會有比孤寂更讓我傾情的朋友了,”我想,僅有讀懂了梭羅文字中的含義,我們才能夠理解,他選擇在瓦爾登湖畔孤獨生活的決定,僅有理解了梭羅的選擇,我們才能夠感受,他在瓦爾登湖畔所收穫的內心愉悦和精神昇華。

我相信,梭羅並不寂寞,讀他的《瓦爾登湖》,哪裏有寂寞的痛苦?哪裏有孤獨的傷感?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綠茵與野花在為他盪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裏的游魚和漣漪在為他盪漾盛夏的爛熳,是長空中的曉風和野雁在為他盪漾高爽的秋色,是環湖岸邊的白楊與青松在為他盪漾隆冬的夜籟。

我羨慕,孤寂耕讀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是幸運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能夠遠離世俗的紛擾,獨守內心的一份純靜,當一些人把自我無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時,梭羅卻能夠在淡泊的耕讀生活中,擁有無限絢麗的湖泊、樹林、陽光、星輝。他能夠自由划着獨木舟,輕輕盪漾在瓦爾登湖上沉思;他能夠欣然佇立在原野上,靜聽飛雁讚美朝陽的歌唱;夕照下,他盡情欣賞晚霞的絢爛,月色中,他縱情遨遊神祕的太空。

我敬佩,梭羅是睿智的,因為他擁有幽靜深遠的瓦爾登湖,那靜謐的湖面恰如一面明淨的鏡子,啟發着梭羅不斷昇華他的人生哲學、政治信仰、和道德價值觀。是否能夠這樣説?正因為甘於寂寞的梭羅,在寂靜的瓦爾登湖畔找到了共鳴點,所以他的哲思與情懷才得到了全面的啟發和提升;正因為瓦爾登湖畔靜淵深邃的氛圍,才能夠時刻清醒着梭羅的靈想、啟迪着梭羅的睿智,從而鑄就了他卓然超羣並屹立在美國思想與文學史上的輝煌。

我期望,我的假設是真,那麼,我眼前這片微波盪漾的藍色靜湖,就該是我心中的瓦爾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羅那樣,我也需要尋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在靜穆中深刻反思自我走過的人生歷程。我應當捫心自問;在浮躁的現實生活裏,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嗎?在世俗雜念的影響下,我失去純真童心了嗎?在激烈的商界競爭中,我是否變得了唯利是圖?在無數次直面背信棄義的事例後,我是否也蜕變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讓我坦誠地應對着這片藍色的靜湖,徹底滌盪一下自我的靈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紀的梭羅能夠在肅靜的瓦爾登湖畔,實現他思想與情操的昇華。那麼,在我的瓦爾登湖畔,我是否也能夠開始我人生歷程中又一個嶄新的時期?相信這片靜美的藍色之湖,已給了我明確的答案。是的,其實當我靜思在藍色湖畔的時候,我生命中又一個新的起點就已經悄然開始。

篇18:瓦爾登湖讀後感

讀了《瓦爾登湖》一書後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羅對“孤獨”和“寂寞”的喜愛與“只需生活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的生活主張。我自然也被梭羅對瓦爾登湖五光十色的描述所折服,也驚歎他對雨中的瓦爾登湖觀察的細緻入微。當然還有他筆下那冬日的生靈與景色同樣吸引着我。可是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對獨處的情有獨鍾和個性的生活主張。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去熱愛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此刻吧、社會中,也能夠去發現樂趣,尋找幸福。活在此刻的社會中,就有此刻的活法。我認為,本質上都應當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娛樂。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會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卻不知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視身邊美麗的人,有得到財富卻沒有機會再去享受的人。有時候,社會大多數人的思想太淺了(個人觀點),人們做事生活太浮於表面,去追求與自我不相關的東西。

還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那時週末在家看電視。村裏的一位30幾歲的阿姨來找我爺爺。找我爺爺幹什麼呢?幫忙殺雞。我心裏就納悶,都那麼大的人了,居然雞都不會殺。我雖然沒殺過,可是要我動起手來,稍稍摸索一下還是能殺好一隻雞的。我當時在場,不明白是笑好,還是去幫忙殺雞。

殺雞這等小事裏面也有着學問。課餘時間在外兼職時,和一位師傅聊天。得知殺雞如何殺的快。師傅説殺雞的時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雞是不會掙扎的。連雞都不明白自我怎樣死的。我驚歎:“蔡師傅,厲害,不愧是師傅啊!”蔡師傅低調地説。着也是殺多之後的感悟出來的。

從普通的殺雞到到快速殺雞,對廚師來説是一個飛躍。作為一名物理系的學生,從物理學角度看,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以及其深遠的意義。這樣的一個過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變世界的潛質(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注意或者堅持下去)。在那裏不得不説明一下,我是始終充滿着幻想的。正是從這樣的小事中得到昇華,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後抱怨怎樣有那麼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總之,他們是不情願去做的。不願意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不會解決困難。現實中,不是所有的困難都是像遊戲裏的一樣貼合你的人物等級的。更多的時候要明白如何解決困難,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個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兩隻青蛙同時掉入一個坑中,那個坑太深了,它們跳不上來。一隻是正常的,一隻是耳聾的。其它青蛙都説你們不可能跳上來。那隻正常的青蛙果斷的放棄了,當然,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聾的那隻在不斷的努力,最終它跳出了深坑。聾青蛙不斷嘗試去找到方法,於是它不停的跳,最終它的彈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個深坑。

而此刻,有些方法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甚至有些還被人們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是人們往往在隨波逐流,無法靜心去閲讀,任憑感覺左右自我的思想。這正如那隻死去的小青蛙。

這與梭羅的喜歡獨處時恰恰相反的。

梭羅喜歡觀察周圍、享受周圍的環境,也喜歡閲讀。當閲讀他在林中生活帶、的那一節時,我感覺,他的世界如同童話一般純潔,有生機。能夠説梭羅像個孩子。他説:“我從未感到孤獨和寂寞,也絲毫沒有承受到寂寞的壓迫和負擔。”顯然,在他的字典沒有“孤獨”和“寂寞”的貶義。想必他的內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時候我獨自坐在圖書館裏還會時常的刷手機朋友圈,空間。那是是對書厭倦了,感到了孤獨,沒有和書本產生交流。這是十分恐怖的。這樣的情景讓我失去了大把的時間。梭羅他也曾發生動搖。這動搖發生在獨自踏入叢林的幾周後。他思考是否該有些近鄰、獨處是否歡樂的想法。當這思緒還侵佔着他的身心的時候,雨突然飄落下來。梭羅驀然覺得和大自然相依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觀自身,在看書時遇到的孤獨,想必是沒有發現書中資料的美妙之處。沒有一雙能夠發現沒的眼睛。對克服困難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難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難的巨大成就感,那動力是十分強勁的。心不能靜下來,也或許是沒有發現身邊的、手下的美。美能夠讓人沉醉其中,忘卻時間。

關於隱居之樂中,他提到,“真正好學的學子,即使在劍橋大學很擁擠的蜂房內,也寂寞的像沙漠裏托缽僧一樣。”看到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臉紅慚愧。還記得在高中時候對物理一向在看在想,有時候會4-5小時去看資料或者是計算。而此刻,大學以來從未感到如此,有時候心就是靜不下來。不得不説,大學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毀了。作業不能像高中那樣做的飛快,對於知識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對於手機沒有那麼重的依戀。匆匆忙忙中忘記了感悟生活,發現樂趣,只明白完成任務,早日休息;早起貪黑中遺失了對朝陽的喜愛,遺忘了尋找幸福的目的,只明白加快進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運的是《瓦爾登湖》提醒了我,讓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學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廈高大而美妙。光、電磁、力、熱、量子五大基礎,就已經讓我目不暇接的,高興不已了。現代物理又是那麼生動具體,能夠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問題。應對高大的物理大廈,我已經感受到了站在樓頂,俯瞰世界的喜悦了,我正躍躍欲試。

我很慶幸能看到這本書。

篇19:瓦爾登湖讀後感

心藏湖泊,一齊聽大自然的聲音。

繆爾説過:“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這可視為梭羅於瓦爾登湖湖畔獨居時的內心獨白。他提起斧頭,在樹木蓊鬱的湖畔為自我建造起棲身的木屋,他把心靈高掛在世外桃源不染纖塵的枝頭,修身養性,感受自然的純淨,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長與凋零中,梭羅剔除生活的繁文縟節,隨着自然一同呼吸,迴歸心靈的本真與純淨。

《瓦爾登湖》是本自然之書,書裏裝着森林、湖泊,還有林中的動物;也是一本日記,記載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間拂過的徐徐清風,在林木茂密的小徑上,默默看着兩隻螞蟻在爭鬥;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綠的湖上,輕搖小舟,驚起白翅鷗鳥,揮灑釣線漾起點點漣漪,將漂浮的思緒拋灑進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靜聽冰湖隆隆作響,漸漸開凍,等候百鳥,萬物復甦;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勞作,“帶月荷鋤歸”,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時,他在瑟瑟秋風中看落葉蹁躚而下,在透明無垢的湖面上鋪開;冬天,他緩步於如水般晶瑩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皚皚白雪勾勒出湖邊幽徑。“如谷之歌,紮根土裏。與風共存,與種子越冬,與鳥歌頌。”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頭還凌亂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那裏成了一個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間,我生活得像一隻海豚”,“這一面鏡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銀永遠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裝飾,大自然經常地在那裏彌補。”梭羅筆下的自然美的驚心動魄。慢慢品味這本書,會發現,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山林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瓦爾登湖是他的庇護者,大自然是他無窮無盡的良友,於是梭羅寫道“到了那裏,他們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尋求那些本來就沒有的娛樂;休息好比宴席,一切聽其自然,最高貴的心靈,最能滿足自滿。”“我隱居在樹林,因為我期望活得從容”,一泓碧水將他身心的濁氣滌盪盡,坦蕩如赤子,讓他放空內心,思考哲學,給他堅持純淨的力量。正黃昏,雲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陽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藍,低低掠過水麪的是幾隻白鷗,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樹的根節—這,不就恰是瓦爾登湖嗎?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

“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訪客是他冷眼審視塵世的一扇窗,心靈有意識的努力與思索,自然不可描述的純潔與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鄰。無人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藍澄澈的湖水中,翻滾的不只是梭羅的軀體,還有鮮活豐盈的思想,思想的盡頭是神聖的神祕,拓開了宇宙空間,又化成獨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飄逸不知處。那個時代,是風起雲湧的工業革命時代,當各類吊車馬不停蹄的建起越來越高等娥摩天大樓,人們一窩峯地離開耕地,湧進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壞,梭羅被人們視為異類,遠離朋友、親人,離開工業社會,走向田園,走向瓦爾登湖,因為他覺得,遠離世俗的時光是拋卻外在束縛獲得豐富內心的自我修煉時光。克萊爾麥克福爾《擺渡人》中有“假如説人生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覺得梭羅就是瓦爾登湖的擺渡人,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給予這位哲學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荒地裏,奮力揮動着開荒鋤,—就像安泰一樣獲得了力量,他在湖邊,享受着孤獨與寂靜,像一棵樹,不妨礙他人生長,它孤獨的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發出許多蒼綠黝碧的、歡樂的葉子。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一書中寫道“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愛自我,也學會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我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梭羅是怎樣看待自我的孤獨境遇的-“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醡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寂寞”,梭羅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爾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間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棲居的家園,一個人的生活終究是孤獨,可是在梭羅看來,孤獨是一種享受,懷着一顆嚮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寧靜的踏上了這段洗滌心靈的道路,,而在這個被世人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間裏,孤獨的在思想中,享受着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完美,孤獨不但沒有讓他變得閉目塞聽,相反,他的生命變得更加圓融通達。

無論是世界的另一端,不一樣時空下,“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還是梭羅筆下那願以血肉擁抱自然的純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歸真思想的結晶,他們似乎擁有共同的共識—精神的貧瘠遠比肉身的貧瘠更可怖。梭羅如是説,他靈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維的深邃,是內心的寧靜……他將在利慾中燻烤過的靈魂搖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滌去殘留的塵垢。任世界喧囂直上,淡然獨守一份古井無波的安恬平靜,他的一生是如此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他一個人,一支筆,為我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他曾説,他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誕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卻説,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孕育了這位孤獨的思想者-梭羅。

篇20:瓦爾登湖讀後感

時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讀《瓦爾登湖》。夜深,當我們的心境逐漸平靜,更能體會到書中是語語驚人,字字閃光。《瓦爾登湖》能引領人進入一個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靈的一方淨土,在那裏,我們將擺脱世俗的困擾,領會精神的自由。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就像是一個智慧的老人,閃現哲理靈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樣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書中最能觸動我的一點。

對於生命,我們有上千種的方式去嘗試、測定。就像過圓心的直線有無數條一樣,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讚美而認為成功的生活僅有一種,我們為什麼要以貶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價來誇大這一種呢?所以梭羅到林中去,他期望謹慎地生活,只應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學到了生活要傳授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如書中所言,“我來瓦爾登湖,不是去節儉地生活,也不是去揮霍,而是要儘可能減少麻煩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識和生意頭腦而輸得很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沒有經過驗證,我們憑什麼説我們此刻所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羅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體現。

説到衣服,梭羅認為只要堅持身體温度即可。而我們買衣服,往往是因為追求新求新奇,還要研究別人的看法,但卻很少研究這些衣服是否真正實用。書中説到,“一般人為了衣服費盡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時,至少要整潔,不能有補丁,至於他們自我有無健全的心志,卻從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別人身上,卻忽略了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

“民以食為天”,我們此刻都講求食物的均衡和營養。可《瓦爾登湖》裏面有一段話,“一個農夫曾一本正經的對我説: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會讓你的骨骼變得強壯和發育完全的。所以每一天他都會虔誠地拿出一部分時間為他的骨骼供給粗糙的養料,他走在牛的後頭,自言自語。讓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無恐地向前衝,突破一切障礙”,在養生節目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每個人心中要有自我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羅在住方面的獨到見解或許能夠給即將或終將成為房奴的大學生供給借鑑。正如書上所説“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能夠花一美元買一隻箱子,鑽幾個窟窿,至少能夠放進些空氣,下雨天和晚上就能夠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便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房東攔住你要房租。多少人為了一隻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這樣的一隻小箱子裏的”。有時得到房子的我們並沒有所以而變富,倒是更窮了,因為房屋佔有了我們。

很多同學酷愛旅行,每到一處,必拍照留念。我以為書中詩人的佔有才是真正的佔有。書中的原話“我總是看到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為他拿的只是幾個野蘋果而已。詩人早把他的農場寫進了詩歌”。真正的佔有,更應是心靈的佔有。

書中思想的深刻性,還體此刻他對人生的思考上。

梭羅喜歡給自我的生命留有更剩餘地。他經常坐在陽光上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他在這樣的季節中生長,好像玉米在夜間生長一樣,比任何手上的勞動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羅認為這樣做不是從他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反而是增添了許多。

人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不更應當受到譴責嗎?我們是不是應當讓生活簡單點,真正地做着自我喜歡做的事。沒必要焦頭爛額地被生活的瑣事所牽絆。我想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濕。叢生櫟的葉子泛着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頭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你見到月光從森林深處一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彷彿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梭羅説,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

篇21:瓦爾登湖讀後感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終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裏,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我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我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我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風雨雷電,都能夠看見梭羅獨自穿行於鬱鬱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個人,十分簡單,十分安靜地應對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猶如春水般的不涼不熱,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時分,充滿神祕和陽光的氣息。

文中,梭羅描述了一百個愛爾蘭人在冬天從劍橋來瓦爾登挖冰的故事,他們帶來各種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塊,然後裝車拉到市場上出售。挖冰人的行為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深深刺痛着梭羅,他尖鋭地批評道:他們“剝去了瓦爾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剝去了它的皮,並且是在這樣的嚴寒的冬天裏!”在梭羅看來,這些冰決不是商品,而是靈性與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會給你啟示,淨化你的心靈,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恆。

梭羅以自我的實踐向讀者展示着,鼓勵人們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經過自我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作者經過細膩描述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山色,展現了他對大自然不一樣尋常的.豐富感受和與大自然親近的天性,表達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願和對破壞大自然行為的斥責。

現實生活的壓力與緊張,使我們每個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鎖。梭羅的世外桃源和簡約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後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內心深處的。

篇22:瓦爾登湖讀後感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我,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禮貌、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先一個人的生活那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並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經過自我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篇23:瓦爾登湖讀後感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僅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那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我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僅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僅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應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我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梭羅用自我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那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裏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完美的生活,而此刻,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裏……

篇24: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從這個書上來説,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我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我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我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我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本事來使自我有意識地提高他自我的生命的”。作者用自我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能夠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能夠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能夠生活得簡單卻同樣歡樂。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説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説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我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夢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應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悦、開心、榮幸時光。《瓦爾登湖》資料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

篇25: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代表作,這部著作也讓瓦爾登湖成為世界著名景點。打開書本,迎面而來的是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舒適和寧靜,讓人暫時脱離市井迴歸自然,於無聲處徜徉於山水竹木之間。

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作者梭羅一個人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中的所做所想。1845年春天,風華正茂的梭羅放棄了城市浮華的一切,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建造一座木屋,幾乎不藉助任何現代禮貌的幫忙,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書中大部分資料是作者生活中的瑣事,他是怎樣在瓦爾登湖畔用木頭建造小屋的,怎樣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着簡單的生活,怎樣和來訪的過客交流並傾聽窮人們的心聲,怎樣測量湖底深度繪製地圖,怎樣去觀察螞蟻大戰、魚兒游泳。此外還有瓦爾登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小鎮的生活。字裏行間流露的是作者心中對瓦爾登湖的愛,對自然萬物的愛,更是超越了浮躁的安靜。

書中總會時不時出現一兩句耐人尋味的話語,應當是作者深思熟慮良久才想明白的話。這樣的話雖然不多,卻總能在內心深處引起震撼和共鳴。一場柔雨,青草更青。我們的展望也這樣,當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是隻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一個人如果能堅定自信地朝着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終他是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無論你的生活有多麼低劣平庸,都要應對它好好地過,不要躲避它咒罵它。這些飽含深意的話語總能引發內心深處的思考,帶給我們平靜和力量。他們有着一種啟迪的作用,告訴我們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熱愛生活,要尊重任何生命,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此刻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已經不再有耐心去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在這樣一個快節湊的繁華世界,讀書好像已經沒有了意義。然而,有時停下匆忙的腳步去讀一些書,總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一種收穫。

瓦爾登湖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所向,是我們心中一份脱俗的寧靜,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我的瓦爾登湖。

篇26: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曾被譽為“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我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可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可是是在瓦爾登湖,隻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為自我營造了一個只屬於自我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僅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當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供給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我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我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於我們在悠閒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我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篇27:瓦爾登湖讀後感

立秋前後,我讀了這本書。很薄,僅有三百多頁,斷續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讀的書都停下了,很有點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幾乎就沒怎樣熱過。立秋這幾天,一向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户外活動。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時候,一羣人躲在易初蓮花的檐下避雨。人們臉上,大多是焦急、煩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沒有什麼表情,無聊的翻看着自我買的東西。路上沒有什麼人,有傘的和沒傘的人,都在避雨。雖然我有傘,但雨水還是立刻就把我的褲管打濕到膝蓋的位置,鞋也濕透了。我索性就在水裏淌着走,引來幾個賣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辦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夥一樣,找地方躲躲。這時,雨漸漸停了。

大自然,有時就是這麼氣人。但我心裏很清楚,他並非是跟我作對(我人品還沒差到這份上),他只可是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罷了。

回到梭羅這本書。他跟大自然的關係算是很不錯的,但潛水鳥或松鼠有時候還是會愚弄他。或許説愚弄有些過分了,可是是遊戲而已。唯心一點説,同樣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遊戲就是遊戲,看它無所謂,它便不存在。

生活簡單化,或者説簡樸化,是我多年來的想法,並且也是按照這個想法來執行的。雖然很多時候,跟這世界顯得格格不入,但我覺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對於一個人來説精神層面更重要,那麼多少就必須要放棄一些物質層面的東西。或者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角度來説,並非是單純的自制、節慾,而是心靈的淨化使得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自動脱離了視野。“制”、“節”是一種痛苦,“無為”則就沒有什麼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級車看成是目標,但我沒有,我發自內心的認為,我不需要這些。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此“樂”非彼“樂”,這世上並非僅有那麼幾種歡樂的。

我把歡樂,建立在內心。

篇28:瓦爾登湖讀後感

從1845年7月4日起,到1847年9月6日,一位生活在美國東北部的普通人梭羅,放棄了舒適的小鎮生活,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

他沒有錢和朋友,而僅僅靠自我的節儉造起了他的第一棟小屋。他自我種豆子、土豆和玉米存活下來,偶爾也會去旁邊的瓦爾登湖釣魚來補充營養。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十分孤苦無依、十分淒涼,但在作者看來,他很享受與那裏的樹木一齊工作,他與自然也漸漸成為密友,瓦爾登湖不僅僅為梭羅供給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供給了一種獨特的氛圍。

梭羅所處的時代,美國工業迅速發展、經濟發展迅速。那個時代,大家都不停地工作,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對財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在梭羅看來,這些人們被生活所擺佈,勞累得無時間和心思欣賞完美的事物,精神上十分貧窮。

梭羅寧可貧窮卑微,也不願失去精神上的財富,因為那才是最重要的。

讓我佩服的除了梭羅的文字,還有他對自然的廣泛認識,他熟知每一種動植物,明白根據春夏秋冬來改造房子,播撒種子,他是一位獵人、漁夫、匠人,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不單單是從書中學到一點學問,他貢獻的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這也使我反思,每一天路邊的樹木,有幾棵能夠準確地叫出名字若家中斷了電,你又能幫上什麼忙你能堅持遠離手機幾分鐘你有追求過真理嗎你有經常獨自思考問題嗎

從書中,我也明白了不少真理。第一,生活能夠很簡單。這些日子在湖邊,他一向堅持着這一觀點並付諸行動。他認為過度地追求物質,為了那些浮華之物,反而忽視了簡單生活的本質,這是不可取的。第二,多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他認為青年人應當進行生活的實踐,才能把知識掌握得更加充足。第三,要有熱愛自然、樂觀的心態。他認為自然是治癒陰鬱的最好辦法,當人們享受四季的友愛時,什麼都不能使生活成為沉重的負擔,同時,我們要用樂觀的心境做事,他的人生必須比別人歡樂得多。

《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但更是一本生動的書,它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充滿着獨特的氛圍,還縈繞着梭羅對大自然真摯的熱愛,書中所散發出的恬靜,使人心靜而愉悦。

篇29: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很像是指導人做人的教科書。

中學時代聽説這本書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終的歲月,便好奇地看。斷斷續續,沒有興致,沒有耐心。直到這個夏天,迫於某種任務的壓力再把非劇情的文字串起來時,竟有種敬佩的感動。

作為一個哈佛畢業生,梭羅的歸隱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資本。正如有人説沒擁有過名利的人沒資格談淡薄名利一樣,梭羅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來説更是一種真正對內心的追隨。遠離喧囂尋求安寧的話被多少人整日掛在嘴邊自我標榜或是其它,可是真正能放下的卻寥寥無幾。我捫心自問,兩年時間在一處絕對靜謐的地方,絕對自食其力生活。我誠實地告訴自我,我做不到。

梭羅的歸隱是不脱離現實的。這是我最為佩服的一點。他開篇從經濟談起,從對自我的家園的建設談起,穩紮穩打地生存,生活並賦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樓閣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於是,拋開遁世的消極,逃避的懦弱,瓦爾登湖畔的思考便是過濾後純粹的寧靜。

梭羅是個偉大的説教家。通篇的勸誡與教誨,從始至終,卻不叫人厭煩。他的諸多理論如今依然被人們反覆唸誦着。若挑其一而論,那便該是對自我的忠誠。

不被理解時,我們習慣抱怨周遭,習慣自我懷疑,習慣抱歉生活,習慣心灰投降。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了一樣的模樣,遵循着一樣的軌跡,過着類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我給自我編織的牢籠中,被煩惱束縛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個契機,你試圖問過自我,究竟想要什麼,並願意勇敢地去為它拔足而奔,也許生活將顛覆,你將成為自我的主人,於是你將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為何不為自我而活,為何不敢走別人不走的路。多難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過的生活,發現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尋。別讓遺憾成為碌碌餘生的間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質疑,又怎樣。

因為,當你與身邊的人步伐不一致時,也許那是因為你心中聽到了別樣的鼓聲。

而這鼓聲,有時候,就像神旨一樣。

篇30:瓦爾登湖讀後感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着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着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着,跳躍着,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我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為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隻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我。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境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説:“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着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裏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着,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歡樂的葉子。”我多期望自我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為趣,簡單歡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多期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裏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能夠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齊歡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能夠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雲,數數夜空裏那些頑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裏,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小編簡評】

瓦爾登湖讀後感 (優選3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文章讓人受益匪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1jp79.html
專題